第6屆
美術類
蕭勤
Xiao Qin
得獎理由
從事繪畫創作四十餘年,致力於將東方哲學思維,轉化為鮮明且具有現代意義的藝術風格。 參與組織東方畫會,對早期台灣現代繪畫的發展有實質的貢獻。 引介國際藝訊與展覽活動,扮演台灣與國際藝壇交流先鋒者的角色。 1996年返國教學,啟發後進不遺餘力。 具累積性之國際成就。
得主介紹

蕭勤先生出生於藝文世家,其父親蕭友梅先生在上海創辦了中國音樂學院,為中國近代音樂的啟蒙者。1949年,隨其姑丈自大陸來台;1951年,其於台北師範學校究讀期間,始師事李仲生;1956年,蕭勤先生在台北與夏陽、吳昊、李元佳、陳道明、蕭明賢、歐陽文苑、霍(學)剛等人,創辦中國第一個抽象繪畫的團體「東方畫會」。同年,他獲西班牙政府獎學金,前往歐洲,開始了他旅居海外的生活。1957年,在西班牙馬達洛(Mataro)美術館,舉行了他生平第一次的個展;此時,蕭勤先生亦為台北聯合報撰寫一系列有關西方前衛藝術的報導。1959年,蕭勤先生遷居米蘭,直至1966年;1959年他第一次在義大利舉行個展,是為佛羅倫斯之數字畫廊(GaIIeria Numero)。在此期間,蕭勤先生亦於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威尼斯、羅馬,以及德、法、瑞士、比利時等地,舉行多次個展。1961年時,蕭勤先生曾與義大利畫家卡爾代拉拉(A.Calderara)發起國際「點」藝術(Punto,台譯龐圖)運動,該藝術運動曾在義大利、西班牙、荷蘭、台北等地展出,並有多位西班牙、法國、荷蘭藝術家們加入。  
 

1967年蕭勤先生轉赴紐約舉行個展,並於1969年任教於長島大學南漢普敦學院。此後蕭勤接續於義大利多所美術學院任教,1972年,又於美國路易西安那州立大學教授繪畫及素描,最後獲得米蘭國立藝術學院永聘教授的職位。1996年,蕭勤返台,任教於台南藝術學院,培養年輕藝術學子。  
 

蕭勤先生至今於海內外舉行超過七十次以上的個展,2002年並於米蘭馬爾各尼畫廊舉行回顧展、姆迪瑪藝術基金會及拉都畫廊,舉行不同主題之回顧展與近作展。為國內少數旅居海外,並活躍於國、內外藝壇的藝術家。蕭勤與其同期藝術家所創立之「東方畫會」,對台灣繪畫邁向現代之歷程,有其不可忽視的貢獻。 

得主感言

正好從法國南部展出回來,接到獲獎的消息,第一個反應是非常驚訝,好像這並不屬於我似的,但接著卻深深地意識到這個獎將是對我的另一種鞭策,使我對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理想與工作不敢稍怠,而要更加努力,才不致辜負大家對我的厚愛、期待及鼓勵。


回想起1951年,16歲時決定選擇從事藝術這條路始,我賦予了自己的人生一個決定性的意義及努力的方向,而這個方向也就成了我一生的目標與理想。由於這個選擇,接下來就是許多不斷要承擔的後果。果子雖有甜、有酸、有苦,然卻都是來助我成長的恩賜,使我能透過藝術工作及創作來體會及領悟真我的自覺;雖如此,每個當下還都是一個新的開始與學習。


其實,能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選擇自己要從事的工作,及從中悟出人生的真義和努力的方向,已就是一項大獎了。

 

藝術家素描
文|謝佩霓

拜二十世紀中外歷史的戲劇性及其個人特質之賜,蕭勤因緣際會地置身於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第一」。亦復因此緣故,他在華人藝術世界正是活生生的傳奇人物與歷史見證。


蕭勤孜孜矻矻一生,彷彿特技人員懸在高空,步步為營地走在理想與信念相互拉扯的細細鋼索上,平衡兩端允執厥中從來大不易,再藝高膽大,舉手投足間依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大陸時期(1935~1949)


孟夫子嘗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此言在蕭勤身上獲得印證,足堪解釋何以其前半生災厄連連,風雨飄搖。不過,一切的苦難挫折,不曾動搖他的根本,從不自艾自憐,一本多情堅毅的殊異稟賦,超越窒礙煥化成長為一介至情至性、有為有守的狂狷之士。 


儘管蕭勤是出身書香貴冑的世家子弟,加上是家族香火所繫的單傳男丁,自當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孰料大時代的巔簸不堪,逆轉了他本該是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的際遇。


加諸於二十世紀中國的連綿苦難罄竹難書,身陷大陸時的蕭勤,命運操之於客觀環境而非主觀意識之上。或許正由於深受殘酷時局凌遲之害,蕭勤日後成為一位人道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
祖籍為廣東省中山縣的蕭勤,字友蘭,1935年1月30日生於上海市。父親蕭友(1884~1940),留學日本為同盟會會員,曾收容時為前清欽犯的孫文,日後隨胡漢民擔任孫中山秘書。精通多國語言的蕭勤尊翁,留德歸國後應蔡元培之請,創立中國第一座高等音樂學府上海音樂院(1927),抗戰時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贏得「中國現代音樂教育之父」的尊稱。


蕭勤坦言若非年幼喪父有失栽培,也許他會希望成為指揮家而非畫家。作畫時需要古典音樂相伴,巴哈 ( J. S. Bach ) 是他的最愛,或許畫中獨有的動感與音樂性歸功於此。亦為國家文藝獎得主的夏陽,認為蕭勤的外語能力是其畢生所僅見。蕭勤能遊刃有餘周遊世界各國,活躍於國際藝壇,熟諳外語的溝通能力扮演關鍵角色。但是蕭勤繼承自父親的不僅只是音律和語言的長才,還有浪漫主義與理想主義的人文主義色彩。


信仰誠篤的母親戚粹真(1903~1945),出身基督教牧師家庭,夫婿亡故後,預感自己亦將不久人世,堅持一雙子女受洗,託付予天父神子。雙親相繼謝世,正是蕭勤顛沛流離的開始。一度寄宿的小學校長,見證蕭勤的早熟、早慧,不僅懂得照顧稚妹雪真,也擅長歌唱與畫圖。托孤於姨母戚問竹不久後,蕭家兩位姑姑商定分別收容這對小兄妹,這個兩處托孤的決定,帶給兩人截然不同的命運。


最後交由堂姐名音樂家蕭淑嫻照顧的蕭雪真具音樂夙慧,專攻鋼琴演奏,不料一場變故,讓芳齡十七歲的她住進療養院至今。蕭家命脈所繫的蕭勤,則隨曾任蔣中正總統府秘書長的王世杰夫婦於1949年遷台。卅一年後,蕭勤才因蕭友梅紀念館的建置再訪神州大陸。


臺灣時期(1949~1956)


蕭勤絕早便已失去無憂無慮的童年。雖然衣食經濟無虞,但寄人籬下的尷尬焦躁與日俱增。所幸以塗鴉、運動、白日夢自娛,青澀自閉的青春期才有宣洩的出口。波蘭國寶作曲家蕭邦(F. Chopin)悲愴的音樂和現代舞蹈大師鄧肯(I. Duncan)的自傳,都曾讓蕭勤內心澎湃不已。

不羈的年輕靈魂終於因與藝術私定終身而定性,蕭勤說:「我十六歲便與藝術結了婚」。1951年,順利考取省立台北師範學校藝術師範科,可惜培育國小師資的教程讓他大失所望。


幸虧結識一群志同道合的前後期同學:霍剛(1932~)、陳道明(1933~)、李元佳(1929~1994)、蕭明賢(1936~),蕭勤的求學時光才未蹉跎。而這群文藝青年,也爭氣地使該校成為催生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搖籃,與培育「五月畫會」健將的師範大學美術系互相輝映。讓蕭勤終生奉弟子禮的啟蒙導師是李仲生(1912~1984)。1952年,他在學長霍剛的引薦下拜李仲生為師,隨後其同窗和學弟妹陸續投入李門。


李仲生的現代藝術知識淵博,著述頗豐,教學方法推陳出新,因材施教,講究眼腦心手並用,以速寫培養自動書寫技法(Automatism),重視東西融會的議題。這些長處加上低廉的束脩,自然吸引了求知若渴的北師在學生及空軍現役軍人歐陽文苑(1928~)、夏陽(1932~)、吳昊(1931~)前來就學。


李仲生在蕭勤身上嗅到了野獸派(Fauvism)的氣息,所以指導他針對構圖與色彩研究。蕭勤考掘金石鐘鼎文字、平劇、書法、篆刻尋求靈感,以偏塞尚的風格初試身手。他的確對色彩情有獨鍾,回憶這輩子首度愛上繽紛色彩,是因為堂姐蕭淑芳、吳作人伉儷旅歐歸來致贈一盒色鉛筆。


查閱李仲生門生系譜可知,如今享譽藝壇者比比皆是,無怪乎倪再沁教授直稱:「李仲生帶出的優秀藝術人才,足與師大美術系資優生歷年總和等量齊觀,不愧台灣現代藝術之父美名。」平心而論,若以全面性評判之,蕭勤堪稱是最能承接恩師衣缽的李仲生傳人,甚至若以畫藝、國際性及活動力而言,相較下還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追隨恩師的腳步,蕭勤從旅美期間在紐約長島Southampton學院擔任教授以來,四十多年來創作之餘寓教於樂,足跡遍及歐、美、亞各大洲,作育英才無數。1985年起獲國際藝術知名學府米蘭Brera藝術學院延攬為永久聘任教授,可見已師出有名。返台執教僅六載,子弟兵表現優異有目共睹,在藝術一片聲色聳動中,其學生另闢蹊徑,蔚成一股探索精神性的清流。如今蕭勤致力於帶領學生思考如何面對未來。人類意識形成集體心智需要時間,但是藝術卻應當是永遠具備未來性。


李仲生著作等身,引薦西方現代藝術不遺餘力,蕭勤亦復有一枝健筆。他在《聯合報》副刊及《歐洲通訊》專欄、《文星》與其他報章媒體發表的文字,首開西方當代藝術現場目擊報導新聞傳真風氣之先,彌補了當年臺灣仰仗翻譯、移譯的國外藝訊,曠日廢時又有失觀點的缺憾,達到與西方當代藝術思潮同步的成效。歐洲藝術之都的動輒觀瞻,自此取代親日本一家之言擅場的既有局面。而蕭勤首度返台後在《藝術家》雜誌闢專欄「給青年藝術工作者的信」,肯切分享習藝之路的點滴心得,因此在藝術人留美當道之際,掀起臺灣藝術界赴歐取經的第二波留學潮。


然而,筆者以為蕭勤著作中影響最深遠者,莫過於1978年他應邀參加「國建設研究會家」提出的《對我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及對中西現代藝術交流的建議書》。作為國建會延攬的學者專家中藝術界代表第一人,這份建言言辭愷切地呼籲政府,儘速成立文化專責機構、制定文化外交政策、建立美術館、文化中心及藝術學院、參與國際辦理中外國際藝術交流活動──研討會、客座講學、雙/多年展等,洋洋灑灑種種論點擲地有聲,最後悉數列入國策規劃執行。證諸文建會、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藝術學院隨即成立,有關單位二十餘年戮力執行的績效成果,絕大多數均是以蕭勤這紙建議書為藍圖。


遍數華人藝術圈,蕭勤在國際上的活動力歷久不衰,令人瞠呼其後,幾乎無人可望其項背。然而他絕不藏私獨善其身,善用個人影響力穿針引線,透過各種管道義助藝術盟友、提攜後進、致力台灣現代藝術國際化,向來傳為佳話美談。 


從協助「東方畫會」老戰友出國圓夢,跑遍歐洲辦理中國當代藝術展,為台灣引進國際展,到引薦台灣藝術家予國外一流畫廊等等,蕭勤傾其所有,至今依舊不遺餘力。他的魅力與能力,使得在扮演文化使節方面勝任愉快,放眼戰後藝壇至今仍無出其右者。一如觸媒具關鍵性的催化作用,蕭勤所到之處,變化自然加速發生。


俄國文豪普希金 ( A. S. Puskin ) 說,要了解某個時代的人,必須研究其所言所行與藝術。這個原則的確適用於回顧抽象藝術運動的年代。動員戡亂時期戒嚴條例 ( 1951〜1987 ) 雷厲風行的初期,籠罩在高氣壓下的社會,行動、思想的箝制致令人人自危,個個噤若寒蟬。一切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的行徑均不可取,動輒招致反動、反叛之名入罪迫害。講求自由意志表達的前衛藝術,與反共意識大相逕庭,又因與蘇聯共產革命約莫同時興起,備受誤解和撻伐。


於是乎現實一切都顯得如此虛假、刻意、造作,無從成為投射情感、思緒的創作對象。當真實等同於虛幻,叛逆的藝術家不再反映白色恐怖下的實勢與時事,轉而全力投入抽象,不僅理所當然,或有險中求勝的意圖,亦復更是但求明哲保身的無奈選擇。


東方畫會與畫會時代 ( 1956〜1971 )


枉顧導師李仲生諄諄告誡,安東街畫室七位入室大弟子,在1955年最後一天通過決議,成立藝術史上第一個華人抽象藝術團體「東方畫會」(1956~1971),開啟了中國美術現代化的新頁。
1957年第一屆東方畫展果然引起軒昂大波,黨報名筆專欄作家何凡為文請命,懇求大家念在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實驗性精神份上,姑且包容觀望參展的「八大響馬」。當時蕭勤已經負笈西國,作品卻未償缺席。即使李仲生始終不曾涉足任何一次東方展覽,也從未撰文評論,其生徒的優異表現,依照為他贏來「抽象藝術先驅」的封號。


以師大美術系畢業生為班底的「五月畫會」亦於1957年間成立開展,兩廂分庭抗禮下,掀起了台灣美術史的畫會時代,並為前衛藝術發展奠定與歐美亞東同步的基礎。 


嚴格說來,若非這群藝術家在台灣的努力,中國美術現代化的進程脈絡,勢必在戰後中止。無論中國美術正史至今如何看待,大陸境內因為苦於戰後重整、文革浩劫自顧不暇,四○至八○年代顯然呈現中國現代美術發展是由台灣方面主導的態勢。東方諸子首開風氣之先,的確功不可沒。 


羈旅海外四十載(1956~1996)


在景美國小擔任教員,無法滿足矢志獻身藝術的蕭勤。為了實現夢想,1955年參加甄試,考取了西班牙佛朗哥 ( Franco ) 政府提供的獎助金,不顧家人強烈反對,毅然買張單程船票出走,踏上未知的海外求藝之途。


響馬因藝術出走謫居,很有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瀟灑,更有準備亡命天涯的絕決。胡蘭成個人經驗談,說是亡命其實比謫居更艱難,只因一要得有處可去,二是要具備平民精神。盤點歷史人物可知,謫居者皆因流放而自我造詣精進﹐而從來亡命者則是呈現革命家競出的景況。謫居是服罪被迫流放,行動範圍所以受限。但亡命之徒生來即是一身叛骨﹐拒不承認既有威權,斷不肯俯首稱臣,所以專要反動反抗,意圖謀反創建新秩序、新生。因為是叛徒,所以亡命者難為,遠比時不我予的謫居者更難安身立命。


如此說來,蕭勤究竟該定位為應天命謫居,抑或順人事亡命,很難分說。唯一可確定的是在那樣高壓而匱乏的時代,追求精神自由才能解脫,而遠走他鄉也成為唯一可能選擇的解套方式。


這一別竟然睽違臺灣整整廿二年,若非應國建會邀請歸國,再見恐怕延宕更久。可是在蕭勤心目中,台灣才是真正的故鄉,這也是他毅然放棄米蘭藝術學院的教授職位,1996年返台應聘投入甫成立的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任教。


旅居西土三年間,蕭勤主要以巴塞隆納為根據地。馬德里和巴塞隆納藝術學院的守舊,讓他放棄獎學金與學位,寧可靠稿費收入維持生計自力救濟。他加入皇家藝術協會、馬約爾藝術圈(Cercle Maillol)當地兩大藝術團體,直接參與當代藝術。相互砥礪的對象均是該國知名藝術家,包括A. Tapiès、M. Cuixart、J. Subirachs、A. Saura、L. Feito、P. Serrano、M. Chirino等非形象藝術的代表人物。蕭勤靈性高又富東方情懷的新作,當即使他得到在 Mataró市立美術館舉行畢生首次個展的機會,進而連續三屆受邀參加西班牙國際爵士沙龍展 ( Jazz Salon )。沙龍展中他初試啼聲一鳴驚人,一舉獲選為十大藝術家,因此1958年為西國首要的Sala Gaspar畫廊網羅,簽訂生平第一紙經紀代理約。


當年捷報傳回台灣,這一切前所未聞的際遇,在本地藝壇有如天方夜譚,羨煞人也。很長一段時間,蕭勤是台灣藝術界瞭望世界當代美術第一手資訊的前哨站,而他也善盡天時、地利、人和,為台灣與歐洲各國搭起藝術交流的橋樑。作為世界藝壇場邊的觀察員,他克盡職責,作為場中當事人,表現不惶多讓。仔細檢視長長的履歷,不得不說他的國際資歷傲視群倫。


威尼斯雙年展對蕭勤意義非凡。1958年,蕭勤第一次前往義大利觀摩威尼斯雙年展,抽象表現主義巨匠托比(M. Tobey)與羅斯科(M. Rothko)參展的畫作讓他大受啟發,也讓他愛上這個國家。1960年二度赴會,猶太藝術家畢西爾(Julius Bissier)的紙上小品素描,使他念念不忘,結識了克萊因(J. Kline)與美國匹茲堡國際藝術展的主席華許朋(G. Washburn),促成次年參展叩關美國及日後轉赴紐約發展的機緣。1963年應邀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會內展的蕭勤,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卻是以台灣館代表評委身分參加,個人正式參展則遲至2000年台灣首度進軍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之時。


1959年在佛羅倫斯數字畫廊舉辦義大利首次個展後,蕭勤揮別西國遷居當代藝術事業如經濟一般突飛猛進的米蘭,客居該地超過四十寒暑,其中只有數年曾應前妻碧卓(P. Pizzo)之請暫住美國紐約(1967~1971)。他在此成家、立業、夫過、父過,米蘭說是他的第二故鄉並不為過。


除了輾轉接濟過東方老戰友李元佳、夏陽、霍剛,並接待過前來考察的席德進、廖繼春,蕭勤的社交圈還是以聚居米蘭的各國藝文人士為主,彼時空間派、零藝社的藝術健將封塔納(L. Fontana)、柯立巴(R. Crippa)、芒宗尼(P. Manzoni)、卡斯代拉尼(E. Castellani)眾人與之過從甚密,其中尤以壯年猝死的芒宗尼感情最篤。


藝術出版巨擘Mazzotta基金會和米蘭畫廊龍頭G. Marconi數十年來的傾力支持下,蕭勤穩居義大利當代藝術家的重要地位,主要活動範圍遍及歐陸、北歐各國,躋身國際級的藝術家之列。在白人沙文主義主導的國際藝壇中求生存已大不易,遑論能有此成就。


在法國,趙無極是抒情抽象代表之一;在英國,林壽宇被歸為極限主義(Minimalism)的最後一筆、李元佳在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地位漸受推崇;在美國,先有蔡文潁參與電子藝術,後有謝德慶成為行動藝術 ( Performance Art ) 大師。


相較於蕭勤在海峽兩岸三地的藝術史定位的尷尬,往往將之被邊緣化為「海外華裔藝術家」之屬,義大利則十分肯定他是藝術浪潮上的人物。最佳例證是1997年米蘭政府在「狂飆的六十年代」這項具史觀定位辦理的大型回顧展中,蕭勤是唯一被納入的亞洲藝術家。但願這次榮登這屆國家文藝獎的美術類得主之後,蕭勤過往身分地位妾身未明的處境能獲改善。


作為一輩子主要以賣畫維生的職業畫家,蕭勤每到一處發展─―巴塞隆納、巴黎、米蘭、倫敦、紐約,都能有一流的畫廊出面經紀代理,除了藝術造詣和語言能力外,其待人處事尊重倫理恪守行規,堪為楷模。較之國內藝術市場至今仍然普遍投機、紊亂、短視、功利,蕭勤與代理商四十年並肩作戰彼此成長的情誼、義氣與兼顧市場、學術的默契,教人匪夷所思又嚮往。而其畫價全球統一,未因國內、外而有天壤之別,也值得許多藝術人效法。


年少時以雙槓健身的蕭勤,在組織藝術社團方面也是「運動健將」。此間對他參與「東方畫會」耳熟能詳,而正當「東方畫會」在臺灣掀起一波風起雲湧的畫會運動之際,遠在米蘭的蕭勤,又邀集當地藝術圈有所共識的同好卡爾代拉拉( A. Calderara ) 與吾妻兼治郎(K. Azuma),共同在1961年八月提出宣言,發起了國際「點」藝術運動(Movimento Punto,在臺又譯「龐圖」)。
針對如火如荼的非形象藝術(Art Informal)標榜悸動、爆發力進行逆向思考相信觀念的純粹性與創造的理由,是在於了解「無限」中的「有限」。並逆勢操作,透過純化理念、形象異中求同,作為藝術的出發點,由現實界超脫至精神性的世界,所以能夠不受時空地域限制、不隨波逐流。


在辦理十三項聯展的六年活動期間,共有歐、亞、拉丁美洲的近四十位空間派、零藝社、核子運動(Movimento Nucleare)藝術家紛紛捐棄立場共襄盛舉,其中封塔納、索托(J. Soto )等藝術大師赫然在列。瑞士蘇黎士甚至出現了以「點」運動宗旨的私人藝術學府。


「點」運動雖然可能是其中最負盛名者,卻不是蕭勤主導的唯一的國際藝術運動。1978年,蕭勤匯集另外八位專長不一而分屬六個國籍的藝文人士─L. Losso、 E. Biffi Gentilli、E. Albuzzi、K. Azuma、R. Geiger、G. Robusti、J. Tilson、J. Tornquist,在米蘭發起了另一項深具人文氣息的國際觀念運動「太陽」(Surya語出梵文, 1977~1979)。主旨在鼓吹跨界域的人文交流整合,期盼藉此可達到集體共識,以宗教般的謙卑切入藝術,讚頌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及其所造萬物。


間隔十年後的1989年間,蕭勤在丹麥哥本哈根發起了「氣」運動(Hakti,語出梵文)。其目標是設法導引宇宙自然間的豐沛能量作為創意。二十四位國籍不同的藝術家,成員仍在增加中,至今已經展出聯展八次。


與時俱進,四時長青


蕭勤身上同時流露著溫和、辛辣與超逸。明明早過了耳順之年﹐青春依然,言談間仍然語帶機鋒,時時綻放著英氣勃發。待人處世一直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嚴厲非常﹐毫無容赦二過轉圜,經營自身生涯猶如昔人求道,投入與虔誠使人動容。


蕭勤一直希望能夠擁有不老的身心,因此他在藝術、精神上得以青春永駐,端賴其總能知福惜福,以創作將滿心喜樂化作極樂、至福、狂喜與人分享。回顧蕭勤的行誼,總要讓人惦起世界文學名著中的幾個有血有肉的經典人物。他擁有挑戰風車唐·吉訶德 ( Don Qixote )一般的浪漫狂狷;如同盜火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us)一樣以頑強的生命力甘冒大不韙;還像滾石上山的薛西弗斯 (Sysiphus)獨力抗拒命運擺佈。 


如何能以一句短話總結蕭勤的人與藝術呢?雖然蓋棺論定的時候未到,但是說他一路走來,至今一切莫不是「為了藝術為了愛」,應當是不失公允的評判吧。
 

記事
中國 上海
1935 出生,原籍為廣東中山。父親蕭友梅為中國近代音樂之啟蒙者,1927年創辦中國第一座音樂學府──上海音樂學院。
中國 北京
1994 舉行回顧展。
台灣 台北
1952 入李仲生畫室。
1956 與夏陽、吳昊、李元佳、陳道明、蕭明賢、歐陽文苑、霍剛創辦「東方畫會」。
1978 國立歷史博物館、龍門畫廊個展。
1980 版畫家畫廊個展。
1981 東方及五月畫會舉行成立二十五年展。阿波羅畫廊個展。
1989 龍門畫廊個展。
1991 東方及五月畫會舉行成立三十五週年展。
1995 台北市立美術館「蕭勤的歷程:1953〜1994」展。
1996 帝門基金會個展。
1997 帝門藝術中心個展。
2002 獲第六屆國家文藝獎。
台灣 新竹
1990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個展。
台灣 台中
1989 當代畫廊個展。
1990 當代畫廊個展。
1992 台灣省立美術館回顧展。
台灣 台南
1996 應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之邀回國,擔任造形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
香港
1985 香港文化促進中心個展。
1987 藝倡畫廊個展。
西班牙 馬德里
1956 考取西班牙政府獎學金,前往馬德里。
1978 康定斯基畫廊個展。
西班牙 巴塞隆那
1956 十一月轉往巴塞隆那。因馬德里、巴塞隆那國立藝術學院不符合蕭勤之理想,放棄入學及獎學金。
1957 馬達洛美術館舉行生平第一次個展。
1958 費爾南多‧費個展。
西班牙 瓦倫西亞
1976 點畫廊個展。
1985 點畫廊個展。
1990 點畫廊個展。
義大利 佛羅倫斯
1959 數字畫廊個展
1998 橋畫廊個展。
義大利 威尼斯
1959 小馬畫廊個展。
1966 運河畫廊個展。
義大利 羅馬
1961 德拉斯代凡蕾畫廊個展。
1962 聖路加畫廊個展。
義大利 熱那亞
1961 聖馬提畫廊個展。
義大利 米蘭
1961 與義大利畫家卡爾代拉拉發起國際「點」藝術﹝Punto﹞運動,在義大利、西班牙、荷蘭、台北等展出,多位西班牙、法國、荷蘭藝術家加入。阿農查德畫廊個展。
1964 山羊畫廊個展。
1967 馬爾各尼畫廊個展。
1969 馬爾各尼畫廊個展。
1970 馬爾各尼畫廊、聖昂特蘭畫廊個展。
1971 莫登那藝術畫廊個展。
1971~72 在歐洲設計藝術學院任教視覺原理。
1973 修伯特畫廊個展。
1977 旅遊大廈、馬爾各尼畫廊個展。
1978 在米蘭與提爾遜(J. Tilson)、洛布司提(G. Robusti)、蓋格(R. Geiger)等發起創辦國際「太陽」﹝Surya﹞藝術運動。
1984 馬爾各尼畫廊個展。
1985 獲米蘭國立藝術學院永久聘任聘書,教授版畫藝術。
1986 鹽畫廊個展。
1988 馬爾各尼畫廊回顧展﹝1959-1988﹞。
1991 女兒意外去世之衝擊,創作《度大限》系列新作。
2002 馬爾各尼畫廊繪畫作品回顧展﹝1958-2002﹞。姆迪瑪藝術基金會2001大幅繪畫近作展。拉都阿達畫廊紙上作品回顧展﹝1958-2000﹞。米蘭省政府奧拜堂藝術空間陶藝個展。
義大利 都林
1980 文字畫廊個展。
1984~85 在國立藝術學院教授裝飾藝術。
1987 文字畫廊個展。
1990 培奧拉畫廊個展。
義大利 烏爾皮諾
1983~84 在國立藝術學院教授藝術解剖及畫面分析。
德國 司都加特
1960 賽那多蕾畫廊個展。
1961 賽那多蕾畫廊個展。
1969 賽那多蕾畫廊個展。
1979 B!4畫廊個展。
1983 賽那多蕾畫廊個展。
德國 波昂
1966 法拉濟克畫廊個展。
德國 柏林
1967 維爾茲畫廊個展。
德國 達姆斯塔
1998 達姆斯塔市立美術館「1958〜1998」回顧展。
瑞士 巴塞爾
1961 希爾特畫廊個展
比利時 安特衛普
1961 多蕾肯斯畫廊個展。
比利時 根特
1970 封克畫廊個展。
法國 巴黎
1964 當代藝術畫廊個展
1974 昂布畫廊個展。
1998 第‧梅奧畫廊個展。
南斯拉夫
1965 馬里堡畫廊個展。
英國 倫敦
1966 工作半年,在信號畫廊展覽。
美國 紐約
1967 首次定居紐約,至1971年。女兒莎芒妲﹝Samantha﹞出世。蘿思‧弗里特畫廊個展,開始合作。
美國 底特律
1968 斯提芬斯畫廊個展。
美國 紐澤西州
1970 珊第那瑞學院個展。
美國 路易斯安那州
1972 在州立大學教授繪畫及素描。
加拿大 多倫多
1968 波洛克畫廊個展。
荷蘭 海牙
1970 歐蘭茲畫廊個展。
荷蘭 普邁蘭
1985 瓦特蘭美術館個展。
荷蘭 阿姆斯特丹
1987 普里茲畫廊個展。
1991 普里茲畫廊個展。
丹麥 哥本哈根
1986 尼哥拉依展覽廳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