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Han Pao-the
Han Pao-the
Reason for Winning
藝術家素描
文|郭肇立

漢寶德是二十世紀後半葉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他促使本地建築從戰後的日本粗懭主義(Brutalism)與中國宮殿式民族主義(Nationalism)意識型態的桎梏中解脫,而接軌國際現代建築的潮流。 


漢寶德一九三四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皋陸鎮,父漢國華,母李建蕙。為皋陸元利漢家同輩之長子,戰後隨父母來台灣讀大學。早年他就讀台南工學院(今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一九六四年赴美留學,那是個充滿叛逆思維的時代,社會充斥著惶恐與不安,現代建築在美國正作最後的掙扎,包浩斯(Bauhaus,1919~32)的理性傳統與社會建築遭遇到空前的困難。即使如此,漢先生受教於現代主義浸淫的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在這裡他認識新建築的評圖制度與模型表達的技巧,學到理性思維與設計方法,也解放了自己的想像力。他說:「有人問我在哈佛學到什麼? 我的回答是,我學到開放胸襟,學到接受創新的無限性,學到解放想像力」(漢寶德,2001b:114)。但是處在否定一切真理的六十年代,他無法停止於此,一九六六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繼續研究文史,普大的人文氣質與治學的嚴謹態度,奠定了他日後從事建築學術研究的基礎。 


事實上,在六十年代國際風格的現代主義已經轉向,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已經逐漸地為本土思潮所取代。(註1)距離普林斯頓小鎮不遠的費城賓州大學藝術學院,此時已經佔有舉足輕重的建築領導地位。漢寶德在個人的建築思維上,自然也注意到這個維多利亞傳統影響的費城學派,他仰慕康(Louis Kahn)的人文主義與迷人的幾何形式,(註2)也心怡范裘利的浪漫折衷主義。(註3)最後,他終於擺脫了現代主義思維,以個人獨特的創作方式,勇敢地重新面對建築形式的本質與表現的問題。 


漢寶德對戰後的台灣現代建築思想的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六十年代之後,他曾主編許多有影響力的重要建築刊物,如《百葉窗》、《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劃》、《境與象》等建築雜誌等,在這些雜誌中他首度介紹了現代建築大師葛羅培(Walter Gropius,1883~1969)、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等的思想,其後也陸續引介了當代美國主流建築師康(Louis I. Kahn,1902~74)、摩爾(Charles Moore,1925~93)、范裘利(Robert Venturi, b.1925)等人的作品登陸台灣。在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之間,對於仍處在一片知識荒漠的台灣建築界,漢寶德的文字彷彿注入了一股甘泉,當年的建築精英無不受其影響。八十年代之後他為著實現社會教育的理想,力主推動大眾藝術與建築文化,在媒體上寫專欄,作文化評論,以提升國人的審美能力與環境觀念。漢寶德認為美來自生活,來自生命,他說:「美感是一種文化力量」(漢寶德2004b:9)。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規劃中,他結合了科學與藝術,寓教於樂,以提供群眾娛樂的方式來完成美育目的,成功地創造了一個新型態的現代博物館。(註4)近年在世界宗教博物館中,他擺除深邃難懂的宗教哲學,積極推展宗教藝術,以大眾容易理解的宗教建築模型配上精彩的故事解說,以入世的方式策展,接近一般人的生活,讓宗教空間化身成為美的殿堂。漢先生讓藝術走入科學,也讓藝術走入宗教,在社會潛移默化中,他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通往美的世界。


本文作者/郭肇立 

台北人。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專業碩士及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建築博士。國內著名建築及都市設計評論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現代性與城市建築,目前任教於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曾在中原大學及東海大學建築學系任教多年。擁有長期建築刊物的編輯經驗,其中包含漢寶德先生的境與象雜誌執行編輯,中國民國建築師雜誌創刊編輯。著作有《台北建築導覽》、《台北建築》、《聚落與社會》等書。

 

注釋

1. 六十年代是美國的本土運動流行的時代,在普普藝術方面在一九六二年Andy Warhol發表 “Marilyn Monroe” 以及一九六三Oldenburg發表”Hamburger with Pickle and Tomato attached”;鄉村歌曲方面一九六三年Joan Baez 與Bob Dylan同台在新港演出,興起民歌時代;建築方面一九六六年Robert Venturi 出版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宣揚反正統,反學院的大眾建築;都市計畫方面Jane Jacobs 出版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 提出最具批判性的美國都市評論;政治方面一九六四年美國總統Johnson簽屬民權法案。

2. 漢先生讀書有精讀翻譯的習慣,一九七二年他出版了Vicent Scully 的書Louis I. Kahn中文翻譯《路易士。康》,從康那裡他學到了人文主義的原則與幾何形式的意義。

3. 漢先生對范裘利的興趣多年,一九六九年在建築與計畫雜誌第一、二期中他發表了研究范裘利建築的心得〈複雜與混亂的建築論〉,後來又陸續在《境與象》雜誌介紹范裘利都市理論的中譯文章,例如:一九七二年八月號〈大鴨子事件〉以及一九七四年二月號〈醜就是美──大街建築學派〉。

4.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成功規劃,改變了傳統博物館的建築型態,寓教於樂,已成為中部地區最重要的文教機構之一,從每週末假日絡繹不絕四處到來的訪客,可以清楚肯定它對社會教育的貢獻。

記事
創作紀事
1934 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皋 陸鎮,筆名也行。
1958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士
1965 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1967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
1967~1977 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兼主任
1977~1982 國立中興大學工學院長
1981~1995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暨館長
1986~2000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劃籌備處主任暨院長
2000~2004 名譽職國策顧問
2001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02~迄今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設計作品
1968 民族晚報,台北市昆明街 陳立夫住宅,台北市陽明山 衡陽路土地銀行增建競圖案,台北 光泉牛奶廠房,中壢 台富餅乾工廠,中壢
1969 國立藝專,板橋 明志工專,泰山 救國團台中學苑,台中
1970 中山堂競圖案,高雄 辭修高中,三峽
1971 國民就業輔導中心,中壢 北區職訓中心,內壢 台灣銀行中山分行,台北市中山北路
1972 救國團洛韶山莊,花蓮 土地銀行中壢分行,中壢 東海大學視聽教室,台中 東海大學男生宿舍,台中
1973 中心診所,台北市忠孝東路 嘉義農專學生宿舍,嘉義 公教住宅,台北內湖
1974 台中基督教會集會所,台中 救國團溪頭青年活動中心餐廳及宿舍,溪頭
1975 東海大學建築系館,台中 高雄中正紀念堂競圖案,高雄
1977 彰化孔子廟,彰化縣
1978 救國團天祥青年活動中心,天祥 鍾外科診所,花蓮 屏東孔子廟,屏東縣
1980 救國團澎湖金龍洞青年活動中心,澎湖 聯合報第二大樓,台北市忠孝東路 三總門診中心,台北 中山大學校園規劃競圖案,高雄 康乃馨公寓,花蓮 青苑室內設計,台北市羅斯福路 鹿港文開書院,彰化縣
1981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彰化市
1982 蓮苑,台北市武昌街 救國團花蓮學苑,花蓮 救國團台北學苑,台北
1983 大台北華城,新店 救國團溪頭青年活動中心集會所,溪頭
1984 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高雄墾丁 吳鳳紀念公園,嘉義市 救國團澎湖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澎湖 金門朱子祠修復工程,金門縣。  彰化元清觀,彰化縣。   彰化關帝廟,彰化縣。
1985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台北南港 聯合報南園,桃園 金門奎閣,金門縣。  大溪磺溪書院文昌祠修復工程,台中縣大肚鄉。  集集明新書院修復工程,南投縣。  新竹鄭氏宅及第及張氏蘇氏節孝坊調查研究,新竹市。  草屯登瀛書院,南投縣。
1986 仁愛之家,台北 鹿港龍山寺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彰化縣鹿港鎮。  三級古蹟新莊廣福宮修復工程,台北縣新莊市。
1987 新竹孔子廟,新竹市。  鹿港龍山寺修復工程,彰化縣鹿港鎮。  三級古蹟蔡進士第修復工程,澎湖縣。  鹿港南瑤宮牌樓興建工程,彰化縣。  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嘉義縣番路鄉。 西螺振文書院,雲林縣西螺鎮。  鹿港古蹟保存區第一期修復工程,彰化縣鹿港鎮。  鹿港古蹟保存區第一期修復工程追加,彰化縣鹿港鎮。  鹿港古蹟保存區第二期修復工程,彰化縣鹿港鎮。  鹿港古蹟保存區第三期修復工程,彰化縣鹿港鎮。  和美道東書院,彰化縣和美鎮。
1988 彰化南瑤宮觀音殿整修工程,彰化市。  鹽寮公園入口區景觀建設工程,台北縣。
1989 鴻禧大溪社區,桃園大溪 馬公順承門,澎湖縣馬公市。  二級古蹟恆春古城,屏東縣。  二級古蹟淡水滬尾砲台,台北縣淡水鎮。  鹿港古市街金門館,彰化縣鹿港鎮。  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遊客中心新建工程,基隆市。  草嶺虎字碑護管所地區景觀景觀興建工程,台北縣貢寮鄉。
1990 三級古蹟懷忠祠修復工程,彰化市。  三級古蹟六堆天后宮修復工程,屏東縣。  二級古蹟金門瓊林蔡氏祠堂修復工程,金門縣。  彰化南瑤宮零星修復工程,彰化市。  新竹金山寺,新竹縣。 板橋林本源園邸第二期工程,台北縣板橋市。 台北吳沙廟,台北縣。
1991 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修護工程施工記錄,嘉義縣番路鄉。 草屯龍德廟,台中縣。 澎湖文澳城隍廟,澎湖縣文澳。 彰化西門福德寺,彰化縣。
1992 李登輝總統住宅,桃園大溪 高雄師大活動中心,高雄市 三級古蹟陳悅記祖宅整修工程設計監造,台北市。  三級古蹟台廈郊會館整修工程,澎湖縣。  屏東牡丹事件紀念館申請開發許可及展示軟體規劃,屏東縣牡丹鄉。
1993 自然科學博物館規劃,台中市 三級古蹟瀰濃庄敬字亭修復工程,高雄縣。  三級古蹟林氏宗祠修復工程,台中市。  三級古蹟二崁陳宅修復工程,澎湖縣二崁。  台灣省立博物館火車頭陳列展示整修,台北市。
1994 三級古蹟二崁陳宅修復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澎湖縣二崁。 三級古蹟蘆竹五福宮修復工程,桃園縣蘆竹鄉。 三級古蹟藍田書院修護設計監造,南投縣。 二級古蹟朱子祠調查研究,金門縣。 一級古蹟西嶼東台修復工程,澎湖縣。 台灣省立博物館館舍修護工程,台北市。
1995 三級古蹟國姓鄉北港溪石橋(糯米橋)修護研究,南投縣。 二級古蹟林本源園邸修護工程,台北縣板橋市。 二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第二期修護工程,金門縣瓊林鄉。 二級古蹟鄭用錫墓整修工程,新竹市。  澎湖縣赤崁張宅設計監造,湖縣。 燕山塔陵設計規劃,北縣遵化市。
1996 台南藝術學院校園規劃及圖書館主體建築設計,台南縣官田鄉 星海灣國貿大樓,大連 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大樓,新竹
1999 人權紀念碑,蘭嶼
2000 台灣歷史博物館規劃案,台南古蹟修復工程
歷史建築研究
1971 板橋林家花園研究,台北縣政府
1975 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彰化縣政府
1977 彰化孔子廟,彰化縣政府
1980 鹿港古風貌維護區之研究,彰化縣政府
1982 彰化元清觀,彰化縣政府。 彰化關帝廟,彰化縣政府。
1984 大肚磺溪書院文昌祠修護研究,台中市政府。 彰化縣秀水鄉馬興村秀水益源古厝,彰化縣政府。 新竹蘇氏張氏節孝坊,新竹市政府。
1985 嘉義吳鳳廟紀念園展示規劃,嘉義縣政府;草屯登瀛書院,南投縣政府。 新竹進士第,新竹市政府。 鄭氏家廟,新竹市政府。 金門奎閣,金門縣政府。 澎湖二崁聚落保存及民俗村規劃,澎湖縣政府。
1986 屏東牡丹事件紀念館規劃報告,屏東縣政府。 二級古蹟恆春古城修護規劃,屏東縣政府。 二級古蹟草屯龍德廟修護研究,南投縣政府。 澎湖進士第,澎湖縣政府。 澎湖文澳城隍廟,澎湖縣政府。
1987 板橋林本源園邸施工記錄,台北縣政府。 三級古蹟嘉義縣番路鄉半天岩紫雲寺修護研究,嘉義政府。 金門瓊林蔡氏祠堂,金門縣政府。 淡水滬尾砲台,台北縣政府。 台北吳沙廟,台北縣政府。 西螺振文書院施工報告書製作,雲林縣政府。
1988 員林興賢書院,彰化縣政府。 新竹市古蹟東門城調查研究,新竹市政府。
1989 二級古蹟彰化聖王廟修護研究,彰化縣政府。 磺溪書院施工記錄,台中市政府。
1990 二級古蹟恆春古城第一期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暨施工記錄,屏東縣政府。 二級古蹟新竹鄭用錫墓整修計劃調查研究,新竹市政府。 新竹楊氏節孝坊及李錫金孝子坊,新竹市政府。 台灣省立博物館修復研究,台北市政府。 屏東縣古蹟簡介,屏東縣政府。
1991 三級古蹟二林仁和宮修護研究,彰化縣政府。 三級古蹟桃園壽山巖觀音寺修護研究,桃園縣政府。 三級古蹟陳悅記祖宅之調查研究修護(台北老師府),台北市政府。 三級古蹟澎湖施公祠及萬壽井規劃研究,澎湖縣政府。 二級古蹟澎湖西嶼漁翁島燈塔(西嶼燈塔)規劃研究,澎湖縣政府。 金門瓊林聚落保存,金門縣政府。
1992 三級古蹟桃園蘆竹鄉五福宮修護研究,桃園縣政府; 三級古蹟瀰濃庄敬字亭調查研究,高雄縣政府; 三級古蹟南投藍田書院修護研究,南投縣政府; 一級古蹟澎湖縣西嶼東台修復研究,澎湖縣政府; 澎湖文澳城隍廟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澎湖縣政府; 新竹金山施工記錄,新竹縣政府; 三級古蹟媽宮觀音亭修復研究,澎湖縣政府。
1993 三級古蹟媽宮城隍廟修護研究,澎湖縣政府。 三級古蹟金字碑之研究與修護,台北縣政府。 二級古蹟廣福宮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台北縣新莊市。
1994 級古蹟林宗祠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台中市政府。
1995 級古蹟二崁陳宅文物陳列展示規劃,澎湖縣政府。
著作
1969 《明清建築二論》,台中:境與象出版社。
1971 《建築之精神向度》,台中:境與象出版社;台北: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再版。
1973 《斗拱的起源與發展》,台北:境與象出版社。 《板橋林家花員調查與修護計劃,台北:境與象出版社。
1975 《建築、社會與文化》,台北:境與象出版社。(也行) 《龍套的哲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1977 《化外靈手》,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8 《域外抒情:一個建築人的歐洲遊記》,台北:洪範書店。
1983 《都市的幻影》,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 《古蹟的維護》,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85 《為建築看相》,烏日:明道文藝雜誌社;台北:藝術家雜誌社。
1986 《鹿港龍山寺修復研究報告》。 《生活的觸擊 : 文化轉型中的傳統與現代》,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 《名藝名家》,嘉義:嘉義縣政府。
1988 《林本源庭園復舊工程紀錄與研究工作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0 《風情與文物》,台北:九歌文化事業。 《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1992 《臺灣省立博物館展示研究計畫報告書》(漢寶德主持),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994 《建築藝術》,台北:圖文出版社。《台灣的傳統建築》,台北: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
1995 《建築與文化近思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6 《科學與美感》,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7 《認識中國建築》,台北:聯經出版社。 《金玉緣》,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8 《不耐平凡》,台北:天下雜誌。 《風水與環境》,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0 《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博物館管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2001 《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
2002 《透視建築》,台北:藝術家雜誌社。
2003 《細說建築》,黃健敏攝影,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出版社。
論述
1957 〈關於「建築講話」〉,以筆名「寶德」發表 刊於:《百葉窗》,第1卷 第2期,1957年;收於:《成大建築叢書01:百葉窗》,一九七二年;頁111。 〈殼形建築的審美觀〉,刊於:《百葉窗》,第2卷第6期,一九五七年;收於:《成大建築叢書01:百葉窗》,一九七二年;頁210~215。
1963 〈建築與工藝設計〉,刊於:《建築雙月刊》,第6期,一九六三年二月號;頁24~27。〈從結構與形式看我國建築斗拱之演變 [一]〉,刊於:《建築雙月刊》,第8期,一九六三年六月號;頁10~16。
1964 〈形態世界[一]數學形態〉,刊於:《建築雙月刊》,第13期,一九六四年四月號;頁40。        〈形態世界[二]物理形態〉,刊於:《建築雙月刊》,第14期,一九六四年六月號;頁47。
1965 〈忠實的紀錄與輕率的批評,看徐敬直的「古今之中國建築」〉,刊於:《建築雙月刊》,第15期,一九六五年六月號;頁33~35。
1971 〈大草原上的雅典〉,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一年四月號;頁6~17。        〈金門傳統建築一瞥〉,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一年四月號;頁24~31。        〈幾何形設計的邏輯〉,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一年六月號;頁8~17。
1972 〈在理性與表現之間〉,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二年六月號;頁6~21。
1973 〈板橋林宅之空間與形式〉,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三年三月號;頁11~27。        〈運動:動態建築的因素〉,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三年十月號;頁6~16。
1974 〈斯提令與英國建築傳統〉,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四年四月號;頁6~11。 〈一個以常識為基礎的設計方法 [上]〉,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四年六月號;頁8~23。 〈一個以常識為基礎的設計方法 [下]〉,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四年八月號;頁8~21。
1975 〈紀念性形式之商榷〉,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五年四月號;頁4~19。〈人與自然〉,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五年十二月號;頁4~13。
1976 〈實與空〉,刊於:《境與象雜誌》,一九七六年二月號;頁3~15。
1982 〈清院畫「十二月令圖」中的空間觀念〉,收於《傳統文化與現代生 活研討會論文集》,:文崇一等,一九八七年,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83 〈風水── 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刊於:《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二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二年六月;頁123~150。
1987 〈中國傳統建築的人文精神〉,收於:漢寶德等,一九八七年,《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頁1~21。
1988 〈為政治的花朵培根〉,收於:高英茂,一九八八年,《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成立紀念論文集》,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1991 〈台灣當前建築藝術之評估〉,收於:徐佳士等,一九九一年,民 國七十九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29~177。
1992 〈中國建築傳統的延續〉,收於:季羨林等,一九九二年,《中華文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香港:中華書局;頁477~493。
1995 〈我與東海建築系〉,林載爵,文庭漱訪問,文庭漱整理,收於: 王亢沛等,一九九五年,東海風:東海大學創校四十週年特刊,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頁196~199。
1996 〈與懷碩論抽象〉,刊於:《中國時報》,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二~十四日;第39版。
1998 〈社會轉變期之建築師與業主間之互動〉,刊於:《自立晚報》,一九九八年五月七日;第21版。
1999 〈審美教育與生活文化〉,收於:漢寶德等,一九九九年,《審美教育與生活文化【洪敏隆先生人文紀念講座系列之六】》,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頁13~38。         〈人文的科學,科學的人文〉,收於:李賢文等,一九九九年,《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34~39。
譯著
1957 〈建築講話〉,以筆名「寶德」發表,與 王綽、鄭至雄合譯,刊於:《百葉窗》,第1卷,第2、3、4期,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收於:《成大建築叢書01:百葉窗》,一九七二年;頁112 ~142。 Lewis Mumford:《城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y》),未出版。
1962 Herbert Read:《雕刻之藝術》,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Herbert Read:《建築的美學》,刊於:《建築雙月刊》,第1期,一九六二年四月號;頁10~29。
1964 《勒 柯比意》,台北:建築與計劃雜誌社。
1970 《合理之設計原則》,台中:境與象出版社;台北: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Steen Eiler Rasmussen:《體驗建築》(《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台北:大陸書局;台北:臺隆書店。
1971 Robert Stern:《美國建築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台中:境與象出版社。
1972 《從洞穴到摩天樓》,台北:徐氏基金會。 勃萊克伍德:《鐵路》,台北:徐氏基金會。  《船》,台北:徐氏基金會。
1973 Andrew Boyd:《日本建築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Japanese Architecture》),台中:境與象出版社。          Walter Gropius:《整體建築總論》(《Total Scope of Architecture》),收於:Walter Gropius(一九八四年),《新建築與包浩斯》,王錦堂等譯,台北:臺隆書店。 H. M. Proshanaky et. al.:《環境心理學:建築之行為研究》(《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台北:境與象出版社。 路易士:《康》,台中:境與象出版社。
1976 Jacob Bronowski:《文明的躍昇》(《The Ascent of Man》),台北:景象出版社。 雜誌編輯1957~61《百頁窗》,台南,一九六四年停刊。
1962~1964 《建築雙月刊》,台南,一九六八年停刊。
1969~1971 《建築與計劃》,台中,一九七二年停刊。
1971~1976  《境與象》,台中,一九七六年停刊。
相關文章
1996 黃俊昇:〈1950~60年代台灣學院建築論述之形構——金長銘/盧毓駿/漢寶德〉,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志梧指導。 林芳正:〈台灣現代建築論述之形構——以七○年代漢寶德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志梧指導。
2000 張晴文等:〈漢寶德專輯〉,刊於:《藝術觀點》,第七期;頁6~25。 張晴文:〈漢寶德的成長歷程概略:從文學、藝術養成的建築藝術家〉,刊於:《藝術觀點》,第七期,二○○○年;頁8~11。 陳文瑤:〈評論是一種思想過程:漢寶德的評論視野〉,刊於:《藝術觀點》,第七期,二○○○年;頁12~15。 高子衿:〈漢寶德的建築藝術:創造前所未有的空間經驗〉,刊於:《藝術觀點》,第七期,二○○○年;頁16~21。 吳婉如:〈博物館應該要有公眾的感覺:漢寶德的博物館經營理念〉,刊於:《藝術觀點》,第七期,二○○○年;頁22~25。
2001 趙建中:〈十年東海風,1967~1977〉,刊於:《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學刊》,第三期「東海建築系創系四十周年專刊/東海建築人物思潮與作品‧一」,二○○一年;頁12~14。 董伯南、陳永松、羅時瑋:〈我們的師長──漢寶德先生〉,刊於:《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學刊》,第三期「東海建築系創系四十周年專刊/東海建築人物思潮與作品 • 一」,二○○一年;頁20~27。 羅時瑋:〈回看來時路──東海建築教學經驗的傳承,1960~1990〉,刊於:《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學刊》,第三期「東海建築系創系四十周年專刊/東海建築人物思潮與作品 • 一」,二○○一年;頁8~11。  羅時瑋:〈「築人間」讀後.再看「境與象」── 一生扮演臺灣社會轉型的人文導師〉,刊於:《建築師》,27卷10期,二○○一年;頁132~135。
2002 王俊雄:〈屬於1970年代與屬於漢寶德的〉,刊於:《建築Dialogue》,第64期,Nov.,二○○一年;頁51~58。胡衍南:〈美的建築師──專訪漢寶德教授〉,刊於:《文訊月刊》,第205期,Nov.,二○○二年;頁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