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勇,1947年生,屏東縣人,另有筆名李溟、傅敏,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他在參與文學傳播的活動上,一直相當活躍,曾主編過《笠》詩刊,也曾先後擔任過「台灣文藝」社長、「台灣筆會」理事、會長、圓神出版集團總監,以及《台灣評論》、《台灣文藝》、《文學台灣》、《笠》等雜誌的編輯委員。此外,在社會公益活動方面,他曾先後擔任鄭南榕紀念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現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李敏勇最主要的成就,是他在現代詩創作的表現。從1968年開始在《笠》詩刊發表作品迄今,將近40年。除詩文集出版外,另有譯詩與解說、散文集、文化評論集等,合共近四十多種。曾獲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等。他的詩,在第一本詩文集《雲的語言》(1969)之中,仍帶有唯美的抒情趣味和浪漫情懷;但到《暗房》、《野生思考》與《鎮魂歌》時期(1986-1990),則一改傷感、華美的筆調,轉而凝視戒嚴年代的社會,表現出具有台灣歷史脈絡的現實主義作品;出版《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1993-1999)時期,則融合了早期的抒情和中期的批判,成熟地表現出了一個台灣詩人對於從威權轉移到民主過程中的省思,對於台灣與全球共同面臨課題的關注。
李敏勇在詩創作上的成就,可以從兩個層次來觀察。其一,詩的內容:他的詩作強調愛與和解;面對殖民與威權,堅持抵抗與批判。其二,詩的形式:他的詩語言具有歷史的維度和哲學思考,這兩者相互交融,顯現出了與其他詩人相對獨特的特色。他的詩,一方面既有現實主義書寫的深刻描繪,一方面又具有現代主義的美學技巧,能夠不流於平淡淺白,而能深刻動人;不流於華麗不實,而能洞徹通達。他透過反戰詩、批判詩的書寫,為台灣現代詩與台灣社會留下可觀的見證和省思,也提供給我們詩與政治、詩與歷史、詩與語言這三個面向的美學表現。在台灣戰後一代出生的作家與詩人當中,他集反戰精神、歷史思索和現實批判三者於一身,因此開創了詩的文化論述之路,為台灣詩壇開創了以詩論政、以詩論史的開放空間,也為詩的文化論述建立了典範。
1987 年夏天,我在美國加州太平洋岸鄰近聖地牙哥的海邊,望向台灣方向, 想起當時仍然流亡美國的波蘭詩人米洛舒(C. Milosz, 1911-2004)的詩《禮物》。霧一早就散了的有一天,他「挺起身來看見藍色的海和帆」。這象徵自由的信念, 是米洛舒離開祖國以及回到祖國的理由。
另一位我景仰的詩人,俄籍猶太裔流亡美國的布洛斯基(J. Brodsky, 1940-1996),47歲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他,選擇不回去蘇聯解體後的俄國。他說, 對他而言,他的國家已不存在了。他堅信圖書館比國家更強大,認為帝國並非依靠軍隊而是依靠語言來維繫的。
獲頒國家文藝獎,我想起自己的一首詩<國家>: 「我的國家∕只隱藏在我心裡∕沒有鐵絲網∕沒有警戒兵∕用樹葉編成的旗幟∕飄揚在風中∕樹身就是旗桿∕遍佈島嶼的土地∕有鳥的歌唱在樹林裡∕隨著風的節拍回應自然的呼吸」。我的國家——台灣,在特殊的歷史構造裡,也在海島的地理構造裡,是我精神的土壤。
我要感謝世界上已留下意義重量的詩人們。在我們的國度,那是《笠》的朋友們,那跨越語言一代的前輩詩人們啟示了我抵抗和自我批評。在其他國度,那是我經由譯讀而與之對話的許多詩人,特別是二戰後遍佈在戰敗國或戰勝國的有藝術良心詩人們,在自由或不自由國家的有藝術良心的詩人們。
詩的路途是我不持有地圖的旅行。摸索著前進的旅程,許許多多詩的燈塔放出意義的光,引領我方向。謝謝內人麗明——她支持我以一些紙,一些墨水呈顯心靈的投影;謝謝女兒依璁、依瑾,他們已長大成年,常常送我鋼筆。而鋼筆就是我的燈塔,筆尖書寫意義符碼,就像燈塔的光。
懷念英年早逝的吳潛誠教授,懷念已故的德國漢學家馬漢茂教授(Dr. Martin),感謝他們對台灣文學的眷顧。
在暗黑的年代放光
1947 年11 月20 日,李敏勇出生於高雄縣旗山鎮, 他的父親出生於屏東恆春,母親出生於屏東車城,因此李敏勇的籍貫屬於台灣屏東。李敏勇在家中排行長子,另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
李敏勇的父親自小就離開家鄉,到高雄工作,但是因為他親戚多在屏東,李敏勇小時候印象中最深刻的,都是回屏東車城或恆春的印象。1953 年他就讀小學一年級,就是寄託在舅舅家,到車城國小就讀,這使他對車城、恆春特別有故鄉感。到車城的戲院看歌仔戲、電影,或者到海邊玩,成了他記憶鮮明的童年印象,也使他在成年之後,對於鄉野的青翠樹林、遼闊的大海,以及台灣土地的厚實,都仍相當懷念。土地之情,也因此是他的詩世界中重要的精神元素。
就讀屏東市的小學後,李敏勇的表現優異,老師常派他參加作文、書法等等各項比賽,有一次督學到校做衛生檢查,老師也指派他代表受檢。可見當時小學老師對他的疼愛。高年級時他接觸到表哥藏書中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書上寫著「學海無涯苦是岸,書山有路勤為先」,對此印象深刻,長大後還刻了印章「學海無涯苦是舟,書山有路勤為先」,作為自己的藏書章。小學畢業後,他繼續在屏東市明正中學讀初中,他的記憶中還留有放學經過台糖小火車鐵道,碰到運送甘蔗,與同學拔甘蔗,或者到屏東公園划船的青春圖像。
初中畢業後,李敏勇考上第一志願高雄中學,這才回到出生地的家中。就讀高雄中學時,他開始閱讀課外讀物,也開始談戀愛,加上他對於威權教育體制所教的東西並不滿意,這些都導致他的學業成績受到影響,從模範生讀到最後每下愈況。喜歡文學的李敏勇, 當時並不為父母親所了解,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夢, 窩在高雄中學圖書館中看書。也因此他開始閱讀詩刊、詩集,創世紀》、《現代文學》、《文學季刊》等重要文學雜誌,以及存在主義文學,都是他此時愛讀的讀物; 政論雜誌則接觸了《自由中國》、《文星》。文學、哲學和政治,是這個階段啟蒙的開始。這時的他也喜歡看報紙,注意政經新聞,所以學校都派他參加時事測驗比賽。
從《笠》詩刊出發,找到自己的詩路
高三那年,李敏勇在大學聯考壓力下,和初戀的女友分手。李敏勇後來回憶,兩人在高雄車站的小公園談到要分開時都哭了。後來他去當兵,寫信給女友,都沒有回信,也曾經到她家附近等待,卻不曾遇見她,從此沒有再聯絡過。也在這一年,他嘗試投稿報刊,他的第一篇散文在《中央日報》副刊「人生座右銘」發表,開啟了他此後漫長的寫作生涯。
高中畢業後,李敏勇並未立即就讀大學,他先服兵役,在台中清泉崗當裝甲兵,這時正是越戰末期,美國軍機經常飛到清泉崗。這個間接經驗,成為他日後書寫反戰詩的動力。也在服役階段,李敏勇開始投稿詩刊,發表詩作,其中《南北笛》曾以專欄推薦他的詩作。1968年,他開始在《笠》詩刊發表大量作品,從此成為《笠》戰後代的主力詩人。次年,他將過去寫作的詩和散文集結為《雲的語言》,交給林白出版社出版。這本處女集,婉約浪漫。出版後,李敏勇的詩風開始轉變,他寫出了具有反戰精神的〈遺物〉一詩,找到了自己詩書寫的位置,從此告白年青時代的虛浮華麗。
1970年,李敏勇加入《笠》詩社,也考上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就讀期間,他讀史學名著、世界通史、中國通史,就是沒有台灣史,這使他相當不滿,但又莫可奈何。這一年他開始發表「光裸的背面」系列女性詩抄,並在聯合副刊、人間副刊發表短篇小說。
1971年,他開始譯介坦米爾(Tamil)詩抄、美國詩人摩溫(W Smerwin, 1927-)詩選,都發表在《笠》詩刊。因為詩的表現傑出,這一年他和吳晟一起獲得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的肯定,但他最後拒領。同時,他又在《笠》詩刊43期發表詩評〈招魂祭〉,批評詩人洛夫的詩認識和態度,結果引發詩壇的討論。這個被稱為「招魂祭事件」的風波,也宣告了李敏勇所代表的本土青年詩人對於當時主流詩壇及其脫離現實詩風的強烈不滿。從此之後,李敏勇的詩、譯詩和賞析,都在《笠》發表,他也開始參與《笠》詩刊編務,於《笠》詩刊「卷頭言」發表〈再出發〉。除了前述譯詩之外,他先後又譯介了捷克詩人巴茲謝克(Antonin Bartusek, 1921-)、美國詩人羅德.馬克溫(Rod Mckuen, 1933-)詩集《傾聽溫情》等作品。戰爭、政治、肉體連帶、救贖等主題,也成為他詩作探觸的重點。
擔任《笠》詩刊主編,從事文學運動
1974年,李敏勇27歲,從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之後,他曾在中部一所私立學校執教一年,接著移居台北,進入商業界工作,先後擔任過廣告公司撰文、企劃、業務經理和建設公司經理、副總經理等職,表現相當傑出。剛來台北時因為工作壓力較大,同時也不願再涉入無聊的文字論戰,因此較少參與文學活動,直到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發生之後,擔任《笠》主編的他開始積極參與,並舉辦討論殖民地統治和太平洋戰爭經驗的大型研討會,做特別企畫專題,介紹日本的戰後詩人、海外的詩或文學運動、台灣的批評專題等。
1978年,李敏勇與蘇麗明結婚。這時他的事業也已經穩定了,1980年他獲聘到國泰信託相關建築企業擔任經理職務,後來當協理,上班不必打卡,很自由,使他可以多花點時間編《笠》詩刊,他的心願是要把《笠》詩刊的水準和地位拉上來,因此編詩刊也像在從事台灣文學運動一樣認真;主編《笠》刊期間,李敏勇使得《笠》在詩壇中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不但是一份詩刊,同時也成為推動台灣文化的主要媒體。也在這之後,他熱心地投入當時的黨外運動,作為一個民主運動的支持者,他參加黨外競選活動或餐會,陳婉真、陳鼓應、呂秀蓮在國賓飯店舉辦募款餐會時,他都會出面。為了楊青矗參選國代,他也到台中參加餐會。這使他受到當時警總的注意。此外他也加入台權會,關心政治犯和人權問題。
七、八○年代的李敏勇,寫詩甚勤,他的詩作敏於碰觸台灣社會、勇於面對政治與歷史,甚多名篇如〈我們的島〉、〈島國〉等都在這階段完成,這與他在1986年黨外民主人士要組黨時,接辦《台灣文藝》也不無關聯,他把心情放到本土文學媒體之上,要像編《笠》一樣,讓這本由吳濁流創辦的文學雜誌發光發熱;他書寫政治問題、都市公害、街頭運動、發抒台灣人的苦悶和憤怒,傳達一個詩人對愛與和平、民主與公道的主張和信仰,這些作品收入他當年出版的詩集《暗房》中,這些心情則收入也在同年由自立晚報出版的文學評論集《作為一個台灣作家》中。
1987年,李敏勇以他在詩和文化事務的表現,獲得美國台灣同鄉會之邀,協同太太、詩人鄭炯明、音樂家簡上仁到美國一個月,巡迴七、八個大城演講。回到台灣之後,他決定將自己的重心轉回文學書寫,他把精力更加集中到文學書寫與文化事務之上。
寫作編選與評論不斷,著作繁多
從1987年迄今,二十年來,李敏勇持續寫詩,出版詩集、散文集,編選詩集,也應報社、雜誌之邀撰寫評論、專欄,他的工作多與文學、文化評論和文化運動有關。從1990年至今,他以驚人的創作量陸續出版了《鎮魂歌》(1990)、《野生思考》(1990)、《戒嚴風景》(1990)、《傾斜的島》(1993)、《一個台灣詩人的心聲告白》CD(1995)、《心的奏鳴曲》(1999)、《如果你問起》(2001)、《思慕與哀愁》(2001)、《青春腐蝕畫》(2004)等,小說集則有《情事》(1987)。此外尚有詩解說、評論集《詩情與詩想》等;文學評論集《做為一個台灣作家》(1989)、《戰後臺灣文學反思》(1994)等。散文隨筆集《人生風景》(1996)、《文化風景》(1996)、《彷彿看見藍色的海和帆》(2000)、《漫步油桐花開的山林間》(2000)、《台灣之美》(2006)等;政治社會評論集《崩壞國家》(1992)、《悲情島嶼》(1992)、《迷亂時代》(1992)、《腐敗國家、腐爛社會》(1996)、《台灣進行曲》(2006)等五種;譯詩集《亂髮》(與謝野昌子短歌集)、《星星與蒲公英》(金子美鈴童謠集)、《溫柔些,再溫柔些──四十位世界詩人編織的聲音情境》等三種;加上編選詩集《旅途》、《情念》、《憧憬》、《傷口的花》、《複眼的思想──戰後世代八人詩選》、《花與果實》以及其他專著,著作等身,展現了他的書寫領域的寬廣和深度。
在參與文化事務部分,他在1992年獲選為臺灣筆會會長,兩年任期期間,他以驚人的魄力和毅力,每個月都舉辦聯誼餐會,邀請國內外重要作家、學者、政治人物出席與談,並與筆會作家交換意見、對談,這樣的活力,使當時的臺灣筆會成為文化界最具影響力的社團;除此之外,他自1999年至2005年擔任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2000年至2004年擔任臺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2005年至2006年擔任現代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在這三個基金會的工作上,他都發揮了重大的影響力、組織力和運營力,獲得文化界的肯定與尊敬。
用手護著火焰,在黑暗之處放光
「寫作的人在繼續寫作時,都會感覺好像點燃了生命裡面的某種光,儘管這光有時候很細微。」這是李敏勇在2005年接受莊紫蓉訪問時說的一段話,就像他曾翻譯的一位捷克詩人作品所形容的「他用手護著謙卑的火焰,即使要走入墳墓之門,他也在護著那個火」一樣,李敏勇的文學生涯不斷放出光亮,守護文化,也守護台灣。這樣的信念,來自他的詩觀。李敏勇相信詩除了美學之外,還必須實踐。他認為「一個詩人的角色應是透過語言,進而經由意義重建的途徑去完成社會責任的實踐」;因此他主張詩的文化條件是「透過美的感受性,善的認識,真的追求以及生的明確目的,希望建立起健全人格以及社會價值」。
總的來看,李敏勇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現實主義詩學成就。他的詩,到了詩集《暗房》、《野生思考》與《鎮魂歌》時期,勇於挖掘社會、政治議題,凝視威權戒嚴年代,表現出深刻的台灣歷史脈絡與現實紋理;近期作品如詩集《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則融合抒情和批判,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以冷靜之筆、明澈之心,寫出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多變圖像,也對台灣與全球共同面臨課題寄予關心。他的詩強調愛與和解,語言則接近歷史和哲學邏輯。他的反戰詩、批判詩、人生詩,鎔鑄了與當代其他詩人不一樣的特質,使得詩與政治對話、與歷史參證、也與人生鑑照,而能給予讀者深沉的體會和感動。
2007年,李敏勇以其文學成就獲得國家文藝獎,讚詞說他「集反戰精神、歷史思索和現實批判三者於一身,因此開創了詩的文化論述之路,為台灣詩壇開創了以詩論政、以詩論史的開放空間,也為詩的文化論述建立了典範。」這是對李敏勇文學最允當的定位、最恰如其分的肯定。
本文作者∣向陽
向陽,本名林淇瀁,南投鹿谷人,1955年生。
中國文化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日文組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劃﹞邀訪作家,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
曾任《自立晚報》報系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曾獲吳濁流新詩獎、國家文藝獎(教育部頒)、美國愛荷華大學榮譽作家、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等獎項。著有學術論著《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散文集《為自己點盞小燈》、《我們其實不需要住所》,詩集《向陽詩選》、《向陽台語詩選》、《十行集》、《亂》等多種。
1947 | 11月20日生於高雄縣旗山鎮,籍貫台灣屏東,排行長子。 |
1953 | 就讀車城國小。一學期後轉學屏東市的小學就讀。 |
1959 | 以優異成績考入屏東市明正中學就讀初中。 |
1962 | 考上第一志願高雄中學,回到出生地家中。開始大量閱讀課外讀物。 |
1965 | 高三,第一篇散文在《中央日報》副刊「人生座右銘」發表。畢業後入伍服役,在台中清泉崗當裝甲兵,獲《南北笛》以專欄推薦。 |
1968 | 開始於《笠》詩刊發表詩作。 |
1969 | 出版詩與散文合集《雲的語言》。 |
1970 | 就讀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 發表系列女性詩抄, 並在聯合副刊、人間副刊發表短篇小說。 |
1971 | 譯介坦米爾(Tamil) 詩抄十首、美國詩人摩溫(W. Smerwin, 1927-)詩選。獲全國青年詩人獎, 拒領。在《笠》詩刊43 期發表詩評〈招魂祭〉,評洛夫的詩認識和態度,引發一連串「招魂祭事件」。 |
1972 | 譯介捷克詩人巴茲謝克(Antonin Bartusek, 1921-)詩選33首。 |
1973 | 譯介美國詩人羅德. 馬克溫(Rod Mckuen, 1933-) 詩集《傾聽溫情》。開始參與《笠》詩刊編務。 |
1974 | 停筆兩年。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 在中部一所私立學校執教一年後移居台北。 |
1977 | 譯介《韓國詩ㄧ束》,發表小詩集《母音》系列。 |
1978 | 與蘇麗明結婚。 |
1979 | 作品選入《美麗島詩集》、日譯《台灣現代詩集》。 |
1981 | 作品選入《亞洲現代詩集》第一集, 此後《亞洲現代詩集》均有作品選入。擔任《笠》詩刊主編。 |
1986 | 出版詩選《暗房》、文學評論集《作為一個台灣作家》。擔任「台灣文藝」社長。 |
1987 | 出版編選台灣、日本、韓國詩選集《旅途》、《情念》、《憧憬》; 出版 《情事》小說集。 獲美國台灣同鄉會之邀,赴美,巡迴七、八個大城演講。 |
1988 | 在台灣各主要本土報刊專欄發表文化與社會評論。 |
1989 | 擔任《首都早報》文化版編輯委員,每週並於「新航道」專欄發表時評。 |
1990 | 出版詩集《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作為一個台灣作家》獲巫永福評論獎。 |
1991 | 出版政治社會評論集《崩壞國家》、《悲情島嶼》、《迷亂時代》。參與主編笠詩選《混聲合唱——笠詩選》。 |
1992 | 獲選為台灣筆會會長,每月舉辦聯誼餐會。以〈死亡記事〉獲吳濁流 新詩獎。出版《崩壞國家》、《悲情島嶼》、《迷亂時代》。 |
1993 | 出版詩解說評論集《詩情與詩想》、詩集《傾斜的島》。擔任台灣筆會會長。 |
1994 | 出版文學評論集《戰後臺灣文學反思》。 |
1995 | 出版CD詩集《一個台灣詩人的心聲告白》。 |
1996 | 出版散文隨筆集《人生風景》、《文化風景》; 出版政治社會評論集《腐敗國家腐敗社會》。 |
1997 | 出版詩解說評論集《亮在紙頁的光——39位世界詩人的心境與風景》、《綻放語言的玫瑰——20位台灣詩人的政治情境》。編選出版二二八紀念詩集《傷口的花》。發表與作曲家蕭泰然合作的交響詩作品〈一九四七序曲〉。 |
1998 | 以詩集《傾斜的島》獲賴和文學獎。 |
1999 | 出版詩集《心的奏鳴曲》、詩解說評論集《台灣詩閱讀—— 探觸五十位台灣詩人的心》。 擔任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 |
2000 | 出版散文隨筆集《彷彿看見藍色的海和帆》、《漫步油桐花開的林間》,美術評論集《美術風景》,譯介與謝野晶子短歌集《亂髮》。 擔任臺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 |
2001 | 出版譯介金子美鈴童詩集《星星與蒲公英》、漢英對照詩選集《如果你問起》、《思慕與哀愁》。與作曲家蕭泰然發表〈啊! 福爾摩沙—— 為殉難者的鎮魂曲〉。詩作入選日譯《台灣現代詩集》、英譯《二十世紀台灣詩選》、《九十年代詩選》。 |
2002 | 詩作選入《台灣現代文學教程—— 新詩讀本》、日譯《台灣現代詩集》。 |
2004 | 出版詩集《青春腐蝕畫》、編選出版《啊, 福爾摩沙》、《詩人的憂鬱——寫給台灣的情書》。 |
2005 | 出版《複眼的思想—— 戰後世代八人詩選》、《溫柔些, 在溫柔些——四十位世界詩人編織的聲音情境》、《心的風景50選》。 擔任現代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
2006 | 編選全國第一套為青少年打造的台灣文學讀本, 青少年台灣文庫新詩讀本2《花語果實》。由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出版《台灣之美》。出版政治評論集《台灣進行曲》。 |
2007 |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11屆國家文藝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