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卿,1934年生。4歲時,因病造成雙目失明,由於家貧而為他人收養。她在養母處由蕭金鳳教導而習得說唱技藝,13歲,她開始跟著金鳳姐到處表演,走唱江湖。14歲時由於大腿生膿瘡,治癒後卻導致跛腳的後遺症。其後的歲月裡,她受聘於遊走各地的賣藥商人,以精湛的說唱技藝吸引觀眾聚集。後來結識了夫婿楊再興,婚後楊再興自行摸索學習大廣弦的演奏技巧,為楊秀卿擔任伴奏,從此「婦唱夫隨」,原本僅以月琴自彈自唱的說唱形式也因為楊再興的大廣弦伴奏而更加生色。1972年起,楊秀卿開始進入電台表演廣播說唱,節目大受歡迎,在全盛時期,全台同時有53家電台播放她的節目。近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於傳統技藝的重視,楊秀卿從1981年起,每年均受聘於文建會的「民間劇場」表演,同時也應邀到全台各地的文化中心以及各級學校演出。
楊秀卿在走唱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音樂文化傳播者角色。她除了善用傳統「歌仔」中的曲調來鋪陳故事情節,同時也廣泛吸收其他戲曲音樂以及民間流行的小調歌曲,運用在說唱的表演當中,這種兼容並蓄的風格,大大豐富了她的表演音樂內容;除此之外,她的演出唱做俱佳,包含豐富的情感、真摯感人,每每能深刻地刻畫出劇中人物情節的細膩表情變化。為了達到感動聽眾的完美效果,她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心力去揣摩學習劇中角色的情緒個性及語言聲調。再加上月琴和大廣弦的巧妙烘托,交織成一齣齣感人肺腑的戲劇篇章。
由於出身貧寒,楊秀卿對人一向謙沖為懷。每逢邀請演出,總是盡力滿足執事者的要求。在她的內心身處,對於這種讓她得以安身立命的傳統技藝,總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從1983年起,楊秀卿開始正式開班授徒,傳授「唸歌」技藝,熱心於教學工作。她的學生涵括社會各種不同年齡、階層,台灣民間說唱技藝在她多年的努力之下,終於讓我們看到了復興再生的契機。
從4歲含淚習藝開始,楊秀卿對於說唱藝術的執著和努力匆匆已過六十餘載。精湛巧妙的演唱技藝,運用民間熟悉的歌調,貼切地詮釋出一篇篇動人的故事。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豐富了民間社會的心靈,是我們傳統音樂文化中最瑰麗的寶藏。
各位長官,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楊秀卿本人,佇我猶未知影得著此獎的時陣,幾位朋友敲(kha)電話共我恭喜,我問講:「今是塊恭喜什麼?」「你毋知喔?你就是得著國家最權威的文藝獎啦!」我以為是詐騙集團用什麼新步數, 所以我無啥敢佮應,然後經過各大報紙以及媒體証實了後,我才知影我正實得獎囉!彼陣我是足歡喜哩,所以佇遮我首先欲感謝的是曾子良教授,佮台北縣文化局的人共我推薦,予我有這個機會,閣來欲感謝各界評審委員,予我這個目睭無看著的老大人今仔日有這款的肯定,使我無限的歡喜,閣來感謝社會各界濟濟關心我的朋友,佇遮毋敢耽誤大家寶貴的時間,總講一句,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 「感謝!再感謝!承蒙你!安仔細!謝謝啦! 」
今仔日我心內嘛有希望咱政府會當繼續來重視台灣唸歌的文化,因為唱的旋律是綴(tue)語言的峘低佇塊行,咬字真清楚,毋免煩惱人的聽無。即馬南北管、歌仔戲攏有佇學校塊開課,希望唸歌嘛會當佇國小、中學延續落去,莫(mai) 予伊中斷去,予咱囝囝孫孫知影台灣本土音樂的特質,莫(mai)講專門流行外來西洋的、東洋的唱唸,煞將咱本土的民謠放袂記得,台灣唸歌的文化若會當繼續共流傳落去,這是我心內第一的希望,多謝!謝謝!
楊秀卿的勸世人生
第一次認識楊秀卿老師,是在民國72年台北市青年公園曾永義老師籌劃的民間劇場;但是真正瞭解楊老師,是在民國74年以後;當時我選定「歌仔」做為博士論文的主題,時常向楊老師請益,對楊老師唸歌藝術的卓越成就,由衷地敬佩。而民國78 年來到基隆服務以後,對楊老師的勸世人生,才有了更深的體會。
楊老師出生於台北縣新店的屈尺,四歲時發高燒,由於父母疏於照顧,加上醫藥不發達,因而釀成了雙目失明的慘劇,從此過著黑暗的生活。之後被過繼給蕭姓人家收養,而蕭姓另一位收養的盲女,也就是楊老師口中的金鳳姐,從小教她「唸歌仔」的腔調和唱詞,以及彈月琴的技巧。十歲隨著養母搬到基隆石硬港(今南榮河)隧道附近的豆菜寮,一直到22 歲嫁給住在汐止以修車為生的楊再興先生。婚後楊再興學會彈奏大廣絃(三弦),於是夫妻倆人手牽手,心連心地走遍漁村、礦區、農村與廟埕。40 年代的台灣,人民生活困苦,尤其基隆山多平地少,居民以捕魚和採礦為業,所謂「欲入去黑影,毋入去吊鼎」、「入空未死人先埋,出海死了無通埋」,貧苦的生活,加上危險的工作,帶給漁民和礦工無奈與悲情,楊老師沙啞的歌聲,伴著低沉的月琴和大廣絃,不知撫慰了多少悲苦無助的心靈。

78 年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說唱薪傳獎後,除了在電台與民間唸歌以外,又肩負著民族藝術的薪傳任務。就是這份使命,她不計酬勞,到學校教導學生唱唸歌仔的基本曲調。因此,我任教過的學校,如東吳大學、花蓮師範學院,台灣海洋大學以及基隆社區大學的學生經常可以聆聽到楊老師感人肺腑的唸歌;甚至教育廣播電台,她也不厭其煩地協助錄製青少年戒毒勸世節目。至於基隆市文化中心的廣場,「戶神(蒼蠅)蚊子相戰歌」、「基隆七號房慘案」、「周成過台灣」等也都是她藉以勸世的體材。
楊老師說唱的內容和唱調相當豐富,她可以用幾個曲調來說唱一齣完整的故事, 也可以依據情節變化隨時轉換曲調。她用的唱調有:江湖調、七字調、都馬調、哭調、陰調、相思引、觀音得道、江西調等,更模仿歌仔戲的說白應用在「唸歌」上,成為「口白歌仔」,或稱「改良式唸歌」。其說唱無論是角色或曲牌之變換,自然靈活,維妙維肖,將民間說唱藝術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她唱的內容有周成過台灣、殺子報、斷機教子、山伯英台、陳三五娘、林投姐等。不僅傳承了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唸歌藝術,更貼近土地,與人民共同生活,為辛苦的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

楊老師的勸世生涯,屈指算來已超過一甲子,但她傳藝之餘仍熱心協助教學, 協助研究生, 提供撰寫論文相關資料;與學生洪瑞珍小姐成立「洪瑞珍唸歌團」, 請出傳統唸歌藝術國寶級藝人蕭金鳳、鄭來好、王玉川與陳美珠等巡迴台灣,傳承台灣說唱;而民國91 年依〈台灣民主歌〉改編錄製〈台灣民主歌〉CD,更傳達了台灣同胞當年對唐景崧棄職潛逃的不滿,以及對抗日力量不能團結的失望,充分地流露出台灣同胞的思想與情感。因此這次榮獲國家文藝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本文作者∣曾子良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兼圖書館主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現任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雞籠文史協進會理事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1934 | 農曆11月26日出生於新店屈尺。母親招贅,父親是客家人;兄弟六人, 楊女士排行第四。楊父不善營生,致夫妻離異,母親再嫁給八堵賣小孩玩具的小販。 |
1937 | 正月,因感冒發燒延誤就醫,導致雙眼失明。 |
1940 | 父親教她唸歌。曲目如「姨仔討姊夫」、「乞食開藝旦」。 |
1941 | 被父親送到邱查某(即盲人說唱家邱鳳英) 處學唸歌。由於之前年紀小, 貪玩,並沒有認真學;加上邱查某夫妻經常吵架,所以沒把唸歌學好。 |
1943 | 父親在車站遇到蕭陳阿現帶著養女蕭金鳳(父親張清棋,住平溪內山,以36元賣給蕭家)外出做生意(唸歌),為了讓女兒也能學得一技之長, 本想請蕭陳阿現教楊女士唸歌,但蕭陳阿現堅持要求送給她當養女,才肯教。於是,楊父將楊秀卿送給蕭陳阿現做養女。蕭陳阿現住基隆,從此以後楊女士跟著蕭陳阿現與金鳳姊學唸歌,浪跡天涯,四處賣藝。蕭陳阿現只會唱「大明節孝王鸞英」與「周成過台灣」;蕭金鳳會唱的曲目很多, 如:「三伯英台」、「斷機教子」、「詹典嫂告御狀」、「金姑看羊」、「呂蒙正」……等,楊女士唸的歌大部分是向金鳳姊學的。 |
1944 | 學成後開始出外走唱。 |
1947 | 犯陰,生腿頭膿,開刀後幾經折磨總算醫好,但腳筋受損,走路困難,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 |
1950 | 在台北圓環一帶駐唱,每天到附近的大中華歌仔戲台聽戲,再根據聽來的故事,編唱歌仔。正由於這段「聽戲唱戲」的生涯,打響了楊女士「口白歌仔」的名聲,塑造了她「唸歌」的特色。 |
1953 | 20 歲前,一直在基隆地區走唱賣藝,經常是早上一大早出門到基隆車站, 坐車到和平島,從社尾沿造船廠、社頭,到八尺門;有時轉到沙仔園(今八斗子),到大沙灣海水浴場、八堵、七堵。生意差時,還得到台北艋舺、寶斗里走唱。期間也經常到基隆的苦力寮、酒家、茶室賣唱。 |
1955 | 與家住汐止,修車為生的楊再興先生結婚;婚後楊再興學會彈奏大廣絃, 於是夫妻兩人手牽手、心同心地走遍漁村、礦區、農村與廟埕賣唱。 |
1955-1965 | 受雇賣藥,如跌打損傷、治咳嗽與婦女病的成藥。先是按日計酬,之後採抽成方式計酬。 |
1955-1969 | 受雇錄製唱片。 |
1969 | 民本電台開始廣播楊秀卿說唱,接受藥廠委託錄製的說唱節目,也開始了楊女士在全省各廣播電台說唱節目的新紀元,全盛時曾有全省53家同時播放她的說唱錄音帶。 |
1983 | 開始收學生傳藝,熱心教學,其中王振義、洪瑞珍均為其高徒。 |
1985 | 自本年起,每年在文建會主辦的「民間劇場.台灣說唱」演出,並巡迴全省各文化中心表演。 |
1988 | 受全美台灣同鄉會邀請,赴美30州巡迴演出。 |
1989 | 獲頒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說唱類)。 |
1990 |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頒給「榮譽紀念狀」,以表彰她對台灣藝術教育的貢獻,受邀參加台南觀光節系列活動。 |
1990 | 受邀參加台北市傳統藝術季「台灣歌謠」演出。 |
1991 | 自本年起受邀至台大、東吳、海洋大學,以及基隆社區大學協助「俗文學」課程、「台灣唸歌」教唱。同年,指導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竹碧華小姐的碩士論文《楊秀卿歌仔說唱之研究》,內容包括:說唱藝術概論、楊秀卿的歌仔生涯、歌曲研究、歌詞及內容、樂器伴奏等。 |
1993 | 參加彰化縣各界關懷殘障聯合勸募慈善活動演出。 |
1995 | 受聘為復興劇校學生社團活動「說唱藝術」指導老師。 |
2001 | 到台北市教育廣播電台錄製青年反毒節目。 |
2002 | 接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邀請,錄製〈台灣民主歌〉。 |
2003 | 獲中華文化總會總統兼會長頒予「終身成就獎」。 |
2004 | 參加台灣台語社主辦「念歌唱曲鬧猜猜」,巡迴台南縣市、高雄市與台北市等地演出。同年,洪瑞珍唸歌團為慶祝楊秀卿老師 70大壽(實歲),在台北市藝術館舉辦「古月琴聲」音樂會。 |
2007 |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11屆國家文藝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