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
畫家
陳正雄
Chen Cheng-hsiung
得獎理由
堅持抽象繪畫創作,長達一甲子,以深具「東方抒情抽象」特色之作品,屢獲國際大展肯定,為台灣藝術發聲。 創作與論述兼備,長期耕耘與推動現代繪畫藝術,影響兩岸抽象藝術發展,貢獻卓著。 深入研究台灣原住民文物及中國少數民族、清朝宮廷服飾,出版專書,並化為創作養分,跨領域研究有成。
得主介紹

陳正雄,1935年生於台北市,高中時期即認識許多臺灣第一代畫家,包括:郭雪湖(1908-2012)、李石樵(1908-1995)、陳德旺(1910-1984)、金潤作(1922-1983)、等,獲得許多藝術方面的知識與見解,成為當時正在成形的臺灣「現代繪畫運動」中重要的一員。1958年開始研讀現代藝術書籍,開啟了對抽象藝術的認識與瞭解,並開始創作探索抽象繪畫,六○年代起活躍於台灣及國際藝壇。 

得主感言

首先,我要感謝大家的厚愛與支持。
 

我從事抽象藝術的創作與理論研究,忽忽不覺已逾一甲子。

人生有多少個一甲子? 一甲子的歲月是人生彌足珍貴的旅程。

一甲子,對一個專業畫家來說,足以見證其專業刻度與對藝術的執著。


六十載的奮鬥是一條孤單艱苦的漫漫長路,除了要不斷突破自我,更必須在國際上叱吒爭雄,為國爭光!但我卻樂此不疲,從未妥協或變節,更不曾有片刻封筆歇馬的念頭。因為我確信,「抽象繪畫」是最自由、最純粹的藝術表現形式。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運動的歷史目標即在擺脫宗教、文學與自然的桎梏,朝著建立藝術 「自主性」的大道邁進。所謂「自主性」,即繪畫藝術不做宗教、文學與自然的附庸,拋棄宗教、文學與自然題材文以載道的束縛,將這些干擾藝術自由表現的因素加以排除,以追求如音樂般的純粹形式,將造型藝術的基本元素回歸本位,以創造出純粹而原始的作品。所以我認為,抽象藝術是最自由、最純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抽象繪畫讓我一見鍾情,成了一生不變的最愛與追求。


現代藝術的創作必須懂得取精用宏、共冶一爐。藝術家須將自己的「本土文化」與「異質文化」加以「融合」(Fusion),如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要有新的品種出現,就必須有新的基因融入,才能產生新品種。所以藝術家要創新,就要不斷汲取新知並思考如何建立自己文化的基因庫,再將不同的文化特色融入自己的作品裡,這樣才能產生嶄新的作品。 「重覆而沒有創新的作品,可謂毫無意義可言」。


一甲子以來的藝術生涯,如果用言語來回顧,我有三句話要說:


1、一甲子的藝術創作,是不斷挑戰自我、尋求突破與顛覆的艱辛歷程

2、對我而言,每次的突破、顛覆,意味著更多、更大的挑戰與冒險。而不突破,不顛覆,則是更大的不安與痛苦

3、建立自己的風格很難,突破或顛覆已建立的風格則更難。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總會令人一新耳目,不斷地以新面貌展現出自己的藝術內涵


梁任公曾改寫俄國大文豪高爾基(Maxim Gorki, 1868-1936)的名言︰「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交戰。」


羅馬古代哲學家塞尼加(Lucius Annaeus Seneca, 4 B.C-AD 65)曾經教導我們 「當我們停止學習的那一天,將是我們人生的末日。」(The day when we cease learning will be the last day of our lives.)藝術的創作,洵可謂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樂章啊。


國藝會頒給我「國家文藝獎」,最高興的是我的家人與親友吧。


最愛我、最關心我且永遠最支持我的爸爸、媽媽與弟弟,我想,他們的在天之靈,肯定也會相當欣慰吧!
 

藝術家素描
文|蕭瓊瑞

陳正雄素描

 

戰後臺灣藝壇,能以作品享譽國際,和世界知名藝術家、藝評家深入交往,建立友誼,且倍受肯定者,陳正雄無疑是少數中的一位。


由於父親商界廣闊的交遊人脈,陳正雄早在高中時期,便認識了許多臺灣第一代畫家,包括:郭雪湖(1908-2012)、李石樵(1908-1995)、陳德旺(1910-1984)、金潤作(1922-1983)等人,從他們身上獲得藝術方面的知識與見解,也成為當時正在成形的臺灣「現代繪畫運動」中重要的一員健將。


1960年代,臺灣現代繪畫運動啟蒙出發的時刻,許多對現代主義,尤其是抽象繪畫的介紹,都流於片面甚至誤解的轉手資訊;此時,陳正雄以他來自原典研讀的知識,在1965年中,假《文星》發表多篇論述抽象藝術的文章,從歷史發展脈絡與藝術理論的角度,為「抽象藝術」的本質提出深具學術性的詮釋與介紹。


原來早在1950年代後期,也正是就讀大學期間,陳正雄一方面接受臺灣第一代前輩畫家的啟蒙、指導;另方面,也已經展開他對抽象藝術的接觸與嘗試,並憑藉著優異的英、日文素養,直接閱讀了一些西方抽象藝術的經典著作,包括:康定斯基的《藝術的精神性》和英國藝評家赫伯特、里德的《現代繪畫簡史》等書。畢業後服預官役,又在軍中大量研讀赫伯特.里德的《藝術的意義》,和康定斯基的《現代藝術哲學》等書。可以說:在初踏上創作的時期,陳正雄對現代藝術的認知,便已超越了他的老師,也就是臺灣第一代油畫家的思維。1959年間,他便有〈夜已深〉、〈山在虛無飄渺間〉(後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等一些初步的抽象創作;1960年的〈舊樓〉,則已經接近完全的抽象,這件作品,日後由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而1962年較為厚重緊密的抽象風格之作〈深處〉,也由美國北卡羅那州立大學所典藏。至遲到了1964年後,陳正雄已完全脫離物象的拘限,作品的自我風格也穩定成型;如:1967年參展第五届國際青年美術家雙年展的〈秋歌〉(又名〈秋之聲〉,後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在黃、黑為主調的畫面中,呈顯了筆觸粗獷的活力,與類如黃土大地蘊含生命、勃然待發的力量。


1968年,陳正雄率先推動「中日現代美術交流展」於東京都美術館;同時,也應日本藝評家朝日晃之邀,與楊英風(1926-1997)舉行雙個展於東京保羅畫廊。隔年(1969),再應邀參展「國際青年美術家雙年展」於東京都國立西洋近代美術館,並因此結識了日本當代版畫大師、也是大文豪的池田滿壽夫(1934-1997),及雕刻家池田宗弘(1939-),成為終生好友。為了拓展視野,他也在這年展開環球旅行,足跡遍及歐美15個國家,認識了許多國際知名的畫家,包括:日本當代抽象派巨擘菅井汲(1919-1996)、美國當代抽象藝術大師山姆.法蘭西斯(Sam Francis,1923-1994)、眼鏡蛇畫派大師阿雷辛斯基(Pierre Alechinsky, 1927-)及法國抽象派大師德培(Olivier Debré, 1920-1999)等人。


1980年代是陳正雄作品真正邁入成熟的重要時期。這種轉變與跨越,固然是藝術生命本身不斷自我巔覆超越的結果,但其關鍵,則主要還是來自兩方面的滋養和挹注:一是歸功於他對臺灣原住民藝術的深入接觸與研究;二是他對新興媒材壓克力顏料的靈活運用。

陳正雄對原住民藝術的接觸,起於1966年之間,有著一種幾近痴狂的熱情和喜愛;為了瞭解,他深入山區,進行田野調查研究,甚至不惜變賣臺北的樓房來收藏、保存這些正在快速流失的文化資產。1976年,他的收藏已經多到足以在臺北開設「臺灣原始藝術館」。1986年開始,他更以「臺灣原住民文物細看」、「原鄉藝術博物館」為題,為報紙撰寫學術性專欄,時間長達五年,累積的圖像及文字逾百篇,至今仍為臺灣原住民藝術研究的珍貴參考資料,也成為陳正雄藝術創作重要的靈泉。


陳正雄對臺灣原住民藝術的吸納,既非取徑各種圖騰、象徵的表像借用,也非山林野地景致的暗示或變形,而是對那些原始又大膽的色彩之敏銳領略及運用,再加上對那蘊育這些藝術的熱帶叢林,光影交映、水氣流暢、生機勃發的自然特質的深刻體驗與掌握。


從臺灣原住民藝術吸納養份的同時,陳正雄也因和西方抽象大師的交往,而獲得益處;尤其和美國抽象繪畫大師山姆.法蘭西斯的相識,兩人惺惺相惜,互為欣賞,日後並交往密切,結為莫逆。山姆.法蘭西斯從陳正雄處,知覺到畫面虛實空間的運用,以及東方式哲學思想的精髓;而山姆.法蘭西斯給予陳正雄的啟發,則是一種活潑開放的色彩運用和技法的開拓。至遲從1984年開始,陳正雄已從油彩的使用完全轉為壓克力 料的使用;更為多樣活潑的媒材特性,也提供了陳正雄更為多樣活潑的色彩表現和風貌。為了徹底習得這種新興媒材的材料特性與機能,陳正雄甚至不惜花費巨資,在美國向專業的化學專家學習請益。


1980年代中期之後的陳正雄,創作力達於高峰,佳作湧現。在濃稠與透明之間、在揮灑與流瀉之間、在甩點與刻劃之間,陳正雄像一個拿了仙人棒的色彩魔術師,幻化出時而隆重、時而輕靈、時而高亢、時而深沈的曲調;但基本上永恆的歡愉,始終不曾讓悲愁有一絲出線的機會,即使表現冬天的嚴寒,青藍的色彩間,始終透露著一股隨時蹦發的生機氣韵。陳正雄的作品,洋溢著色彩、充滿了旋律,有著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般雄渾的壯闊之氣,也有著韋瓦第「四季」中流轉蕩漾的無限生機;然而靈魂底層,始終來自臺灣高山叢林,綠蔭與陽光交迭的精靈氣息。

 

1989年,陳正雄與法國藝評家傑拉.蘇瑞哈(左二)假臺灣省立美術館共同主持「巴黎當代繪畫研討會」,促進中法藝術學術交流。左一為朱德群,右一為劉欓河館長(陳正雄提供)

 

1992年10月,陳正雄接受「俄羅斯國際藝術交流協會」邀請,首次造訪莫斯科。這是他無數次國外旅遊經驗中的一次,不過,這一次的旅遊,却意外地為他的藝術生命,帶來了一次重大的轉變。


他在俄羅斯的許多美術館、教堂,甚至一般人家,看到了許多構圖奇特的「聖像畫」。這些「聖像畫」的中間,有個方框,裡面畫的是聖母或耶穌,周邊圍繞著其它一些連續或不連續的聖經故事畫。面對這個中間的方框,陳正雄的腦海中,閃現了「窗」這樣的一個概念。這「窗」,是一個通往神聖世界的天窗,也開啟了陳正雄嶄新系列的創作,也就是「窗系列」和「數位空間系列」。


自1990年代以來,陳正雄便是少數長期受邀參展巴黎五月沙龍的華人藝術家之一,與趙無極(1921-2013)、朱德群(1920-2014)的「抒情抽象」合稱「華人三家」;而「窗系列」和「數位間系列」的展開,更讓他獲得義大利1999年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頒給最高榮譽的「終生藝術成就獎」,和2001年的二度獲頒相同獎項外加「偉大的羅倫佐國際藝術獎章」,既是亞洲第一人,也是全世界少數連續獲得此一重要獎項的傑出藝術家。

 

國際知名藝術史學家,牛津大學名譽教授蘇立文博士(左)訪問陳正雄畫室,兩人對海峽兩岸現代藝術之發展與現況交換意見(陳正雄提供)

 

近年來,陳正雄受邀深入中國內地,除舉辦個展外,更以傳道者般的熱情,為許許多多的專業美術學院,包括:北京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人民大學、四川美院、四川大學、四川師大、成都美院、魯迅美院、南京藝術學院、上海復旦大學、華東師大、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大、上海設計學院、上海東華大學、杭州中國美院、遼寧師大⋯⋯等名校,講解、介紹抽象藝是中國大陸畫壇接觸抽象藝術最重要的理論指導者之一。


除了個人創作上的成就,陳正雄更具備一種教育者的熱情,抱持金針度人的胸襟,在極早的年代,他便致力於將自己從西方抽象藝術原典所獲取的理解與體會,忠實地透過文字,推介給他的同道、後進。2013年,更擷取一生對藝術理解的精髓,濃縮成精簡的語言,出版《陳正雄畫語錄》,希望能對有心理解、欣賞,甚至學習藝術、尤其是抽象藝術的朋友,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藝術工作者,有所幫助、引導。而陳正雄教育家的氣質和大師的氣度,也表現在他對年輕一代藝術家的愛護與提攜;自1990年代中期始,他便多次推薦臺灣年輕一代的抽象藝術創作者,提出作品參展在巴黎艾菲爾布朗麗展覽空間舉辦的「今日大師與新秀展」,拓展臺灣藝術工作者在國際藝壇曝光的機會。


陳正雄本身對抽象藝術創作的熱誠與傑出成就,也贏得許多國際知名人士的友誼與尊重,這些人士包括:享譽國際的知名英國藝術史家麥克.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畫家山姆.法蘭西斯、阿雷辛斯基(Pierre Alechinsky,1927-)、卡爾.阿貝爾(Karel Appel,1921-2006)、龍柏(Jean-Clarence Lambert,1929-,藝評家)、柯荷奈(Marcel Paquet Corneille,1922-)、傑拉.蘇瑞哈(Gerard Xuriguera,1941-,藝評家)、彼耶.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1930-2003,藝評家)、德培(Oliver Debre,1920-1999)、馬塔(Roberto Matta Echaurren,1911-2002)、池田宗弘、菅井汲、池田滿壽夫、今井俊滿(1928-2002)、田淵安一(1923-2009)等人。

 

「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藝術總監史派克博士(左)與陳正雄在紐約回顧展作品前合影(陳正雄提供)

 

總結陳正雄八○年生命歲月中超過一甲子的藝術創作,展現了如下的幾個特點與面向:


(一)是自然的。

陳正雄的創作,係根基於對大自然深切的體驗和冥思,化為一種深沉的生命動力與精神的超越。誠如日本知名版畫家,也是陳正雄的畫壇知己池田滿壽夫的說法:「當觀念性抽象畫正風行於世時,陳氏的抽象畫在精神本質上,仍以大自然為其象徵內涵,並且具有自然中的恢宏大氣,與光輝絢爛的色彩。陳氏雖然始終一貫地追求抽象藝術,然而從未離開自然,因此陳氏的抽象畫會散發出溫暖、舒暢和喜悅。」(〈吾友陳正雄的繪畫〉)


陳正雄的作品,不但來自自然的靈氣,也有著四季流轉的時間序列,臺灣知名藝評家王秀雄教授就舉例說:〈跳躍的草原〉(1982)有春季的欣榮、〈花開的天空〉(1976)有夏季的嬌豔、〈志在四方〉(1972)有秋季的寂樸、〈海舞〉(1983)有冬季的蕭瑟。


(二)是色彩的。

陳正雄的藝術,擺脫了中國傳統水墨灰黑、褐黃的黯淡色調,加入愉悅、對比的鮮明色彩。1993年,臺灣師大美研所教授王哲雄,就在一篇名為〈用色彩展現生命喜悅的抽象畫家──陳正雄〉的文章中,分析說:


「他(陳正雄)善用三種以上的同色系作層次的交變,塑造畫面的重心,然後再加上對比色,使畫面上的焦點更為突出。近年來,陳正雄在用色方面,表現得更大膽而強烈,但不管使用何種強烈的色彩,都會因對比色的相互烘托或周圍較柔和的鄰近色彩的緩衝而顯得很協調。這種微妙的組合與處理手法,使陳正雄的作品經常出現戲劇性的對比和抒情式的變調所 生的共鳴,他對色彩的駕馭可說已臻出神入化之境,完全是以心設彩,不拘於現實的色彩與造型,因此畫面上也經常含蘊著驚訝與讚嘆,讓觀賞者的靜默沉思之後,迸出一種歡躍之情。」


(三)是歡樂的。

陳正雄的藝術,是他生命情調的反映;他的生命觀是歡樂而進取的,他的畫面也永遠帶給人歡樂的感受。即使描繪冬天的蕭瑟,畫面中仍然充滿了生命的動力與期待。


旅居巴黎的知名作家祖慰,為他撰寫的傳記,就是以《畫布上的歡樂頌》來作為書名。而知名藝評家、藝術史家,也是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則在一篇題為〈把喜悅和歡樂獻給大眾──陳正雄的抽象繪畫〉的文章中,以下面的幾句話,作為總結:


「……有一點在他(陳正雄)那裏似乎不變的,那就是他在畫布上永遠表現生命的喜悅,表現歡樂的感情,熱忱地把這種喜悅和歡樂的感情獻給大家。我想,這也許正是陳正雄藝術創造的價值所在。」


(四)是音樂的。

陳正雄的藝術,透過色彩、布局和線條,予人以一種強烈的音樂感,也是一種律動的感受。而這種音樂、律動的感受,並非只是一般輕浮的流暢的表像,而是一種強烈、原始,帶有生命勁道的無窮力量。藝術學者葛大漠就指出:「陳正雄的音樂感是作品背後重要的支撐力量,它不是熱門音樂也不是古典室內樂,它是一股充滿節奏的未開化民族的祭祀舞樂,粗獷簡單、強勁有力。陳正雄並不因年歲之漸長而老化,反而從猛烈節奏中敲打出永遠年輕的脈膊。」(〈陳正雄筆下的樂天世界〉)


觀賞陳正雄的作品,畫面中的每一筆每一劃,幾乎都像擲地有聲的音符,向著你我發出多樣多采的聲響。


(五)是流動的。

陳正雄的藝術,不是靜態的藝術,而是一種不斷流動、不斷生長的藝術。他的作品,幾乎是沒有邊界的,至大無邊,你我只是看到其中一隅。


這種流動式、生長式的藝術,帶著生命,也帶著擴張性。他會不停的占有,猶如進入一座迷宮般的叢林,陽光自頭頂的林冠縫隙灑落下來,你找不到太陽的所在,也摸不清叢林的邊際,你只能被震撼、被懾服,屏息、聆聽,而叢林的陽光、水氣、聲響,就如此這般不停歇地在你我周邊流動。


(六)是衝擊的。

陳正雄的藝術,具有年輕人的青春活力,畫面中,永遠充溢著一種形與形之間、形與色之間、色與色之間,無窮的撞擊力。他不是那種寧靜幽遠的類型,他是要你去實時面對,容不得你逃脫、回避,逼得人只能坦誠以對。法國藝術史家傑拉.蘇瑞哈(Gerard Xuriguerd)如此形容:


「陳正雄真正感興趣的是將其原始力量系在一起,以尋找出作品回旋、韵律、流蕩間的關係。我們會很驚訝地發現,他的畫面上層次分明,彼此衝擊的揮灑動態中融合了動脉賁張與血流奔騰的意象。


作品上如星辰般的彩點,搭配從畫面中央留白處忽而直下的交叉線條與條狀色塊,使得畫面沸騰起來;這種直覺的支配勝於內在情感的創作,才是真正繪畫樂趣之所在。而在這個持續成長的領域裏,形式永遠是開放的,它借著上升的運動力使畫面跳出框架,再由一道強光爆裂為成串可感知的震動,排開超現實主義套用的非意識表現方式的分歧不談,陳正雄利用源自中國藝術家的書法經驗,進行各種形式及不同程度的運用,找到了在一種動作的快速運作中就能自我滿足的對位法。」(〈陳正雄的抒情式非具象藝術〉)


(七)是觸覺的。

陳正雄的藝術,不僅是視覺的、聽覺的,也是觸覺的。尤其是90年代之後的作品,陳正雄對媒材的掌握,已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許多作品,是整坨的顏料,被快速而精準地丟擲在畫布之上;因此,也造成了一種浮雕式的三維效果。眼睛的觀看,似乎還不能滿足,有一種必須伸手去觸摸才能肯定的衝動。


美國藝術史家、史丹佛大學的宋漢西(James H.Soong)博士說:「從畫面上構築與塑造的厚重顏色中,不難看出他對畫面肌理的重視。他那誘人的色澤固為構築肌理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此要素就是最能予觀賞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優美。」(〈色彩的對白──談陳正雄的畫〉)


(八)是純粹的。

陳正雄的藝術,是純粹的抽象,也就是說:他不在畫面上暗示任何自然的形象;雖然說他的作品始終離不開自然,但他表現的是自然的感受,而不是自然的形貌。他不會去描畫林木掙長的叢林模樣,但他精確地掌握了臺灣叢林悶熱、掙長、繁密的感覺。他曾說:


「我的藝術,旨在探索和傳達我所確信的唯一真實,即內在經驗(感情、情緒、心情等)的真相,並借助繪畫的基本元素及美感形式,將不可見的內在經驗,化為可見的視覺存在。我的抽象畫與其說是視覺叙述,毋寧說是視覺的隱喻。」(1988)


而當畫面成為一種純粹的形色構成,支撐它的力量就是一種高度的精神性。


超過一甲子的創作努力,陳正雄以他的作品征服了世界抽象藝壇的目光,他像一個發光、發熱的太陽,以無比的熱情和能量,為這個人類在20世紀最偉大的文明成就之一的藝術形式──抽象繪畫,注入一股屬於東方的、中國的、臺灣的養分,既是對生命的謳歌,包括自然的、人生的,也是對文化的讚曲。


 

本文作者|蕭瓊瑞

台灣美術史研究者,對台灣美術史整體架構的建立,頗具貢獻,尤擅於課題的開發,重要著作有《五月與東方》、《島民.風俗.畫》、《圖說台灣美術史》、《台灣美術史綱》‥‥等;作為台灣重要的美術史研究者,蕭瓊瑞向來以嚴謹的史實考證、優美的文筆,和敏銳的圖像解讀能力而知名學界;同時在文化行政、公共藝術、博物館學,及古物鑑定等方面,均具聲名。曾任台南市文化局首任局長,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

記事
1935 8 月25 日陳正雄生於台北市。 父親陳永居、母親陳羅秀鶯共育大姊陳曉景、二姊陳秋菊、長子陳正雄、弟弟陳博雄。
1943 就讀台北太平國小。
1945 二次大戰美軍轟炸台北,大稻埕二層樓房的家被半毀,全家疏散至頭城,光復後,遷至台北萬華,改就讀龍山國小。
1949 台北龍山國小畢業後考進台北建國中學。
1952 經郭雪湖先生之推介入李石樵門下研習素描。
1953 與建中同學共同創辦「建中藝術研究會」,並獲選為會長。
1954 參加「建國中學合唱團」。 油畫作品〈瓶花〉首次入選「第18 屆台陽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油畫作品〈花〉首次入選「台灣全省學生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首次閱讀日本現代畫家岡本太郎所著日文版《今日藝術》,開啟對現代藝術的初步認識和了解。 兩度獲台北建國中學校長頒發「熱心服務獎狀」。
1955 與王正中同學合編的壁報榮獲台北市壁報比賽第一名,並獲建國中學「雄獅功勞獎章」。 油畫作品〈花〉入選「第19 屆台陽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油畫作品〈靜物〉入選「台灣全省學生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考進國立中興大學經濟學系。
1956 創辦中興大學「心聲合唱團」並任團長和指揮。 跟金潤作研習油畫,並交換有關現代藝術之觀念。
1957 指導中興大學「駝鈴美術社」同學研習素描和水彩。 「心聲合唱團」參加大專學生合唱比賽獲頒第一名,並赴各地演唱勞軍。
1958 開始研讀現代藝術書籍,特別是康定斯基的經典名著「關於藝術的精神性」和「現代藝術的哲學」,開啟對抽象藝術的了解和認識。 開始朝抽象風格邁進。
1959 國立中興大學經濟學系畢業,並獲學士學位,夏天到步兵學校接受為期半年的預備軍官基本訓練。 在受訓期間大量研讀英國哲學家兼藝評家赫伯、李德的名著《現代繪畫簡史》和《藝術的意義》等書。
1960 完成抽象畫〈舊樓〉。(現由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油畫作品〈心泉〉應邀參展「第6 屆中日美術交流展」於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1961 從空軍少尉預備軍官退役,並考進美援機構服務,擔任稽核和預算專員業務。
1963 油畫作品〈紅花瓶〉獲頒「第18 屆全省美展」佳作獎,並被台灣省政府購藏。(現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所典藏) 油畫作品〈藍花瓶〉入選「第26 屆台陽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與陳銀輝、吳隆榮、蔡蔭棠、李薦宏和楊炎傑等六人共同創立「心象畫會」。 早期油畫作品〈山在虛無飄渺間》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受聘為「台灣省青年文化協會」美術委員。
1964 油畫作品〈檸檬〉榮獲「第19 屆全省美展」第三名。 油畫作品〈流〉榮獲「第27 屆台陽美展」之「台陽礦榮獎」。 開始在《文星》和《東方》等雜誌大量發表抽象藝術之理論及觀念,大力鼓吹抽象藝術。 在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舉辦「第1 屆心象畫展」,展出〈舊樓〉等4 件抽象作品,並於12 月10 日在聯合報發表「心象畫會宣言:自由、真實與完美」一文。 參加「第2 屆青文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並展出3 件抽象作品。
1965 油畫作品〈夢遊〉應邀參展「第5 屆全國美展」於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油畫作品〈春意〉榮獲「第20 屆全省美展」佳作獎。 油畫作品〈憶大戰〉榮獲「第28 屆台陽美展」台灣省教育會獎。 結識美國著名的中國美術史家羅覃博士(Dr. Thomas Lawton)及宋漢西博士(Dr. James Soong)。 獲聘為「中日美術協進委員會」委員。 於《徵信新聞》(今《中國時報》)發表「風靡歐美的歐普藝術」一文,介紹新興起的歐普藝術之理論及觀念。 代表台灣出席並參展「中華民國美術展」於「東京都美術錧」,獲日本《美術新聞》藝評讚譽為「尤其是陳正雄的作品,令人讀之,甚覺前途無量」。 6 月1 日在台北《阿波羅》雜誌發表《抽象藝術》論著,介紹抽象藝術之意義和精神。 參加「第3 屆青文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錧。 獲頒「台北藝術季」榮譽獎。
1966 油畫作品〈夜港〉榮獲「第21 屆全省美展」佳作獎和購藏獎。 油畫作品〈晚秋〉榮獲「第29 屆台陽美展」峰山獎。 日本著名藝評家朝日晃與東京畫廊主持人渡邊保羅連袂來台考察訪問,面邀現代畫家陳正雄和雕刻家楊英風二人赴日舉行首次畫展。 應邀參展「中華民國現代美展」於東京都美術館。 開始到全島各地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和蒐集台灣原住民藝術,並從其中獲取「原始活力」和「色彩」的靈感和啟示。
1967 首次「陳正雄畫展」在台北市文藝活動中心畫廊舉辦,展出抽象油畫作品20 餘件。 5 月,陳正雄與陳奇祿、許常惠、楊英風、柯錫杰、吳明修、黃春明、陳本立、陳映真等十人共組「台北藝術論壇」(Taipei Art Forum) 於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33 號3 樓陳正雄寓所。 應邀參展「中國當代畫展」於耶魯大學國際中心畫廊。 應邀參展「第3 屆中日現代美展」於東京都美術館。 油畫作品〈桌上靜物〉參展「第22 屆全省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油畫作品〈奔流〉參展「第30 屆台陽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並獲頒佳作獎。 應邀參展「第10 屆全國水彩畫展」。 應邀赴日訪問並出席「中日現代美展」揭幕式於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10 月與吳惠春女士結婚。 開始在中興大學「駝鈴美術社」教繪畫。 與人類學家陳奇祿博士、作曲家許常惠、雕刻家楊英風、作家黃春明、攝影家柯錫杰、建築師吳修明、文化工作者陳立等共同組成「台北藝術論壇」(Taipei Art Forum),定期輪流發表各自專業領域的現況與心得。 受邀為《美術家》雜誌(英文中國郵報主辦)編輯。 3 月3 日在中央日報發表〈二次大戰後藝壇新趨向〉一文。 7 月24 日在新生報發表〈談抽象藝術〉。
1968 受邀參展「第4 屆中日現代美展」於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受邀參展「第6 屆全國美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3 月應日本藝評家朝日晃之邀,與楊英風在東京保羅畫廊(ポール畫廊)舉行個展。展出20餘件抽象畫,由陳之邁大使主持剪綵。 赴美、英旅行訪問。進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 提供畫作給香港海外影片公司監製《春遲》影片使用。 3 月在《東方雜誌》發表〈抽象畫的兩大脈絡〉一文。 7 月在《雄獅雜誌》發表〈什麼是抽象藝術?〉一文。
1969 應邀參展「第五屆國際青年美術家雙年展」於日本東京都國立西洋近代美術館。 應邀參展「世界博覽會當代藝術展」於紐西蘭奧克蘭市。 應邀參展「當代畫展」於紐西蘭威靈頓市。 應邀參展「中華文物歐洲巡迴展」,巡迴比、西、意、葡、希、盧與馬爾他七國美術館。 應邀參展「亞洲畫家聯展」於大韓民國漢城市。 應邀參展「第五屆中日現代美展」於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應邀參展「高青美展」於高雄市社教館。 長男洛沂出生。 開始環球旅行,足跡遍及歐美15 國。 結識日本當代版畫大師,大文豪池田滿壽夫及雕刻家池田宗弘,並成好友。 赴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及菲律賓旅行訪問。 第一本英文版《陳正雄畫冊》由國立台灣藝術館出版發行,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由王紹清館長序,顧獻樑教授撰文。 應邀參展「現代美展」於馬德里現代美術館。 應邀參展「中國當代繪畫展」於台北中國美術館。
1970 應邀免審查參展「第1 屆全國書畫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應邀參展「第6 屆中日現代美展」於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與日本藝評家植村膺千代共同創辦「中日現代繪畫十人美展」以促進中日現代藝術交流。
1971 應邀參展「中華文物展」於香港大會堂。 應邀參展「第7 屆全國美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應邀參展「現代名家畫展」,台北鴻霖畫廊。
1972 應邀參展「第7 屆中日現代美展」於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應邀參展「中國西畫百人展」於台北國立台灣藝術館。 應邀參展「中國現代美術展」於台北中國現代美術館。 應邀參展「第2 屆全國書畫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應邀參展「第26 屆全省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應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之邀舉辦「陳正雄畫展」。 油畫作品〈起飛〉為國立台灣藝術館典藏。
1973 應邀參展「中國現代名家十人展」於美國威斯康辛州歐西可希公立美術館。 應邀參展「中國藝術文物展」於荷蘭海牙教育博物館。 應台北幼獅畫廊之邀舉辦「陳正雄畫展」。 油畫作品〈山在虛無飄渺間〉為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應邀參展「第2 屆當代名家畫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4 膺選「英國皇家藝術學會」終生會員。 應邀參展「中國當代名家畫展」於美國耶魯大學和聖若望大學美術館。 應邀參展「亞細亞現代美展」於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應邀參展「第七屆全國美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應邀參展「當代名家畫展」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膺選「第1 屆中華民國油畫學會」理事。 舉辦及參加「四人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經日本東京南畫廊社長志水楠男之介紹結識日本當代藝術巨擘菅井汲。
1975 應邀參展「全國油畫大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舉辦及參加「四人展」於台北鴻霖藝廊。 率領台灣現代畫家代表團赴日,並主持「中華現代繪畫10 人展」於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擔任「第1 屆全國油畫展」評審委員。 經日本南京畫廊社長志水楠男的介紹,結識美國當代藝術大師山姆。法蘭西斯(Sam Francis)。
1976 率領台灣現代畫家代表團赴日,主持「台灣現代畫家10 人展」,並巡迴日本東京、橫濱、大阪及新瀉美術館展出。 8 月參加「六人展(丁雄泉、林壽宇、莊吉吉、陳正雄、楊與生、顧重光)於台北台灣省立美術館。 應邀參展「中日現代美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創辦台灣第一家「臺灣原始藝術館」,並出版《台灣原始藝術精選集》。 應邀參展「中國藝術家旅美回顧展」於台北林肯中心。 次男瀚沂出生。
1977 日本大阪梅田畫廊社長野呂好德來台面邀赴日舉行個展。 率領我國現代畫家代表團參加「台灣現代畫家10 人展」,並巡迴日本東京、橫濱、大阪及新瀉美術館。 應邀參展「亞細亞現代美展」於日本東京都美術館。 次男翰沂出生。 應邀參展「第8 屆全國美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 應邀參展「全國美術界作品選展」於台北國父紀念館畫廊。 開始使用壓克力顏料創作,從此逐漸與油畫媒材訣別。 創辦「台灣原始藝術館」並於7 月27 日假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民生大樓揭幕。
1979 應「美國國務院國際交流總署」和「美國在台協會」之邀,在國際文化交流計畫下,赴美訪問考察現代藝術,參觀美國各大公私博物館、美術館、哈佛大學、賓州大學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等。 參加「現代繪畫十人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1980 應邀參展「歷屆全省美展得獎作家邀請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應邀參展「第9 屆全國美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參加「現代繪畫10 人展」於台北版畫家畫廊。 結識法國當代藝術大師彼爾.阿雷辛斯基(Piere Alechinsky)。 應邀參展「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貌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981 應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之邀,舉辦「陳正雄畫展」。 與台北藝術家共同創辦「台北藝術家聯誼會」,並膺選為創會會長。 受聘為第36 屆「全省美展」評審委員,參展作品為台灣省教育廳購藏。 受聘為第9 屆「台北市美展」評審委員。 受聘為「全國青年美術創作展」評審委員。 應邀參展「中韓現代書畫展」於韓國漢城國立現代美術館。 參加台北藝術家聯誼會「第一屆會員大展」於台北春之藝廊。 應邀參展「第9 展台北市美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982 應台中名門畫廊之邀舉辦「陳正雄個展」。 應邀參展「中韓現代書畫展」於韓國漢城國立現代美術館。 創立「中華民國現代畫學會」,並膺選為創會理事長。 應聘為「台灣全省美展」評審委員,並參展「第36 屆全省美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應邀參展「全國現代美術家邀請展」於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1983 與台北春之藝廊建立長期合作,並舉辦「陳正雄畫展」。 應邀參展「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邀請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邀請韓國現代美術協會會長朴栖甫等一行48 位畫家來台,並參加「新漢城畫派大展」於台北春之藝廊,以促進中韓現代藝術交流。 應邀參展「第10 屆全國美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元月5 日晚上趙無極先生到畫室參觀。
1984 應台北春之藝廊之邀舉辦「陳正雄畫展」。 主辦「第1 屆全國現代美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獲聘為「第一屆兒童畫展」評審委員。
1985 應邀參展「當代抽象畫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應邀參展「全省美展40 年回顧展」於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作品為台灣省教育廳所購藏。 應邀參展「中華民國74 年當代美術大展」。 五月起應邀為自立晚報撰寫《原住民文物細看》系列專欄,直至1989 年,共七十八篇。
1986 應邀參展「中華民國現代繪畫回顧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應邀參展「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貌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應邀參展「第11 屆全國美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應邀出席「第3 屆國際服飾學術會議」於韓國漢城,並發表論文《台灣原住民的飾物》。
1987 應邀參展「台灣當代繪畫展」於台北現代美術館。 獲聘為台灣省立美術館典藏委員、評審委員。 在紐約結織當代藝術大師卡雷爾.阿貝魯(Karel Appel)。 應邀參展「第2 屆亞洲國際美展」於台北省立博物館。 應邀參展「中華民國現代美展」於台北省立博物館。
1988 獲美國傳爾布萊特獎金(Fullingbt Grant)前往美國擔任東西文化中心文化傳播研究所訪問學者及駐校藝術家。 應美國東西文化中心之邀,於該中心美術館舉行首次回顧展,展出23 件代表作品,其中作品〈綠來花香〉為美國東西文化中心美術館所典藏。 美國東西文化中心文化傳播研究所出版《陳正雄回顧展》專輯。 法國詩人兼藝評家龍柏(Jean-Clarence Lambert)及法國當代藝術大師柯荷奈(Willem Corneille)來台訪問參觀畫室。 應邀參展「台灣美術發展大展」於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應台北環球金融聯誼會之邀,假該會畫廊舉辦「陳正雄畫展」。 應台北春之藝廊之邀舉辦「陳正雄畫展」。 獲聘為台灣省立美術館典藏委員會委員。 應邀參展「中國現代畫展」於美國舊金山市立美術館。
1989 獲聘為高雄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 代表台灣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舉辦的「第12 屆國際藝術聯盟會議(IAA)」於西班牙馬德里。 與法國藝評家傑拉、蘇瑞哈(Gerard Xurigera)假台灣省立美術館共同主持「巴黎當代繪畫研討會」,以促進中法藝術及學術交流。 法國當代抽象大師德培(Olivier Debre),法國藝術家傑拉.蘇瑞哈及日本旅法現代畫大師今井後滿和田淵安—來台訪問參觀畫室。 獲聘為台灣省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應邀參展「第12 屆全國美展」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作品〈紅林〉和〈愛的火焰〉為台北市立美術館購藏。
1990 代表台灣出席「第1 屆亞太地區藝術聯盟會議於韓國漢城。 代表台灣赴加拿大出席多倫多大學主辦的「第36 屆東方學術會議」,並發表論文〈象徵與傳統〉。 赴東歐及中國大陸訪問。 出席「世界藝術三年大展」之籌備會議(10 月1~6 日)於捷克斯拉夫首都布拉格。 續聘為台灣省立美術館典藏委員會審議委員。 到大陸西南從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之田野調查和研究。 代表台灣赴日本東京出席「第5 屆國際服飾學術會議」。 應邀出席「世界藝術3 年大展諮詢委員會議」於美國華盛頓。 水彩作品春訊〈連作之一〉為台灣省立美術館所典藏。
1991 作品〈崇高〉應邀參展「第46 屆巴黎5 月沙龍展」於巴黎大皇宮。 作品〈心井〉應邀參展「第25 屆國際當代藝術大展」於摩納哥蒙地卡羅市國立當代美術館。 應邀參展「91 年抽象名家展」於.台北吉證畫廊。 在東京結識義大利著名藝評家彼爾.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 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出版《陳正雄畫冊:1987-1991》,由法國著名藝評家傑拉 .蘇瑞哈(Gerard Xurigera)撰文。 代表台灣出席「亞洲論壇會議」於台北、東京。 應邀出席「世界3 年藝展諮詢會議」於美國佛羅里達,會中並發表「遠東文化之展望」(Culture perspective of Far East)。 應邀代表台灣出席「亞洲展望研討會」(Asia Open Forum)於日本東京。 拙著《抽象畫》一書,由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 以作品〈花開出山裡來〉與山姆法蘭西斯〈梵谷頌〉交換作品。
1992 作品〈第一接觸》應邀參展「第47 屆巴黎五月沙龍展」於巴黎大皇宮。 〈月亮也害羞〉、〈心花怒放〉和〈酒後〉3 件作品應邀參展「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巡迴展」,巡迴巴黎、邁亞密及達拉斯美術館。 應邀參展「92 年IAA 國際當代藝展」於韓國漢城藝術中心。 應邀參展「第13 屆全國美展」,巡迴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省立美術館及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應台灣省立美術館之邀舉行「陳正雄繪畫40 年回顧展:1958~1992」。 拙著《抽象藝術的誕生與發展》,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應聘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審議委員。 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陳正雄繪畫40 年回顧展》專輯,美術史家王秀雄教授撰文。 代表台灣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十三屆國際藝術會議(IAA)」於韓國漢城。 應邀參展「台灣西畫大展」於台北揚揚藝術系統。 應俄羅斯國際交流協會之邀赴俄訪問考察藝術。在莫斯科大教堂中首次接觸俄國東正教的聖像畫,從它的構圖中找到了畫面的構成靈感,並開啟「窗系列」作品。 名列《國際當代藝術家百科全書》。 應台中當代畫廊之邀舉辦「陳正雄個展」。 邀聘為「第13 屆全國美展」籌備委員。
1993 作品〈藍天之兩岸〉應邀參展「第48 屆巴黎5 月沙龍展」於巴黎大皇宮。 應台北市立美術館之邀舉行「陳正雄回顧展:1956~1993」。 應邀參展「台灣美術新風貌大展:1945~1993」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獲聘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審議委員。 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陳正雄回顧展:1956~1993 年》專輯,美術史家王哲雄博士及法國藝評家傑拉.蘇瑞哈撰文,秦松寫詩。 台北祐生研究基金會購贈作品〈莫斯科之冬〉給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出席「亞洲展望研討會」。 應邀參展「當代名家國畫油畫大展」於台北中正國家畫廊。 應俄羅斯國際交流協會之邀與王秀雄教授赴俄訪問考察藝術。 作品〈莫斯科之冬〉應邀參展「台灣油畫發展史研究展」於台北李石樵美術館。
1994 作品〈舊樓〉應邀參展「時代的印象—台灣地區繪畫發展回顧展」於高雄市立美術館。 應北京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之邀舉行「陳正雄抽象畫巡迴展:1964~1994」。 北京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出版《陳正雄抽象畫巡迴展:1964~1994》專輯。由名藝評家卲大箴,丁義元和詩人羅門撰文。 應聘為上海美術館藝術諮詢委員(為境外唯一受聘之諮詢委員)。 作品〈大自然之月經〉應邀參展「書法之美展」於高雄市立美術館。 代表我國出席「第2 屆亞太地區藝術聯盟會議」於日本福岡。 作品〈山在流血〉為北京中國美術館典藏。 作品〈跳躍的春天〉為上海美術館典藏。 應台北金融家俱樂部畫廊之邀舉行「陳正雄畫展」。
1995 作品〈’94 窗〉應邀參展「第35 屆今日大師與新秀展」於巴黎艾菲爾布朗麗展覽空間。 應聘為「第14 屆全國美展」籌備委員。 作品〈無題》應邀參展「第14 屆全國美展」於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中正藝廊 應邀參展「全省美展50 年回顧展」於台中省立美術館。 應邀代表台灣出席第14 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聯盟大會」於墨西哥Tlaxcala 市。 「第14 屆IAA 當代畫家」於墨西哥特拉斯卡拉市。
1996 作品〈花季〉應邀參展「第36 屆今日大師與新秀大展」於巴黎艾菲爾.布朗麗展覽空間。 應聘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審議委員。 受邀參加「長江三峽刻石活動」,作品〈山之旅〉及〈私章〉被刻於長江三峽西峽口崖壁上。 應邀參展「李石樵師生畫展」於台北李石樵美術館。 應聘為台中市「第4 屆露天雕塑大展」評審委員。 應邀參展「海峽兩岸中國當代名家油畫百人大展」於台南社教館和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7 經雕刻家尼莎.謝雷曼(Nisa Cheverlement)之介紹,在巴黎結識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馬塔(Roberta Matta)。 應邀參展「中國當代藝術展(L’art Chinoir Contemporain)」於巴黎美麗城藝術空間。 應邀參展「中國根.海內外華人藝術家作品特展」於上海美術館。 應邀參展「第39 屆今日大師與新秀展」於巴黎艾菲爾布朗麗展覽空間。
1998 拙著《奔騰飛耀之美—論銅奔馬的藝術》由台北國華廣告公司發行。 〈赤壁賦〉、〈’95 窗〉、〈’96 窗〉和〈’98 窗〉5 件作品應邀參加「’98 上海藝術雙年展」於上海美術館,其中〈’95 窗〉作品由上海美術館購藏。 應邀參展「第15 屆全國美展」於中正藝廊、高雄文化中心、台中文化中心、花蓮文化中心。 率領台灣抽象畫家代表團赴巴黎參加「第40 屆今日大師與新秀展」於巴黎艾菲爾布朗麗展覽空間。
1999 作品〈’98 窗》和〈赤壁賦》獲邀參展「’99 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並榮獲「生涯成就獎」和「羅倫佐金質獎章」。 獲邀擔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講授〈抽象繪畫的理論與技法〉。 率領台灣抽象畫家代表團赴法參展「第41 屆巴黎今日大師與新秀展」於巴黎艾菲爾布朗麗展覽空間。 應邀參展「東亞當代文字藝術展」於漢城藝術中心。 應邀參展「台灣當代藝術展」於美國奧克拉荷馬首都美術館,並獲頒奧克拉荷馬州「榮譽市長」獎狀。 作品〈’98 窗〉獲邀參展「第53 屆五月沙龍」於巴黎艾菲爾布朗展覽空間。 作品〈雙峰〉獲邀參展「第2 屆亞洲藝術大展」於印度新德里。 榮膺中華服飾學會「名譽理事」。 開始「數位空間系列作品」。 「1999 名家書畫大展」於台南社教館
2000 應邀參加「第18 屆國際服飾學術會議」,並於開幕典禮上以「紫禁城的宮廷服飾」為題作專題演講。 作品〈印〉獲邀參展「第54 屆巴黎五月沙龍展」於巴黎艾菲爾布朗麗展覽空間。 10 月應高雄積禪50 藝術空間之邀主持「抽象藝術在台灣座談會」,由「藝術家雜誌」、「中國時報」、「積禪50 藝術空間」聯合主辦。 作品〈’99 窗系列〉應邀參展「第42 屆巴黎今日大師與新秀展」於巴黎艾菲爾布朗麗展覽空間。
2001 作品〈數位空間系列之一〉再度獲邀參展「2001 年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並再度蟬聯獲頒「終生成就獎」及「羅倫佐金質獎章」。 應邀參展「第55 屆巴黎五月沙龍展」於巴黎奧德魯展覽空間。 應邀參展「第43 屆今日大師與新秀展」於巴黎艾菲爾布朗麗展覽空間。 應邀參展「第16 屆全國美展」,台北中正藝廊,國立台南社教館,花蓮縣文化局,台中市文化局。 應「大連圖書館」和《大連晚報》之邀,在「傳統文化系列講座」中發表學術報告〈紫禁城的宮廷服飾〉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之特色〉。 應「遼寧師大」和「大連美術家協會」聯合邀請,發表演說「談抽象繪畫」。 「北美館2001—典藏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由巴黎著名的Del Arco 版畫工作室絹印經典版畫〈突破〉和〈數位空間系列〉。
2002 應「南京藝術學院」校慶90 週年之邀,發表學術演講「二十世紀抽象藝術之精神」。 作品〈’96 窗系列〉獲邀參展2002FIFA 世界盃足球賽「現代藝術環球巡迴展」。 應《聯合報》之邀,從3 月12 日起隔週連載《原鄉藝術博物館》專欄,直到2004 年,共27 篇。 「第44 屆今日大師與新秀展」,巴黎奧德魯展覽空間。
2003 陳正雄評傳—《「畫布上的歡樂頌」—被戴著先驅和大師桂冠的陳正雄》,祖慰著,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應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於國家畫廊盛大舉行「陳正雄繪畫50 年回顧展」,展出早期到2002 年的代表作共68 件。 應大陸文化部文化聯誼會之邀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正雄繪畫50 年回顧展」展後於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和智邦藝術館盛大巡迴展出。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陳正雄繪畫50 年回顧展》專輯,由藝評家王秀雄教授、卲大箴教授、皮耶.雷斯塔尼、龍柏、史派克博士、羅門等撰文。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陳正雄繪畫50 年》專輯,由藝評家卲大箴教授、王秀雄教授、皮耶.雷斯塔尼、龍柏、史派克博士、羅門等撰文。 作品〈數位空間系列〉、〈玉輪系列〉和〈文字之舞〉各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和廣東美術館典藏。 應邀參展《時間的刻度—台灣美術戰後50 年作品展》於桃園長流美術館。 應邀參展「2003 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於佛羅倫斯巴索大要塞展覽館,展出〈文字之舞系列之二〉。
2004 獲頒台北西區扶輪社50 周年大慶「職業成就獎」。 應台灣創價學會之邀,舉行「陳正雄畫作巡迴展」,巡迴台北、台中、新竹、斗六及高雄藝文中心展出。 台灣創價學會購藏陳正雄畫作〈數位空間系列之三〉、〈青春之火系列之一〉及〈浪漫的樂章〉共三件。 台灣創價學會出版「陳正雄巡迴畫展—顛覆與重健」專輯,由美術史家蕭瓊瑞教授撰文。
2005 9 月5 日,美國美術史家蘇立文博士到畫室訪問,並購藏畫作〈咖啡時光〉,為英國牛津大學亞細摩林博物館典藏。 應邀參展「中國當代藝術展」,於巴黎貝雷維雷藝術空間。
2007 應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之邀,為「世界前沿藝術論壇」主講「20 世紀抽象藝術之精神」。 應邀參加「第5 屆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於義大利佛羅倫斯、 巴索大要塞藝術空間,展出作品〈法蘭西頌〉。
2009 應紐約雀兒喜當代美術館之邀,舉行「陳正雄回顧展:1976-2006」,展出代表作共48 件。 紐約雀兒喜當代美術館出版「陳正雄回顧展:1976-2006」專輯,由藝術史權威蘇立文博士及史派克博士撰文、羅門撰詩。 應邀參展「2009 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巴索大要塞藝術空間,展出作品〈飛揚系列之二〉。
2011 應邀參加「百年華人繪畫大觀世界巡迴大展」,巡迴北京中國美術館 及台北國父紀念館。 應邀參加「百歲百畫—台灣當代繪畫邀請展」,巡迴台北國父紀念館、 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及台南文化中心,展出作品〈夜森林之夢〉。
2012 「非形之形—台灣抽象藝術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酒之夢鄉系列之三〉及〈窗系列之十三〉。
2013 陳正雄於台北官邸沙龍舉行新書發表會發表《陳正雄畫語錄》一書。 「美麗台灣—台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1911-2011」,巡迴北京中國美術館。 8 月19 日英國牛津大學名譽教授蘇立文博士到畫室訪問,對海峽兩岸現代藝術交換意見,並購藏〈朦朧的河〉為牛津亞細摩林博物館典藏。 「非形之形—台灣抽象藝術大展」,廣州廣東美術館,展出作品〈法蘭西頌〉及〈窗系列之十四〉。
2014 「陳正雄回顧展:1953-2013」,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60 年來代表作共80 件。 台北立市美術館出版「陳正雄回顧展:1953-2013」專輯,由美術史家蕭瓊瑞教授、王林教授、史派克博士及蘇芮哈撰文,陳義芝撰詩。 應上海中華藝術宮之邀,舉行「陳正雄回顧展:1953-2013」,並出版專輯。 6 月獲〈國家文藝獎〉,同年9 月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