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冀,1942年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士、美國賴斯(Rice)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哥倫比亞(Columbia)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現任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潘冀於美國完成學業後隨即進入美國三位著名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累積扎實專業知能;1976年返台,開始貢獻己力於國家社會。潘冀於1981年成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迄今34年,建築設計作品類型繁多,主要包括:高科技廠辦、文教、宗教、醫療福利建築等,數量多達五百餘件,共計獲國內外獎項57座。個人重要獲獎紀錄包括:1994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AIA)終身榮譽、1996年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等。
一件好的建築作品呈現,絕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即使這位建築師是個超人,擁有過人的天份與能力,也還是需要好的配搭才可。我很幸運,除了上帝一直眷顧賜福、並給我許多的磨練之外,還有許多認真的同事及優秀的學生成為工作夥伴,共同為一致的目標而努力,讓我們這個外在條件並不好的事務所,雖然身處建築大環境不佳的土地上,能夠一起產出一些略為理想的建築。
在我心中,建築是幸福的行業,因為建築師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旅遊不只是享樂,而是觀摩學習,是專業養成的一部份。不僅如此,我更有福氣,我的家人和我一樣對建築及環境有興趣, 一家四口多年來結伴到世界各地闖蕩,看到好的、或是不好的設計也會一起討論,內子和兩位從事藝術創作相關的女兒,她們雖然不是建築師,但她們的觀點卻提供了極佳的思考與養分, 讓從事設計的我不致於一廂情願,自以為是,是我身邊最佳的建築評論伴侶。
建築師也是幸運的行業,可以得到委託者的資源來實現設計的夢想,但是如果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淪為慷他人之慨,只圖謀自己想要的建築形式,來達到自我彰顯的目的。捫心自問,建築師一生都要真誠的面對自己與外在的挑戰,是如何在滿足委託者的目標、經費、時程及眾多限制下,設計出能對人友善、對環境體貼照顧,傳達社會關懷、文化省思的作品,讓龐大的建築物成為長久矗立的藝術品。很幸運的,多年來我遇到許多有著相同願景的業主,讓我能在滿足他們期待的條件下,共同設計完成建築師心中理想與目標的作品。
得獎從來不是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長久以來,我要求自己不斷省思的,是我有沒有將臨到手上的設計任務,以我所知所能的,盡到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今後仍會秉持同樣的標準, 繼續努力。願將這份對建築理念的執著,傳承給我的工作伙伴、學生與下一代。
載道. 游藝的專業守護者──潘冀建築師
專業藝術成就
潘冀先生 1981 年成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 迄今 35 年。建築設計作品類型繁多,主要包括:文教、宗教、高科技廠辦、醫療福利建築等,數量多達五百餘件,共計獲國內外獎項至今已達 57 座,足堪稱國內建築師事務所之翹首。
潘先生於抗戰時期 1942 年出生天津,勝利後隨父母南遷。1949 年,他就讀澳門培道中學附小三、四年級,這個教會學校帶領他初識基督信仰, 此後影響了他一生。兩年後,潘家再遷台灣。1959 年潘先生畢業於師大附中,保送入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服役,1964 年即赴美留學。先後進入萊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博雅教育, 學習現代建築與都市設計, 獲得建築學士、碩士學位。隨即進入三位國際知名建築師的事務所工作, 包括 Philip Johnson & Richard Foster 事務所、Davis Brodyand Associates 及 Collins Uhl Hoisington Anderson 事務所, 共約十年。憑其努力,累積、習得扎實的專業知能,並取得美國建築師執照。1975 年美國越戰敗陣,蔣中正逝世。應著學長費宗澄、陳邁先生之邀約參加中正紀念堂及兩廳院設計競圖,潘先生慎重考慮之後,毅然舉家於 1976 年返台,開始貢獻己力於國家社會。先於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四年後,潘先生為測試自己的專業知能是否可以坦蕩在社會立足, 胼手胝足於 1981 年獨力開設自己的事務所。
依據國際知名永續高層建築楊經文建築師的說法,多年來, 潘先生秉持的是簡潔而有序、修正主義之現代建築理念。其實不僅如此,為順應台灣地域環境、時代變遷需求, 他進一步發展出天時、地利、人和的「總體建築設計觀」。潘先生認為設計是所有條件、狀況的精算、平衡與調和,以臻及內蘊外揚、雋永自然的創新。這中間沒有個人主義的譁眾取寵或隨波逐流的抄襲。他講求天(自然)、地(環境)、物(科技)、我(人、社會、文化)之調和。一方面充分考量使用者需求以及基地條件;另方面注重資源管理與廢棄物管理。他個人則秉賦一種結合西方基督博愛信仰與敬業精神引發之工作倫理,再融會中國儒家「志于道 據于德 依于仁 游于藝」之君子典範,投入自我期許的「建築以載道」大志業。因而可以儘力以整全、謙卑又體貼、卻堅定理性的思維,依循上述總體建築之寬鬆大架構,偕同年輕同仁,共同努力推導出最合理、適宜的設計方案。又因各方案本身之涵構與特性,孕育出各自的形貌與內涵,全然免除了設計者簽名式之執著。
許多人請教潘先生他的敬業精神從何而來? 他回答: 「忠心的管家」。換言之,他不以事務所擁有者自居,反而視之為上帝交付他的人生任務,必須以一種盡心、盡力、盡性的態度,做好管家該做好的各樣事情。「忠心的管家」出自於基督教新約聖經。馬太福音 24、25 章描述到:耶穌為門徒講解「末日」,比喻「天國」。其中 24 章 45 - 51 節連同 25 章 14 - 30 節兩段經文,均提及「忠心有見識、又良善的僕人」。主人出遠門,把家業託付這樣的僕人,他們能「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甚且「領五千銀子的…… 又賺了五千銀子回來。」因此主人返家時,見他們「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就「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更對忠心努力的僕人說:「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相反的, 懶惰、不做事甚至使壞的僕人,就遭到主人的責罰。)潘先生將這樣的比喻對應到自己的人生與事業,這正應合了馬克斯.韋伯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所揭諸的二者關聯。
德國社會經濟、政治學家馬克斯.韋伯 1905、06 年即陸續撰寫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論文。論及北歐的資本主義之發生與新教徒(尤其喀爾文教派)的工作倫理有很大的關聯, 且認為後者是前者的重要生發力量。他的說法要旨在於:「天主教」以聖餐儀式及委由神職人員來確認個人的救贖,「改革宗」卻要袪除這種保證。但是,轉換如此的世界觀,韋伯認為只有少數具宗教秉賦的教徒,如馬丁路德能調適到。而喀爾文及其追隨者被教導「雙重預定論」:神預先就撿選一些人可得救,一些人不被撿選反而被詛咒。這種無力影響神的預定的教誨,帶給喀爾文教派信徒很大的困擾。因此轉而「相信自己是被撿選得救的」,成為信徒一份絕對的責任。相反的若缺乏此自信或不足的信心,即為被詛咒的癥候。此時,他們為要找到自己得救的癥候,「在世的成功」成為自信的一項表尺。韋伯注意到路德的確證結論是:上帝給人的「職份」(vocation),不再只限於教會內的神職人員,事實上可適用到任何職業,甚至商業領域。另方面,韋伯也注意到中世紀社會即普遍尊重世俗世界裡每日的勞動本身,與上述新教之看法正一脈相傳。而潘先生於美國、台灣屬於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從事建築業,可謂正秉持此份新教倫理所帶出的敬業精神。
然而不只如此。1980 年代,正值後現代主義建築風行, 潘先生開始思索自己承襲的現代主義設計手法,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他選擇回到中國文化的儒家思想,因此重讀「論語」。從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大學•釋新民)深得其心。潘先生更發現儒家君子之「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面相,正可成為他從事建築專業的依準。因此韓愈的「文以載道」令他心儀, 他要從事「建築以載道」。尤其此「道」更深層的可結合聖經約翰福音所稱之「道」:「基督」即「已成肉身之道」。於是上述四面相有了深義與新意:易言之,他個人的身心靈敬虔上帝、基督及對真理的探索,等同「志于道」;在生活、專業裡待人接物乃「據于德」;處理每件方案涉及的使用者以及基地周遭建成與自然環境,均必「依于仁」;最後空間形式之設計美學則放諸「游于藝」。原來潘先生尋求設計手法可能性的探索,結果反而加深了他原有對建築專業全面觀照的哲思理念,融匯、重鑄了基督信仰與儒家君子之道中西文化根源。
依據馬克斯. 韋伯第二本宗教社會學名著「中國的宗教: 儒家與道教」, 論證了中國的文明為何不能產生「資本主義」。依據他的說法,「儒家與新教是兩種互斥的理性思維,它們都試圖提出一種基於宗教教義的生命之道。」很明顯的,二者均看重自我管束、不反對累積財富,但是這些品性只是達到終極目標的途徑,於此,二者出現關鍵性之差異。儒家的目標在培育君子,一種「文化身份地位」;清教徒的信仰實踐則要人成為「神的器皿」。為「成功」而積極工作,並非成為君子之要件,強烈的信仰與熱忱以支持行動在儒家也缺乏;但在新教二者卻普遍存在。因此,韋伯宣稱: 正是由各別主導的宗教所形塑的社會態度與心智的差異,使得資本主義在西方發展起來,而在中國付之厥如。
有趣的是, 韋伯所稱的新教信仰與儒家思想之互斥理性,卻因為仍然具備共通性,在潘先生的思想發展上正可以共冶於一爐。基督信仰在先,儒家思想印證在後;一方面可超俗入聖,另方面又可積極入世。後者正增強了前者,令潘先生的專業實踐更具多面性,更具整合性。這種專業實踐背後的紮實哲學基底,使潘先生在日理諸事及遭逢挑戰、難處與挫折,可以隨時歸零,溯逆初衷本源,以利闢出新路。這種心智能力在國內、外建築師當中可謂罕見。也正因為這樣的哲學思維,使得潘先生及其事務所同仁可以在資本主義下的台灣專業環境中,保持一股令人敬佩欽羨的清流。
潘先生及其事務所的眾多作品,充份展現了建築設計作為一種綜合藝術的獨特可能性。透過建築專業服務,小我可以奉獻大我。定意從崇敬、友善天地、自然開始,合理運用工程科技,帶給眾人不論是老者病患、居民信徒、學府師生或高科技人士,一個健康、從容、優美的醫療照顧、祈禱崇拜、生活居住、教學研究、工作辦公的場所環境。建築師則從中設法觸及一種「載道」又「游于藝」之境界。

也因此早在 1994 年, 潘先生即以十年來在國內完成之作品, 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頒發的「院士」(Fellow,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是為台灣首位獲此殊榮之建築師。兩年後,再獲選為「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2003 年又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士」榮銜。
綜觀潘先生及事務所同仁的眾多作品(參閱作品選介),在空間、形式設計表現上,可說一貫秉持現代主義合理、簡約精神,只在有把握的條件、情況下,進行變化與繁演,逐步成熟地接壤後現代主義、地域主義創新手法,近年更開拓「永續建築」與「舊建築活化」規劃設計知能,應合新時代新價值。此種空間形式之設計表現,其實與採用的結構、構造系統息息相關。
早年文教建築案件多以鋼筋混凝土構造為主,以致設計多以水平、垂直量塊組合,加上立面線腳分割、開鑿系列成韻律樓層窗,使之成一整合形體,兼具人性尺度。當高科技廠辦與都市高層建築業務被開拓之後,原先多用在大跨距館舍、大會議廳上的鋼骨結構被移轉過來,連帶的便是講求皮層變化的玻璃與金屬帷幕牆被引入,增添了現代科技感。其中若加上些許鮮豔色彩及立面分割、量塊交錯,可促使現代科技人性化。進而,是上述兩種構造的結合,使得近期設計之空間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化。除上之外,近年綠建築元素、自然生態原貌更被帶入交融。另方面,具社會文化歷史意義的老建築亦重新被檢視, 期希帶入可長可久之再生。
上述眾多作品長時設計表現的變化,正顯示潘先生及其事務所同仁集體「游于藝」的成果。其特質若要一言貫之,或可如下陳述:以理性、簡約、進步之現代主義為基底,卻憑添、調和了人性、歷史、文化及自然的溫馨,使其建築與空間形式成為一種親切的氛圍(milieu),是「前景」,也是「背景」,回歸建築不卑不亢的本質。
對建築藝術專業發展的貢獻與影響
潘先生及其聯合事務所對國內甚而國際建築藝術專業發展的貢獻是正面的,也是多面的。其影響力,透過積極出版、作品發表,以及獲得國內外各種獎項,顯得無遠弗界。原因在於潘先生看重每一項業務,不論大小,均標榜「創新設計」、「盡心服務」滿足業主需求、以及「高效無誤執行」造就佳作。其貢獻不僅在於作品本身回應業主的期盼,直接造福了諸多使用者。另方面,潘先生的聯合事務所也因著上述三項經營之道,持續招攬新業務,維繫事務所於可長可久之地位,成為國內建築業界少見之長青樹。
潘先生由事務所經營到廣面的社會貢獻有以下三特點:
1 . 全面服務與永續經營
除了透過工作倫理、品質管控、資訊庫建立等,事務所提供建築設計與都市規劃之充份服務。又於 1988 年成立漢象室內設計公司,擴大設計服務範圍。2002 年一方面因應由 SARS 引發的經濟不景氣,加上高科技廠房規劃設計之複雜性,重新整併相關工程顧問公司業務,企圖更全面的服務業主之需求,以嚴格專精之結構設計與工務監造團隊貫徹設計理念,管控施工品質與進度。憑其專精的知能,提供業主在市場上少見的一次到位、全程全心之服務。
向來,潘先生經營事務所以尊重每位同仁為出發點,各種制度以公開、透明、榮譽、自律方式運作。人員組織與工作空間一直維持如家庭般的工作室形式,使事務所同仁向心力強,留得住人才。事實上因著業務擴展,員工人數逐年增長。千禧年間,潘先生考慮到事務所之專業經驗必須持續傳承,除了建立數位資料庫及圖書室之外,進一步與同仁商議之後,改成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經合夥人一致要求,仍以「潘冀」為名,超越了個人事務所之拘限,正式成為一「品牌」,使事務所得以日後永續經營。
具體的行動尚包括:2001 年聯合事務所隨各方業主需求,於上海成立群裕設計諮詢公司,2006 年於廈門成立群道設計諮詢公司。積極拓展大陸、國際市場業務。至今全事務所與相關企業員工總人數約260 位,為國內最大者。
2 . 導正執業環境
早在 1983 年至 86 年,潘先生即挺身擔任「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社」社長,為開創台灣建築專業較佳的執業環境,舉辦多場座談會,專注建築業界重大議題,邀請各方人士進行辯論,尋求共識。同時鼓吹、促進良性競爭,以拔擢有潛力年輕新秀。
對於各種社會亂象與陋習如公開競圖綁標、公部門官僚主義,或營造廠偷工減料、材料商給回扣等,潘先生及事務所同仁身體力行,堅持不走後門、也不妥協,僅以端正專業及耐心說理,盡力勸服對方,一同以光明正大方式行事。對於不合理之法規以及建管單位、人員刻版的釋法方式,事務所亦能辨明清楚,據理以爭。2006 年以來,潘先生受邀參與考試院改革建築師國家考試推動小組。對於現行考試制度、辦法種種不合理之處,潘先生亦多所建言,令其愈趨合理化。
3 . 培養後進
潘先生數十年如一日赴各大學建築學系擔任設計業師,先後包括中原大學、台北工專、東海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及交通大學。以其豐富的專業知識、技能與經驗,對有志于建築的青年學子,無保留的傳道、授業、啟發亦解惑,培育無數年輕建築師。尤其潘先生在事務所內秉持「選、用、育、留」原則,以身作則帶領後進,同樣不餘遺力適性職訓、選才提攜。藉由每兩週一次人力會議,適當配置人員,講求「有我即不一樣」的團隊分工合作精神,令每一位員工在共同目標下願意充分發揮己力,同時又能逐案精進、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能及處事為人氣度。潘氏夫婦於工作之餘,長年主持一讀書會,帶領參與成員閱讀各類有益書籍,拓展其人生視野,堅定其信念,間接培養了後輩的敬業精神與專業倫理。
本文作者︱關華山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獲有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博士(1995)、威斯康辛/米爾瓦奇大學建築碩士(1983)、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1978)。
專長領域包括:環境行為研究、原住民居住文化、可持續社區、文化資產保存、建築及都市設計。
曾擔任東海大學工學院建築研究所所長、東海大學創意暨藝術學院建築研究中心主任、東海大學創藝院建築學系主任。
主要著作包括: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1984)、住屋與社會文化(1989)、台灣老人的居住環境(1996)、紅樓夢中的建築與園林(2008)、邵布農阿里山鄒居住文化之比較(2010)、原住民可持續居住環境的展望(2010)。
1942 | 出生於天津 |
1947 | 遷居廣州,就讀小學一、二年級 |
1949 | 移居澳門,就讀基督教培道中學附屬小學三、四年級 |
1951 | 抵台,就讀台北市東門國小五、六年級 |
1953 | 考入師大附中初中部,就讀實驗班共六年 |
1959 | 獲得大學保送,進入成功大學建築系就讀 |
1963 | 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 |
1963 | 當兵服役,成功嶺第一期,預備軍官第十二期 |
1964 | 赴美國萊斯(RICE)大學就讀四、五年級,補強人文、社會、藝術課程,獲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學位, 並獲傑出畢業生獎學金 |
1966 | 進入紐約哥倫比亞(COLUMBIA)大學建築學院就讀都市設計組,攻讀建築碩士,師事 Percival Goodman 教授 |
1967 | 一年期間獲得建築碩士學位,並獲William Kinne 學者旅行獎學金,環遊考察美國城市六週 |
1967 - 1968 | 任職 Philip Johnson & Richard Foster 事務所,學習施工圖及施工大樣圖基本功 |
1968 - 1972 | 任職 Davis Brody and Associates, 負責Ellicott Campus , 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專案規劃設計 |
1972 - 1976 | 任職位於 Princeton 之 Collins Uhl Hoisington Anderson 事務所,返台之前為該公司Senior Associate |
1976 - 1980 | 返台加入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共同主持人行列,期間參與和經手之設計案件逾 50 件 |
1976 - 1989 | 任教於中原大學建築系及研究所 |
1980 - 1989 | 任教於台北工專建築科 |
1981 | 成立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創始成員三人 |
1983 - 1986 | 擔任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社社長 |
1985 |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獲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金牌獎 |
1988 | 成立漢象室內設計公司 |
1989 | 「救世傳播協會辦公大樓」獲臺北市政府優良建築設計獎 |
1992 | 「中原大學體育館游泳池」獲建築師雜誌銀牌獎 |
1993 | 「松江詩園」獲建築師雜誌銀牌獎;「彰化師範大學總圖書館」獲台灣省政府優良建築設計獎 |
1994 | 獲選台灣首位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ellow ,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
1994 - 1999 | 任教於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
1995 | 「欣業永陽光加州一、二期」獲中華民國建築金獎;「國立交通大學活動中心」獲台灣省政府優良建築設計獎 |
1995 - 2007 | 任教於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
1996 | 獲選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 |
1997 | 「美好建設林口櫻花山莊」獲中華民國建築金獎 |
1998 | 獲選入《天下雜誌》「影響200,飛越 2000 」200 位人物之一 |
1998 | 「中原大學工學館」獲台灣省政府優良建築設計獎 |
1999 | 發行台灣第一本全英文建築作品專書(澳洲出版社 Images Publishing - Master Architect IV ) |
1999 | 「海洋生物博物館第一期工程」獲全國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 |
2000 | 改制為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成員突破 150 人 |
2001 | 舉辦事務所二十周年活動:「音樂、建築與環境」多媒體音樂會- 台北國家戲劇院, 並邀請日本楨文彥 FumihikoMaki 建築師演講- 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
2001 | 「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館增建」獲美國紐約市建築師協會建築設計獎 |
2001 | 於上海成立群裕設計咨詢公司 |
2001 - 2003 | 擔任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 |
2003 | 獲選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士 |
2005 | 「國立交通大學機車棚改建」獲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金獎;「宏碁渴望村龍騰三和第三期住宅」獲桃園縣桃花源建築獎銀獎 |
2006 | 第二本英文作品專書發行(美國/義大利出版社 Edizioni Press) |
2006 | 「真理堂全人關懷大樓」獲美國紐約州建築師協會佳作獎 |
2006 | 參與考試院建築師改革推動小組推動改革現行建築師考試制度;於廈門成立群道設計咨詢公司 |
2008 | 「群裕設計諮詢上海辦公室」獲美國紐約州建築師協會傑出獎、第二屆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 ) / 《建築實錄》(Architectural Record) 中國獎 |
2008 - 2009 | 任教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
2009 | 獲頒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任中國江南大學榮譽教授至 2011 年 |
2010 | 「人生基本功── 建築師潘冀的砌磚哲學」繁體版發行( 台北圓神出版社, 入選2010 年誠品書店年度選書)、2012 簡體版發行(北京中信出版社) |
2011 | 舉辦事務所三十周年活動:兩岸學生競圖──簡與繭/文明與自然的對話──荒野保護協會之公益活動/創意攝影大賽,事務所兩岸總成員突破250 人 |
2011 | 「台積電十二廠四期辦公室」獲內政部優良綠建築設計獎 |
2012 | 第三本英文作品專書問市(澳洲出版社 Images Publishing - Master Architect) |
2012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獲 IDA 國際設計建築金獎 |
2013 | 獲頒國立成功大學校友傑出成就獎 |
2013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獲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設計優秀獎;「台達台南廠二期廠房」獲內政部優良綠建築設計獎 |
2014 | 「台積電十五廠區」入圍 WAF 世界建築節再生能源組設計獎;「華固新天地」獲選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住宅與住區設計金獎 |
2015 | 「台達永續之環」獲 Architizer A + Awards 建築商業快閃組評審獎及觀眾票選獎;「台積電十五廠一期辦公室」獲內政部優良綠建築設計獎;「安康社區 D基地公營住宅」獲第十五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台北市政府公共工程卓越獎 |
2015 | 應台達邀請參與巴黎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分享台灣綠建築經驗 |
2016 | 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