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1953年生於嘉義,臺灣著名女性電影工作者。藝術成就面向多重,從演員、編劇、導演到監製,更致力於影視人才傳承及產業環境提升,曾任台北電影節及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金馬獎等多個重要獎項,2018年更獲頒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因為唱歌,少女時期的我找到歡樂和戀情。因為演戲,它讓我在成長的路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學習對人的關注。它成為我的世界,也養活了我50多年。因為走向幕後創作,我更貼近了人生,穿梭於真實和虛幻之中,樂此不疲。有時感嘆,有時感恩;感嘆在戲劇人生中總是催人快速成長,但又明白了沒有戲劇,人生就不是人生。
沒有受過正統電影學院訓練的我衷心感謝合作過的每一位夥伴,路上所遇到的貴人和我的家人。我感恩藝術創作引導我不僅是在銀幕上演好每一個角色,亦必須分辨出銀幕下的自己,要努力緊守單純初衷的愛。
謝謝國家文藝獎在此時此刻給予的鼓勵。也代表果實文教基金會感謝所發出的獎金,令基金會有更充裕的資源帶領年輕人走在創作的路上,無畏的去找尋他們生命中的真善美。
從小妹到大姐大:張艾嘉
張艾嘉擁有優於常人的辨識度。
首先是聲音。從音頻到音色,只要開口,一聽即知是她。
張艾嘉風格(用業界行話來說,「小妹」風格或許更傳神)在過去半世紀華人娛樂圈,享有無人相似亦無人可比擬的獨特位階。從小因家庭關係,不時來往台、港及美國三地,通曉中、英文和粵語,兼以喜好音樂,17歲時即因緣際會先從廣播DJ及電視節目主持出發,憑著辨識度特高的嗓音,快速在演藝圈佔有一席之地。
她的聲腔外人難以模仿,話白如此,歌聲尤其。1970年代開始,不管是情傷輕唱的〈惜別〉、〈也許〉,或者是1980年代充滿時光回眸以及當下既視感的〈童年〉、〈忙與盲〉和〈愛的代價〉,青春座標閃閃晶亮,儼然已成時代印記。
其次是形象。她既是開拓者,同時亦是推動者,不論是公益或者創作。



全方位的電影工作者
先談創作。張艾嘉絕對是實至名歸的全方位電影工作者,在華語電影史的幕前幕後都扮演過關鍵角色。從個人精進及創動風潮這兩點切入,或許是最貼切的角度來認知張艾嘉的演藝貢獻。
張艾嘉從1970年代起即分別追隨李翰祥、胡金銓、李行、白景瑞等知名大導演,從片場實作中逐步認知電影藝術的理論與實務;亦曾在劉家昌和丁善璽等賣座導演調教下,琢磨出通俗電影中最能激發大眾共鳴的表演技法。
她同時是少數能在香港影壇闖出一片天的台灣女星,1980年代從《最佳拍檔》、《上海之夜》、《海上花》到《三個女人的故事》,正值香港影壇新浪潮巔峰的百花齊放,她從中嫻熟了港式動作、喜劇與文藝電影的操作精髓,融會貫通了台灣和香港兩地不同形式的表演節奏與方法,悠遊自在依據角色調整身段及技法。
23歲就以《碧雲天》(1976)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28歲時又以《我的爺爺》(1981)一片獲頒金馬獎最佳女主角;33歲時則以《最愛》(1986)分別在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獲頒最佳女主角,頻繁的得獎成就說明她的表演實力已獲肯定。



她對電影創作的宏願不只限於幕前表演。學習力高,好奇心與好勝心又強,張艾嘉一直不忘在表演之餘觀察及學習編劇、導演實務。1981年她初次執導電影《某年某月某一天》,即使過程跌跌撞撞,卻也從中淬力奮進。1986年就以第二部執導電影《最愛》,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提名,成為僅次於許鞍華,第二位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的女導演。以實力突破性別限制,在作品中呈現女性觀點,為女性代言,也是檢視她的電影創作非常重要的性別參數。女性題材、女性視野的女性書寫成就了張艾嘉另一個辨識度極其鮮明的個人印記。
接下來的30多年歲月中,她在表演之餘不忘導演工作,也迭創佳績,先後以《一個好爸爸》和《相愛相親》再獲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相愛相親》更在2018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以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奬和香港電影導演會年度大獎最佳導演。《20 30 40》並曾入選柏林影展競賽。
透過個人精進,創造個人高度,那是張艾嘉經營自己的卓越成就。然而她以精準眼光,勇於承擔的態度,推動影視風潮,更讓她在影史上取得極其重要的推手位階。


促動台灣影史的關鍵時刻
1981年,張艾嘉先接手屠忠訓遺作《某年某月某一天》,跨足幕後;繼而進入台灣電視公司,先推出《幕前幕後》,翻新影視娛樂產業的內幕報導;再以監製身分,與陳君天聯合製作台視單元劇《11個女人》,除了取材當時台灣新生代女作家蕭颯、姬小苔和荻宜等人作品,並改以電影觀念和手法來拍電視劇,一方面網羅知名電影導演宋存壽和劉立立參與,另一方面則提供留學歸國的新生代導演柯一正和楊德昌等人實際拍片機會,一新耳目的製作成績及各方好評,為1982年風起雲湧的台灣新電影浪潮先行熱機。
隨後,張艾嘉接手香港新藝城台灣分公司,與虞戡平導演合作協助香港影人來台灣拍戲,將香港電影的製作概念與方法帶進台灣,同時也開始台灣製片,支持新導演林清介、柯一正、虞戡平和楊德昌等人先後完成《台上台下》、《帶劍的小孩》、《搭錯車》和《海灘的一天》等片,從選材到表現手法都新人耳目,對於產業振興、媒體關注和票房迴響,她勇於接軌國際,嘗試新的組合,都為停滯迷航的保守產業帶出了新氣象。

就在此時,中影公司也啟用新人展開全新選材的製片策略,陸續完成叫好叫座的《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和《兒子的大玩偶》等片,帶動台灣新電影風潮,張艾嘉發掘的新導演陸續獲得中影重視,她更挺身出任《光陰的故事》女主角,以實際行動及自然寫實的表演方式,鞏固了台灣新電影的寫實主義美學風貌。
關鍵時刻都看得到她的身影,都感受得到她參與的溫度,亦是張艾嘉得以擁有鮮明推手辨識度的重要原因。爾後歲月,她往返台港兩地,持續將她熟悉的香港或國際製片實務介紹給台灣影人,也積極參與台灣電影演出,其中尤以協助李安完成《飲食男女》,並接手執導《少女小漁》最為關鍵。前者的表演讓李安的商業娛樂電影得著讓人驚豔的漂亮回馬槍,後者則讓李安得以轉向好萊塢灘頭堡,開創華人導演的歷史新頁。

於此同時,她開始按步驟培養後進新人,舉凡劉若英、李心潔、金城武、吳奇隆和梁詠琪等人都在她的規劃引領下亮相,逐步站穩巨星地位;同時她也憑藉敏銳感性,結合流行音樂與電影產業,相輔相成,活絡產業。
張艾嘉同時也是華人演員中得能參與國際製片的佼佼者,流利英語當然至為重要,1979年金馬獎力求轉型,追求國際化的初期,曾借重她的英語能力,連續邀請她與蔣光超搭檔主持兩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成功讓好萊塢紅星認識台灣,更讓台灣金馬獎在國際巨星的光環加持下獲得更多國際關注。
除了英語能力,她的內斂演技及親和外型也讓她成為華人題材的國際製片的首選,從80年代的《Z字特攻隊》(Attack Force Z)、《酸甜》(Soursweet)到90年代的《紅色小提琴》(Le Violon Rouge),隨著電影風行國際,Sylvia Chang這個英文名字在國際影壇閃亮晶瑩,在導演掛帥的影壇現實中,為演員爭得不可忽視的席位。

栽育公益的果實
再談公益。她算是最早懂得運用知名度創造話題、回饋社會的先驅,而且持之以恆,近40年從不間斷,在在都說明她不是一時興起參與社會公益,率真性情及恆定毅力都形塑了她辨識度超高的公益形象。
張艾嘉在1988年創立果實文教基金會,這個決定說明了她對社會名氣的高度自覺,而且找到務實又有共鳴的互動方式。一方面針對年輕學生,持續舉辦學生聲援防治愛滋病廣告創作比賽、學生數位影像創作競賽、學生藝術體驗和祝貧童過好年等活動;另一方面則高舉公益大旗,動員藝人和音樂夥伴,合唱〈明天會更好〉與〈快樂天堂〉等歌曲,參考美國〈We Are The World〉的明星為公益而唱活動,帶出籲求世界和平的主題,或者反觀本土重要社會事件,將一座動物園的搬遷活動,形塑成一個世代的集體回憶。對社會議題的敏感體認,對公益事件的敏銳參與,都開了風氣。


情繫本土之外,她亦不忘走向國際。其中尤以世界展望會舉辦的「飢餓30」影響最為深遠,參與的名人與大眾藉由親身體驗,轉化成為行動口號,實際幫助世界各地受到天災人禍、疾病威脅的人得能減免痛苦。她不但身體力行,而且持續做好做滿,涓滴細流終成江河。
在演藝圈奮鬥半世紀,張艾嘉也在2010年代對她擅長與熟悉的推手角色開發出另一款向度,連續擔任三屆台北電影節主席與四年金馬獎主席,致力提升台灣電影圈的工作環境及國際能見度,讓「多元平等、公開自由」的價值擴散到兩岸三地華語電影圈,同時發動讓電影人帶著家人來參與典禮分享榮耀,提醒大家莫要忽略在每個電影人背後那股溫柔堅定的力量。
兼顧多重向度的演藝成就
國家文藝獎肯定張艾嘉對電影事業的奉獻與成就,也提供了我們再次檢視她的演藝成就的契機。首先,她已經持續在幕前演出了半世紀,意謂她的表演深受創作和市場肯定,跨越了年齡與戲路限制,成就了她過去50年持續不衰的盛名,70年代時今時古的《碧雲天》、《梅花》、《金玉良緣紅樓夢》和《山中傳奇》等片見證著她嘗試多元類型的努力;80年代的《海灘的一天》、《最想念的季節》、《最愛》與《三個女人的故事》則為時代女性的蛻變留下鮮明印記,然而與此同時她也完成了《最佳拍檔之光頭神探》、《上海之夜》、《衣錦還鄉》(八兩金)等喜劇類型戲路;90年代的《少女小漁》、《今天不回家》與《心動》都兼及了犀利的社會批判筆觸;21世紀的《地久天長》、《20 30 40》、《一個好爸爸》、《觀音山》、《念念》和《相愛相親》都對世代交替下的女性際遇、理念與價值碰撞做出動人詮釋。
不管是表演或執導,成功關鍵在於題材不俗,理性感性兼具,張艾嘉同樣粲然可觀的編劇成績,讓她的創作深度與廣度得著更強力的背書。從1986年《最愛》開始,她的編劇作品包含《少女小漁》和《今天不回家》都獲得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心動》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生日快樂》、《一個好爸爸》亦獲同獎項提名;《念念》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編劇;《最愛》、《少女小漁》、《今天不回家》、《華麗上班族》和《相愛相親》的劇本則獲得金馬獎提名。

過去半個世紀,她從少女演到少婦,從媳婦演到婆婆,張艾嘉擅長書寫人生的悲歡離合,從挑揀題材到對角色的認知與呈現,在在都反應出華人女性與時代互動的成長體悟。她在刻畫女性面對愛情、家庭、社會考驗時,又不忘在傳統性別的框架中,在生存狀態與精神面貌難以兼顧的困境中,找出和解或突圍方案,做出充滿戲劇趣味又兼及人生選擇的註解。
張艾嘉雖然參與藝術電影,但也持續活躍於商業電影,不偏廢任一類型,又能兼及現實與夢想。她認知電影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是文化,也是工業。這款視野,讓她的導演手法並不傾向宣教式手法,讓主角以批判之姿對生命難題做出激進選擇,而是呈現女性在應對過程中找出認識自我又重新面對自我、終能成就自尊自愛的人格特質。這些作品的共同特色是既兼顧多重向度,又能雅俗共賞,細膩動人,內斂深邃,除了受評論肯定,角色人物的心路歷程與生命抉擇更已內化為世代觀眾的共同記憶。

因為張艾嘉,台灣電影得著了既溫柔又堅韌、既叛逆又體貼的女性形象;有了能以台灣精神引領華語電影前行的火炬高度;有了因為國際經驗注入而能與各方對話交流的知識廣度。她的信念與志業,總能在關鍵時刻引領潮流,她的專業與敬業,總能在決定時刻帶動產業升級,國家文藝獎肯定這樣的靈魂、這樣的奉獻,名副其實。至於張艾嘉的獲獎,亦因她的清楚形象,使得國家文藝獎得著更能與國人對話的辨識度。
本文作者|藍祖蔚
一位電影書寫人,一位電影解說人;
一位電影愛好者,一位電影音樂迷。
看電影的記憶從1959年說起,1984年開始書寫電影,1996年起進入廣播和電視中說電影,2005年起先後在國家音樂廳、台北中山堂、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美術館和衛武營製作、主持電影音樂會,2020年加入搶救台灣影視聽歷史行列。
有人看他的電影文字長大,有人聽他的電影介紹長大。其實,他只愛做一位看電影的人。
1953 | 出生於嘉義 |
1969 | 進入電台擔任DJ |
1971 | 擔任中視《每日一星》主持及演唱,陸續主持熱門音樂演唱會 |
1972 | 主持中視《星光夜語》和《歌之林》、空軍電台《歡樂假期》;擔任台視《凱聲廳》策劃 |
1973 | 開始電影演出,第一部台灣作品《飛虎小霸王》遭禁演 隨後加盟香港嘉禾,演出《龍虎金剛》; 發行第一張音樂專輯《別說再見》 |
1974 | 演出《小英雄大鬧唐人街》、《黃面老虎》、《十七、十七、十八》 ; 發行《含淚向你說》音樂專輯 |
1975 | 演出《香港超人》(香港超人大破摧花黨)、《門裡門外》 |
1976 | 擔任《哈哈笑》副導演; 演出《碧雲天》獲頒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及亞太影展金皇冠盾牌演技特別獎; 演出《梅花》、《八百壯士》、《浪花》、《溫暖在秋天》、《落葉飄飄》、《阿茂正傳》、《星語》、《野鴿子的黃昏》;客串《秋纏》; 發行《惜別》音樂專輯 |
1979 | 演出《山中傳奇》、《瘋劫》、《麻瘋女》、美國電視劇《風流軍醫俏護士》 |
1980 | 演出《茉莉花》、《金枝玉葉》、《天下一大笑》、《血濺冷鷹堡》; 發行《也許》音樂專輯; 與羅大佑、邱復生合作成立果實音樂 |
1981 | 演出《我的爺爺》獲頒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接手《某年某月某一天》(舊夢不須記),第一次擔任編導; 演出及擔任製片《終生大事》;演出《大笑將軍》; 監製演出台視《11個女人》電視電影; 發行《童年》音樂專輯; 加入香港新藝城,演出《最佳拍檔》 |
1982 | 擔任新藝城台灣地區行政部門工作負責人; 演出《光陰的故事》,揭開台灣新電影序幕; 與梅爾吉勃遜合作演出《Z字特攻隊》; 演出《夜驚魂》(心跳一百)、《求愛反斗星》 |
1983 | 監製演出《海灘的一天》、監製《搭錯車》; 演出《台上台下》、《帶劍的小孩》、《最佳拍檔之大顯神通》、《1938大驚奇》 |
1984 | 演出《上海之夜》、《高粱地裡大麥熟》、《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大小不良》 |
1985 | 參與作詞及演唱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 演出《八番坑口的新娘》、《最想念的季節》; 發行《忙與盲》音樂專輯 |
1986 | 編導演出《最愛》獲頒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及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演出《最佳拍檔之千里救差婆》、《海上花》;客串《最佳福星》; 發行《你愛我嗎》音樂專輯; 主導台北市動物園搬遷的〈快樂天堂〉公益歌曲及跨年演唱會 |
1987 | 演出《七年之癢》;編導《黃色故事》; 發行《細說》音樂專輯 |
1988 | 成立財團法人果實文教基金會; 演出英國電影《酸甜》入選坎城影展; 演出《雞同鴨講》、《春秋茶室》、《褲甲天下》 |
1989 | 演出《三個女人的故事》(人在紐約)、《阿郎的故事》、《八兩金》(衣錦還鄉) |
1990 | 演出《吉星拱照》、《廟街皇后》(後街人生) |
1991 | 與王靖雄結婚; 監製、編劇女性議題電影《莎莎嘉嘉站起來》; 客串《豪門夜宴》 |
1992 | 監製、編劇《三個夏天》(哥哥的情人); 編導《夢醒時分》; 客串《雙龍會》; 發行《愛的代價》音樂專輯 |
1993 | 演出《幻影》 |
1994 | 編導《新同居時代》; 客串《飲食男女》、《新不了情》 |
1995 | 編導《少女小漁》獲頒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編劇; 演出《我要活下去》 |
1996 | 編導《今天不回家》獲頒亞太影展最佳編劇 |
1997 | 演出美國電影《Killer Lady》; 發行《張艾嘉珍藏版》音樂專輯 |
1998 | 演出加拿大電影《紅色小提琴》; 監製《美少年之戀》; 發行《張艾嘉精選輯》音樂專輯 |
1999 | 編導演出《心動》獲頒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 發行《最愛張艾嘉》音樂專輯 |
2001 | 演出《地久天長》獲頒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女主角、亞洲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
2002 | 編導《想飛》 |
2004 | 編導演出《20 30 40》獲頒亞洲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入選柏林影展競賽; 演出《海南雞飯》 |
2005 | 演出美國電影《融入美利堅》 |
2006 | 客串《吳清源》 |
2007 | 編劇《生日快樂》獲頒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 |
2008 | 編導《一個好爸爸》; 編劇演出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至2010巡演多城 |
2010 | 演出《觀音山》 |
2011 | 接任台北電影節主席; 編導《10+10》中〈諸神的黃昏〉; 編劇舞台劇《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
2012 | 監製紀錄片《乾旦路》; 於台灣朗讀《音樂鬼故事》 |
2014 | 接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 |
2015 | 編導《念念》獲頒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編劇及推薦電影; 編劇演出《華麗上班族》 |
2017 | 編導演出《相愛相親》獲頒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導演、中國導演協會獎年度港台導演及年度編劇; 演出《分貝人生》 |
2018 | 獲頒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客串《地球最後的夜晚》 |
2019 | 演出《夕霧花園》; 於台灣朗讀《張艾嘉與嚴俊傑的音樂鬼故事:曖魅》 |
2020 | 於香港朗讀音樂鬼故事《魅》 |
2021 | 演出《熱帶往事》; 獲頒第22屆國家文藝獎 |
2022 | 客串《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 演出《燈火闌珊》、《24味》; 編導《世間有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