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
表演藝術家
賴碧霞
Lai Pi-hsia
得獎理由
六十餘年來持續致力於客家民謠山歌的演唱,唱腔細膩,為台灣客家音樂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家。 對客家民歌之蒐集、紀錄、推廣、教學傳承,保存台灣珍貴之音樂文化遺產,貢獻卓著。 藝術造詣與專業成就,足為傳統客家音樂之典範。
得主介紹

賴碧霞原名賴鸞櫻,生於民國二十一年,今年已八十一歲。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她致力於客家民謠山歌的演唱,長達六十多年。她生在日據時期的新竹縣竹東衡山大山背,家庭十分貧困。家中原有四女三男,可是在經濟貧困的情況下,三個妹妹相繼被父母忍痛賣出,而生為長女的碧霞,則被父母留在家中幫忙家務,照顧三位弟弟。

學齡時期,她被父親送往竹東外婆家暫住,卻從三舅的留聲機中聽到東洋歌曲而愛上了歌唱。進入公學就讀後,受到音樂老師伊藤女士的賞識與鼓勵,也學會了歌唱技巧與基礎樂理常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聽到山中的客家歌謠後,賴碧霞從此就與客家歌謠結了不解緣。民國四十二年,時年二十二歲的賴碧霞進入味王公司,擔任播音員,到鄉間各小村落以播報廣告詞和演唱歌謠表演的方式推銷產品。這個工作持續了三年,讓她全省走透透,也因此累積了豐富的登台表演經驗。

民國四十四年,賴碧霞開始了她的廣播生涯,到民國六十二年從「中廣苗栗台」退休為止,她先後任職五所電台,擔任客語節目製作及主持人,以客家語為電台製播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也常利用工作之餘,翻山越嶺到偏僻的村莊採集山歌歌詞,請教唱山歌的前輩們。在這期間,除了不時登台演唱,擔任客家民謠比賽的評審、主持人等與客語相關的活動外,她還製播了一部客語電影《茶山情歌》。

得主感言

西方人有一句名言:「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是一步一腳印走過來。101年6月26日接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一通電話:「恭喜賴老師得到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好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讓我又驚又喜。
 

我從十八歲投入客家民謠,對本土的歌謠接觸越多,也愈愛上客家民謠,已經走過65個年頭。早期的山歌沒有書,更談不上有歌譜,我為了將美好的客家民謠傳給後代子子孫孫,我和中壢家商的音樂老師羅微嬌,我本人唱,他記譜,第一本有簡譜的山歌書問世,我把山歌分三大調及九腔十八調,讓要學客家山歌的愛好者較容易學習的範本。


十八姑娘一枝花時,很幸運地走入電台主持人這一行,我在新竹的台聲電台、苗栗中廣電台做客家節目。當時很多好心的聽眾會把好的歌詞寄到電台,要我為他唱給聽眾欣賞。我如獲珍寶,一首又一首蒐集。也曾為了一首歌到屏東的高樹鄉找一位葉老先生,當時還沒有高屏大橋,坐上小小的流鎯,滑到對岸─高樹,蒐集客家先人的智慧。客家民謠中最難的是三大調,短短28個字,把一件事形容得淋漓盡致。其歌詞是由唐詩、宋詞即興的、眼看的、心想的,貼切用平平仄評有押韻,是七言四句的詞,先人用三大調唱出來,有鄉土味、泥巴香。


最後由衷感謝國藝會、各位評委的肯定,給了客家族群的尊嚴,在我有生之年還要把本土客家民謠繼續往下紮根,呈現客家民謠的真、善、美。
 

藝術家素描
文|

客家民歌展風華─山歌歌后賴碧霞


2006 年,賴碧霞參與了客家音樂與「臺灣國家國樂團」的跨界合作,透過這一場吳榮順教授規畫的「台灣真美―客家風情畫」音樂會,向來堅持走傳統路線的賴碧霞,頭一回嘗試演唱台灣新銳作曲家李元貞的客家民謠作品,配器上,以大型國樂伴奏,音樂層次顯得豐富,渲染力十足。李元貞在客家歌唱劇《義民禮讚》中,安排賴碧霞演唱客家民謠北部調〈山歌子〉、〈上山採茶〉,與國樂團進行對話,藉由「臺灣國家國樂團」和國寶級歌后賴碧霞的搭配,呈現客家民謠簡樸的氛圍。對賴碧霞而言,跨界的參與,讓客家民謠增添了新風貌,她也特別讚許這類型的嘗試,讓客家音樂有更多元的表現,更希望在改編的同時,能保有更多傳統的養分,以及客家民謠的基本特性,表現出客家民謠質樸的風格。


多年來,為了堅持傳唱客家人的歌,賴碧霞在1993 年創辦「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提供學生們表演舞台,讓學生有機會在舞台上發揮所學,藉機推廣客家民謠。民謠團的成員大多出自於她的民謠班學生,從爭取經費、張羅場地、培養後進,策劃節目,事事親力親為,從無怨言。無私的付出,讓「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獲選為桃園縣政府文化局「92 年度精進團體」以及2004 年桃園縣扶植藝文團隊,間接鼓勵了賴碧霞在這方面的付出與努力。「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的持續推動,為客家民謠的推廣注入一股活水,讓更多有心人士參與劇團的表演活動,藉此機會讓喜愛客家民謠的人有機會實現夢想,發揚客家音樂文化。


綜觀近年來台灣客家民謠圈對於客家山歌的傳承、推廣以致於文化的深耕、發展,展現了客家民謠兼容並蓄的樣貌,也開創出新的風格。回顧過去的生命歷程,賴碧霞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其意義所在:40 年代引領客家廣播電台,帶動客家人高唱九腔十八調的風潮。50 年代藉由客家民謠比賽的示範與主持、客語唱片的發行、製作客語電影《茶山情歌》,在當代都有代表性的指標與意義,使客家人唱客家歌謂為一股風潮。由於唱片相當賣座,賴碧霞開始寫詞,不管是日語、國語、台語歌曲,都曾被她改編成客語流行歌曲,在客語唱片界可算是獨領風騷的佼佼者。60 年代日本巡迴演唱,激發起日僑的無限鄉愁。70 年代起的民謠班山歌推廣,傳統客家音樂的薪傳使命延續至今。80 年代在本土化的思潮影響之下,賴碧霞深感客家文化正逐漸流失,於是積極為保存客家音樂努力,讓客家人回歸自身文化,關懷傳統客家音樂,帶動起客家人學唱客家山歌的風潮。90 年代開始,打破傳統思維,嘗試與國樂團跨界合作,不僅豐富了客家民謠的可能性,也為客家民謠注入新風貌。


家族記憶與童年往事


賴碧霞,本名賴鸞櫻,1932 年10 月31 日出生於新竹縣竹東鎮,祖籍廣東,祖先渡海來台後定居竹東橫山大山背,世代務農。父親賴阿隆本為茶農,逢家變後改行以隘勇為業。生長在平凡家庭的賴碧霞,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三弟三妹。由於賴家兒女眾多,父母迫於生計,只得將三位妹妹出養,減輕家庭負擔,在她幼小心靈留下不可抹滅的傷感與離愁。身為長女的她,自小即幫忙分擔家務,照顧弟妹,相當乖巧。擔任隘勇的父親,長駐於新竹五峰鄉井上的石加鹿分遣所,賴碧霞藉此機會常與山中泰雅族人相處,學會簡單的泰雅語及童謠。因身為長女,自小即備受期待,雖然家中經濟拮据,但父母仍堅持把她送到公學校讀書,讓她有機會接受日本教育。

 

賴碧霞家族合影,後排左二為賴碧霞、左三為次女趙麗雲。中排左起父親賴阿隆、母親陳秋妹、長女趙彩雲

 

童年時,父母讓她寄住在竹東惠昌宮旁的外婆家,原本唸得是竹東公學校,四年級才轉學到昭和國小。念書時,受到三舅炳滿的影響,培養了對音樂的興趣。由於舅舅平日的娛樂消遣是聽音樂,也跟上潮流買了一台昂貴的留聲機,經常在家裡聽東洋歌曲。只要炳滿舅在家,耳邊總是充滿著音樂聲,她也常跟著留聲機裡的音樂哼上幾句,這是賴碧霞第一次與音樂結緣。久而久之,賴碧霞也記熟了幾首日本歌曲,有機會在課堂上展現她的歌唱天賦。賴碧霞回憶起昭和國小的第一位音樂啟蒙老師―伊藤老師,主要教的是西洋音樂與唱歌,在這個階段她也學會了看簡譜與一些樂理知識。課堂上,老師無意間發現她很會唱日本歌,因此常利用課餘時間加強她的演唱能力,提升歌唱技巧,直至今日仍感念伊藤老師當年的指導。


1946 年,父親藉職務之便,得知幽禁張學良的新竹井上溫泉住所要招考電話接線員,於是幫女兒報名考試。雖然賴碧霞年幼又不懂國語,條件並不符合,但她擅長泰雅語、客語、閩南語、日語四種語言,審核後仍破例錄取。工作初期,賴碧霞開始學國語,並展現語言天分,短工作十天,就使用流利的國語和張學良聊天,深受喜愛。由於國語日漸熟悉,逐漸培養起唱國語歌曲與京劇唱腔的興趣。短短兩年的工作經驗與學習,讓她處世待人更為圓融,也更熟悉國語歌曲的演唱與京劇唱腔,作為日後從事廣告播音員的她,有更多題材可以恣意發揮。


婦唱夫隨情意深


1948 年,賴碧霞經媒人講親,結識外省籍的趙恩林(1921-)。趙恩林本為職業軍人,官拜上尉,年輕時深感部隊高昇困難,於是提早辦理退伍,另求發展。來台定居後,應聘於新竹農會,進而與賴碧霞共組家庭。與內斂沉穩的趙恩林相較而言,賴碧霞就顯得活潑外向許多,兩人相互扶持,感情格外深厚。年輕時,趙恩林總能體諒她在外工作繁忙,有時錄製廣播節目、製作唱片、巡迴登台表演、出國訪問,往往接連幾天都無法回家,他總是不埋怨的幫忙照顧家庭,讓她無後顧之憂,專心於工作。退休後,趙恩林開始擔任賴碧霞的貼身秘書,從電話的接聽、聯絡,以至於出席每一場表演活動,細心的他,總是在旁盡職的扮演好攝影師的角色,捕捉賴碧霞表演的風采以及歌唱的神韻,完整的記錄每一場活動影像,留下許多珍貴而有紀念意義的相片,默默支持賴碧霞民謠演唱事業,成為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兩位女兒從小沉浸在客家民謠的音樂中,自然而然的繼承衣缽,大女兒趙彩雲(1949-)傳承「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為現任團長;二女兒趙麗雲(1952-)為現任立法委員,兩人從小耳濡目染,也唱得一口好山歌。

 

賴碧霞,森永廣告車行經南部留影紀念,約1955年

 

拜師學藝練歌喉


年輕時,賴碧霞在因緣際會下接觸了客家民謠,自此即為其音韻著迷不已,為了進一步認識客家民謠,四處奔波請益拜師,師承八音藝人官羅成、三腳採茶藝人賴廷漢以及說唱藝人蘇萬松,學習客家山歌的歌詞與唱腔音韻。三位老師分屬不同專長領域,官羅成主要傳授客家民謠的唱腔旋律,以及歌唱時與樂師搭配的技巧;賴廷漢傳授三腳採茶戲劇目與唱詞,以及唱腔韻味的加強;蘇萬松傳授其特殊唱腔〈蘇萬松調〉。憑藉一股熱愛唱歌的力量,歷經習字、強記歌詞、辛勤練唱、揣摩音韻的挑戰與磨練,用心記錄著四處採集的民歌小調,逐漸掌握客家山歌的唱腔韻味,並一頭栽進客家民謠的領域,演唱技巧得以日趨成熟,揣摩出屬於她個人的獨特風格與特色。

 

官羅成慶生宴,眾人合樂慶生。中間左起官羅成(殼仔絃)、黃銘傳(喇叭絃)、黃榮泉(殼仔絃)、賴碧霞(演唱)

 

自1953 年起,賴碧霞進入味王公司擔任廣告播音員,也曾在森永奶粉公司兼職播音。才二十出頭的賴碧霞靠著全台各地巡演的主持機會,一方面幫產品廣告宣傳,一方面藉由演唱歌曲,來訓練膽量、口才與唱腔,憑藉著好歌喉,知名度漸開。兩年的工作期間,賴碧霞隨著宣傳車巡迴台灣各地,每當廣告車巡迴至銷售地點,首先幫產品做廣告宣傳,接著與手風琴樂師搭配伴奏,高唱歌謠吸引路人圍觀。宣傳車開到閩南庄就唱閩南歌,開到客家庄就唱客家歌,時而穿插日本歌、國語歌或京劇的唱段,經常吸引路人圍觀,除了造成產品熱銷,也練就了急智的主持功力以及隨口的演唱能力。


電台主持展身手


離開味王公司後,賴碧霞投入電台主持,先後在桃園先聲電台、竹南天聲電台、屏東燕聲電台、新竹台聲電台、中廣苗栗台,擔任節目製作及主持人,開始嘗試製播客語節目、編寫廣播劇本、錄製唱片專輯、製作客家電影,成為全方位的廣播人與民謠工作者。1955 年,賴碧霞進入新竹台聲電台工作,擔任「星龍之聲」電台主持,賴碧霞回憶起當初聽見電台播放的閩南說唱,為了捍衛客家文化,於是興起製播客家說唱節目的念頭,希望推廣客家的說唱藝術。當年憑藉著這股衝勁,她開始構思劇目,嘗試改編戲班常演的戲齣,作為廣播劇本。如《薛平貴征東》、《廖添丁》、《林建山抗日》等故事。其它改編的說唱本如《劉知遠白兔記》、《封神榜》、《大明節孝》、《道光君遊貴州》、《昔時陳百必》、《李文古》、《趙玉鄰與梁四珍》等劇目,都由她親自錄製口白與演唱,旋律則摻雜了客家民謠、歌仔調、台灣民謠、黃梅調、流行歌曲等時下流行的曲目,運用相當新穎的創意來說唱客家廣播話劇,融合各類歌謠,體現客家廣播劇的新風貌。

 

賴碧霞於台聲電台播音照,約1958年

 

進入中廣苗栗台後,賴碧霞陸續製播「九腔十八調」及「好家庭」兩個節目,節目內容主要幫聽眾解答生活或情感上的疑難雜症,同時穿插客家民謠的欣賞及演唱,由於賴碧霞常親自示範演唱,在客家庄中形成一股收聽的風潮。為了節目的需求,賴碧霞常有四處訪問的機會,藉機傾聽鄉民的聲音,順道採集民間傳統的歌謠。她也曾透過「九腔十八調」節目,向聽眾徵求山歌歌詞,請聽眾將歌詞寄到電台,經電台甄選合格的作品,會由她親自演唱給聽眾欣賞,藉此與聽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亦活絡了客家山歌的推廣,保存了當代豐富的山歌作品。


民謠比賽拼山歌


電台主持之餘,賴碧霞參加了「苗栗縣客家民謠研進會」,推展客家民謠文化,其後研進會與中廣苗栗台合力促成「全省客家民謠比賽」的舉辦。賴碧霞多次應邀擔任「全省客家民謠比賽」的評審及主持,「第一屆客家民謠比賽」(1963),由於賴碧霞已小有名氣,特別應邀擔任比賽嘉賓,演唱客家山歌的演唱,以起示範作用。「第二屆客家民謠比賽」(1965)、「第三屆客家民謠比賽」(1967),賴碧霞均獲賞識受邀擔任主持人,可見她流利的口才與演唱實力。當時全台參加比賽的人數高達兩三百人之多,競爭相當激烈。最初的比賽只分山歌組、山歌子組,只要獲得優勝,就有灌錄唱片的機會,這讓美樂、鈴鈴兩家唱片公司造就了許多冠亞軍歌手灌錄「比賽冠軍片」的機會,藉此發掘客家民謠歌手,例如黃連添、邱娣妹、劉梅英、徐木珍、美靜等人,總共錄製約十多張「全省山歌比賽冠軍片」。其中,賴碧霞曾獲邀幫美樂唱片公司灌錄唱片,與冠軍歌手黃連添對唱《勸郎怪姐》(KL-327)、《茶樹開花》(KL-339)、《歌才比賽記》(KL-340) 三張唱片,被唱片公司冠上「客家歌后」的美稱;鈴鈴唱片公司則邀請她與徐木珍對唱〈男女對答採茶歌〉(KL-1527),均見賴碧霞挾高知名度成為多產的暢銷客語歌手。


苗栗歷經過幾次的民謠比賽,漸具規模,除參賽者的演唱外,評審也需上台示範演唱,展現歌唱實力。1965 年起,竹東開始興辦山歌比賽,每年訂定農曆正月二十客家人的特殊節慶「天穿日」舉辦比賽,2012 年「第48 屆臺灣客家山歌比賽」,在竹東鎮客家戲曲公園舉行,竹東鎮長徐兆璋特別邀請賴碧霞以回娘家的方式,擔任山歌比賽的代言人,在開幕式中演唱山歌,展現歌藝,希望喜愛客家山歌的同好,一同來竹東共襄盛舉。由於參賽者的人數高達一千五百餘人,是歷年來的新高,代表著客家民謠在民間蓬勃發展的生命力。相較於五十年前的民謠比賽,現今的山歌比賽,民眾的參與度相當高,全賴公機關客委會的支持與贊助,營造有如嘉年華會般的盛況,除吸引大批喜愛客家民謠的客家子弟前來參賽觀禮,為竹東提高知名度外,也帶來龐大的觀光商機與周邊效益。

 

 賴碧霞與手風琴師大貝於客家民謠俱樂部演唱合影

 

日僑鄉愁思故情


苗栗「客家民謠研進會」在50 年代曾三次組團赴日巡迴表演,足跡遍及東京、大阪、名古屋、橫濱、神戶、廣島、九州、長崎等城市,在僑界獲得極大的迴響,由於演出多以思鄉、懷親、尋根等內容,激發離鄉遊子的歸思,亦喚起日僑思念台灣的鄉愁。1969 年,在「客家崇正會」與「客家民謠研進會」的策畫下,賴碧霞參與了首次民謠團的赴日訪問,第一次的出訪是由苗栗饒見祥、彭雙琳、謝樹新率領,號召一群愛樂人士,組成「苗栗縣客家民謠訪問團」,赴日宣揚客家文化,宣慰僑胞,並安排隨團表演者賴碧霞、湯玉蘭、游春蘭三位,演唱客家民謠、東洋歌曲、三腳採茶戲等作品,由樂師張福營、王順能隨團伴奏。其後,第二次赴日本訪問(1970)、第三次赴日本訪問(1975),每次出訪約歷時一個多月,共進行十餘場的演唱,所到之處均受到日僑熱烈歡迎,藉著聆聽鄉音,紓解思念故鄉的情懷。前後三次的赴日訪問,接連帶動起在台灣的客家民謠團體,紛紛組團出國演唱的風氣,讓僑胞及外國人,有機會在國外聽見來自台灣的聲音。1969 年,美樂唱片公司特別為賴碧霞出版兩張日本訪問團紀念唱片,分別為《賴碧霞歌唱集》(HL-5003)、《新十八嬌蓮》(HL-5004),讓台灣民眾,透過唱片感受訪問團的演出成果。除了日本巡迴外,賴碧霞也多次應邀出訪紐約、東南亞、大陸廣東梅縣、上海等地,演唱客家民謠,進行交流與推廣活動,藉此機會把鄉音傳播至世界各地,加強台灣客家文化的發展。


混血歌曲好賣座


歷經電台主持、苗栗山歌比賽、日本巡迴表演,讓賴碧霞迅速打開知名度,擁有廣大歌迷,唱片公司爭相找她錄製唱片,發行全台。在她二十二歲時,先幫五洲唱片公司錄製第一張唱片〈離別相勸歌〉,之後陸續幫遠東、百合、鈴鈴、美樂、第一唱片等公司錄製唱片。1960 年代,以鈴鈴、美樂兩家唱片公司,最為多產且暢銷。早年鈴鈴唱片公司老闆洪傳興相當賞識賴碧霞歌藝,加上互為結拜兄妹,因為這份私人情誼,她幫鈴鈴錄製了不少唱片,其中又以客語流行歌曲居多,這些歌曲多為改編歌曲,將當時流行歌曲,填入新改編的客語歌詞,成為混血歌曲,市場反應相當熱烈。


台灣客語流行音樂早在1950 至1960 年代,即展現了兼容並蓄的能力,開創出新的風格。賴碧霞前後共幫鈴鈴、美樂唱片錄製了數十張客語流行歌唱片,借用當時流行的閩南語歌、日本歌、國語歌、原住民歌謠、歌仔戲曲調,重新編寫客語歌詞,成為客語流行歌曲。唱片的演唱、作詞多由賴碧霞一手包辦,為免個人風格太重,唱片上的作詞者使用本名賴鸞櫻或筆名卡斯米(カスミ)標註,亦展現出她內斂的個性。改編後的客語流行歌曲,顯示台灣客語流行音樂與其它歌謠融合的現象,也表露出客家音樂借用與融合的新模式。改編作品包括福佬系民歌〈思想起〉、〈草螟弄雞公〉、〈牛犁歌〉、〈丟丟銅仔〉、〈六月茉莉〉;閩南語歌〈雨夜花〉、〈望春風〉、〈白牡丹〉、〈快樂的馬車〉、〈孤女的願望〉、〈心酸酸〉、〈港都夜雨〉、〈桃花鄉〉、〈雨中鳥〉;歌仔戲曲調〈五更鼓〉、〈卜卦調〉;國語歌曲〈綠島小夜曲、〈四季情歌〉、〈青色山脈〉、〈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高山青〉、〈十八姑娘一朵花〉;原住民歌謠〈山地情歌〉;日本歌曲〈第三特攻隊〉等歌曲,都成為賴碧霞借用的曲調來源,


展現她對音樂的包容性與高度融合的精神,對台灣客語流行歌曲的開展極為重要。


民謠班的薪傳與奉獻


賴碧霞自苗栗中廣電台退休後,隨即投入客家民謠的教學與推廣,從事整理曲譜及編寫歌詞等工作,憑著一股不讓客家山歌失傳的信念,以及昔日許常惠教授的鼓勵建言,支持她持續推動客家歌謠至今。為此,她常透過客家民謠的表演、教學或演講,推廣客家山歌,逐漸帶動起客家民眾組織山歌班的風潮。1978 年起,首先在桃園南區六鄉鎮的民眾服務站開設民謠班,其後,致力於學校的推廣、各級學校老師研習班的開設,並帶動起各地民謠班、山歌班的興起。教學地點遍及台北、桃園、中壢一帶,甚至遠至高雄、屏東,為了傳承客家文化,她到處奔波參加演講活動與教學,展現了教學熱情與熱愛客家民謠的心,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教學之餘,賴碧霞嘗試編篡客家民謠教材與音樂伴奏帶的運用,使民謠的學習更為容易。早在1980 年代,即編寫客家民謠研習班教材,並克服民謠班常面臨缺乏後場音樂伴奏人才的問題,出版教學錄音帶,委請鄭榮興的「崇德樂集」國樂團,錄製「九腔十八調」的錄音帶與伴奏帶,以方便教學使用。為了讓教學更有系統,2003 年,賴碧霞編撰《賴碧霞.三大調》、《客家文化薪傳之歌》共二冊教學譜與示範帶、伴奏帶,讓民謠班的教材更為完整且詳盡。

 

許常惠、賴碧霞合影留念

 

賴碧霞的精湛歌藝表現,讓她獨受民族音樂學界專家學者的厚愛。許常惠與史惟亮在1966 年發起了民歌採集運動,當時許常惠訪查到苗栗中廣台,有機會接觸賴碧霞所演唱的客家歌謠,覺得客家民謠的涵意深遠,韻味十足,值得深入研究,除肯定她在客家民謠的傑出表現外,總是不忘提攜與勉勵。在許常惠的推薦下,賴碧霞參與了「第一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提名角逐第二屆「薪傳獎」、受邀到文化大學「民俗藝術研習班」擔任講師,教唱客家民謠。其後,也應吳榮順之邀,獲聘到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傳授三腳採茶戲。藉由擔任大學講師的機會,讓更多喜愛客家民謠的大學生投入研究與欣賞。


創作方面,賴碧霞是作詞者,也是編劇家,教學之餘仍嘗試編寫三腳採茶戲劇本,讓學生有機會粉墨登場,表現身段、動作,磨練舞台表演經驗。歷年來所編作的劇本有:《新十八嬌蓮》、《茶山樂》、《新桃花過渡》、《張三郎賣茶》、《問卜短劇》、《族群和睦》、《北京客家人》、《尋親記》等,展露其編劇才華,是相當用心於教學以及創作的老師。由於教學上的嚴謹認真,因此備受學生的推崇與肯定,培養出無數優秀學生,例如台北「明德班」的張堂珍學有專精後,創立「全球客家聲韻歌劇團」,引領更多有心人從事客家民謠的推廣與表演;「新竹紅如樂坊」的團長莊紅如在賴碧霞的指導下,榮獲客家電視台「鬧熱打擂台歌唱比賽」二十關衛冕。賴碧霞總樂見學生在客家民謠的領域上展現所學,在民謠界各自有所發揮。


藝術成就與貢獻


賴碧霞的獨特而音質純美的唱腔風格,在台灣客家民謠界獨具特色。她的可敬之處,在於保留山歌傳統演唱方式,展現客家情懷,也投注心力創作,是歌唱家、作詞者,也是編劇家,勇於嘗試客家音樂的各種可能性。多年來持續傳唱客家民謠與民謠教學,保有一顆熱愛客家民謠的心,對客家音樂貢獻良多。早年採集民間的傳統民謠與戲曲,都成為她創作的題材與靈感來源,不管是民謠的演唱、編劇或是新創作的客家民謠作品,皆展現其深厚的藝術造詣,成為台灣客家民謠界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人物。


在演唱詮釋方面,賴碧霞是個極富天賦的民謠藝術家,歌聲自然流露著真摯的情感,並以圓潤的唱腔、純淨的音色著稱,其獨特的唱腔展現了不同階段的演唱風格與特色。為使山歌更顯特色,演唱時,她習慣在唱詞中加入虛字,目的在於加強歌詞的意境,讓唱詞更為流暢,藉此提升唱腔韻味,表現出婉轉的音韻,讓她純美的歌聲,更顯動聽。尤其山歌演唱講究即興隨口唱的發揮,依字行腔轉韻,讓山歌演唱更具難度與挑戰,賴碧霞憑藉過去演唱的經歷,讓即興創作與隨口唱的能力,成為個人最具特色的藝術表現。


身為作詞家的賴碧霞,不管是創作客家民謠或流行歌曲,都呈現了樸質而有情的客家人文意涵。發表過的經典客家民謠作品有:〈不服老〉( 老山歌)、〈愛唱歌〉( 山歌子)、〈自重〉( 平板)、〈姑嫂看燈〉、〈妹剪花〉、〈繡香包〉、〈剪剪花〉、〈拋採茶〉、〈船夫歌〉、〈知足常樂歌〉、〈月有情〉、〈農家樂〉、〈下南調〉、〈上山採茶之一〉、〈上山採茶之二〉等客家民謠,透過她圓潤婉轉的聲韻唱腔來詮釋客家風情。近年來全新創作的客語流行歌曲,如〈撥酒狂〉、〈夜夜夢〉、〈浪子哀怨〉、〈愛情的六月天〉、〈鴛鴦夢〉、〈生份人〉、〈思君〉、〈等郎〉、〈客家妹仔〉、〈人生一棚戲〉、〈衝破難關〉、〈珍惜姻緣〉、〈茶水情〉、〈愛你愛到老〉等歌曲,多元化的題材,讓作品成為琅琅上口的客家流行歌曲。近年來更嘗試客家民謠與國樂團的跨界合作,尋求客家民謠的另一種可能性。在變與不變、傳統與創新的拉扯思維中,持續堅定她的步伐,傳唱著屬於她的客家民謠人生。


畢生致力於客家民謠的薪傳,賴碧霞屢獲藝文界的邀約,累積豐富的舞台表演經驗。為了傳承客家音樂,常自錄唱片出版專輯或教學用書,作為推廣用途,成為台灣客家民謠的重要推手。1973 年自中廣苗栗台退休後,開始著手整理山歌曲目,寫作書籍。陸續出版《台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1983)、《台灣客家民謠薪傳》(1993)、《賴碧霞.三大調》(2003)、《客家文化薪傳之歌》(2003),書中收錄詳盡的客家民謠,讓喜愛客家民謠的民眾有所依循,達到推廣客家民謠的目的。

 

賴碧霞演出「台北市傳統藝術季─客家原鄉音樂會」,2003年

 

1988 年4月16日,賴碧霞初登國家音樂廳舞台,舉辦「賴碧霞客家山歌演唱會」,整場音樂會由許常惠教授所規劃、製作,由賴碧霞演唱傳統客家民謠,亦是她個人演唱生涯的巔峰時期。後場伴奏樂團由陳萬全、徐慶章、彭作棟、周德健、徐瑞鋐擔任,除展示賴碧霞多年客家山歌的演唱經驗外,也唱出台灣客家山歌的傳統韻味。其後,1999 年的「中壢高商―思古怡情話客家」、2006 年的「台灣真美―客家風情話」,賴碧霞再度登上國家音樂廳與「臺灣國家國樂團」共同演出,展現賴碧霞精湛的演唱實力以及豐富的音樂性,更肯定了她在客家民謠上的藝術成就。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音樂文化,致力於保存並維持客家山歌的傳統特色,是賴碧霞教學多年來的堅持。傳藝多年,推廣客家音樂成為她的生活重心,她的觸角多元,作品橫跨傳統與流行,經常受邀演出,憑藉著豐富的演唱經驗與實力,總是吸引無數觀眾的目光,其藝術表現更讓她獲獎無數,曾獲頒「薪傳獎」(1986)、「客家文化傑出獎」(2001)、「客家終生貢獻獎」(2008)、「客家台灣文化獎」(2008) 、「人間國寶獎」(2011) 、「金曲獎」(2011) 、「國家文藝獎」(2012)。多項獎項的支持與鼓勵,不僅肯定賴碧霞的藝術造詣,也成為她持續推廣客家文化的原動力。即便獲得多項獎項的肯定,依舊不減她傳承客家民謠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得獎後的她仍秉持初衷,默默為客家音樂文化付出而努力,其豐富的藝術成就,此乃實至名歸。

 

賴碧霞客家山歌演唱會宣傳照,1988年

 

 

本文作者 | 陳怡君

台中豐原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學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碩士。現任台中市大甲區致用高中專任音樂老師,主要專長領域為傳統音樂、國樂、琵琶演奏。

記事
1932 生於新竹竹東橫山大山背。
1940 就讀竹東公學校。
1943 轉學至昭和國小就讀。
1946 擔任張學良井上住所的電話接線員。
1953 錄製第一張唱片〈離別相勸歌〉,由五洲唱片出版。
1955 編作劇本《昔時陳百必》、《昔時趙玉鄰》。
1960 在新竹台聲電台,製播三齣客家廣播劇節目《廖添丁》、《林建山抗日》、《薛仁貴征東》。 編作劇本《新十八嬌蓮》、《李文古》、《道光君遊貴州》、《趙玉鄰與梁四珍》、《大明節孝》。
1962 編作劇本《茶山情歌》。 遠東唱片公司出版台灣客家民謠〈浪子回頭〉及三腳採茶《十八嬌蓮》二張唱片專輯。
1963 於中廣苗栗台製播「好家庭」節目,擔任節目主持人。 1963年至1965 年間,陸續幫鈴鈴唱片公司錄製勸世文、採茶歌、客家採茶笑劇、客語流行歌曲、台灣民謠、四句聯、閩南語相褒、東洋流行歌等類型作品,統計約四十四張唱片。 於「第一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擔任特別來賓。
1964 中廣苗栗台「九腔十八調」節目開播,由賴碧霞擔任節目主持人。
1965 11 月1 日,擔任「第二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節目主持人。 製播第一部客語電影《茶山情歌》,擔任編劇、演員及幕後配音。
1966 1966年至1972 年間,陸續幫美樂唱片公司錄製客家民謠、閩南民謠、客語流行歌曲、採茶歌、現代笑科劇、四句聯、採茶戲、客家戲、勸世文等類型作品,統計約二十七張唱片。 遠東唱片公司出版客家民謠採茶歌《怨嘆風流》專輯。
1967 編作客家戲劇本《趙五娘》。 6月12日,擔任「第三屆全省客家民謠比賽」節目主持人。
1969 6月,第一次赴日巡迴訪問,演唱客家民謠。 7月,美樂唱片出版訪問日本民謠團紀念唱片《賴碧霞歌唱集》。
1970 美樂唱片出版訪問日本民謠團特選歌劇紀念唱片《新十八嬌蓮》,由賴碧霞、湯玉蘭、游春蘭 合演。 編作劇本《茶山樂》。
1971 美樂唱片出版客家戲《趙五娘》,由賴碧霞獨唱。
1973 應客屬總會邀請,赴日巡迴演唱。
1977 參與許常惠教授策畫之「第一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擔任演唱。
1978 於桃園南區六鄉鎮( 龍潭、平鎮、楊梅、中壢、觀音、新屋) 民眾服務站,開設客家民謠課程。
1979 參加台中文化基金會主辦「台中建府90 週年,中國民間樂人音樂會」,擔任演唱。 第一唱片出版《客家民謠賴碧霞教唱錄音帶》、《賴碧霞客家民謠伴奏》。 編著《客家民謠研習班教材之一( 九腔十八調):客家民謠研究―小調》。 編著《中華民國客家民謠精華》。
1980 編作三腳採茶劇本《桃花過渡》。
1981 受聘於中國文化大學擔任民俗藝術研習班講師。 編著《客家民謠精選》。 編作三腳採茶劇本《問卜短戲》。
1982 第一唱片出版中國民俗音樂專輯第十四輯《賴碧霞的客家民謠》。
1983 編著《台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
1985 美東台灣客家聯盟會邀請赴紐約演唱、講習。 7月,參加教育部主辦「民俗藝術大展」,擔任演唱。 10月28 日,參加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承辦之「客家之夜」,擔任演唱。 編作三腳採茶劇本《張三郎賣茶》、《新桃花過渡》。
1986 獲頒第二屆薪傳獎。 參與文復會舉辦「台北市民俗藝術月―傳統藝術之夜」,擔任演唱。 1987 2 月11 日,擔任「桃園縣各界慶祝76 年觀光節―客家民謠演唱會」策劃、演唱。 8月至9 月,參加「台北市露天藝術季」的「客家民藝表演系列」,擔任演唱。
1988 擔任師範大學音樂碩士班民間歌謠講師。 2月至3 月,參加桃園縣立文化中心舉辦「桃園縣77 年藝術下鄉―客家民謠巡迴演唱會」, 擔 任演唱。 4月16 日,首次於國家音樂廳舉辦「賴碧霞客家山歌演唱會」。 9月24 日至9 月25 日,參與「台北市露天藝術季( 三) ―客家民歌之夜」演唱。 編作三腳採茶劇本《族群和睦》。
1989 2 月19 日,參與龍潭鄉公所主辦「慶祝78 年觀光節活動―全省客家民謠演唱暨十大歌手選拔 大會」,擔任演唱、評審。 9月30 日,參與台北市社教館主辦「客家歌謠之夜―傳統與前瞻」,擔任演唱。 教育部主辦「民族藝術薪傳獎展演」。 編著《桃園縣中小學 社團―客家民謠教本》。
1990 5 月19 日,參與「萬民歡唱―慶祝第八任總統、副總統就職音樂會」演唱。 6月,擔任「台灣區客家民謠比賽大會」評審、特別來賓。 10月,參與屏東萬巒「中秋之月―心懷客家演唱會」,擔任演唱。 11 月,參與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辦「文藝季節目―歌謠與古調」,擔任演唱。 客屬總會邀請赴日本、東南亞巡迴演唱。
1991 獲客屬總會邀請,赴大陸廣東梅縣巡迴演唱。 參與「民族藝術大展―民族藝術薪傳獎展演」,擔任演唱。
1992 文建會主辦「民族藝師聯合樂展」,擔任演唱。 參與「台北情懷社區鄉土音樂會」,擔任演唱。 文建會出版民族音樂系列專輯( 第二輯) 《賴碧霞的臺灣客家山歌》。 於桃園縣黨部新屋服務處教授客家民謠。
1993 編著《台灣客家民謠薪傳》。 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情懷社區鄉土音樂會」,擔任演唱。 擔任台北市、高雄市教師研習中心講師。 成立「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 9月,於高雄教授國小音樂科教師研習班客家歌謠。
1994 8 月至9 月,參與「桃園縣83 年度客家民謠團巡迴演唱會」,擔任策劃、演唱。
1995 於「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國立藝術教育地方戲劇聯合公演」、「客家民謠巡迴演唱會」擔 任演唱。 4月29 日,參與「全國文藝季―桃園陂塘采風現代藝術祝季」,演出客家說唱。
1996 參與「桃園縣八十五年度演藝團體扶植計劃成果演出―客家民謠演唱會」,擔任指導老師與節 目主持。 擔任桃園縣音樂教師民謠教唱研習會講師。
1997 3 月7 日,參與「二二八50 週年紀念音樂會」,擔任演唱。
1998 參加中華客家音樂團主辦之「客家歌謠巡迴演唱會―兩岸山歌同歡唱」,擔任演唱。 桃園縣87 年度民間團體及中小學教師「傳統戲曲、歌謠文化研習營」,擔任講師。
1999 參與「中壢國小100 週年慶音樂會」,擔任演唱。 2月,桃園縣政府教育局主辦「桃園縣87 學年度中小學教師中國傳統音樂研習營」,擔任講師。 5月15 日,參與「中壢高商―思古怡情話客家」,擔任製作、演唱。 編作三腳採茶劇本《北京客家人》。
2000 擔任「客家迎千禧,環島演唱會」的策劃、演唱。 受聘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擔任三腳採茶戲指導老師。 擔任桃園縣89 年度鄉土歌謠比賽評審。 樂韻雷射唱片出版《賴碧霞薪傳之歌》、《賴碧霞薪傳之歌―小調》兩張專輯。
2001 獲頒新竹縣客家金曲獎客家歌曲特殊貢獻獎。 5月,承辦「客家山歌傳承之夜」。 7月,承辦客家「傳統情、現代心」活動。 7月16 日,受邀擔任歡迎尼加拉瓜總統國宴演唱。 8月,承辦桃園縣客家節目巡迴演出。 9月,獲頒客家文化傑出獎以及客家歌曲貢獻獎。 11月,籌辦總統府前「族群和睦」演出;同月辦理「三腳採茶傳承之夜」。 編作三腳採茶劇本《尋親記》。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雷射唱片《賴碧霞的台灣客家山歌》。
2002 台北文化局舉辦客家傳統民謠研習會,擔任指導老師。 參與「2002 夏客風演唱會―大家共下來唱歌」,擔任演唱。 樂韻雷射唱片出版《賴碧霞薪傳之歌―小調》、《賴碧霞三大調》兩張專輯。 2002 年至2007 年,受聘於台北市北區客家文化會館,擔任客家民謠指導老師。
2003 4 月,台北市中山堂舉辦「客家原鄉音樂會」,擔任演唱。 10月,行政院舉辦客家藝術節,在東勢、高雄、美濃舉辦大型演唱會,擔任演唱。 12月,桃園縣文化局精進計畫,隨客家三腳採茶巡迴演出。 出版教學用客家民謠教材《賴碧霞薪傳之歌》、《賴碧霞‧ 三大調》,包含教學譜與教學帶。
2004 8 月29 日,2004 客家文化節系列:於桃園建安宮放映《茶山情歌》,賴碧霞應邀擔任特別來賓。 9月25 日至26 日,策劃平鎮義民廟之山歌比賽。 10月16 日,參加文建會主辦「多元族群嘉年華―台灣文化日之夜」,擔任演唱。 擔任「桃園客家民謠研進會」理事長。
2005 3 月19 日,帶領「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於中壢藝術館演出「客家繽紛之夜―傳統與新客家 歌劇」。 12月28 日,於上海戲劇學院演藝中心,演出「精緻劇場展演―台灣四大美聲匯演」,演唱〈老 山歌〉、〈山歌子〉、〈月有情〉、〈上山採茶之二〉、〈知足常樂〉等作品。
2006 3 月18 日,帶領「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於中壢市中正公園,參加「活力客庄 客家美食展」演出。 4月13 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客家風情畫」,由「臺灣國家國樂團」擔任伴奏,演唱〈山 歌子〉與〈上山採茶〉。 12 月12 日,於台北紅樓劇場演出「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傳統情‧ 現代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台灣客家說唱―忠孝節義趙五娘琵琶記》專輯。
2007 7 月18 日,獲頒客家台灣文化獎。
2008 7 月12 日,獲頒客家文化獎之終身貢獻獎。 10月11 日,於台北三峽客家文化園區,演出三腳採茶戲《尋親記》。 10月25 日,於台北北投區運動中心,演出「碧霞鄉土情客家藝術饗宴」,並帶領「碧霞鄉土 客家民謠劇團」表演三腳採茶戲《族群和睦》。 11月2 日,於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演出「客樂悠揚悅我心」
2010 12 月16 日,出席「賴碧霞客家民歌藝術」專書發表,演唱客家山歌。 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出版《送客傳家寶》專輯。
2011 1 月1 日,參加桃園縣政府客家事務局成立暨揭牌典禮,演唱客家山歌。 5月28 日,賴碧霞以《送客傳家寶》專輯,獲選為第22 屆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評審團獎》。 8月25 日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客家山歌保存者」。 9月24 日,「平鎮客家踩街嘉年華晚會」,演唱客家山歌。 11月19 日,由文建會評定為人間國寶。 12月9 日,獲桃園縣政府頒發傑出縣民證。 12月18 日,帶領「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於客家文化館演出「建國百年傳統情―現代心客 家民謠藝術饗宴」。
2012 2 月6 日,參與第二屆中壢市全國客家日「樂活客庄聊天穿」,演唱客家山歌。 2月20 日,竹東鎮公所邀請賴碧霞代言第四十八屆的「天穿日」台灣客家山歌比賽,於樹杞林 文化館演唱山歌。 獲頒第16 屆國家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