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
歌劇藝術家
曾道雄
Tseng Dau-hsiong
得獎理由
集演出、指揮、導演、編劇、作曲、製作等歌劇藝術於一身,成績斐然。培育後學,深具貢獻。 歌劇展演創作活動遍及海內外,推廣工作著有成效。促進文化交流,具國際影響力。
得主介紹

曾道雄,1939年出生於臺灣彰化,北斗中學初中部畢業後考取台中師範,開始接觸音樂並學習豎笛。師範學校畢業後再以優異成績考入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畢業後分發至台北縣三重初中服務,繼續從事教育工作。在中學任教期間,隨蕭滋教授(Prof. Robert Scholz)學習德文藝術歌曲,更獲外交部獎學金,於1969年進馬德里皇家音樂院進修,專攻聲樂及歌劇演唱,一年後即獲演唱家文憑(Diploma di Cantante),隨即轉往洛杉磯加州大學,跟隨歌劇大師楊鮑柏博士(Dr. Jan Popper)繼續鑽研歌劇演唱、指揮、導演技巧,從而奠定紮實而深厚的歌劇表演藝術基礎。  


1972年學成歸國,先後任教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文化大學、實踐家專及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開設聲樂及歌劇相關課程,隔年並網羅一批國內優秀歌唱家組成「台北歌劇劇場」,同時於校園內及社會上推展國內歌劇運動風氣。1977年曾道雄再度放下國內的教學工作,遠赴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進修歌劇一年。1980年夏天,赴義大利奇加納音樂院跟隨名指揮家費拉拉學習,返國後接連在歌劇「弄臣」、「浮士德」的演出中擔任導演和演唱的工作。1982~85年接任台灣師大音樂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的職務,任內除大力推動國內音樂教育的改革工作之外,仍繼續致力於歌劇藝術的推展。卸下學校行政職務之後,曾道雄除除仍繼續教學研究工作,更專心致力於歌劇的表演工作。 

得主感言

歌劇是集古今眾人的智慧與努力,共同建構而成的偉大藝術,不論做為演員、導演、指揮、製作,或原著者,四十年來,我因時在不同坐標上,扮演不同角色,嚴格說來不算專業,只能說是通識。我所從事的僅在撘建一個平台,匯集各路才子,在此築夢,然後攜手苦行。
 

歌劇並非全然是西方的文化產物,它是一種歌與樂的舞台戲劇機能,內容與題材出自於我們的創作與演出,但它與其他表演藝術一樣,在舞台上展現其璀璨風采,但時間一過,立即歸於無影無聲,因此藝術家們必須如同推石上山的巨人,周而復始的演出,才能維續整個國度的藝術命脈。基於這個條件,資金的合理運用與建構健全永續的制度,就顯得特別重要。若問我今天得獎感言,我則寧將它抒發為三個由衷的祈願:


一、願政府能籌湊足夠的基金,協助藝術家自由的創作與演出:文建會或未來的文化部,應專心擘劃國家文化遠景與制度,不再主導政策性的演出活動,所有演出資金,也應全數轉注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讓它透過慎合理的補助評審制度,激發民間藝術家的潛能,化為國家的文化力量。

二、企業家回饋社會,贊助文化藝術的展演,應能獲得政府無上限的全部抵稅:企業家贊助藝文事業,不能僅著眼於公司廣告或抵免稅金,而應用心去發掘優秀且深具潛力的藝術團體與個人,給予有計劃的贊助與培植,他們不能只是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真正的企業家與優質的藝術家,關係不全在於給予與接受,而應是相互的選擇。

三、藝術家從事創作與演出,應本諸真知與真誠:而政府本身應與民間藝文團體,更應用心建立起劇場軟體與硬體資源的循環使用機制,並且確保藝文展演的足夠經費,不讓它遭到燒錢的政策性大型煙火式活動的侵蝕與排擠。


國家文藝獎是我個人的無上光榮,事實上我是代表我四十年來的工作伙伴來受獎。我感謝我內人與家人的支持、還有師長、親友,和協助我的學生,以及位評審老師。最後,我更要感謝我所尊敬的推薦人:她正是長期關心與支持我的申學庸老師。
 

藝術家素描
文|許瑞坤

曾道雄的藝術之路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田中,時值二次大戰末期,物質生活條件的匱乏,並沒有減低他對於環境探索的好奇心,幼年生活在鄉間的鮮活經驗,尤其是田野風光的明媚以及民間藝人的靈巧留給他深刻的印象,這使得他在日後即使活躍於國內外的樂壇,內心裡仍隨時潛藏著熱愛鄉土的熱忱。


北斗中學初中部畢業後放棄直升高中部的機會,毅然投考台中師範學校。一年級時在圖書館偶然讀到《莎士比亞全集》,愛不釋手,花了一年的時間將全集讀完;接著又陸續接觸了歌德、莫泊桑、雨果等世界文學名著,熱愛戲劇的種子從此開始在心中萌芽。在此同時也開始正式學習音樂,除了當時師範學校的學生音樂課上必修的歌唱與風琴之外,還加入管樂隊學習豎笛,由於天資聰穎又勤奮學習,很快地在同學間嶄露頭角,先後擔任管樂隊隊長及指揮的工作。三年的師範學校學習生活,為曾道雄的文學、戲劇、音樂都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在日後回憶時曾說:「我能走上音樂這條美好的道路,應該感謝台中師範學校五育並全的教育」。


師範學校畢業後返鄉擔任彰化縣社頭國小音樂教師,任教期間積極努力,三年後以優異成績考入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師事戴序倫教授。從此專心走向音樂藝術的學習之路。一九六六年畢業後分發至台北縣三重初中服務,繼續從事教育工作。


在中學任教期間,曾道雄一方面在學校教書,一方面繼續隨蕭滋教授(Prof. Robert Scholz)學習德文藝術歌曲。蕭滋教授是當時由美國國務院派遣來台的文化大使,也是舉世知名的莫札特音樂權威,在他的指導與鼓勵之下之下,曾道雄的鋼琴、聲樂、指揮技巧都有長足的進步,並先後在花蓮、新竹等地舉辦個人獨唱會。


一九六七年曾道雄暫時放下教書的工作,進入海軍服役,當年學習單簧管和師範學校的樂隊指揮經歷,順利地進入了海軍的樂隊,同時擔任指揮的重任。

 

指揮海軍的英姿

 

服役期間,除了例行的操練之外,曾道雄持續他的廣泛閱讀習慣,自修鑽研,完成了《民族音樂家法雅》的傳記,也因此獲得西班牙政府外交部獎學金,退役之後於一九六九年進馬德里皇家音樂院進修,師事F. Navarette 及M.V.Angelos等知名的聲樂教授,專攻聲樂及歌劇演唱。在校期間表現優異,一年後即獲演唱家文憑(Diploma di Cantante)。留學期間,於莎拉曼加﹙Salamanca﹚舉行獨唱會,並先後在《音樂師》《彼德師傅的木偶戲》等歌劇中參與演出。


馬德里皇家音樂院的學習告一段落之後,曾道雄馬不停蹄地又轉往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國際大學表演藝術中心,跟隨歌劇大師楊波柏博士(Dr. Jan Popper)繼續鑽研歌劇演唱、指揮、導演技巧。楊波柏博士一九六六年首次來台灣指導聲樂和歌劇的演出,那年剛從師大音樂系畢業的曾道雄唱了幾首德國藝術歌曲和歌劇選曲請他指導,深受讚賞和鼓舞。這次除了免費指導曾道雄之外,又另外提供了一份全額獎學金,讓他在Mario Carta教授的指導下進入加州大學的歌劇學校學習與演出。楊波柏博士對於曾道雄日後的影響可以從一段追悼會的文章中看出端倪:


「當我(在追悼會後)再度飛越漫長的海洋回到台灣之後,我將盡力以他的愛和熱忱來獻給我的國家和我的學生們。讓波柏博士的愛永無止境的延續下去。我想這也是我所能告慰他,我的恩師的最好方法。」


西班牙和美國的兩年學習生活,讓曾道雄奠定了紮實而深厚的歌劇表演藝術基礎。 一九七二年學成歸國,受聘於母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同時在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文化大學、實踐家專兼課任教,開設聲樂及歌劇相關課程。這一年,他和蕭滋博士一起在文化大學籌劃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的演出,可以說是初試啼聲,成果卻相當引起國內樂壇的矚目。


有感於學校的音樂科系,限於經費和課程上的許多束縛,無法有校地推展國內剛剛萌芽的歌劇運動風氣,一九七三年,曾道雄網羅一批國內優秀歌唱家組成「台北歌劇劇場」,同時多方尋求政府機構和社會上熱心音樂文化的企業家在經費上的支援,在校園內、在社會上積極尋求歌劇藝術的展演機會。 


一九七二~七五年間,「台北歌劇劇場」多次邀請楊波伯博士來台客席指導,製作演出的歌劇計有《韓賽兒與葛麗特》、《費加洛婚禮》、《浮士德》、《牧羊童與夜訪客》、《鄉村騎士》、《唐喬凡尼》等多部,演出的演員和樂團,大多選自國內的好手,一方面提倡國內的歌劇風氣,一方面也為國內的歌劇表演儲備人才。


一九七七年曾道雄再度放下國內的教學工作,遠赴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進修歌劇一年。次年回國後先後導演並演出歌劇《巴斯第安與巴斯第安娜》、《魔笛》,一九七九年擔任許常惠中文歌劇《白蛇傳》的首演,在劇中擔任「法海」一角。


一九八○年夏天,赴義大利奇加納音樂院的暑期指揮研習營跟隨名指揮家費拉拉(Franco Ferrara)學習。返國後接連在歌劇《弄臣》、《浮士德》的演出中擔任導演和演唱的工作。一九八二~八五年接任台灣師大音樂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的職務,任內除大力推動國內音樂教育的改革工作之外,仍繼續致力於歌劇藝術的推展,期間相繼推出《魔笛》、《費加洛婚禮》、《愛情靈藥》等數部歌劇,並巡演於全省南北各地,擴展國內歌劇欣賞人口。

 

跨界與張艾嘉、齊秦演《棋王》

 

卸下學校行政職務之後,曾道雄除除仍繼續教學研究工作,更專心致力於歌劇的表演工作。一九八五~九○年間,陸續演出《夢遊女》、《魔彈射手》、《天國與地獄》、《白蛇傳》、《美猴王》、《棋王》、《熱碧亞》、《第一百個新娘》等歌劇、音樂劇、舞劇,後面五部均為中文音樂創作,可見此時曾道雄已將展演領域從西洋經典作品的詮釋與引介,逐漸擴展到國人音樂作品的鼓勵與推廣。尤其是他親自導演與演唱的《第一百個新娘》 先後在全省巡迴演出了九場之多,引起了觀眾很大的迴響。這段期間,還曾於一九八九年指揮演出海頓的《德利沙彌撒》和佛瑞的《安魂曲》,並應邀在新加坡指揮演出《天堂與地獄》。

 

飾演許常惠作品《白蛇傳》中的法海(兼導演)

 

一九八八年,聯合國難民總署在東京舉辦一場「為非洲飢餓兒童而唱」演唱會,亞洲各國聲樂家齊聚一堂,代表台灣的曾道雄在會中除了演唱俄國作曲家鮑羅汀的《伊果王子詠歎曲》之外,還特別選唱了台灣作曲家呂泉生所創作的台語藝術歌曲《杯底嘸通飼金魚》,在演唱會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身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工作者,曾道雄同時高度關心國內的政經與社會發展。一九九四年,曾道雄第一次舉辦二二八音樂會,希望藉由音樂的力量,能夠撫平昔日受難者家屬的心靈傷痛,彌合歷史事件造成的社會裂痕。藝術家在此走出了學術的象牙之塔,在社會與人類心靈的重建上發揮了最大的功效。


在推介西方歌劇名作之外,曾道雄也開始思索用自己的音樂和語言,創作一部平易近人的中文歌劇,用來推廣青少年的歌劇教育。於是他結合了自身童年的鄉間生活經驗和當時的環保議題,創作一部適合於青少年觀賞的歌劇《稻草人與小偷》,音樂部分採用德國音樂劇又說又唱的形式,在輕鬆詼諧的氣氛下,同時達到了社會、環保、音樂、戲劇的各種教育課題。


一九九九年,這部中文歌劇在台中市和新竹縣首演之後,得到了廣大的迴響,接著又到全省十一個縣市演出。二○○一和二○○六年又分別接受美國和日本的邀約演出,在日益艱困的國際外交形式下,做出了很好的文化出擊。


二千年之後,曾道雄開始受邀於國內外重要場館擔任歌劇導演、指揮、製作等工作。國外部分計有二○○一年在舊金山、溫哥華等地演出《稻草人與小偷》;二○○二年在吉隆坡演出《女人皆如此》;二○○五年在日本九州演出親自創作的獨幕歌劇《長崎少女》;二○○六年在福岡演出《稻草人與小偷》;二○○七年在吉隆坡演出英文歌劇《普陀山神秘之旅》;二○一○年在韓國大邱演出《塞爾維亞的理髮師》。在國內部分先後有舞劇《野柳綺想曲》、歌劇《馬克白》、《斷頭臺上的修女》、《女人皆如此》、《狄多王的仁慈》、《 牧羊童與夜訪客》、《伊多美聶歐》、《強尼‧史基基與蘇珊娜的秘密》,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型式的音樂演出,包括二○○七年日本東京訪問音樂會指揮、二○○八年高雄衛武營歌劇饗宴、台藝大歌劇黃金拍檔、二○○九年歌劇合唱選粹、埔里「紙教堂921賑災音樂會」。一連串的音樂演出活動,顯示出曾道雄推展歌劇的企圖心並不因為年歲的增長而有稍減。


二○○九年曾道雄開始頃盡全力製作義大利歌劇大師董尼采悌的《拉美默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這齣展現歌唱技巧與表演美學的鉅作,終於在他親自導演指揮之下,於二○一○年元旦在台北推出。曾道雄四十年前在國外參與演出劇中的亨利一角,從此對於這部歌劇即念念不忘,如今親自執導全劇演出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歷年演出劇目


綜合四十年來,曾道雄參與演出、編劇、導演、指揮的歌劇計有:

外國音樂作品:

1.Don Gioovanni (W.A.Mozart)

2.Die Zauberflote (W.A.Mozart)

3.Le Nozze di Figaro (W.A.Mozart)

4.La Clememza di Tito (W.A.Mozart) 

5.Idomeneo (W.A.Mozart)

6.Cosi fan Tutte (W.A.Mozart)

7.Bastien und Bastienne (W.A.Mozaart)

8.El Retable de Maese Pedro (M.de Falla)

9.Gianni Schichi (G.Puccini)

10.Amahl and the Night Visitors (G.C.Menotti)

11.Il Segreta di Susanna (E.Wolf-Ferrari)

12.Dialogues des Carmelites (F.Poulenc)

13.Orphue aux Enfers (J.Offenbach)

14.Macbeth (G.Verdi)

15.Rigoletto (G.Verdi)

16.Faust (C.Gounod)

17.L’Elisir d’amore (G.Donizetti)

18.Lucia di Lammermoor (G.Donizetti)

19.Der Freischutz (C.M.Von Weber)

20.Il Barbiere di Siviglia (G.A.Rossini)

21.Der Fliegende Hollander (R.Wagner)


本國音樂作品:

1.稻草人與小偷(劇本、音樂:曾道雄)

2.白蛇傳(劇本:大荒,音樂:許常惠)

3.美猴王 (兒童歌舞劇)

4.黃泉會母 (編劇:曾道雄)

5.熱碧亞 (劇本:馬瑞雪,音樂:馬思聰)

6.第一百個新娘(劇本:胡憲延、徐學,音樂:王世)

7.普陀山神密之旅(劇本、音樂:歐陽瑤芝)

8.野柳綺想曲(舞劇,編劇及音樂編輯:曾道雄)

9.長崎少女(日文歌劇,文詞:山口幸子、音樂:曾道雄)

 


作者∣許瑞坤

台灣師大音樂系學士、碩士,巴黎第八大學音樂學博士,專長領域為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民族音樂學,曾任台灣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藝術學院院長,目前為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兼音樂學院院長。著作有:《台灣北部道教天師派科儀唱曲研究》、《論樂集》、《音樂學導論》、《貝爾格歌劇「伍采克」研究》、《音樂、文化與美學》及音樂學論文多篇。

記事
1939 出生於彰化田中
1956 入台中師範學校,學習風琴、聲樂、豎笛 並擔任管樂隊指揮
1959 師範畢業,擔任彰化縣社頭國小音樂教師
1962 入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 師事戴序倫教授
1966 師大畢業,擔任三重國中音樂教師 跟隨蕭滋教授學習德文藝術歌曲,兼習鋼琴、指揮 於花蓮、新竹舉辦個人獨唱會
1967 入海軍服役,教唱軍歌,並擔任海軍樂隊指揮
1968 出版《民族音樂家法雅傳》
1969 獲西班牙政府獎學金,進馬德里皇家音樂院,專攻聲樂及歌劇演唱
1970 音樂院畢業,獲演唱家文憑 於西班牙古城莎拉曼加﹙Salamanca﹚舉行獨唱會,並先後在「音樂師」、「彼德師傅的木偶戲」等歌劇中參與演出
1970 進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國際大學表演藝術中心,跟隨歌劇大師楊波柏博士(Dr. Jan Popper)學習歌劇演唱、指揮、導演技巧 進入加州大學的歌劇學校,隨Mario Carta教授學習歌劇演出。
1971 於美國舉辦三場歌劇演唱;於台北舉辦兩場演唱會;錄製「許常惠歌樂作品I、II」黑膠唱片
1972 學成返國,受聘於台灣師大、文化大學、實踐家專,開授聲樂、歌劇課程 與蕭滋教授合作,在文化大學製作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 演出歌劇「韓賽兒與葛麗特」 錄製「李抱忱作品紀念集」
1973 籌組創立「台北歌劇劇場」 演出歌劇「浮士德」、「牧羊童與夜訪客」、「鄉村騎士」
1975 製作演出「民歌、藝術歌曲慈善演唱會」,演出歌劇「唐喬凡尼」
1977 舉辦個人獨唱會 進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進修歌劇表演
1978 學成返國 演出凱魯碧尼C小調安魂曲及歌劇「巴斯第安與巴斯第安娜」、「魔笛」
1979 參加許常惠中文歌劇「白蛇傳」的首演,在劇中擔任「法海」一角。
1980 義大利奇加納音樂院的暑期指揮研習營跟隨名指揮家費拉拉(Franco Ferrara)學習 返國演出歌劇「弄臣」
1981 演出歌劇「浮士德」
1982─1985 接任台灣師大音樂系主任及音樂研究所所長 演出歌劇「魔笛」、「費加洛婚禮」、「愛情靈藥」
1986─1987 製作演出歌劇「夢遊女」、「白蛇傳」、「熱碧亞」;演唱音樂劇「棋王」
1988 於聯合國難民總署在東京舉辦的「為非洲飢餓兒童而唱」演唱會中擔任獨唱台語藝術歌曲「杯底嘸通飼金魚」
1989 製作演出兒童歌舞劇「美猴王」、歌劇「魔彈射手」、「天國與地嶽」 指揮演出海頓「德利沙彌撒」、佛瑞「安魂曲」 應邀在新加坡指揮演出「天堂與地獄」
1990 製作演出中文喜歌劇「第一百個新娘」隔年又環島巡迴演出九場
1991 環島巡迴演出九場「第一百個新娘」 製作演出歌劇「天國與地嶽」
1994 舉辦「228關懷聯合音樂會」 指揮演出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1997 製作演出歌劇「弄臣」 指揮演出馬勒「復活」交響曲 指揮女聲合唱巡迴演出荷比英三國 舉辦歌劇藝術講座十二場
1998 製作演出歌劇「 費多里奧」、「巴斯第安與巴斯第安娜」 製作演出「西班牙歌曲之夜演唱會」 指揮演出「歌劇之夜集錦」
1999 創作、製作、演出青少年歌劇「稻草人與小偷」並巡迴十一縣市演出 指揮演出「拉威爾.德布西之夜」 馬來西亞吉隆坡歌劇研習講座演出 指揮演出「歌劇黃金拍檔之夜」 製作演出歌劇「波西米亞人」 指揮台南縣千禧跨年管絃樂團音樂會
2000 擔任馬來西亞「亞洲華人國際聲樂大賽」評審 指揮南瀛管弦樂團「巡迴及跨世紀音樂會」 錄製及出版莫札特歌劇「可愛的牧羊女」 指揮威爾第逝世百年音樂會,演出歌劇「馬克白」
2001 錄製(再版)義大利經典歌曲集 製作歌劇「可愛的牧羊女」於全省高中教學演出 指揮師大女聲合唱團於花蓮訪問演唱 溫哥華、舊金山巡迴演出歌劇「稻草人與小偷」
2002 台北演出歌劇「狄多王的仁慈」(音樂會形式)
2003 吉隆坡演出歌劇「女人皆如此」 演出歌劇「女人皆如此」(音樂會形式)
2004 製作演出「理查史特勞斯歌劇選粹」 製作演出歌劇「斷頭台上的修女」
2005 於日本福岡首演創作獨幕歌劇「長崎?少女──給原子彈?牲者的鎮魂歌」
2006 於日本福岡演出「稻草人與小偷」
2007 製作演出「楊˙波柏博士百歲紀念音樂會」 吉隆坡演出英文歌劇「普陀山神秘之旅」 日本東京訪問音樂會指揮演出
2008 製作演出歌劇「依多美聶歐」、「蘇珊娜的秘密」、「強尼史基基」 指揮演出「高雄衛武營歌劇饗宴」、「台藝大歌劇黃金拍檔」
2009 製作演出「以歌聲獻給災後的同胞」(紀念88水災受難者) 演出「歌劇合唱選粹」
2010 製作演出歌劇「拉美默爾的露琪亞」
2011 與「エコー西高宮女性合唱團」聯合演出「台日歌樂合唱交流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