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屆
文學類
黃春明
Huang Chun-ming
得獎理由
黃春明的小說從鄉土經驗出發,深入生活現場,關懷卑微人物,對人性尊嚴及倫理親情都有深刻描寫。其作品反映台灣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的變遷軌跡,語言活潑,人物生動,故事引人入勝,風格獨特,深具創意。
得主感言

王老師,我得獎了除了賭或然率的獎之外,任何獎對得獎人而言,都不是天上掉下來,或是地底下冒出來。同時除了得獎人過去的努力之外,其過程一定有恩師貴人之類的指導和協助,才能達到獲獎的條件。當然,我不但不例外,指導我的恩師和協助我,支持我的人可真不少。不過其中啟發我,引導我的王老師,縱然她在天之靈已經知道我獲獎,但我更想要她知道,我在文學創作的這一條路上,我一直把她當著在前頭指引我的一盞明燈。


一九五○年我在羅東唸初中的時候,王賢春是我們班上的級任老師,也是國文老師。那時候本省的同學和外省的同學,在國文的課業上,有很大的差距;外省同學的作文和毛筆字的表現都比本省的同學好得很多,使用國語的語言也比本省同學流暢。有一天的作文課,王老師發還上一次作文的本子,發到我的時候,她讓我看到我得到甲下。但是她告訴我,說作文要進步,最好不要抄襲。我覺得我很冤枉。我辯稱我沒有抄襲。老師說沒抄襲很好。雖然她的語氣有安撫我的意思。我站在那裡不走,還要老師讓我再寫一篇作文。老師說我如果喜歡作文,儘管去寫,她很願意幫我改。我請老師出一個題。老師說隨我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我一定要老師出題才算數,不然老師會以為我又抄襲。王老師拗不過我。她說好吧,那就寫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死了。」

「你幾歲的時候死的?」她歉意的問。

「八歲。」

「八歲?」她驚訝而抱著更深的歉意說:「你對她還有沒有印象?」

「很模糊。」

「那你就把對母親的那種模糊的印象寫出來好嗎?」她很小心,聲音有點顫抖。我隔天就把作文繳給王老師。王老師又隔了一天把作文本子還給我。



我記得那是冬天,天氣很冷。國文課下課的時候,王老師叫我過去。她一邊叫同學說:外頭的陽光很好,你們都出去曬曬太陽。教室裡只有我和她。我走近老師的桌前,遠遠就看到攤開的作文本上,朱筆密密麻麻。心想這下寫壞了,老師更相信我上一次作文是抄襲別人的。真冤!當我站在老師的跟前,抬起頭看我的王老師,竟然眼眶含淚。她望著我說:「你寫得很好,很有感情。」


那一篇作文,我現在還有一點印象。大概是說我八歲那一年母親過世,我底下還有四個弟妹。母親剛死不久,年小的弟妹全哭著吵著要母親。每當他們吵著找母親的時候,祖母就說,你母親都到天上做神了,那有母親。我說我不像弟妹他們那樣吵著要母親。但是偶爾我也會想起母親。每當我想起母親,祖母對弟妹說母親已經到天上做神的那一句話就在耳邊響起。這時我不知不覺就隨祖母的話抬頭往天上看。如果在晚上我會看到星星,有時候也會看到月亮,但是始終沒見過母親。


王賢春老師從看到這一篇母親的作文之後,她介紹我看巴金,還有一些大陸作家的作品,她還送我兩本她的書;一本契柯夫短篇小說集,一本沈從文的小說集。並且常找時間問我讀小說的心得。


沒多久,王老師在課堂上被帶走了。她介紹給我的書,一下子都變成禁書了。又沒有多久,據高中部的學長說,他們去參觀國防醫學院,好像在解剖室的那裡看到王賢春老師。據說她是匪諜。是中國共產黨青年南方工作隊的隊員。王老師當時的模樣,很像民初的電影裡面出現的姑娘。瀏海的頭髮,瓜子臉上掛一副銅邊的圓眼鏡,一襲微微泛白的印丹士林藍祺袍,一雙短白襪,套在懷鄉的時候可以抱在懷裡想念母親的黑布鞋。她年約二十五、六歲,現在想起來,她那年輕的時候,就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縱然她的信仰跟此地的環境不符,可是她愛國家、愛民族、愛廣大窮苦百姓的情操,不是我們人類一再在學習和修練的功課嗎?


當我獲悉得獎的消息時,第一個讓我想起來的人,就是王賢春老師。

王老師,我得到文學獎了!
 

藝術家素描
文|古碧玲

從文壇消失的大作家


黃春明,曾經是六○年代到八○年代的重要作家。八○年代期間,很多台灣新電影的導演喜歡以黃春明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莎喲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我愛瑪莉」等七部,就算不讀小說也可以從電影認識這個作家,雖然電影可能和小說是兩碼子事。


到了九○年代末,你想再找一本他的書,跑遍了這個歲代的典型產物--各大連鎖書店,找不著;甚至闖進知識份子最常逛的書店,老闆也告訴你:「沒有進啦,因為買的人少了。」最終,你只能......找出版社直接出貨。至於別人為他寫的「黃春明前傳」,對不起,連出版社都沒貨了。一家正在辦「百大作家作品展」的連鎖書店,居然也沒有黃春明的書。


你不禁要珍惜起手中還找得到的--初版: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特價新台幣四十元的「莎喲娜啦.再見」,版權頁還蓋著黃春明的私章。這本書已經被翻得四角斑爛、書皮快與書本分家了。


但你再翻開來看「男人與小刀」這篇自序:「這把刀已經成為陽育身上的一部份了,有了它,他的喜怒哀樂的情緒,並不受刀子的影響。但是,一失去了它,陽育一定很不安。刀子在他手中,一向保持得很快利。他的眼睛也像這把刀的刀口,注視著某一件事情,或是人是物就想支解。」你知道他並沒有隨時代而落伍,無論那個年代來看,敘事都很精準,細節掌握得條理分明,故事依然說得非常好,都能從字裡行間看到畫面。可九○年代為什麼難買到他的書?是九○年代太膚淺了?是書店太功利了?


黃春明的小說出版集結了他民國五十一年到七十二年的作品;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從五十六年到七十七年;到了八○年代末期他還畫了一本「王善壽與牛進」的文學漫畫。那麼九○年代的黃春明呢?從文壇消失了,或是他已封筆了?


埋首童話世界


你知道不久前他才在「聯合副刊」發表了小說「死去活來」和「銀鬚上的春天」,寶刀未老,特別是前者,故事轉折的意外結局,既辛酸又諷刺,把現代為人父母老邁後的苦楚,現代子女為生活奔忙的現實嘴臉,寫得淋漓盡致,黃春明畢竟是黃春明。


他還在超級電視台主持一個寫實報導的節目「生命‧告白」,為身處社會角落的小人物,進行一貫的關切。


然後,在八十七年九月,他得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的文學類獎項,象徵國家最高榮譽的藝文獎項,評審委員會的共識為:「一、作品風格獨特,深具創意。二、作品關懷社會,對當代文壇深具影響。三、作品具累積性成就。」


黃春明不曾消失,這十年來,他只是把跑道換到童話世界而已。
他的童話世界出現了「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駝背」、「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黃春明無師自通的撕畫,拿了任何紙張都可以撕出一張張色彩鮮麗、構圖簡單、饒富趣味的童話,很能抓住小孩兒的心理。或者他也用小孩的眼光來諷刺社會,「毛毛有話」收集了他七十九到八十二年的作品。


如果你曾經認識年輕時的黃春明,你可能認為他有點變了,變得沒那麼意氣用事;也可能覺得他還是沒變,一樣好管閒事,他目前手邊在進行的事都是好管閒事的結果,包括幫蘭陽文教基金會編寫「通俗博物誌圖鑑」、宜蘭社區理念的宣導、梅花社區與天送埤社區的再造、恢復宜蘭舊地名等。這些事讓他這些年來載著兩隻狗兒宜蘭、台北兩地跑,虯曲的頭髮抹上些許花白。他說:近年來,花了時間在宜蘭訪問耆老們,聽了許多鄉野趣事,都將是他創作的泉源。


寫作,對黃春明來說,是無所謂放不放棄的。當你以為他高懸椽筆時,他又不時會在副刊發表一、二篇小說,在九○年代看到他的作品顯得格外親切與稀罕。


挑戰世俗價值觀


這個人讀過太多雜書,記憶力奇佳,最糟糕還長了一根反骨。所以,從小為反對而反對,又言之成理,總把老師氣得惱羞成怒,非修理他不可。


這種個性過了半百,並沒有變圓融一些。「每次人家找我去演講上課,我就喜歡挑戰以貌取人的價值觀,我常故意把衣服放在褲子外面,還穿著涼鞋、騎著摩托車,我一問路,對方就打量我,後來發現我就是講師,還很難相信,一直目送著我遠去。」他最愛挑戰世人這種勢利的價值觀,「讓人家看不起,他們又叫我來,底下的人又瞧不起我。」


林美音,黃春明的太太就這麼說他:「四肢發達,頭腦不簡單。」少年時,黃春明參加橄欖球隊,他家的相簿裡還有那種八塊肌的健美先生照。


其實黃春明還是一個心腸很軟的人,在他陽剛的外表上不容易看到這點,從他的作品卻看到許多大男人的溫柔。而他談起一生裡碰到的好老師,因匪諜罪被帶走的王賢春老師、台南師範的校長朱匯森(後來的教育部長)、屏東師專的趙伯雲老師,乃至於文壇上對他多所提攜的林海音先生等,聲音都放輕了許多。他感謝這些人,總在他徘徊於歧途時,給了他許多機會,「給好學生的寬容度可以少一點,給壞學生的不妨多一點。」黃春明在文壇打出名號後,他反而更害怕見到以前的老師:「看到他們,就彷彿過去的我又出現了,我真怕面對以前的自己。」


龍眼的季節


最溫柔地莫過於他談起,八歲時,母親辭世的故事,讓聽者都忍不住以手拭淚。他把這段故事叫做「龍眼的季節」,答應太太要寫出這個故事,卻一直未動筆。


他排行老大,八歲那年,母親的病情一直不曾好轉。有一天,他和弟弟在廟口的廣場玩,一個老人邊吃著龍眼,邊吐出子來,他和弟弟兩人一看到龍眼子就你爭我奪地搶成一團,吵著說:「下一顆是我的!」因為龍眼子洗乾淨曬乾後,硬度很夠,鄉下小孩都拿來當彈珠玩。只見阿公臉色難看地打老遠走來,廟口的老人們問說:「你媳婦怎麼了?有沒有好一些?」阿公並沒有答腔,只朝搶龍眼子的兩兄弟走來,邊罵道:「大家四處找你們,你們還在這裡?不知死活呀!還不趕快回去?你媽媽不行了!」算是回答了旁人的問話。


一回到家裡,春明看到媽媽房間一屋子的大人,親戚好友都來了,大人們紛紛說:「回來了,回來了!」然後就靜默下來空氣有點凝重。這時,母親看著兩兄弟,氣若游絲地交代說:「你們以後要乖,要聽阿公阿嬤的話呀。」


春明與弟弟還搞不清楚怎麼回事,死亡的經驗對八歲的孩子太陌生了,他汗潸潸的手中還握著剛剛死命搶到的龍眼子,他走到母親床前,攤開手向母親說:「囉,媽妳看,我剛剛撿了好多龍眼子,這些給妳!」現場的大人突然哭成一團,只因為才八歲的孩子什麼也不懂,就要失去母親了……


黃春明因為母親的早逝,他不記得母親是什麼時節過世的,只記得那時恰是龍眼正多的季節。這段童年往事,據黃太太林美音透露將是一部長篇小說。


年少的輕狂歲月


母親的早逝,由阿嬤帶大;和繼母間的關係,讓個性倔強的黃春明自尊心更強。
從小學起,他就聰敏異常,反應很快,又十分頑皮,總是好打不平,在保守的東台灣鄉下,這樣的孩子幾乎就是問題學生了。求學期間,特別是到了青春期更加叛逆他認為很多制度不盡合理,想法非常多的他,變成總是和老師唱反調,和同學打架滋事,這在學校制度下都不被允許的。


狂飆少年時,每逢不快意或受委屈時,他常想到自殺,要自殺前總會想起身邊的人,「討厭的人,你要死得讓他很難看,來報復他;可是想到爺爺那張臉,我就做不下去了。」


他從羅東中學、台北師範、台南師範唸到南台灣的屏東師範才畢業,不為別的,都是為了管人閒事或是自尊心強,不容被冤枉,打了一架又一架。直到屏師的張孝良校長問他:「屏東再過去是哪裡呀?」他答說:「巴士海峽。」校長點頭笑說:「台灣地理還不錯嘛!好好在屏東師範唸畢業,巴士海峽可沒有師範學校喔!」


唸書時,考珠算課,老師到各個學生面前出考題,學生都專注地盯著算盤,不敢抬頭,深怕會因為瞬間抬頭就錯過一連串數字。到黃春明的時候,老師站在面前好久都沒有出聲,他忍不住抬頭看一眼,老師出不其意地重重摔了他幾個耳光。「當時我怒極了,不能還手打老師,我又靠窗邊坐,便用手肘往窗玻璃猛力打過去,當場血噴如柱,老師嚇壞了,要同學立刻送我上醫務室。」黃春明卻抱著手肘、忍著痛說:「老師不告訴我為什麼被打,我就不上醫務室!」


原來他故意把算盤反過來擺老師經過他說明後,發現倒置算盤並沒有錯,事後老師還向他道歉,並肯定他顛覆千年來發展的模式。


黃春明聰明好辯,才情盎然,無論寫文章、玩戲劇、畫畫、拍電影、廣告企畫等都抓得到竅門,做得有聲有色,他就是那種生來合該引人注目的角色。「一方面很自卑,一方面又很自大。」當兵回來分發學校時,他刻意挑沒人要去的花蓮山上,深怕鄉梓的子弟被他教到,回家家長問起:「導師是誰呀,叫什麼名字?」「黃春明!」他想到那種情景就擔憂起來了,因此故意挑個沒人認識的偏遠地區,那曉得一公布出來居然是宜蘭廣興國小!


既然命中注定要教自己家鄉的孩子,黃春明努力作個好老師,在作品中也常以他和學生之間的關係為題材。但黃春明始終是個挑戰制度的人,認真教學卻仍與教育體系扞格不入。三年實習期滿,他就準備改行了。


多彩多姿的藝文生涯


輕易考入宜蘭中廣,擔任記者、編輯,還主持一個晨間節目叫「雞鳴早看天」,他那善於說故事的能力,猶如默片時代的電影辯士,感染了宜蘭鄉親們。在中廣他也結識了一個「比我更有能力的女生」:林美音,節目播音員,一個清秀溫婉、頭腦清楚的女子,日後正是知他、容他的妻子。


民國五十五年黃春明結婚後,和太太遷居來台北。文學創作巔峰期就在這個階段。


早在當兵時,他就常投稿到聯合副刊,林海音先生當時擔任主編,每回為了發與不發黃春明的稿子,可以輾轉反側一夜難眠,林美音女士說:「她發了,在那個時代可能會出問題;不發,又覺得文章好,不發說不過去。」因為黃春明的小說常有些象徵,例如兩支空酒瓶升到旗竿上;「城仔落車」描寫在現實生活邊緣喘息的祖孫期待女兒的外省丈夫之援助等。這些內容在當年「相當敏感」。但林先生又認為黃春明的小說確實好,該給這年輕人機會。林先生遂成為在文學創作上第一個著力提攜他的前輩。


「文學季刊」創於民國五十五年,第一年黃春明就加入了,匯集了彼時文壇的新銳王禎和、尉天驄、陳永善(映真)、王拓等。每期,黃春明都要寫一篇文章。其後在桑品載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時,黃春明的創作量急速增加。在廣告公司上班的他,總利用晚上時間寫作,常寫到第二天爬不起來,連續三、四天沒去上班,只好又換一家公司。就這樣,在廣告界以創意著名的黃春明,常被人三顧茅盧,又為了創作,進進出出多家公司。


現在三十五歲左右的人可能還記得,民國六十一年黃俊雄電視布袋戲正紅,中視推出了一個兒童節目「貝貝劇場」,其中的「哈哈樂園」主角小瓜呆、凸眼蛇以及像竊聽器的樹上木耳等,這些是黃春明所策畫引進的杖頭木偶,曾擄獲多少孩子的心。接著,黃春明在中視拍攝紀錄片「芬芳寶島」重新改寫了台灣紀錄片的語言,也在人間副刊帶動「報導文學」的風潮。


民國七十幾年,黃春明的小說就和電影重新結合,又締造了台灣新電影的新紀元。


用心栽培下一代走


過快意恩仇的歲月,黃春明圓融了些,他把精力放在兒童劇團的培養、花心思去管社區的事、對老人的關切與觀察等;不管做什麼事,黃春明都全力以赴,到逐漸成熟後,他最想做的就是為台灣兒童多寫些好故事,編些有趣的兒童劇,他告訴太太:「年紀愈大,愈會寫童話,可以深入淺出,不會只說些大道理。」他不只扮演一個文學創作的角色而已,更進一步說,他應該算是個社會工作者不是知識份子似地站在雲端執拂塵,而是深深地入世,從凡夫俗子身上找到真正的生活智慧,並且透過自我反省來看現下的台灣。


他曾經演過一齣戲叫「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故事的動機源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當初演出時還被過度敏感的人士告誡過。事實上,他只是有感於台灣的移民現象,想告訴觀眾說:「桃花源不必找了,只要你對今天的社會不滿想要移民,就是尋找桃花源的行為。」


但他看到許多移民並不快樂,子女移民的老人家每回要出國「探親」時,親友總會問說這次要去住多久?老人家都是喜孜孜地回說:「少說也住個一、兩個月!」老人家兩個禮拜就回來了,你問他好不好,答案多半是含糊的「不錯,不錯。」黃春明說,你要是隱形到他們家裡,就會知道他們有多麼不快樂,只是把家產變賣了,他不能說不好。年輕人都上班,小孩子都說英語,那個男人(女婿)若把阿公叫成爺爺已經夠野蠻了,「居然還叫我們牛懶趴(Grandpa)!」一切的一切,移民都沒有想像中的好。


台灣就是桃花源


黃春明相信,桃花源在自己腳下這塊地,避秦之亂的百姓也要經過六百年,才到晉朝,在那麼黑暗的時代,發現有一個如此之美的小農社會。但他指出桃花源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仍然是時間的累積。「宜蘭才不過四百年,我們就好好花些心思,也能有一個桃花源。」黃春明反對現行的社區總體營造概念,而親力為宜蘭的傳承找出更悠長的願景。


腳踏宜蘭,黃春明體認到台灣人最基本的問題在於認同危機,學生的教材都不現實,課本裡唱著:「我家門前有小河」,前面早改成大樓了;校歌裡還有反攻大陸的歌詞等等;大人說得都是假的,讓他們如何認同?


因此,黃春明願投身於兒童的教育策畫宜蘭縣的「推行本土語言教學」,錄音帶聲音還是由林美音錄的。至於恢復舊地名的工作,重新找回當年人民的生活智慧。宜蘭社區理念的宣導則是將桃花源的理念現代化等。而他也從這些工作裡蓄積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藝術創作素材,他說:「我花在社區的工夫與工作比文學成就還要好。小說家本來就是幸災樂禍的,只要不死,所有的經驗都會變成他的經驗,將來就可能有大部頭小說出來。」


即便在以往負擔極重、社會環境保守、政治戒嚴那樣的環境下,黃春明都不斷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小說、散文,這些作品尚且被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選譯多次;而今年十月,中國大陸的「中國作家協會」將以「黃春明研究」為專題,邀請他前往北京參與討論。相對來說,每年台灣的浩瀚書市居然如此難尋那歷久彌新、益發雋永的作品,豈不令人慨嘆?


但願真如黃春明先生所預言的,台灣終將會成為一座新桃花源,桃花源裡有書香陣陣,開卷有益,值得甚解!黃春明的新力作能重啟純文學的桃花源,台灣讀者乃至世界讀者都是文學疆域的武陵人。
 

記事
1935 生於宜蘭羅東。
1956 屏師期間,以「春鈴」筆名,在救國團的青年通訊六十三期發表第一篇著作〈清道夫的孩子〉。
1957 在屏東師範時,以「黃春鳴」為筆名,在新生報南部版發表〈小巴哈〉的習作。
1958 屏東師範畢業,分發到宜蘭廣興國小,教了三年書。
1962 開始投稿給聯合副刊,〈城仔落車〉為第一篇連續在聯副發表多篇小說。
1963 在聯副發表〈把瓶子升上去〉等小說,讓主編林海音提心吊膽。考上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擔任記者、編輯,並主持節目〈雞鳴早看天〉,結識播音員林美音。
1966 結婚,婚後偕妻林美音到台北。入聯通廣告公司。十月,加入《文學季刊》創刊,每期均有文章發表。
1967 任正豐廣告的企畫文案。此後,歷任國華廣告公司、清華廣告公司,至1983年漸漸淡出廣告界。發表〈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溺死一隻老貓」等,創作最旺盛的時刻。
1968 長子國珍出世的第二年,發表〈兒子的大玩偶〉、〈魚〉等重要作品。
1969 中篇小說〈鑼〉於文學季刊發表。
1971 〈甘庚伯的黃昏〉於《現代文學》月刊發表。同年也發表〈兩個油漆匠〉。
1972 發表〈蘋果的滋味〉。擔任中視「貝貝劇場──哈哈樂園」的策畫、編劇,首次引進日本刻的杖頭木偶共九十集,塑造了家喻戶曉的小瓜呆。
1973 發表重要作品〈莎喲娜啦.再見〉於《文學季刊》。拍中視之「芬芳寶島」,開啟紀錄片及報紙副刊報導文學新紀元。
1974 出版第一本小說集《鑼》,由遠景出版社印行。中篇小說〈小寡婦〉完成。
1977 發表〈我愛瑪莉〉。
1983 小說《看海的日子》改編成電影,黃春明自行編劇,王童導演。〈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等三篇小說改為〈兒子的大玩偶〉這部三段式電影,由 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分別導演,吳念真編劇。
1984 〈莎喲娜啦.再見〉由黃春明親自改編、導演,搬上銀幕。
1986 發表「老人系列」之〈限此時先生〉、〈瞎子阿木〉、〈打蒼蠅〉於聯副。
1987 發表「老人系列」之〈放生〉。〈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散文發表。
1988 於中時發表〈我愛你〉、〈戰士,乾杯〉等隨筆與小說。
1989 年 受聘為私立文化大學廣告系特聘講師。第一本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出版。
1990 出版第一本文學漫畫集《王善壽與牛進》,筆調風趣,充滿諷刺。同年,寫成《毛毛有話》,借嬰兒之眼看社會。
1992 完成《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駝背》撕畫童話1993年由皇冠出版社發行出版。1993年:《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撕畫童話完成,同年出版。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兼任藝術教師。擔任宜蘭縣推行本土語言教學之召集人。
1995 兒童歌舞劇《小麻雀與稻草人」於皇冠藝文中心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演出。演完後的同年,成立宜蘭「吉祥巷工作室」,著手宜蘭社區規畫,編撰蘭陽文教基金會委託之「通俗博物誌圖鑑」;參與宜蘭梅花社區、天送埤社區再造之策畫。
1996 《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兒童歌舞劇巡迴演出。
1998 主持超級電視台的「生命‧告白」節目。於聯合副刊發表久違的短篇小說──「老人系列」的〈死去活來〉、〈銀鬚上的春天〉。繼續宜蘭社區規畫的工作;準備《愛吃糖的皇帝》兒童歌舞劇的規畫。獲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文學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