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千武,本名陳武雄,另以筆名桓夫寫作現代詩,1922年生於南投名間。1935年,陳千武進入台中一中就讀,開始廣泛閱讀文學作品,並試寫新詩、短歌與日本小說。時遇作家楊逵、葉陶夫婦,嘗一起勞動、暢談文學。青年時期的陳千武,已無悔地走上文學之路。1942年,陳千武被徵調為「台灣特別志願兵」,前後四年,親身經歷太平洋戰爭,並成為戰俘,輾轉於南洋群島的戰場與集中營,至1946年,才得以被遣返台灣。戰後,陳千武想要以中文作為寫作工具,在文學上重新出發,仍然經歷了近十年的煎熬。
1946年,陳千武中部作家詹冰、林亨泰等人創設「笠詩社」,發行同人雜誌《笠》詩刊,為戰後本土詩社的先聲。1976年,陳千武又創辦台中市文化中心,成為台灣各地文化中心的濫觴。陳千武先生除了在台灣文學創作上,投注極大的心力之外;更致力於台灣文學的推廣,積極與東亞詩壇的交流。陳千武先生任《亞洲現代詩集》諮詢委員時,促成台灣詩外譯,以及日本、韓國現代詩的中譯的工作。拓展台灣文學的國際視野。該詩集並獲得「中華民國第一屆翻譯獎」。
陳千武作為一個跨越世代,跨越語言的台灣作家,戰後勤學中文,創作新詩、小說、兒童文學與翻譯不輟,創作力豐富,計已出版作品集三十餘冊。其短篇小說作品《獵女犯》獲得「吳濁流文學獎」,《獵女犯》,近改題為《活著回來》,重新出版,該書包含十五個短篇小說,是台灣志願兵活生生的太平洋戰爭經驗,同時也是一個作家對戰爭、人性,以及生命本質最深沈的思索。《求生的慾望》獲得「洪醒夫小說獎」。民國八十九年陳千武先生又獲得日本地球詩社詩創作獎。陳千武先生的著作還有《陳千武詩集》(日文譯本)、《台灣新詩論集》、《詩的啟示》、《媽姐的纏足》、《拾翠逸詩文集》、《徬徨的草笛》、《花的詩集》、《密林詩抄》、《不眠的眼》、《野鹿》、《剖伊詩稿》等多項著作。
感謝我心身的原鄉──台灣,孕育我、培養我,讓我的智慧跟著純愛,堅定不渝地成長。
我曾經是文學少年時,很幸運地,接觸過創立於台中的「台灣文藝聯盟」幾位健將,張深切、張星建、張文環、楊逵等前輩作家,異口同聲地鼓勵我應發揮社會責任與使命感,為纖弱的台灣文學努力創作,留存美好的文藝資產給後代。社會責任與使命感成為我的座右銘。
於是,我踏進文學創作的迷津,毫不畏縮,一直不變地尋求「認清自我」的皈依,依詩依文依評論誠懇地擁抱台灣,也讓台灣擁抱我。
很高興,台灣給我無比的愛與光榮。
謹向評定贈給我最高榮譽的各位先進,以及為台灣文學努力奮鬥的各位同好,表示虔誠的感謝與敬意。
宿命的文學家
對陳千武的作品有過深入理解和專精研究,出版過《陳千武詩集》日譯本,以及《陳千武論》兩冊巨著,在論述中時時呈示出極為獨特見解的日本九州大學教授秋吉久紀夫先生,曾經在他的一篇短文中指陳:「……陳千武的詩中蘊含著他原始的生命力,持有不斷再生的潛能……。」正如他所說的,作為一個文學家,從個人的特質而言,支持著陳千武一路走來絲毫不曾怠惰於創作的原動力,確實是來自這股強勁的生命力所鑄造的意志力和使命感。因此,處身在戰前苛酷的殖民統治,和戰後白色恐怖的高壓政治,惡劣至極的狀況中,陳千武才能克服一切困難,率先透過文學來淨化背負了悲情運命的自身靈魂,獲得救贖。進而賦與他個人生存的堅忍、毅力與勇氣,以資努力實踐自己一貫堅持的經由文學 ( 反逆醜惡的現實,拯救喪失的善與美 ) 的信念。不斷埋頭於文學創作,不畏懼接受挑戰,完全出自他本身的需求和飢渴,創作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文學家內面精神的凝聚、噴出與擴散。
而強力地影響到他文學創作風格和方向的,則可能是一種幸運,或說是難得的人生命運的安排,不管願不願意,拜上蒼所賜而必須置身於充滿波折的生存客觀環境和條件、時代、現實等外在的狀況。譬如,跨越過戰前和戰後有所差異的政治體制,意識到大不相同的民族生活方式與習慣、思考的方法,社會的構造型態和律則;體驗過徘徊於生死一瞬間的戰爭的悲慘,以及經歷更換語言的時代劇變,體認類似失語症的痛苦,親身見識了白色恐怖和強人專制的粗暴與橫虐等等,在在都豐富了他的洞察力。而繁複更迭的日本、台灣和中國經驗,也培養出他獨特的生命觀、鄉土意識和歷史、文化意識。這些無法逃避的外在因素和歷練,不指使他的文學源頭汲取不盡,文學視野無線寬廣,也造成他文學題材不斷的變化和創新,文學的主題和內涵不斷的強化與深化。
可以斷言,陳千武這樣的文學家,是在個人、時代和現實人生,自我的深層內面與外部實存世界,相互交錯映照的際遇下,一般人比較難以遭逢的因緣際會中,不得不把文學視為燃燒生命的力量,不中斷地寫作,才令人讚嘆地,可能獨立完成八十五部以上的作品,成就了他此生浩瀚的文學志業。把這位將整個人生生涯都投注於文學,迄今八十高齡卻依然比不停歇的創作者,稱呼為「天生的」、「宿命的」文學家,應該不算過分吧!
出生、成長和人生履歷
陳千武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1922年,台灣中部南投縣民間鄉的弓鞋。他的童年是在風景優美、極為遼闊開朗的鄉村,自由自在地渡過的。1931年,陳千武從皮子寮公學校三年級,轉學到日本人就讀的南投小學校三年級,初次接觸到和台灣人社會截然不同的新環境,複雜的思考發酵促使他變得敏感和早熟,早早孕育了他文學的感性和批判精神的基盤。1935年3月,考入台中一中,更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捩點,他的中學時代,極具反逆精神,並且,開始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人的差別意識,體驗到被殖民的台灣人真正的地位與困境。青春期的思想啟蒙,自身內面鬱積的苦悶,使他一點都不專注於學校的課業,而耽溺於文學、美術、音樂和柔道。由於帶頭反抗當局的「改姓名」運動,導致畢業那年操行成績不及格 ( 丙、丁 ),以後無法繼續升學,影響了他一生的發展。
無庸贅言,幼少年期的種種體驗,對他後來的精神塑造和人格形成有著莫大的影響。而陳千武戰前的人生,則是在短暫的就業 ( 製麻工廠和製米工廠 ),以及被征召為特別志願兵,遠赴爪哇參加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宣告結束。
拜造化之恩,陳千武有著寶貴的戰中體驗,混雜了:異國生活的觀察和體認,置身軍隊和參戰的特殊經驗,幸運的逃過一死,以及戰敗後多重的人、事變遷和閱歷等等。這些,經由日後不斷的反芻,對他未來的生涯發展,人生觀、生死觀的養成,思想和行動方向的指引,自然也有著極大的啟示與影響。
陳千武戰後的人生經歷,可劃分為前後兩段。前半段,遭遇到許多來自外力的壓迫和重大挫折,不得不面對精神和心靈的折磨。1964年底,就職於林務局所屬的大甲林區管理處以降的二十六年,只以莫須有的罪名,不斷地受到特務人員的監視、騷擾和打壓,無法升遷,不准出國,這些遭受迫害的痛苦經驗,助長了他對於醜惡、不公不義的現現實狀況,產生極大的反感,是形成強烈的現實批判意識及抵抗精神的誘因。而基於工作之需,和密林、伐木工、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極多,豐富了他的現實生活,可說是一大收穫。
陳千武戰後後半的人生,始自1973年,轉任台中市政府庶務股長。接著,1977年,創設台中市市立文化中心,擔任主任,1986年,就任文英館館長。由於把握住這些人生的契機,以後才能比較安穩專一地展開其旺盛的文學活動與文學創作。
漫長的文學行路
陳千武的文學行路開始極早,鑄型其文學心靈的誘因,大抵不出以下數點:一、家學的淵源,舅舅吳維岳是台中和南投重要且傑出的漢詩人,他就讀台中一中期間,寄居吳家,可以推知必然承受相當的影響 ( 包括經由舅舅引介認識文學家張深切 )。而堂兄的偶然帶領 ( 透過大量閱讀作品 ),使他一頭栽入文學的世界,更激發了他以後投身文學創作的強烈渴欲。二、中學時代,青春期的敏感、富饒感性和精神苦悶,發自自身內面的要因,可說是促使他孜孜不倦、熱中於文學創作的最大理由。從小說轉向詩,則是基於自己的判斷與決定。三、同輩文學青年的相互激盪,如參加過坂原新一主持的詩話會活動即是一例。四、台灣文學前輩如張星建、張文環、黃得時、楊逵等人的教示或鼓舞。從張星建在中央書局提供他良好的文學閱讀環境,又教導他努力「創造新文藝,把新的文化遺產留給後代。」即可見一斑。
陳千武第一次正式發表的文學作品是詩,刊登在1939年8月27日的《台灣新民報》,題為《夏深夜的一刻》,是一首典型的田園詩。此後,從戰前到戰後,除了約有十年的時間(到1957年)遭遇語言的斷層,不得已暫時中斷創作外,始終未停歇過他的筆。
把陳千武的文學行路和歷程,加以概略的區分,則可歸納為:一、戰前期( 1939~1942 ),包括初期的文學修練和風格確立兩個階段,經歷求學和就業的人生,寫過六十餘首詩和若干短篇小說,除了一部分的作品顯示出社會關懷,理想主義的寫實性格外,也表現出青春期的敏銳感性,自身心境的呈示,和外界風物的描寫,具備濃厚的抒情和耽美的性格。二、戰中期 ( 1943~1945 ),大抵為創作低潮期。三、戰後期,可區分為初期、中期和近期三個階段。初期,除1946年6月在戰地俘虜營創刊《明台報》發表作品,表達出對新台灣的理念和高度期待外,至1957年間可視為空白期。中期的前半 ( 1958~1946 ) 值得一提的有:1958年復出文壇,發表第一首中文詩《外景》於 ( 《公論報》藍星詩頁 ),重新開始積極的投入文學創作,發表中文作品。1964年與本土詩人趙天儀、杜國清、林亨泰等十二人創立「笠詩社」,發刊《笠詩刊》,迄今出滿229期,三十八年間未曾間斷。此後,他自身也開始進入創作的高峰期。
中期的後半 ( 1965~1988 ),特別是1973年到台中政府任職以降,公的方面,透過文化中心大力提倡和推廣文藝於民間,居於策劃和指導者的立場,展現多彩和多面的文學活動。私的方面,進入個人文學創作的鼎盛期,不只是創作的質和量大大的有所突破,創作的範疇也廣及各個領域,從詩、隨筆遍及小說、文學評論,乃至兒童文學和文學翻譯。此期文學作品的題材和主題,甚為寬廣,綜合了感性和理性的表現,從個人愛情、人生的感受,到對外在世界的關懷,除其戰中回憶錄的自傳性質小說以外,均緊扣時代的脈動,呈示強烈的現實意識、歷史意識和文化意識。尤其值得特別強調的是,對白色恐怖和強人專制,高壓統治底下的台灣政治、社會、文化各層面,敏銳的加以省察、揶揄和批判,造成他作品的一個主調,飽含著強烈的現實主義性格。
近期 ( 1988~ ) 則依然保持旺盛的創作力,積極參與國內外的各項文學活動,維持每年均有二至三冊的新作問世。特別值得一提的則是,以一人獨自之力翻譯完成了日治時期台灣代表作家張文環多達百萬字的日語作品。此期文學作品的傾向,展示出對台灣解嚴後的政治、社會亂象,和醜惡的人性的觀察、諷刺與批評,大多透過簡單的語言旋律,反覆敘述,或刻意以旁白的語調來表現。
本節的最後部分,擬對陳千武長期以來多彩多面的文學活動作一補充敘述。
對陳千武而言,文學活動和文學創作具備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活潑的參與文學活動,既可推廣自身的文學理念,宣揚文學功能,也能接受挑戰和刺激,促成以文會友的效果。戰後數十年來,基於一種使命感,他所策劃和主持、促成的文學活動可謂不計其數。大抵,有私人的交流、演講和發表,也有透過文學團體,召開國際會議,作大規模的文學推展和交流工作。以下,舉其重要者,來探討其所具備有的意義。
以私人的文學活動為例,從早期,與本土文學家個人的交流合作,參與文藝組織的活動和推動 ( 如出版、座談和演講 ),近期則致力與日本、韓國各地的文學者相互提攜,熱絡交流。兩者都顯示出重要的意義。如「笠詩社」的創立和《笠詩刊》的編輯、出版、經營,他貢獻良多,在台灣文學 ( 現代詩 )傳統的確立和香火的傳承 ( 指導後進 )上,明顯的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和影響。特別是,笠詩社整體的文學傾向,在六○、七○年代,捲起本土文學的狂飆,成功地改變了台灣文學 ( 詩 ) 的全體走向,至今未衰。與日、韓文學家之間的交流,一起推動國際性大型的文學活動,開始自六○年代中期,也有數十年漫長的歷史。而這幾年特別顯示出其成果。台灣文學家 ( 現代詩人 )的作品,有不少曾透過翻譯和出版選集 ( 如《亞洲現代詩集》、《台灣詩選》 ) 等方式,已為彼邦人士所熟知。對陳千武自身而言也有相當的收穫,每年他都接到不少日、韓兩國舉行文學會議的邀約,前往演講。他的文學作品 ( 如《獵女犯》、《陳千武詩集》),由於頗受推崇和認定,被譯為日、韓文出版的著作正日益增加。
文學的內涵和特質概述
翻開陳千武迄今為止的著作目錄,對他所完成文學的質和量,不管誰必然都會感到有些驚訝吧!陳千武的文學業績,跨越詩、小說、隨筆、評論、兒童文學和翻譯等六個領域,己刊行的著作,合計達九十三冊之多。綜合來看,在他純粹的文學創作 ( 特別是詩、小說、兒童文學 ) 內蘊的題材或主題裡,都呈示出若干共通的特質,亦即一、從自身特殊的人生體驗出發,基於對自由、無限飛翔的憧憬,來反逆現實醜惡的壓力,追求善良的意志與美,或者探究人存在的意義,不惑溺於日常普遍性的感情,追求高度的精神結晶。存有這樣的認知與思考,可見出他創作的理念,不只注意到表現什麼,也極為重視怎麼表現。二、緊緊地扣住時代脈動中的大主題,藉文學的形式來投影生存的狀況,凸顯尋根的意識,表達對族群、民族、鄉土的深厚感情。三、捨棄古老的文學觀念,採取依賴思考表現意義性的方法,以現在感覺捕捉現實經驗,達成文學感性和知性的平衡。四、人道主義的揭示和深刻的思想 ( 如生死、愛情觀 ) 表現,包括對純愛的憧憬,對人性的洞察,對人類大愛的闡釋和發揚。並充分在文學中發揮抵抗的精神 ( 如對不公不正政治體制的抵抗 ) ,和批判的意識 ( 如對黑暗的社會定律、荒繆的文化現象的省察與批判 )。
從戰爭到戰後,陳千武努力不倦,最為專注的文學領域首推現代詩,這也是他創作中最為核心的部門。以戰前私家版的兩冊詩極為起點,到戰後的今日,一共出版過二十四冊的詩集。例舉一些重要、公認的傑作,早期如《密林詩抄》、《不眠的眼》、《野鹿》等,都可見出前衛現代詩法的實踐,和多變的主題穿插其間。中期的作品 ( 60~80年代間 ),如《媽祖的纏足》、《安全島》、《寫詩有什麼用》等,凸顯對封建專制政治的抵抗,對荒繆的社會現象,醜惡人性的批判,對民俗信仰文化的省察,饒富批評時代和現實的意義。近期的作品,如貫穿九○年代十年的時空,以解嚴後台灣政治、社會的各種脫軌現象為題材的作品,如《繽紛即興詩集》,充滿辛辣的諷刺和黑色的幽默。除外,以愛情作為主題的作品,如《剖伊詩稿》、《愛的書籤》等,顯示出對真愛的崇拜,或個人冷徹的愛情觀。
陳千武的詩,從個人的生、死、愛的主題探究,到對台灣現實、民族、風土的關注,社會、文化、政治的批評,振幅極廣,如《咀嚼》含有對中國人好吃民族性的揶揄,如《雨中行》表現對親情、母性的思慕和回歸,《貝殼》表達對愛情的執著。多數寫媽祖的作品,則以其作為文化省思和專制的象徵,批判的對象。《網》意識到運命共同體中,個人與族群的關連,深刻的探索民族的根源。《屋頂下》,則對台灣人主體意識的喪失發出沉痛的哀嘆。隨手拈來,都是值得深深吟味的傑作。
短篇小說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貫穿戰前到戰後,以他的人生實際經驗,以及對當代社會百象、浮世風格作過深刻觀察之後,寫成的帶有濃厚風俗小說傾向,收錄於最近刊行的《情虜》小說集中的作品。比較私密性的愛情小說,如《京子的愛》、《哀愁的一夜》。兼具呈示社會風俗、抒情風格則有《情虜》、《真情與錯愛》。以特定的人物作為題材的則有《卡滅校長》、《老職工》等,沉浸於詩氣氛的表現方法,獨特的對話,都是本集作品的特色。
關於兒童文學的創作,陳千武以為「童詩童話的創作,就是搖動兒童心鈴發響的作業,……可給大人與兒童回到原始純真的愛……」,在為數不少作品中,必須提及的有《富春的豐原》、《台灣民間故事》、《台灣原住民的傳說》、《台灣平埔族傳說》等,大抵,以原住民或鄉土傳奇為主題,不只具趣味性、向陽性和幻想性,也下意識地將濃烈的台灣風土、民族色彩記入其中。
文學評論方面,往往能表達出陳千武獨特的文學觀點與創作理念,和他的文學創作實踐有相互映照的效果。如《童詩的趣味》是自身長期創作童詩的體驗談,比較屬於隨筆式的寫法。《現代詩淺說》則分門別類羅列現代詩的表現、主題、方法乃至特質等一般性的問題來論述,是適切的入門書。《詩文學散論》、《詩思隨筆集》、《詩走廊散步》等,都是帶有隨筆性質,從寬廣、多樣的角度來論詩和談詩。有其深入淺出的效果。
永遠的文學者
陳千武自述,一生和「三」這一數字十分有緣。如小學讀過兩次三年級,使用三個名字,住過民間、豐原、台中三個地方。從地理位置的變遷,已可見出他創作版圖遷移和變動的軌跡,及對國內文學界影響力不斷地在增加。而最近十年間,這一創作版圖,更是大大地有所開拓,以東京、台中、漢城 ( 湊巧也是三 ) 作為主要的中心和轉接地,他的文學創作和活動遠及東亞的日本和韓國,步上亞洲國際舞台的傾向,可謂越來越為增強。陳千武的文學創作,在日、韓兩國內,受到不少文學者的推崇和重視,從他每年都數度受邀參與會議、活動或演講,著作不斷地被譯介為日、韓文出版,即可窺之一、二。舉最近的例子,2000年5、6月間,當他的短篇小說集《獵女犯》在東京舉行新書發表會時,從日本各地竟有九十位以上的文學者前來參加,連綿數個小時,盛況空前。在日本、韓國,他的文學交流人脈至深且廣,甚至已深入地方。
而陳千武的文學,之所以受到國內外極高的評價和肯定,可以說是,因為他一向努力追求的文學具備有強烈的台灣本土色彩,足以讓亞洲近鄰的不少文學者感到魅力和價值所致。他的文學中流露出對台灣風土、歷史文化意識的執著,具備強烈的現實意識;文學創作的內涵緊緊扣著時代的脈搏躍動。他的作品基底,既有台灣自身特殊的環境、狀況所形成的大主題,顯示各個時期變動的精神軌跡,也充分發揮記錄、彰顯存在著歷史意義的時代影像的功能。比如,透過詩或小說來呈示殖民統治下台灣人的心靈、行動、思考和境遇,並且不斷在作品中搜尋主體性的台灣人的精神位置,發現自身民族精神根源所在,以資獲得單打獨鬥的文學家個人可以安住的精神場所等等,從個人的誠實,本土的現實和問題意識出發,包含可資無限擴大,令所有人共感鳴的本質性的感動。透過作品思考愛、生死、人性的意味,還有作品中對政治、社會、文化問題的思考和關懷,尊重人本和人道主義,同情弱者,時時表現出不妥協,抵抗和批判的精神,種種,也使他的文學擁有放諸四海皆準的重要性和國際性。可以說,陳千武巧妙的在創作 ( 超越一切,作品才是唯一檢驗的標準 ) 中融合了本土性和世界性的文學素養,才促使他的文學筆鋒越加精純和犀利,文學主題越加蘊含高次元的意義和價值,閃閃飛耀而光芒四射。
「我以為抵抗和寬容,硬骨和溫柔,嚴格和明朗,這些都是理解陳千武的 『人』 的秘鑰。」「具備了歷史觀,敏銳地反應出污濁的現實,擁有看清權力或獨裁者貪欲本質的實存感覺,這些就是流瀉在陳千武作品深層的底流。」以上是日韓兩國的代表詩人高橋喜久晴和金光林,對他的「人和文學」一段推崇的評語。誠然,陳千武不只是一位具備重要性和影響力、優秀的文學者,更是持有強烈自覺,踏踏實實誠摯的文學創作者。這是較諸一切光環都來得貴重的。陳千武,確實當之無愧地,是一個永遠的文學者,一種典範。今後可以相信,他必然會繼續走向更形寬廣、堅實的文學大道。
• | 台灣 南投 |
1922 | 生於南投縣民間鄉。 |
1928 | 入南投民間鄉皮仔寮公學校。 |
1931 | 由皮仔寮公學校三年級轉南投小學校。 |
• | 台中、彰化 |
1935 | 入臺中一中。廣泛閱讀各種文學作品。 |
1939 | 詩作首次刊載於《臺灣新民報》。 |
1940 | 於《臺灣新民報》和《臺灣藝術》發表詩作;受邀加入坂原新一主宰的詩會。編自家藏版《徬徨的草笛》詩集。 |
1941 | 臺中一中畢業。入臺灣製麻會社擔任監工職。發表短篇日文小說《白上衣女人》、《風吹秋宵》和《老職工》。 |
1942 | 入彰化製米會社服務。發表《春色》等詩,編自家藏版《花的詩集》。 |
1951 | 發表短篇日文小說《哀愁夜》。 |
1958 | 發表第一首中文詩於《公論報》。 |
1963 | 出版第一部中文詩集《密林詩抄》。主編《民聲日報》「文藝雙周刊」。 |
1964 | 參加吳濁流主持的《臺灣文藝》座談會。發表短篇小說《卡滅校長》。主編《民聲日報》「文藝雙周刊」。與吳瀛濤等創辦《笠》詩雙月刊。 |
1965 | 參與《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新詩集》編選工作。自編自費創辦油印詩刊《詩展望》,為《笠》詩刊的補助刊物出版。詩作數首被選入《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新詩集》。出版詩集《不眠的眼》和譯詩集《日本現代詩選》獲得第一屆笠詩獎翻譯獎。 |
1970 | 譯小說集三島由紀夫《憂國》。主持編選與翻譯台灣現代詩,撰寫《現在詩的歷史與詩人們》,以《華麗島詩集》中日文對照出版。 |
1973 | 結束林務機關人事行政職務。轉入台中市政府任總務職。詩作數篇被選入《中國現代詩選》和《六十年詩歌選》。 |
1974 | 譯《田村隆一詩文集》。出版詩集《剖依詩稿》、《媽祖的纏足》。 |
1975 | 譯《韓國現代詩選》。主持《笠》與「夏畫會」舉辦「現代詩畫展」。執編《笠》詩刊。 |
1976 | 創設籌辦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後正式派任主任職。 |
1978 | 發表詩作數篇及隨筆《張文環與我》、《就地求生》、《評杜國清的詩》;翻譯渡邊武信、北原政吉的作品。展出「詩創作展」、「詩畫展」及舉辦現代詩座談會。 |
1979 | 翻譯台灣現代詩為日文,收入北原政吉主編《臺灣現代詩集》,獲日本圖書協會審定為推薦圖書。主辦台中市兒童詩畫展,編選《小學生詩集》。參與《美麗島詩集》的編輯工作,出版附錄《臺灣新詩的回顧》。出版《現代詩淺說》詩論集。 |
1980 | 翻譯小說集《醜女日記》。 |
1981 | 出版日文詩集《媽祖的纏足》。 |
1982 | 參與譯編《亞洲現代詩集I》。出版少年讀物《富春的豐原》故事集。主編《亞洲現代詩集II》出版。 |
1983 | 翻譯北原政吉詩集《龍》(臺灣紀行詩)。 |
1984 | 出版短篇小說集《獵女犯》。 |
1985 | 發表小小說《拍桌子》。新建臺中市立文化中心落成,舊文化中心與之合併,並易名為「文英館」,同時改主任職名為館長。 |
1986 | 出版詩集《安全島》。 |
1987 | 發表短篇小說《駙馬》。退休後專事寫作。共同翻譯日小說《海市蜃樓》、《化妝》、詩集《散步之歌》。 |
1988 | 主持亞洲詩人會議在台中舉行。出版《愛的書籤》詩畫集,蕭寶鈴畫插畫。任臺灣兒童文學協會理事長連任4年。 |
1990 | 出版詩集《寫詩有什麼用》。出版《陳千武作品集》。編選《兒童寫給母親的詩》。編譯主編《亞洲現代詩集》第5集出版。 |
1991 | 出版譯編《台灣原住民母語傳說》。改編《台灣民間故事》再版。前衛出版臺灣短篇小說集,納入《陳千武集》。編輯、出版《台中縣日治作家作品集》。 |
1992 | 獲國家文藝翻譯成就獎。出版評論集《童詩的樂趣》。共譯童詩中日文對照《海流》出版。編兒童詩集《我心目中的爸爸》。 |
1993 | 出版日文譯《陳千武詩集》。出版童詩評論集《童詩的樂趣》。主編台中市《小學生詩集》出版,一至四集。出版詩集《月初的風景》。出版少年文學故事集《檳榔大王遷徙記》、《台灣平埔族傳說》。 |
1994 | 出版《舊約聖經的光與愛》翻譯集。 |
1995 | 譯張文環日文小說《夜猿》。受聘擔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共同編譯童詩中日文對照《海流》出版。主編《95亞洲詩人作品集及論文集》。 |
1996 | 出版詩選集韓文譯《木瓜花詩集》 |
1997 | 出版《西川滿臺灣小說集》譯本。出版《臺灣新詩論集》、《桓夫詩評論資料選集》。出版《詩文學散論》、《詩的啟示文學評論集》。獲大墩文學貢獻獎。秋吉久紀夫著《陳千武論》出版。日本《詩與思想》雜誌第147期出版〈特集,陳千武〉專號。 |
1998 | 出版少年小說《檳榔大王物語》日文譯本。參與台日韓詩人創作連詩。 |
1999 | 撰寫《臺中文學史年表》。獲臺灣文藝作家協會「亞洲詩人文學功勞獎」。獲台灣文化學院頒發榮譽博士。 |
2000 | 主辦台、日、韓詩人詩書展在台中市文化中心展出。舉辦三國詩人座談會。小說集《獵女犯》日文譯本出版紀念會。獲南投縣文學貢獻獎。擔任臺灣現代詩人協會籌備主任委員、召開成立大會並予立案。獲日本東京「地球社」頒發「地球詩人獎」。台、日、韓四位詩人連詩集《搭乘木筏船》出版。合譯南瀛文學家《林修二詩文集》出版。 |
2001 | 出版《陳千武精選詩集》。翻譯畫家何德來日文短歌集《我的路》交歷史博物館。 |
2002 | 綠川個人史徵文評審決審。獲第六屆國家文藝獎。 |
• | 台北 |
1982 | 主辦台、日、韓三國現代詩人會議,擔任會議主席。 |
• | 台南 |
1943 | 入臺南市「臺灣第四部隊」,參加濠北地區防衛戰。 |
1999 | 主辦台日韓連詩活動。 |
2002 | 評審「日治時期文學資料翻譯」。 |
• | 新加坡、基隆 |
1946 | 7月14日從新加坡出發,7月20日於基隆登陸返鄉。 |
• | 日本 東京 |
1980 | 參加地球詩社主辦的「東京國際詩人會議」。發表隨筆《國際詩會在東京》。 |
1998 | 受邀在日本「現代詩歌文學館」演講「臺灣現代詩」與對談。 |
• | 日本 前橋 |
1996 | 參加「世界詩人會議」。 |
• | 日本 銚子 |
1996 | 參加「東亞文化交流會談」。 |
2000 | 參加「吠」詩誌年會。 |
• | 日本 金澤 |
2001 | 參加日本金澤、福井「一筆啟上賞文學獎」頒獎典禮。 |
• | 韓國 濟州島 |
1999 | 參加韓國濟州島參與連詩活動。 |
• | 韓國 漢城 |
2001 | 參加「第四屆東亞詩書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