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寬,1921年生於北平,先後畢業於四川中央大學建築系以及美國伊利諾大學建築研究所。1951年任美國麻省康橋葛羅匹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建築事務所設計師,1952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設計講師,1954年與貝聿銘建築師合作設計東海大學,並於1960年返台擔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1963年東海路斯義教堂落成,至今,東海大學仍是台灣極富風格與特色的校園之一。1967年當選台灣十大建築師,1995年獲中華民國第一屆傑出建築師,近年來於台灣、英國、北京、上海等皆發表個展。
1950年代歐美如火如荼的抽象繪畫運動,直接影響了陳其寬畫風的形成。因為在1949-1950年間,他就讀的伊利諾大學和加州大學建築系,便與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派關係密切,而1951-1954年間他所任職的葛羅匹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建築事務所,主持人葛羅匹斯更是二次大戰前被迫流亡美國,任教哈佛大學建築系、包浩斯學派的主要領航者之一。當時的包浩斯學院(1919年創立)聚集了德國抽象運動最重要的藝術家,像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克利(Paul Klee 1879-1940)、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 1871-1956)、阿爾貝(Joseph Albers 1888-1976)和施勒默爾(Oskar Schlemmer 1888-1943)等。
陳其寬作品中特別在裝飾性的色彩、建築的線條和迷幻的空間上,不僅不同於傳統山水畫的「重複性」美學,也相當程度不侷限在幾個世代所糾纏的東西調和、西化或水墨現代化問題,而直接探入游牧性的藝術世界。
其作品所創造的「非此非彼」之游牧性藝術世界,相當具有近代理論界常提到的「當代性」精神,其特點在於,透過傳統的彩墨媒材,接通了那個沒有身分和沒有國度疆域的「迷離的感性世界」。在這個「迷離的感性世界」裡,不只可以鬆懈自己,不受環境價值限定,基本上它是一種象徵,一個不受文化意識形態控制、憧憬天馬行空的精神自由,如同超越時空的外太空,在台灣美術史上,他走出了一條非常獨特的藝術路徑。
幼年時代對美的感受就特別敏銳。五歲時的第一張畫是「水天一色」,一張全是藍色的水彩畫。當時我聽得姊姊唸「滕王閣序」中的「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便充滿了作畫的衝動。特別喜愛美的事物,包括兒時在北京的宅院時,我便懂得特別挑選最美的那一位丫環照顧我。這份對美的感覺一直到我設計路思義教堂時發揮到了極致。在我的繪畫與建築中,我除了追求造型的美感外,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蘊藏一份『靈』性。
這一生歷經抗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我讀中央大學建築系快要畢業時便被政府徵調去擔任印緬戰區中美聯合遠征軍少校翻譯,歷經無數的劫難,如今還能平平安安苟活於世,我要特別感謝:第一位是葛羅培斯先生,當時他是哈佛大學建築研究院院長,由於他的一封電報讓我留在美國,如果我回大陸,後果真不堪設想。而葛羅培斯很器重我,又推薦我去麻省理工學院兼課。我在他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三年期間,在建築與繪畫創作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第二位要感謝的是貝聿銘先生,他請我來台灣規劃東海大學校園,我才有機會在自己的國家發揮建築專業,一圓我的建築美夢,並創辦東海大學建築系,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
第二位我要特別感謝內子,她總是善解人意,聰敏靈巧,在我的建築師事務所最困難時,適時替我化解危機,讓我無後顧之憂,可以繼續專心創作。如今我在台灣近半世紀,如果有任何成就的話,完全要感謝她辛苦地付出,我今天得到這個難得的最高榮譽,我願意獻給她,沒有她就沒有今日的我,這完全是我的肺腑之言。
我想我一生的命運總是在危險邊緣安然度過,今天我還能得到這個上天恩賜的禮物,我心裡只有感恩,再感恩!
如果沒接到那通電報,那麼,陳其寬今安在?
一九五一年一月三十日是陳其寬生命中一個關鍵的日子,當時在美國已取得伊利諾大學建築碩士,並榮獲伊利諾州丹佛市市政廳設計第一獎的陳其寬,正與獲得氣象學博士的姐姐捆好行李,兩人準備一起搭機返回中國。他預計回國赴天津交通大學任教。突然他接獲來自劍橋哈佛大學葛羅培斯的一封電報,告訴他學校仍有一名研究所空額,希望他儘速於二月五日去學校報到。姊弟兩人喜極而泣,姐姐當機立斷要他把握機會留在美國,她一個人回去照顧父母即可。那一封電報使陳其寬繼續停留美國,開展出他傲人的建築與繪畫成果。而姐姐回國後六0年代遇到文化大革命,被說成是美國的間諜,吃盡苦頭,最後得癌症去世。文革時他父親因為在國民黨時代任職教育部,與張道藩、陳立夫共事,因而被鬥、被批,全家下放到蘇北勞改,妹妹自殺,境況淒慘。而當年中央大學建築系同班同學文革時代不是瘋了,就是跳河自盡或病了,所剩無幾。如果不是那封電報讓他留在美國,他在中國大陸的命運又將如何?
如果沒接到那通電話,陳其寬會來台灣嗎?
一九五四年四月的某一天,仍在劍橋葛羅培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陳其寬,忽然接到在紐約大地產商威奈公司擔任建築部主任的貝聿銘長途電話,希望他協助規劃東海大學校園。如果他不是接到這通電适,他可能在美國繼續發展,他不會來台灣,也不會又獲得東海大學吳德耀校長的青睞要他籌辦東海建築系,成為創系主任。甚至一九六二年與貝聿銘聯手打造路思義教堂,締造台灣建築史的一頁傳奇。他甚而在台灣結婚生子,安居下來。如果當年他留在美國,相信他一定會成為國際出色的華裔建築師與藝術家,因為未來台灣前,他曾獲得美國《建築論譠》雜誌主辦的青年中心全美競圖第一獎,而且在美國已個展十次,是非常優秀的建築師與畫家。如果不是那通電話,那座舉世聞名的路思義教堂可能很難在地球上誕生,而他與台灣的關係可能也非常淡薄。如今回首再看,他是台灣第一位引進包浩斯設計教育的學者,也培養了許多優質建築師,一九六七年當選台灣十大建築師,一九九五年又當選台灣首屆傑出建築師。他在台灣一轉眼已居住了四十餘年。那通電話,確實是他人生命運的轉捩點,也拉起他與台灣不可解的親密關係。
流離遷徙的童年歲月
一九二一年出生北平的陳其寬,小時候染上癩痢頭,頭髮剃得精光,像個「禿小兒」,模樣不甚靈活。他從小即倍嘗搬遷之累,在江西、北京、南京之間來回搬移。五歲時他們一家人由江西南昌搬來北平,居住北平東城雍和宮附近王大人胡同裡一幢清朝舊王府改建而成的五進大宅門。五進的院落,不是月門就是垂花門,一進一進之間不是擺放金魚缸就是石榴盆栽,也栽種了不少農作物及柳樹、槐樹或桑樹、棗樹。而廳堂更是不缺字畫、陶瓷。這個大宅院的空間穿透與擺設,竟是他最早的建築啟蒙與美感蒙養。原來藝術對他的呼喚,早就源發於那遙遠的幼年時光。
陳其寬五歲開始接受私塾教育,背誦四書五經。有一次他聽得姐姐誦讀「滕王閣序」中一句:「秋水共長天一色」,那秋水,那長天,那一色,忽然讓「禿小兒」開了竅,他竟想以優美的詞句入畫,把文學的想像化為視覺圖象。那張「天水一色」他生命中最早的一張水彩畫,早就灰飛湮滅,可是印象中那片水藍藍的色彩,郤是他早發的浪漫情懷的真情流露。
不開竅的傻子,走過挨揍的慘綠少年
北京才住了一年,他們舉家搬往南京,直到十歲才搬回北京老家,陳其寬才進入方家胡同小學,接受正式新式教育。在學校他的書法總是第一名,因為早在私塾時代,他每天下午都練字,張猛龍碑、張黑女碑的魏碑體他早已熟能生巧,也練寫石鼓文大篆或抄寫金剛經小楷。他的書法才氣早露,甚至在全校師生前上台揮毫,他的表演才華也自小顯露出來。可是他只有書法與畫圖兩種成績最好,其他都不是很好,數學尤差。相對地,他姊姊成績總是第一名。在父親望子成龍心理下,他逃不過父親的揍打,又被喚為「傻子」,殊不知愈打愈傻,這位不開竅的傻子,往後還有更多的苦待他嘗。
從小流離遷徙的陳其寬,「家」對他而言,或許只是個「空間」的游動,像天上的遊雲沒有一定的住所。然而北京這座大宅院的一次大翻修,郤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對中國四合院建築的嘖嘖稱奇。他驚嘆的是那位老師傳手上沒有一張設計圖,郤能領著工匠把老椽子、老樑、老柱子,一一拆下,又一一復原,沒有半點閃失。而他所畫的只是在地上畫個打黑線的圖而已,再依樣放大。這個他十一歲的鮮明體驗,冥冥之中,似乎牽引著他走上建築之路。人生的際遇,不可預料,一個大翻修,就能改變全局。
在動盪中成長的中華兒女,生命的韌性總是特別悍強。一九三三年,陳其寬十三歲,小學畢業,日本已於前兩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佔據東三省,前進華北,直逼北平,他們舉家遷回南京。幼小的他已經搭乘津浦鐵路,在北京、南京之間來來回回四次,流離歲月中的所見所聞都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重要素材。
在南京中學就讀初中的陳其寬,他的美術是最強,但其他功課表現平平。一九三七年陳其寬初中畢業,郤沒考上高中。氣極敗壞的父親,只得託人說情,安排他進入安徽鍾南中學就讀。時值抗戰,人心惶惶,才沒讀三個月日本又進攻上海,直逼南京,父親又帶著全家逃難到浦口,然後由母親與四個小孩搭船到漢口,再轉民生輪,行駛長江三峽,直抵重慶。他進入一所專收各地流亡學生的四川合川國立第二中學。由於師資極佳,他的天賦到極好的發揮,數學、化學分數一路爬升。
由大學生到二次大戰少校翻譯官
流亡學生的愛國心特別激昂,人人沒不以報效國家為己任,雖然他喜歡藝術,也喜歡航空,但是危急存亡之秋的國家更需要工程建設人員,於是,他選擇進入中央大學建築系就讀。在中大建築系他最擅長的科目是「快速設計」,那是激發想像力最重要的練習,陳其寬總是得獎,他創造思考力絕佳。在中大建築系,他也學人體素描及水彩,課餘他便就近到中大美術系觀摩畫作。
一九四四年陳其寬大學畢業,適逢中國抗戰最艱難的一年,這一期中大畢業生課程尚未結束,便被徵召為翻譯官。在行李中他不忘夾帶水彩畫具與一盒彩色鉛筆。出發前他郤得了盲腸炎,住院三個月,弱不禁風。出院後被派往昆明受訓,他對中國西南山區少數民族的服飾驚艷萬分。不久他便被載往印度。他是班上唯一被派往最遠的少校軍官。他的人生經驗因為逃難,因為戰爭,活得一次比一次新鮮、刺激。
這次的飛行經驗,是他人生中的頭一次。那架軍機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下降雷多機場前,忽然大翻轉,與地面成九十度下降,正匍匐在窗前看風景的陳其寬,他眼前的茶田頓時一一倒掛起來,飛機又急轉彎,茶田又旋轉不已。這次空中大旋轉的視學震撼,竟在二十多年後出現在他的<迴旋>水墨畫中,千山萬水在他筆下迴旋舞動,開拓出新的中國水墨畫視野。
在印度從軍,他的寫生畫作為一位騾馬輜重兵團團長所欣賞,不但請他設計舞台,又邀他上台反串女生,他清秀的扮相與演技成了最佳女主角,這位少校女演員的名氣,不逕而走,風靡營區。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舉國翻騰,陳其寬也光榮退伍,他的戰地寫生水彩畫如<緬甸密支那>(1944)、<前進指揮部>(1944)、<昆明文廟>(1945)都成為二次大戰珍貴的時代記錄。
如果不是時局動盪,不是戰火無情,迫使那一代的中國人流離失所,倉皇逃難,陳其寬不會有機會走遍大江南北,由北京而南京、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貴州、廣西及雲南各省,又至印度、緬甸叢林。他飽覽了西南的名山大川與少數民族原始風情及各省的鄉土風光。這些因緣際會的人生體驗,都成為培植這朵藝術蓓蕾,日後盡吐芬芳的肥沃土壤。
由伊利諾大學到葛羅培斯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光榮退伍後,陳其寬先後進入中國第一代建築師關頌聲領導的基泰建築師事務所、內政部營建司及美軍顧問團工作。一九四八年八月陳其寬搭乘「戈登將軍號」輪船,離開他居住了二十七年的苦難祖國,遠赴新大陸留學,他進入伊利諾大學建築研究所就讀。在所有課程中,他獨對瑞士建築學者基提恩的《空間、時間、建築》最感興趣。他讀了一年便畢業,陳其寬以他的畢業製作贏得丹佛市市政廳設計首獎。畢業後,好學不倦的他,又利用打工之餘在洛杉磯加州大學藝術系,選修工業設計、室內設計、陶瓷、金工和油畫等課程,同時也申請入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
一九五一年一月三十日,葛羅培斯的一封電報,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雖然當時他因哈佛大學研究所學費太貴而放棄深造機會,蒙葛羅培斯提拔進入他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擔任設計師,葛氏看他表現優越,又推薦他到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兼課。他受到系上一位匈牙利藉的藝術理論家凱培斯《視覺語言》的啟發,書中強調運用新素材的透明性,創造建築空間的可能性,開啟他的新視野,同時他更驚訝現代科技對藝術的衝擊,他開始動手玩相機,也把科技的視角應用在創作上。工作之餘,他勤到紐約現代美術館吸收現代繪畫觀念。五0年代正是抽象表現主義獨領風騷的時代,陳其寬試著把中國書法的線性美感,結合抽象畫的構成,形塑他個人鮮明的抽象水墨畫,如<母與子>(1952)、<足球賽>(1952)、<草原>(1953),打破外國人對中國畫總是千篇一律的迷思。在葛羅培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三年是他人生成長的躍昇期。
與貝聿銘聯手打造東海大學校園及路思義教堂
一九五七年九月陳其寬由紐約飛抵台灣,到東海大學視察工程,對他來說台灣之行只是短暫的行程,然而當時他並不知道這郤是他人生航向的大轉彎。從一九五四年在紐約與貝聿銘合作東海大學校園規劃案後,他便著手畫了一張「東海大學遠景圖水墨畫」讓貝聿銘向美國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報告。畫中一條東西向的軸線橫貫其間,兩旁散置著錯錯落落的合院建築,是一座林木掩映可遊、可居,無塵俗氣的中國林園。
引人入勝的東海大學校園,由張肇康的前期工程督建到陳其寬的後期工程整建,已呈現一個貼近人性空間的合院形式,又融入西方大草坪的寬敞、開闊,結合著現代化建築簡潔無華麗雕飾的風格。虛實的院落建築群與廣大的草坪、森林,蔚成涵富人文氣質與自然風的東海大學校園,灰瓦、紅磚、斜屋頂,簡潔、素雅的院落,那是中國風格的現代化建築在台灣的第一次呈現。
而東海大學那一座大弧度的路思義教堂,由地表上旋起,優雅地旋向天空,婉約動人的風采,靈巧又充滿詩意。這座亦屋亦牆的薄膜雙曲面建築,室內是無數肋樑交織而成,四片曲面交會於屋頂,形成一條狹長的一線天,兩側的邊窗,弧度優美,天光由上而下,或由側面射入教堂,神秘而莊嚴。教堂外牆一片片褚色的菱形面磚,在陽光中,光潔明澄,彷彿神臨大地,燦爛輝煌。
教堂原是東海大學校園規畫中的建築之一,從一九五四年的初步構思到一九五六年至五七年的結合眾人意見逐步修正為有著弧度優美的「堪腦依」雙曲面的薄殼建築,陳其寬所繪製的平面圖、內部透視圖、水墨彩色圖與製作的模型,先後發表於美國《建築論壇》、《建築記錄》等雜誌。從此工程計劃即停頓下來,直至一九六0年老路思義先生巡視東海校園,堅持再造教堂,才在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一日開工,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一日完工。陳其寬由設計到施工、督工,全程躬親參與,一個擁有靈巧思維的藝術家,配上一個精於結構計算的結構師鳳後三,再加上一組踏實、用心的營造團隊光源營造廠,及一向注重結構,講求技術完美無缺的貝聿銘的決策力,打造世界級的路思義教堂,就靠他們撐起建築史上的一片天。
引進包浩斯設計教育第一人
陳其寬這位擁有伊利諾大學建築研究所的養成教育,又親炙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也是德國包浩斯設計學校創辦人葛羅培斯,並在他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三年,同時又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他的經歷與資歷,已在他體內匯成一股包浩斯教育的潛流,與他自身的中國母體文化互融互滲。
一九六0年在他主持下的東海大學建築系,不但系館是他親自設計的白色建築,是以新材料、新結構營建的台灣最早的薄殼建築,而藝術中心也是用拋物雙曲面RC傘狀結構,做曲面傘狀屋頂,建築樸實無華,又有雕塑美感,又結合中國建築的合院空間及月門、花瓶門,既現代又中國。它施工既容易,省工又省料,彰顯出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陳其寬的白色建築象徵著他用包浩斯革新的精神,無論在材質或意念上,他要再造一種現代的建築語彙。
在他主持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六0年代(1960-1964),他在一年級講授「基本設計」課程,偏重結構的實驗,著重以紙做出各種切割空間造型,推展「簡單就是美」的理念。他著實是國內引進包浩斯設計理念的第一人。而路思義教堂它的創新形式與建築工法,更是一個包浩斯的代表。漢寶德認為:「這可能是包浩斯精神在東方的最佳產品,簡單、合理、輕巧。結構、空間、功能的密切配合。」在陳其寬的身上傳承自葛羅培斯所力倡的「建築沒有終極,只有不斷變革。」的理念。六0年代他帶領東海建築系學生,去形塑一個具有現代理念、現代技術,又有中國傳統精神的建築。
開拓中國繪畫的全新境界
其實陳其寬的建築與繪畫,正是一體的兩面,相輔相成,當他的詩意與巧思運用在建築上便成為優美又簡潔、輕盈的路思義教堂,發揮在繪畫上便成為不用皴法,自用我法的新技法、新美感、新思維的現代繪畫。
五0年代末,六0年代初台灣藝壇,抽象畫狂飆,引發現代繪畫論戰。當看到國內為抽象畫論辯不休,陳其寬以他在美國旅居十二年,對現代藝術的了解,提出一篇具有建設性觀點的文章<肉眼、物眼、意眼與抽象畫>(1962)供國內藝術家參考。他認為二十世紀是一個民主自由的世紀,也是科技發達的時代,藝術的發展與世紀文明的飛躍密不可分。科技產物如X光、顯微鏡、望遠鏡的發明,透過物眼,人的空間視野比單用肉眼所見的世界寬闊神奇。而搭飛機,使現代人的眼界不同於以前,用新的感覺,新的視界結合現代人的意識作畫,便產生新的「意眼」。
由於他的建築師背景及豐厚的現代藝術涵養,促使繪畫上打破傳統窠臼,他的畫既沒有傳統皴法,也沒有傳統的視點,他不斷嘗試實驗,開展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風貌。在技法上,他用蠟、用礬、用水拓、用墨拓、用拼貼、用轉印、用滴色、用點描;在透視上,他常以建築由上而向下俯視的平面圖入畫,如<西山滇池>(1953),也將橫切面的剖面圖入畫,如<陰陽>(1985),又有高空鳥瞰又轉動的視角如<迴旋>(1967),或向上直角仰視的<午>(1969);在空間上,他常運用窗,製造空間景深效果,有圓形、扇形、梯形、六角形窗,既可借景又可推遠空間,如<橋>(1988),有時他融合望遠鏡、廣角鏡、顯微鏡的視效,透過科技的物眼入畫,如<縮地術>(1957);在構圖上,有時中央對分,上下反置,有時中央對分上下旋轉,運用建築上的雙曲結構如<巽>;在內容上,有故國神遊的鄉愁之作,如<臥遊>(1957),有簡筆幽默之作如<生命線>(1953)、<童心>(1979),也將文字入畫,如:<仙>(1987)、<朱顏>(1957),也有升仙幻境的<方壺>(1983),及詮釋易經哲思易理的卦象<泰>(1986);在尺幅上,有狹而長,也有短而小,每一種畫幅都情趣十足,別具巧思。
二00三年十一月,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雲煙過眼-陳其寬的繪畫與建築展」,涵蓋四0年代至今的一百二十幅水墨畫及六0年代的建築代表作。這位在藝術上戛戛獨造的建築師、畫家陳其寬,他實踐了包浩斯學校創辦人葛羅培斯的理念:「藝術的作品永遠同時又是一個技術上的成功。」半世紀以來,陳其寬已為二十世紀的中國繪畫開拓出全新的境界,為水墨現代化留下變革的軌跡,他的繪畫與他所設計的路思義教堂一樣,都是一個發明,充滿靈性、詩意。
作者簡介│鄭惠美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所碩士,著有《空間、造境、陳其寬》(雄獅美術出版)。
1921 | 生於北平。 |
1923 | 居江西南昌。 |
1925 | 居北平,私塾家教。 |
1929 | 居南京,私塾家教。 |
1930 | 小學教育於北平方家胡同小學,曾獲全校書法首獎。 |
1933 | 初中教育於南京中學及鎮江中學。 |
1937 | 高中教育始於安徽和縣鎮南中學。 |
1940 | 畢業於四川合川國立二中高中部。 |
1944 | 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四川重慶沙坪壩。被徵調當印度戰區中美聯合遠徵軍少校翻譯,足跡遍川、滇、黔、桂西南各省及印度、緬甸。 |
1946 | 任南京基泰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
1947 | 任內政部營建司技士。 |
1948 | 任南京美軍顧問團工程師。 九月,入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 |
1949 | 獲美國伊利諾大學建築碩士學位。 獲伊利諾州丹佛市市政廳設計第一獎。 |
1950 | 於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繪畫、工業設計、陶瓷。 |
1951 | 任美國麻省劍橋葛羅培斯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
1952 | 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講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藝術館個展。 |
1953 | 美國波士頓城及卜郎畫廊個展。 |
1954 | 波士頓卜郎畫廊個展。 與紐約貝聿銘建築師合作設計東海大學。 紐約懷伊畫廊個展。 |
1955 | 波士頓卜郎畫廊個展。 紐約懷伊畫廊個展。 菲利浦學院萊蒙藝術館個展。 |
1956 | 獲美國《建築論壇雜誌》主辦青年中心全美建築競圖第一獎。 |
1957 | 紐約米舟畫廊個展。參加波士頓大學卜藍代斯大學聯合展出,耶魯大學藝術教授吳納孫博士在《藝術週刊》著文評為:「近年來最有創意思想之畫家。」 赴日本、緬甸、泰國、歐洲等地作畫考察建築。返台灣主持東海大學建築事宜。 |
1958 | 參加《時代雜誌》主辦之巡迴畫展。 參觀比利時世界博覽會。 赴緬甸、泰國、中東考察。 |
1959 | 美國包裝公司特約繪製「東方思想」畫系中之一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赴歐洲旅行作畫。 史丹佛大學教授、英國藝術評論家蘇利文著《二十世紀中國畫》中評為:「最具創造性之中國畫家之一。」 |
1960 | 返台灣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 參加美國百年水彩畫展出。 |
1961 | 紐約米舟畫廊個展。 任故宮博物院遷建工程顧問。 紐約米舟畫廊個展。 波斯頓設計研究畫廊個展。 哥倫比亞大學個展。 赴菲律賓設計西里蒙大學教堂,並旅行作畫,考察建築。 |
1962 | 密西根大學藝術館「十年回顧展」。 紐約米舟畫廊個。 華盛頓佛瑞爾畫廊館長高居翰評為:「最認真探求中國畫新方向之藝術家,具有無窮之創造力。」 維吉尼亞大學藝術館聯合展出,得博物館收藏獎。 |
1963 | 紐約休曼畫廊個展。 赴埃及、地中海、希臘島嶼及印度旅行、作畫並考察建築。 紐約米舟畫廊個展。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落成,獲世界建築界重視。 |
1964 | 紐約米舟畫廊個展。 |
1966 | 參加「中國山水畫新傳統」在美巡迴展出,愛荷華大學李鑄晉教授評為:「具有慧眼之畫家。」 |
1967 | 當選為台灣十大傑出建築師。 |
1969 | 應舊金山重建局之聘,赴美設計舊金山中國文化貿易中心陸橋,並在舊金山市重建局舉行個展。 赴歐洲旅行。 設計中央大學全部校園規劃。 |
1974 | 香港藝術中心個展。 |
1975 | 赴越南、馬來西亞旅行作畫,並考察建築。 |
1976 | 台北美國新聞處「美國建國二百週年旅美畫家聯展。」 赴沙烏地阿拉伯擔任老皇大學建築顧問。 |
1977 | 加拿大維多利亞畫廊個展。 夏威夷白氏畫廊個展。 赴約旦從事建築工程,並考察當地建築。 加拿大巡迴個展。 |
1979 | 紐約布魯克林第六階層畫廊個展。 |
1980 | 任東海大學工學院院長。 台北歷史博物館個展。 台北春之藝廊「現代國畫試探展」聯展。 彰化銀行大樓設計,獲台北市政府頒贈最優設計獎,合作建築師沈祖海。 |
1981 | 參加歷史博物館與巴黎賽紐斯奇美術館在巴黎的「中國傳統畫」聯展。 |
1983 | 倫敦莫氏畫廊「近代中國畫」聯展。 「二十世紀中國現代畫」聯展於香港藝術中心。 水松石山房出版專集《藝術的體驗》。 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中華海外藝術家」聯展。 |
1984 | 檀香山藝術學院〈夏威夷〉美術館個展。 香港藝術節「二十世紀中國藝術討論會」聯展。 |
1986 | 「傘」出版社主辦「陳其寬回顧展」於香港藝術中心,展出作品一百幅。 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水墨抽象聯展」。 |
1987 | 台北歷史博物館「現代繪畫新貌聯展」。 加拿大溫哥華美術館主辦「水松石山房收藏展」。 |
1988 | 「北京國際水墨展」。 樂山堂收藏展於香港及台北。 |
1989 | 樂山堂收藏展於香港及台北。 |
1990 | 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中國.現代.美術」國際學術討論會。 馬里蘭大學郭繼生博士發表論文〈傳統的變革 ─ 陳其寬的藝術〉。 |
1991 | 樂山堂香港聯展。 瑞士蘇黎世,瑞德伯美術館個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陳其寬七十回顧展」,並出版專輯。 |
1992 | 第二屆「國際水墨畫展」於深圳。 |
1994 | 「中國現代水墨大展」於台灣省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展。 |
1996 | 台北歷史博物館柏林行前預展。 柏林東亞美術館個展。 當選台灣首屆傑出建築師。 |
1998 | 中央大學藝文展示中心「陳其寬個展」。 |
1999 | 牛津大學ASHMOLEAN美術館個展。 |
2000 | 「陳其寬八十回顧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及上海美術館,並出版專輯。 |
2003 | 台北市立美館「雲煙過眼 ─ 陳其寬的繪畫與建築」展,並出版專輯。 |
2004 | 中央大學頒贈文學榮譽博士。 《空間‧造境‧陳其寬》傳記出版。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