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屆
作曲家
錢南章
Chien Nan-chang
得獎理由
融合各類素材,創作多樣性的作品。 作品具原創性並具國際視野。 作品演出於歐、亞、美各地,並獲極高評價,對文化藝術交流有實質貢獻。 持續創作,質與量均豐,其毅力與執著足堪楷模,深受肯定。
得主介紹

錢南章教授,江蘇省常熟縣人,1948年生,童年曾就讀於老松國小(在當時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國民小學,學生有五萬多人),建國中學夜間部三年級時,由杜瓊英教授啟蒙學習鋼琴。1966年秋,板橋高中畢業後,考入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主修鋼琴,私下隨劉德義教授修習理論作曲。1973年秋出國進修,考入西德慕尼黑音樂學院攻讀理論作曲,留德期間,其作品經常在校內外演出,廣受德國樂壇重視及讚賞。1978年5月作品【詩經五曲】由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演出,由基爾邁爾指揮,杜玲璋演唱。同年6月獲得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作曲家藝術文憑畢業,9月回國即受聘母校—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教授理論作曲。1984年秋再度赴西德深造,鑽研現代作曲技藝,1985年9月其作品「龍舞」更由慕尼黑廣播電台交響樂團錄製專輯,並於國際樂壇頻道介紹,為我國樂壇爭得殊榮。1985年學成回國,復應聘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作曲組;1989年春,受聘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理論作曲迄今。  
 

錢南章教授作品類型廣泛,包含精緻的室內樂、和聲豐富的人聲樂曲、器樂曲、大編制的管弦樂曲及歌劇等。他擅長將本土的音樂素材結合當代西洋作曲技巧,幻化成極具特色的作品。聲樂獨唱曲:楊牧《十四行詩》多首,洛夫《因為風的緣故》、《雨中獨行》、《寄鞋》、《吹號者》,高陽《揮手時》等;合唱曲:《馬蘭姑娘》、《我在飛翔》等。  
 

作品曾獲黃自作曲創作獎、中山文藝獎。擊樂文教基金會委託創作的《擊鼓》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八屆金曲獎「最佳作曲獎」(1997年),次年又以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委託創作的《台灣原住民組曲「馬蘭姑娘」》獲得第九屆金曲獎「最佳作曲獎」。並以【我在飛翔】提名第十二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2005年,則再度以作品「號聲響起─錢南章第一號交響曲」獲得第十六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作曲人獎之殊榮。

得主感言

作曲一路走來,十分曲折。小時候,很喜歡唱歌,還到中國廣播公司「白銀阿姨」的節目「快樂兒童」唱過。讀初三時,媽媽問我要不要學鋼琴,才斷斷續續學了幾年。後來又糊裡糊塗的考上「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主修鋼琴。那時候許多學長,看我彈琴的程度,一直勸我轉修作曲。


大二時,劉德義老師剛從德國回來,但我轉主修不成,所以就私下跟劉老師學習。畢業後,因劉老師的推薦,考入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


留德前後六年,我的作曲老師Wilhelm Killmayer對我影響很大,他說:「你不需要做一位德國作曲家,你要做自己的作曲家!」那時候我還不知道如何做我自己,只知道作曲時,加入一些本土素材。


一九七八年回國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徘徊在對作曲技術、音響、及風格文化的探索。真正的轉變是一九九六年。那年我創作了四首大型曲子:「馬蘭姑娘——原住民獨唱、合唱與管絃樂」、「台北素描——大型室內樂」、「常動曲——大型管絃樂」及「158——打擊樂合奏」。這一年,我覺得我找到了自己,也覓尋到音樂,更確定真正要走的方向。


之後,我對創作愈來愈有自信,更覺得應該為我成長及居住的這塊土地作曲:「佛教涅槃曲(佛說阿彌陀經)——大型獨唱、合唱及打擊樂作品」、「我在飛翔合唱組曲」、「12生肖——打擊樂及動作表演作品」、「第一交響曲(45分鐘長)」、「以席慕蓉詩作的二十首藝術歌曲」,以及目前正在創作中的「第二交響曲〈娜魯灣〉——獨唱、合唱及管絃樂」。


作品完成後最需要的,就是發表。所以多年來,我衷心感謝,曾經演出我作品的所有團體與個人。尤其是委託創作,那是對我作曲品質的高度信賴與肯定。


五十歲以後,因高度近視引起的白內障,接連兩次的眼睛開刀,加上一眼弱視,眼力變差。作曲速度大不如前,每年的創作,平均只有一、二首而已。


作曲實在是個很特殊的行業。對外,我是全職音樂老師,課餘作曲。但內心裡我知道,我是個全職作曲工作者。長年累月的努力創作,加上幸運,近年來大型作品頻頻受到青睞,得以演出。每次上台謝幕時,內心的感動,外人難以想像。


這次得到國家文藝獎,對我而言,意義重大。我和我太太美貞對這個「從天上掉下來的大獎」,除了喜悅之外,對於推薦人、評審委員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都充滿感激與感謝!
 

藝術家素描
文|許宜雯

錢南章並非出生音樂世家,音樂僅是他幼時的興趣,他未曾設想自己成為一名作曲家,而他能夠獲得現今的成就,一路走來憑得是那股傻勁與毅力。如果問他如何持續創作長達三十年,他總是幽默表示:「我只是個傻瓜。」雖然聽似玩笑話,但這背後藏著一份錢南章對於音樂的執著:「我永遠不放棄,我始終比其他人付出更多時間累積實力。」這是他選擇走向創作這條不歸路,砥礪自己的力量。


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九四八年六月八日,錢南章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半年後全家跟隨國民政府搬遷來台,定居台北。由於居處在龍山寺附近,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錢南章幾乎參與了許多廟會活動,包括觀賞戲曲表演、欣賞歌仔戲演出、以及聆聽南、北管音樂等。此外,他也常到附近的三軍球場,觀看國劇、雜耍表演、鐵板快書以及相聲等民俗藝術演出。如此傳統藝術的氛圍,影響錢南章日後從傳統音樂尋求創作靈感,充分掌握傳統音樂的特色,創作出獨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幼時的錢南章喜愛收聽廣播劇,當時廣播劇風靡了台灣社會,其聲音的變化深深吸引著錢南章。由此開始,錢南章培養出細膩的聽覺,並擴張對於聲音的無限想像。這樣的興趣不僅陪伴他度過平淡的童年生活,造就他日後在創作上,總能善用多種音響的組合與新穎的音色變化,創作出多首室內樂與小型合奏曲。至今,錢南章的書桌旁仍擺放一台收音機,按時收聽廣播,作為創作之餘的娛樂。


對於歌唱相當感興趣的錢南章,小學時代即是合唱團的一員,從此開始接觸音樂世界。初中三年級那年,錢南章開始拜師學琴,雖然學琴過程曾數度中斷,但秉持著對音樂的愛好,升上高中三年級之後,錢南章立志朝音樂發展。那一年,他開始跟隨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張彩湘學習鋼琴;張老師嚴格的教學,促使錢南章更加認真學習,隔年順利考取中國文化學院(現今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


進入大學之後,錢南章主修鋼琴,並先後師事石嗣芬、藍敏惠兩位教授。大四那年,張彩湘教授受聘到音樂系任教,錢南章又再度成為張教授的學生。但初中才開始學琴的錢南章,起步已晚,在學長們的建議下,他決定跟從甫回國任教的劉德義,私下學習理論作曲。


劉德義教導錢南章和聲、對位和作曲法等課程,課堂之餘劉德義常提及自己在德國慕尼黑音樂院的學習經過。錢南章因此相當嚮往赴德深造,確立了出國留學的決心。大學畢業後的三年期間,錢南章仍持續跟隨劉德義學作曲。


在不易取得留學資訊的年代,家人十分反對錢南章到德國留學,但他赴德留學的心願未曾改變,這樣的選擇可見得劉德義老師影響他頗深。錢南章如此執著的性格,使得原本懵懂無知的小伙子,成為今日傑出的作曲家。


發掘自我的創作之路


為了能如願赴德留學,錢南章除了學習作曲,也和德文老師Heinz Klein學語言。熱心的德文老師,協助錢南章完成申請學校的相關文件及手續,錢南章於是在一九七三年九月,順利考入德國慕尼黑音樂院,主修理論作曲。


錢南章在德國慕尼黑音樂院的作曲老師是奇麥雅教授(W. Killmayer,一九二七-);奇麥雅教授是卡爾・奧福(Carl Orff,一八九五-一九八二)的學生,他的作曲風格傾向使用傳統的大小調,音樂具有清楚的旋律線條,作曲風格保守並包含傳統特色,如此的創作風格影響著錢南章的作曲手法。奇麥雅採取啟發式的教學指導錢南章,例如:當錢南章在創作時產生某些靈感,奇麥雅便找尋各種方法幫助錢南章達成想法,在樂曲中真正落實創作。奇麥雅在學校開設許多即興課程,錢南章每次上課都能從中獲得許多啟發,經過一年的時間,錢南章便開始展現作曲才華,創作出深具特色的作品。


錢南章在德國的第一首作品《孤兒行》,創作於一九七四年,隔年在慕尼黑巴伐利亞電台,舉辦第一場室內音樂會「音樂萬歲(musica viva)」首演。這是一首由人聲、笛子、打擊樂器組合的小型合奏曲,樂曲中的人聲部份需即興演出,因此首演當晚由錢南章本人擔任。從這首作品中不難看出錢南章受到奇麥雅在即興課上的啟發與影響。


有一次當錢南章在分析魏本(Anton Webern,一八八三-一九四五)的鋼琴作品op.27第二樂章時,一直無法找出這首變奏曲的十二音列。他請教開設現代音樂課程的Genzmer教授,教授回答他;「年輕人啊!就音樂的內涵而言,那些音列不是真正的要點!」那時錢南章並非完全了解這句話的意思,而多年後,當他再重新看這首樂曲時,才悟及教授所傳達之意:「假如無法了解一首樂曲背後的涵義,那麼著重在音列的分析,將妨礙你深入作品的內涵。」錢南章了解到一首作品必是由許多要素所組成,創作不能只是運用一些作曲手法而已,作曲家本身必須思考──自己究竟要做些什麼,才能清楚地傳達給聽眾──這樣的領悟讓他在創作的歲月裡,持續地思考自己所要走的路,並在創作的過程中實踐。


從第二年開始,錢南章嘗試創作不同的樂種,包括為女高音與管絃樂團創作的小型合奏曲《東門行》、鋼琴三重奏《手腳並用》、弦樂四重奏《小河淌水》、管絃樂小品《小路》、為女高音與管絃樂創作的《詩經五曲》和協奏曲《幻想曲》等作品,都是他在德國六年內的成果。創作的類型偏向包含人聲的室內樂與小型合奏曲,內容大多從中國文學尋找素材,音樂的特色在於運用人聲即興演出,並融合現代音樂手法創作,例如;和聲使用較為大膽並且運用非調性,以及不強調旋律的線條性,音樂內容多半出自於直接的想法。


從以上幾點特色中不難發現,奇麥雅啟發與影響錢南章頗深,使得錢南章開始從自己的文化裡尋找作曲靈感,更重要地是,錢南章因此找到了自己。對錢南章而言,在這條作曲的路途上,劉德義為他打下作曲的根基,奇麥雅則是帶領他進入作曲的殿堂,並幫助錢南章走出自己的風格。在德國這個大環境的薰陶之下,錢南章經常聆聽優秀的音樂作品發表、參加音樂營,見識到偉大作曲家的影響力,並有許多發表新作的機會。


在德國的這段期間,錢南章的作品經常在校內外演出,曾在慕尼黑新音樂工作室、德國中部的達姆史達市和巴伐利亞廣播電台等地方發表,並受到慕尼黑樂壇的重視與讚賞。合唱作品《小星星》於一九七六年榮獲台灣教育部第五屆「紀念黃自歌曲創作獎(合唱曲)」,一九七八年《詩經五首》在慕尼黑新音樂節五十週年獲選發表,為台灣作曲界贏得一大殊榮,並在同年獲得台灣「中山文藝獎」。


當時擔任「慕尼黑中國同學會」會長的錢南章,為推廣中國文化貢獻不遺餘力。由於熱心助人、敦厚老實與認真負責的做事態度,錢南章於是贏得了許多友誼。因此,當他的作品《詩經五首》獲獎時,除了同學們前往祝賀以外,西德華僑協會理事長並贈花致賀。


錢南章初學作曲的時候,並不清楚何謂作曲,對作曲的認知相當膚淺,所以才期望自己成為貝多芬或是德布西這般偉大的作曲家。但在作曲的過程中,他漸漸悟及──人不能成為別人,而要成為自己──作曲這條路讓他發掘到自我。一九七八年六月錢南章獲得德國慕尼黑音樂院作曲藝術文憑,同年九月即受聘於母校(文化學院),教授理論作曲。這五年的留學生涯,不僅彌補了早年,學習環境的不足,並開拓了錢南章的作曲視野,開啟他在音樂上的創作生命。


創作生涯的轉變


重返國門的錢南章面對許多衝擊,除了得重新適應整個社會與環境外,在作曲方面,也需重新調整作曲的手法與心態。他認為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很多東西以後,一旦回國則必須認清自己的創作方向──以傳統手法創作?或是以現代音樂的技法寫曲?或是結合傳統與現代手法而創作?對錢南章而言,如何內化於西方的所學,而非承襲,是他回國後一直思考的問題。


一九八○年錢南章與一代鼓王侯佑宗學習京劇鑼鼓,他描述當時自己和幾個同行的朋友,總是坐在教室最後面,跟著班級一起學習的景象,至今仍興致勃勃。錢南章秉持著對傳統音樂的喜愛,好學不倦的他,一個星期為自己安排了三天的課程。一晃眼便是三年的時光,因為這三年的扎實基礎,讓他在日後創作打擊樂曲時,能夠更精確地掌握到中國傳統打擊樂的精神,並融合西方作曲手法,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打擊樂作品,例如打擊樂作品《擊鼓》(一九八七)、《獅鼓》(一九九六)都是融合中國京劇鑼鼓節奏與樂器特色所創作的樂曲,充分展現了錢南章結合傳統與現代作曲手法的企圖與成果。


一九八四年一月錢南章舉辦了第一場個人作品發表會,地點是在台北市實踐堂,由中華民國音樂學會主辦。發表作品包括獨唱曲《十四行詩》、獨奏曲《杜鵑幻想曲》、《三首鋼琴曲》和《四首合唱曲》等作品。此外,他在回國後的這幾年間,持續朝各類型作品創作,包括合唱曲《賣花詞》、室內樂與小型合奏曲《四重奏以及…》和《台灣民謠組曲》等作品。另外,他在台灣出版了一本書《奏鳴曲創作原理》,內容是探討古典奏鳴曲各樂章的作曲手法與音樂內容,並分析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等人的鋼琴作品,是一本曲式說明相當詳盡的參考書籍。


同年,錢南章決定再赴德留學,原先計劃進修兩年,後來考慮到母親年事已高,孝順的錢南章決定僅進修一年。


一九八五年錢南章受到慕尼黑政府文化局的邀請,與另一位作曲家舉辦聯合作品發表會,演出地點是在慕尼黑市立博物館大廳,發表作品包括室內樂與小型合奏曲《回顧與前瞻》與《大提琴四重奏》、合唱《十兄弟》、管弦樂《龍舞》等四部作品。錢南章赴德進修的這年,因為受到國外音樂環境的刺激,他於是得到充沛的創作靈感。一年後錢南章自德國返回國內後,再度受聘於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


對錢南章而言,他所關注的是理想的達成,從未關心結婚一事,而其它生活上的瑣事,則有勞母親操心。三十六歲之前,錢南章始終認定自己不結婚,完全不將自己終身大事放在心上,遠在美國的兄姊十分擔心這唯一的小弟,為此,他們請甫退休的母親前往美國居住。錢南章的生活少了母親的照料,頓時像是失去了依靠,只好學著照顧自己的起居。原以為母親只是短暫赴美遊玩,出乎意料之外,母親這趟出國竟長達一年半載。如此,錢南章幾乎每天都靠著吃自助餐度日,錢南章逐漸厭倦這樣的生活,並開始重視自己的婚姻大事,下定決心結婚。


邁入三十八歲這年,錢南章覓尋到終身伴侶──賴美貞。賴美貞與錢南章早在十一年前已相識;大學時代他們同是頌音合唱團的成員,對彼此都有好感,但錢南章一心朝著作曲家的目標而努力,未曾花心思經營男女間的感情,等到他出國唸書以後,兩人於是失去聯絡。直到錢南章決心結婚以後,他才逐漸留意身邊的女性友人。碰巧的是有一天,錢南章竟然在路上巧遇許久不見的賴美真,話題投機的兩人便開始密切的聯繫與見面。一九八七年兩人決定步入禮堂,共組織家庭。一年後長女錢欣出生,第二年幼子錢蔚出生。


從一九八五年二次留徳算起,直到一九八七年錢南章結婚,這三年之間,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他一共創作了十首作品,創作量豐沛。除了在德國發表的四部作品外,還有《第一號小交響曲》、室內樂與小型合奏曲《織雲》、《擊鼓》、《短歌》、《大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和獨唱曲《歌曲四首》。可見,赴德再次進修與結婚,對錢南章的創作影響頗深。


一九八八年他寫了兩部作品,分別是《六首兒童合唱曲》與為歌劇《熱碧亞》管弦樂配器。這部歌劇是作曲家馬思聰的遺作,由於他在完成鋼琴樂譜以後,不幸因病逝世,這部作品因此格外受到重視。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錢南章將這份鋼琴譜改編成管弦樂配器,並於委託創作的同年首演,藉以表達對馬思聰的敬悼。雖然錢南章只是此曲的編曲者而非創作者,但因為此次編曲的過程,於歌劇的配器經驗,為他日後創作《雷雨之夜》打下基礎。


在樂壇大放異彩


一九八九年錢南章受聘於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和聲學」、「對位法」、「曲式」、「管弦樂法」、「音樂即興」和「主修理論作曲」等課程。從這年開始,錢南章的創作開始轉變,例如:在和聲方面傾向於調性的使用,注重旋律的線條感,作品的風格趨於保守,並建立起傳統藝術與現代技法結合的創作手法。


錢南章認為傳統歌謠的美是需要被大家欣賞,但這類作品,如果只是保留原始風貌則難以廣為流傳,須要作曲家將作品西樂化。因此錢南章開始嘗試改編民謠或將歌謠西樂化,也試圖將台灣民俗活動融入作品中,例如:管絃樂《台灣民謠交響詩》、合唱曲《台灣原住民歌謠組曲》和《馬蘭姑娘》以及擊樂作品《雜耍》等,都是這時期的創作。


從一九九六年開始,錢南章的創作更加成熟,作品深受肯定與讚賞,包括:管弦樂《常動曲》、第四號小交響曲《飛翔》、室內樂《台北素描》和《走過歷史》、擊樂曲《158》和《獅鼓》、合唱曲《我在飛翔》和《佛說阿彌陀經》、第一號交響曲《號聲響起》、獨唱曲《歌曲四首》(洛夫詩作)和《歌曲六首和歌曲十四首》(席慕蓉詩作)等作品。


端視這些作品來了解錢南章的作曲歷程;從早期改編原住民音樂、把台灣民俗活動融入作品的作法,到後來樂曲中引入傳統藝術的精髓與文化內涵,運用現代音樂的技巧,講究旋律與重視和聲,結合傳統藝術與現代作曲技法,創作出獨具風格與文化價值的作品。作為一位亞洲作曲家,錢南章將在西方學到的東西內化,並在自我的文化中找到創作的路途,他獨特的樂曲風格,經常獲獎,他於是站上國際舞台,時常在世界各地演出作品。


謙和的錢南章,認為今日自己的作品能獲得肯定,最大的功勞都歸於表演者的演出,沒有他們精湛的詮釋,作品無法呈現在聽眾面前。除此之外,他也感謝許多人給予機會,讓他能夠創作並且發表作品。更重要地,他感念家人的扶持與體諒,尤其是妻子給予他莫大的鼓勵,支持他持續創作。對錢南章而言,家庭是他創作動力的來源。


在這條作曲的道路上,錢南章一步一腳印,認真並踏實走過,「慢工出細活」是他用心雕琢作品的寫照。錢南章對於作品內容要求相當嚴格,如此嚴謹的態度,作曲時間也因此花費較長,一年大約只創作一、兩首作品,至今錢南章的創作已超過五十首以上,其中以室內樂的創作最為豐富。


錢南章以簡鍊的音樂語彙表現想法,流露他做事明快不累贅的個性。每首作品的曲式結構明確,充分掌握樂曲所要呈現的效果,顯示他思考的細膩與詳盡。他的音樂內斂卻有一股爆發力,展現他堅持一輩子的創作精神。他認為,音樂需要與人溝通對話,這樣的思維使他的作品多了一份平易近人的風格,而錢南章幽默的個性也使作品深具趣味性。誠如錢南章在其著作《奏鳴曲創作原理》中寫道:「如何使一連串的聲音,在聽眾心中造成迴響,是音樂藝術創作者永遠追尋的目標。」這將是他在創作上堅持的目標。



作者/許宜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畢業。曾發表論文《貝多芬交響曲的速度探討──以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和第四樂章演奏詮釋為例》、《錢南章擊樂作品初探》。

記事
1948 六月八日出生於江蘇省,半年後舉家搬遷來台,居住在台北市保斗里。
1954 就讀台北市老松國小。
1960 就讀建國中學夜間部。
1963 就讀板橋高中。父親去世。
1965 三年級時跟隨杜瓊英老師學習鋼琴。
1966 考取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主修鋼琴。 在學期間私下隨劉德義老師學習理論作曲。
1970 六月獲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學士學位。
1971 入伍服役。
1972 至雙園國中教書。
1973 回文大擔任助教一職。 九月順利考入西德慕尼黑音樂院,主修理論作曲,師事奇麥雅教授。
1974 完成小型合奏曲《孤兒行》。
1975 完成小型合奏曲《東門行》。
1976 完成管弦樂小品《小路》。合唱曲《小星星》榮獲教育部第五屆黃自歌曲創作獎。
1977 完成管弦樂《詩經五首》,並在慕尼黑新音樂節五十週年由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首演。 完成弦樂四重奏《小河淌水》、鋼琴三重奏《手腳並用》等作品,並先後由慕尼黑廣播電台室內樂團首演,並於慕尼黑新音樂工作室、德國中部的達姆史達市、巴伐利亞廣播電台等處發表。
1978 完成協奏曲《幻想曲》。 六月獲德國慕尼黑音樂院作曲藝術文憑,同年九月回國後即受聘於母校文化學院,教授理論作曲。 《詩經五首》榮獲教育部中山文藝獎。
1979 完成合唱曲《賣花詞》。
1980 完成室內樂《四重奏以及…》。
1981 完成室內樂《台灣民謠組曲》和獨奏曲《杜鵑幻想曲》。
1982 完成獨唱曲《十四行詩》與《四首合唱》。
1983 完成《三首鋼琴曲》。
1984 一月於實踐堂舉辦個人作品發表會,這一年完成木管五重奏《莫札特的綺想》,秋天再度赴德國深造。
1985 六月應慕尼黑市政府文化局之邀,舉辦個人作品發表會,地點是在慕尼黑市立博物館大廳,並由奇麥雅教授親自主持。 歸國後復聘於文化學院音樂系。完成小型合奏曲《回顧與前瞻》與《大提琴四重奏》、合唱曲《十兄弟》管弦樂《龍舞》等作品。
1986 完成管弦樂《第一號小交響曲》與小型合奏曲《織雲》等作品。
1987 與賴美貞女士結婚。 完成小型合奏曲《擊鼓》、室內樂《短歌》和《大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和獨唱《歌曲四首》等作品。
1988 長女錢欣出生。 完成六首《兒童合唱》與為馬思聰先生的遺作歌劇《熱碧亞》譜寫管弦樂配器總譜。 1989 幼子錢蔚出生。 聘於國立藝術學院音 樂系,教授理論作曲。 完成室內樂《曲笛與鋼琴二重奏》、《第二號小交響曲》。
1990 完成三首鋼琴曲《方圓之間》。
1991 完成獨幕喜歌劇《雷雨之夜》與為台灣民謠交響詩《吾鄉吾土》編曲。
1992 完成第三號小交響曲。
1993 完成小提琴協奏曲、合唱曲《台灣原住民合唱組曲》、室內樂與小型合奏曲《雜耍》。
1994 完成《七重奏》。
1995 完成合唱曲《馬蘭姑娘》。
1996 二月至德國舉辦半場的個人作品發表會,地點在唯美藝術學院。完成擊樂曲《158》、管弦樂《常動曲》和小型合奏曲《台北素描》。
1997 完成小型合奏曲《走過歷史》。擊樂曲《擊鼓》獲行政院新聞局第八屆金曲獎「最佳作曲獎」。
1998 合唱曲《馬蘭姑娘》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九屆金曲獎「最佳作曲獎」。
1999 完成擊樂曲《獅鼓》、合唱曲《我在飛翔》和第四號小交響曲《飛翔》。
2000 完成擊樂曲《五首小品》。
2001 完成合唱曲《佛說阿彌陀經》與《心聲》。
2002 完成四首德文歌曲《Mignon》和打擊樂曲《十二生肖》。 合唱曲《佛說阿彌陀經》獲行政院新聞局第十三屆金曲獎「最佳作曲獎」。
2003 完成《歌曲六首》。
2004 完成第一號交響曲《號聲響起》。
2005 於三月舉辦整場的錢南章音樂會,發表作品包括《歌曲六首》和新作《歌曲十四首》。 五月以第一號交響曲《號聲響起》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十六屆金曲獎「最佳作曲獎」。 七月榮獲國家文藝獎。 預計十二月發表管弦樂《泰雅族歌曲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