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屆
偶戲藝師
黃俊雄
Huang Juen-hsiung
得獎理由
創造台灣布袋戲新的表演形式和偶戲表演美學,在台灣戲曲藝術中,具備代表性地位。 精研布袋戲口白五音,將傳統台語文美感與布袋戲巧妙結合,成為布袋戲後學典範;所創造的多元化角色,多數成為典型,甚至文化形象之代表,讓傳統戲曲跨越舞台並結合新科技的表演形式,突破知識份子與普羅大眾的界線,創造嶄新的表演場域,在傳統偶劇表演成就與想像空間上具有標竿意義。
得主介紹

黃俊雄,1933年生,人稱「台灣布袋戲皇帝」,製作過多部膾炙人口的布袋戲劇,也塑造了許多不朽的布袋戲人物;他不但創造了台灣布袋戲新的表演形式,並且建立新的偶戲表演美學,在台灣布袋戲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地位。  


黃俊雄自十九歲出道,從野台演出開始,到內台戲、電影、電視台,對布袋戲戲展開長期的嘗試、摸索、改革,集編導演於一身,戲劇創作量驚人豐富。除傳統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濟公傳等古書戲齣外,最有名的是改編、自創的「雲州大儒俠」、「六合三俠傳」,透過電視傳播,劇中所創造的角色,如:史艷文、劉三、苦海女神龍、藏鏡人、二齒及六合禪師…等等,不但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且很多變成台灣人的典型。其布袋戲中的主角人物主題曲,很多自傳統南北管戲曲中取材而新編的台語歌曲都能歷久不衰,如取材自南管的「相思燈」「秋風亭」;取材自北管的「秘中秘」、「孤單老人」、「梅君子」,讓傳統戲曲音樂有了新生命,也讓一般人透過通俗文化而領受傳統戲曲豐富的內涵。所填主題歌歌詞壯、美、雅而合韻,呈現台語文美感的極致,迄今仍是優美,讓布袋戲兼具通俗娛樂、傳統戲曲與台語歌欣賞的功能,為處於國語政策窘境中的台語文藝術另闢蹊徑。  
 

1970年3月,黃俊雄將內台布袋戲的演出形式加以改革,進一步帶進電視螢光幕,又經過四年的革新,成功發展出電視布袋戲的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此後三十年,包括後來的中視、華視及80年代後期的布袋戲錄影帶、90年代的第四台、有線電視台等等的電視布袋戲發展,都是黃俊雄所創造的電視布袋戲表演風格的延伸。黃俊雄具備跟同輩的演師一樣深厚的傳統布袋戲根基,更累積了十數年的革新精神和無數次實驗所獲得得經驗,使他大量且大膽地運用現代科技,充分掌握電視的「科技媒體」屬性,巧妙地結合「電視語言」和「傳統布袋戲語言」,創造了絕佳的演出效果,使布袋戲在現代社會得以重生。 

得主感言

今年年初,行政院新聞局舉辦「台灣意象」票選活動,結果,布袋戲榮獲第一,足見布袋戲至今仍是台灣同胞最喜愛的戲劇,這應該是所有布袋戲演藝同仁最大的欣慰。所以,我首先要感謝的是全國的同胞。當然,在領獎的同時,我也要感謝評審委員的肯定,還有許多藝文界的先進、專家們長期的鼓勵與指導,布袋戲才能不斷的進步、提升,而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本土藝術。


我十五歲就進父親的劇團學藝。先熟悉後場演奏的各種曲目,進而練習樂器演奏的技巧,雖然無法一一精通,卻充實了我在樂曲方面的基礎;十七歲才開始學習木偶的操弄及口白的發音。父親謹遵祖父的訓示:「賜子千金,不如傳子一藝」,在傳授的過程,非常嚴格,那怕是偶的舉手投足,他都一絲不苟。和他學戲很辛苦,但學有所成,一生享用不盡。父親對我來說,亦父亦師,更是一輩子的恩人。


一甲子的演藝歲月,深深體會:戲劇是不能墨守成規,執意不變的。尤其,台灣是多元文化的國度,人民也是觀眾所受的是多元教育,如果戲劇本身無法呼應它的多元性,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疏離感,戲也就沒人愛看了。布袋戲由傳統的正本戲,演化為古冊戲、劍俠戲、金剛(金光)戲,到今天高度結合聲光科技的電視或電影布袋戲,總是各領風騷,各有褒貶。以包容的眼光觀察,都有其優劣,如何擇優捨劣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父親今年一百零六歲,他老人家演到一百零二歲才退休。希望自己和父親一樣,有超人的體力、精神,恆久不變的藝術情操和信仰,為本土藝術布袋戲付出而無怨無悔。年前與三弟宏鈞、五弟逢時促膝長談,對已逐漸式微的舞台現場演出,感到相當的憂心與不捨。就個人的認知,舞台型態的現場演出,才足以展現表演者和其團隊真正的功夫;而現場觀眾的情緒反應和掌聲,也才真正是表演者的生命價值最直接的讚譽。我已著手準備,布袋戲又將重返舞台。期待更多的同好前來參與,即使是毫無經驗的初學者,我都願意傾囊相授。畢竟讓台灣布袋戲薪傳永續,發光發熱,已經是不容推卸的責任,我必定全力以赴。
 

藝術家素描
文|廖瑞銘

 

黃俊雄,人稱「台灣布袋戲皇帝」,他創造了台灣布袋戲新的表演形式,並且建立新的偶戲表演美學,在台灣布袋戲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地位。他的藝術成就分述如下:


戲劇創作量驚人豐富、創造角色成為台灣人的典型


黃俊雄十九歲出道,從野台演出開始,到內台戲、電影、電視台,對布袋戲展開長期的嘗試、摸索、改革,集編導演於一身,戲劇創作量驚人豐富。除傳統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濟公傳等古書戲齣外,最有名的是改編、自創的「雲州大儒俠」、「六合三俠傳」,透過電視傳播,劇中所創造的角色,如:史艷文、劉三、苦海女神龍、藏鏡人、二齒及六合禪師……等等,不但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且很多成為台灣人的典型。 


精研布袋戲口白之五音,為台灣布袋戲之「戲才子」


「五音口白」是「洲派」布袋戲發展出來的絕活,為台灣布袋戲演師必學之基本功。「五音」指的是五種行當的聲音,包括「大花」(「淨」,有性格、威猛甚至殘暴的角色)、「小花」(丑角,戲謔、機智的角色)、「小生」、「小旦」(貌美、溫柔的女性)、「公末」(白髮蒼蒼的老者,包括男性和女性)。黃俊雄精研布袋戲口白之五音,是箇中翹楚,一人主演而能發出十數種不同的口音,所謂「一聲呼出喜怒哀樂;十指搖動古今事由」,精湛的布袋戲操偶技藝,獨步全台,台灣布袋戲界稱他為「戲才子」。


將表演舞台從廟口野台、戲園延伸到電影、電視台


黃俊雄承襲父業,組「真五洲園掌中劇團」,從廟口野台布袋戲演起,於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年,連續拍攝了三部布袋戲電影:《西遊記》、《大飛龍》《大傷殺》,首創以電影技術展現布袋戲表演藝術風格,極具創意及改革勇氣。


一九六九年起在台北今日世界松鶴演藝廳演出,手創新型大布袋戲偶及舞台形式,輔以時代潮流的音樂,讓傳統布袋戲在都會商業劇場的演出展現新的藝術風格。


一九七○年三月,黃俊雄將前述內台布袋戲的演出形式加以改革,進一步帶進電視螢光幕,又經過四年的革新,成功發展出電視布袋戲的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此後三十年,包括後來的中視、華視及八○年代後期的布袋戲錄影帶、九○年代的第四台、有線電視台等等的電視布袋戲發展,都是黃俊雄所創造的電視布袋戲表演風格的延伸。


黃俊雄具備跟同輩的演師一樣深厚的傳統布袋戲根基,更累積了十數年的革新精神和無數次實驗所獲得的經驗,使他大量且大膽地運用現代科技,充分掌握電視的「科技媒體」屬性,巧妙地結合「電視語言」和「傳統布袋戲語言」,創造了絕佳的演出效果,對傳統布袋戲而言,其實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使布袋戲在現代社會重生,創造了臺灣布袋戲發展史上一個「不連續的時代」。黃俊雄是結合電視媒體與布袋戲創作的新典範。


賦予傳統戲曲新生命,創作台語歌曲的經典


黃俊雄自幼習讀古漢文及南北管戲曲音樂,尤精於北管鑼鼓。在其布袋戲中的主角人物主題曲,很多取材自傳統南北管戲曲而新編的台語歌曲都能歷久不衰,如取材自南管的「相思燈」「秋風亭」;取材自北管的「秘中秘」、「孤單老人」、「梅君子」(與萬毒美人女暴君同),讓傳統戲曲音樂有了新生命,也讓一般人透過通俗文化而領受傳統戲曲豐富的內涵。所填主題歌歌詞壯、美、雅而合韻,呈現台語文美感的極致,迄今仍為人稱道,讓布袋戲兼具通俗娛樂、傳統戲曲與台語歌欣賞的功能,為處於國語政策窘境中的台語文藝術另闢蹊徑。


運用詩詞俚語、謎語對聨與勸世格言,呈現台語文美感


黃海岱被公認是布袋戲界漢學素養最好的藝師,四書五經、詩詞典賦,出口成章,黃俊雄有乃父之風,古漢文基礎深厚,創造布袋戲人物出場四連白就是一段詩文,或者即席出試題作詩詞問答、對上下聯,以及傳頌勸世格言,談經說史,將傳統詩文與布袋戲做最完美的結合,以其優美的口白,將傳統台語文的美感傳達給觀眾,集傳統詩詞、古典台語文的文學教育與社會教育功能於戲劇中。


觀眾跨越了城鄉、族群、性別、年齡及社會階層


黃俊雄的布袋戲能夠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表演藝術與科技媒體等諸種對立的元素於布袋戲藝術中,所創造的戲劇魅力,老少咸宜,而且透過電視媒體,無遠弗屆地傳播,在台灣戲劇界堪稱空前。一九七○年三月起在台視製作演出的「雲洲大儒俠」,共播出五百八十三集,創下了傳統戲劇在台灣電視演出的輝煌紀錄,「看黃俊雄布袋戲」成為當年的「全民運動」,其觀眾跨越了城鄉、族群、性別、年齡及社會階層的界限,對社會、教育及戲劇的影響甚大。


出版、發行影音作品,影響台灣戲劇文化藝術深遠


自一九六八年起在電塔唱片公司連續出版了「月唐演義:郭子儀」、「三秘魂段血海人頭橋」……等有聲出版品,對布袋戲界年輕一輩的演師們具有承先啟後的啟蒙作用。這些作品也為八○年代以前農工業為主的台灣社會娛樂,留下重要的紀錄,具有深厚社會史的意義,對於保存傳統戲劇文化藝術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俊雄近年的布袋戲演出不多,但是仍舊極具創新的銳氣,如:二○○四年在華視演出的「天地風雲」,是首部結合漫畫題材之布袋戲作品,大師風格不減當年。


黃俊雄的布袋戲滿足了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幻想,豐富了人們的想像力,成功創造了一個布袋戲的狂熱時代,也影響了台灣布袋戲的演出形式,建構另一種偶戲表演美學。


電子媒體原本應是傳統偶戲最大的敵人,黃俊雄卻能將演出的舞台從野台、內台延伸到電影、電視台,運用媒體無遠弗屆的力量,鼓動風潮,影響視聽,開拓觀眾,創造布袋戲藝術上獨特的成功模式,在很多方面影響了往後的台灣布袋戲生態,說他開創出傳統戲曲的新劇種亦不為過,更重要的是,他讓布袋戲推向國際表演市場,並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意象。


臺灣百年來經過幾次政權轉變,歷史、語言、文化被統治者隨時抽換替代,完全看不到臺灣的主體性。布袋戲能夠代表臺灣意象,為我們保存最寶貴的母語,黃俊雄讓它見證著繁殖於這塊土地的民眾語言、藝術與文化,即使遭受政治的壓制,仍具有相當強勁的生命力。


十年來臺灣文化政策中,不斷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念,臺灣民間文化其實相當自發性地實踐了這些理想。戰後臺灣戲園布袋戲,已經相當程度將歌手制度、招牌戲齣與著名主演等結合在一起,甚至開始灌錄風行一時的布袋戲唱片。戲園布袋戲,可說是從廟會酬神演出的「民間戲」或「民戲」、「棚腳戲」蛻變出來的「文化產業」,是精緻藝術的創作和發表,屬於商業劇場。


 

撰稿人簡介/廖瑞銘

中山醫學大學大學
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80年「雲門十驗劇場」第一屆學員
長期從事台灣劇場史研究與劇場評論

記事
文/江武昌
1933 元月六日 生於雲林縣西螺埔心後庄,父黃海岱,母鍾罔市、父親黃海岱之第四子。是年,黃海岱在家組織慶城齋曲館,聘請戲曲老師在家傳授南北管戲曲。黃俊雄一出生即在戲曲環境中成長。
1939 六歲,先入日本皇民奉公會成立為宣導學習日文的「全補學校」,學習初級的日本語文,同學從幼年至老年都有,與諸多年齡層的「同學」共同學習中發現不同生活經驗與語言發音的趣味性,對後來演布袋戲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考入立仁小學就讀,因穿著破爛,被日本子弟嘲笑,遂退學回虎尾國民學校就讀,後因遇美軍空襲,移居大林國小就讀。
1949 十七歲在新竹廟會戲第一次開口擔任主演。
1951 自組五洲園掌中劇團第三團,任團長兼主演。
1954 長子黃文章出生(即現在霹靂布袋戲的編劇首腦黃強華)。
1956 次子文擇、三子文耀出生(孿生兄弟,長兄俊卿多妻,而第三妻無子,託俊雄之母向俊雄說情,將文耀過繼予黃俊卿。)於嘉義戲院演出,因演出空間火藥悶熱引爆,劇團戲偶道具及人員受傷嚴重,劇團登記證被吊銷,劇團暫時解散。
1957 重新申請劇團登記證為真五洲掌中劇團。
1958 三月,真五洲掌中劇團黃俊雄與寶偉影業公司合作拍攝台灣第一部布袋戲電影,楊培導演。也是全球第一部布袋戲黑白電影「西遊記」, 於當時台中農教製片場(後改為中央製片場)製作。(海報上標榜:東南亞第一部木偶卡通台語巨片;本片獲得美國班上電視台之榮譽; 國語觀眾幻燈字母說明)這部戲在當時更由在台美國新聞處剪接成三十分鐘的短片,參加法國坎城及威尼斯影展。第二部布袋戲電影──《大飛龍與大相殺》首次採用三尺三寸大型木偶,本片由當時的永芳影業發行。
1961 第一次為台語電影撰寫劇本。片名:《獨臂刀王》,著作權轉讓與電影公司,版權費3000元。
1962 成立世界大木偶歌舞特藝劇團。精心創造三尺三寸的大型戲偶,雙手、眼睛均以機關操控,將雜耍、特技加入布袋戲裡面,以戲偶做非常擬人化的演出,舞台亦以電動變景。 演出戲目: 《楊貴妃與唐明皇》、《白虎鬥青龍》。在全省各大戲院公演, 每處連演五天,歷時九個月,再造一股新的轟動,不讓真人性感演出專美於前。
1968 灌錄《三秘魂斷血海人頭橋》(六集共三十六張)、《六合血染風波城》(六集共三十六張)布袋戲齣唱片,由台中新電塔唱片公司出版發行。爾後又繼續在新電塔唱片出版有《六合三俠傳》(六集共三十六張)、《流星人血戰死刑島》(六合三俠傳續集六集,每一集各三捲錄音帶《六合魂斷雷音谷》(數量不詳)、《五虎戰青龍》(六集,每集各三捲錄音帶)、《大飛龍》等。以及在惠美唱片公司出版《斯文怪客》唱 片一集三片。
1969 任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理事長(至一九八三年)。
1970 三月一日,首次跨入電視螢幕演出《雲州大儒俠》,創下電視史上幾 乎瘋狂97%的超高收視率紀錄,「史豔文」播出時,整個台灣社會除公車、火車司機、飛航工作人員……等,離不開工作崗位者外,幾乎都在電視機前面看黃俊雄的布袋戲,下午第一場的電影院為之冷清無人,台灣省議會甚至與會人數不足而散會。初時每星期一次,每次播出三十分鐘,進展到每星期兩次,再改為天天播出,每集一小時的盛況。有兩家電影公司同時將該劇的故事改編拍成電影,而且這兩家公司因版權問題發生訟爭;另外並有不少投機份子盜用這個節目中的插曲錄製唱片牟利,也有人模仿劇中人的造型製造賭具(一九七○年十一月十九日《聯合報》)。至十一月二十七日,台視忍痛停播史豔文布袋戲,黃俊雄改製。 六月四日,立法委員趙文藝立院質詢時表示,目前電視節目不佳,尤其是歌仔戲和布袋戲已使學童逃學、農人廢耕。台灣地方戲劇比賽冠軍《暴政必亡》。
1971 台語片又拍了兩部,第一部是南國公司剛在雲林縣斗六附近拍攝完成的《劉三、二齒遊寶島》,將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中的兩個丑角搬上銀幕,改編成古裝與時裝混合一體的鬧劇片,由陳揚監製,余漢祥導演,陳雲卿主演,歐雲龍飾劉三,柳哥飾二齒。(引自黃仁《阿公來講古》台語片的發展與起落,二○○三年五月三十日)
1974 台灣第一台四分之三錄影設備,於日商展覽會時向SONY公司購入。推出第一部國語布袋戲《新濟公傳》。成立武帥影視公司。
1975 第一次發行布袋戲錄影帶《六合三俠傳》,共發行十集,於全省三百多家咖啡廳以電影方式播映(當時台灣VHS尚未普遍)。
1976 獲得教育部社教獎。
1977 榮獲全省十大傑出人才。
1982 布袋戲復演後第一部作品(與年代邱復生合作),劇名:《大唐五虎將》(台視)。
1994 華視《新雲州大儒俠》由錄影帶製作重回銀光幕作品。
1995 榮獲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戲劇類)。
1997 民視《金光十八龍》,為民視開台大戲。
1999 TVBS《射雕英雄傳》首部與金庸小說結合之八點檔布袋戲,二○○三年亦於大陸內地播出國語版。
2000 中視《千禧雲州大儒俠》香港亞視同年首播廣東版。
2002 榮獲電視金鐘獎終生成就獎。台視《第一俠苦海女神龍》,台視三十五週年台慶紀念大戲。
2004 華視《天地風雲》首部結合漫畫題材的布袋戲作品。
重要經歷
1951-1956 五洲掌中劇團,第三團,團長/主演。
1957至今 真五州掌中劇團(黃俊雄電視木偶劇團),團長/主演。
1969-1983 「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理事長。
1982-1994 金夜大飯店總經理;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顧問。
1987-2002 美地塢廣播電視節目錄製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2-2005 天地多媒體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
- 文/江武昌 江武昌,1961生,彰化縣人。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從大學期間開始接觸台灣傳統戲劇迄今二十餘年。對台灣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接觸較多,以收集、拍攝及錄影傳統戲劇演出紀錄資料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