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屆
攝影家
柯錫杰
Ko Si-chi
得獎理由
以高度精準技法和美感直覺,在作品中達到文學「詩的意境」和美學「畫的質感」之完美結合。其攝影風格獨特,凝練率真,出入東、西,跨界純藝術和商業美學。 作品且深富當代人文關懷。他持續創作不懈,引領台灣攝影視野邁向國際。
得主介紹

柯錫杰,1929年出生於台南,早年赴日學習攝影,畢業於日本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其後曾任職多家知名廣告公司,於國內外舉辦過數十場攝影展,現為專注於個人藝術創作之專業攝影師。柯錫杰是台灣當代極具代表性的攝影家,他出入於東西,跨界於純藝術和商業美學,凝練率真,風格獨具;雖年逾七十,仍然持續創作,他以高度精準的影像技術拍攝人物寫真,展現強烈個人的視覺風格,表達人物內在深層的精神。  
 

60年代後期,柯錫杰曾在美國紐約時尚圈為Bazaar、Essence、House Beautiful等國際知名雜誌擔任特約攝影;1976年以作品「騰龍」榮獲美國建國200周年攝影創作獎。1979年他為了追求個人藝術創作的突破,毅然結束在美國的事業,遠赴南歐及北非拍攝風景攝影,完成了造型簡潔、風格獨特的「心象攝影」系列作品,成為日後引領台灣攝影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柯錫杰的攝影作品獲得國內外藝術界高度的讚譽,並且廣為國內外各大美術館所典藏;法國著名的藝術出版社Cercle d'art在2005年出版了由攝影評論家Herve Le Goff先生擔任撰述,以柯錫杰先生攝影藝術作為書中主軸的攝影專集,現印行法、英文版流通全球。  
 

柯錫杰本著人文關懷的精神,長期拍攝貴州、新疆等大陸民族風土民情,透過攝影鏡頭紀錄了不同區域的時代容顏與歷史面貌;近年來將視覺焦點回歸台灣本土,1999年發表「台灣在我心/柯錫杰七十回顧暨跨世紀創作展」;2003年以「典藏保安宮之美」主題,將台灣民間信仰的宗教寺廟、神像及儀式忠實紀錄,並且獲得Discovery頻道的報導,提升台灣民俗信仰的美學內涵;2003年另以《家鄉人》為題出版專書,並且搭配「藏鏡」發表人物攝影數位輸出展覽;2004年以「Taiwan on my mind」在美國休士頓展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曾論述柯錫杰先生作品:「他出身於台南,受過日本的教育,去美國從業,跑了大半個地球,從撒哈拉沙漠到戈壁灘,如今又回到了台北,找到了他自己的太陽與月亮,色彩與陰影。……他作品中的線條、形狀、色塊和面積卻都凝聚了一種心境。」。

得主感言

“生涯規劃”這四個字,我好像從未做過多的思考,如有人問起,往往我會不知所措。十八歲適逢大戰結束,好不容易從每天做勞動生產的日本學校離開,順而進入知識飢渴的青年期,瘋狂沉浸在文學、音樂的領域中。二十歲時志願當兵,滿懷報效祖國的心情,卻遇到軍中貪腐敗壞的風氣,一氣之下決定逃兵。在歷經一年半的驚險、躲藏,以及自首後十個月的禁閉勞役生活,二十六歲的我總算退伍,這才真正開始走上攝影一途。算算到今年,剛好是執相機滿五十週年,回想起來,一切似乎發生的那麼自然,這種年少的衝動,看似“憨人”,但對我而言,未曾後悔!


我的一生貴人很多,每每出現在關鍵時刻,助我解決了難題。也因此促成了我的樂觀,很容易滿足,卻不太懂得時勢判斷,也不會想在這方面多用神經。有一位我所欽佩的學者,決定推薦我成為「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候選人,我感到很意外,但對這些支持我的朋友們,始終懷抱著感激。然而,這個決定發生在收件的一週前,工作室的同仁也因此緊鑼密鼓地忙碌起來,終於趕在最後一刻完成送件。


婚後的攝影歲月,內人常問:「我第一,還是你的卡滋卡滋(攝影)第一?」,毫無疑問地,我一定說:「妳才是第一」。但是轉過頭,我就忘了剛剛的承諾。這兩年,內人潔兮以同等藝術家的心境,讓我專心面對我的攝影,而盡力去學習煩人的行政,但逮住機會,她仍然堅持展演我們曾經共同創作的「舞出敦煌」。在過去這兩年間,還協助我籌備出版法、英版攝影專書。在從事攝影工作五十年的今天,這本專集的完成,更顯意義重大。除了內人之外,我也要感謝「Blue Dragon Co.」,和出版社「Cercle d’Art」——這個由畢卡索及他的兩位友人所共同創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的專業出版社。在編印過程中,對方一直以求好心切的態度,配合許多我所堅持的小細節,展現出高度的耐心。


夫妻和朋友之間的相處,我相信每天欣賞對方的特質,彼此關愛並展現各自的天賦,在生活中增添一點美的感動,累積小小的幸福,我想這就是促使我能不斷創作的動力吧!現在我將邁向七十七,在此時獲獎,使我頓時感到年輕,自己都期待自己有更好的作品出現呢!


但談到攝影在台灣的地位,許多人都很洩氣,尤其是專業攝影人,很難在藝術堅持與社會現實中取得平衡。我曾給自己一句明言:「Do what you want to do, money will follow」。選擇了藝術,我早已習慣從困境中求生存。「國家文藝獎」的殊榮與意義,希望能和所有從事攝影的同好們、新一代數位的年輕朋友們,共同分享與勉勵。同時,我也很高興決定回到自己的土地,才有機會和大夥一起為「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目標而打拼。


寫到這裡,一首熟悉的歌——John Denver的「Georgia on my mind」的音律,似乎又在我耳邊響起,”它”是我在美國最鬱悶的時期,將心情轉換成「Taiwan on my mind」,而動念我要回家的關鍵,經過了歐洲、非洲”流浪式”的旅行,我喜獲個人風格的成熟,滿足地回到家鄉,如同老友高行健所說:「柯錫杰繞了大半個地球,找到了他自己的星星和太陽。」
 

藝術家素描
文|李文吉

柯錫杰出生於一九二九年,創作年齡超過半世紀。不同於台灣傳統的攝影主題、形式與語彙,五、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所歷經的重大變遷,或顯或晦的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作品風格從黑白寫實報導、色彩鮮明的抽象造型到空靈飄逸的心境地景,仍然不停地改變,他因而被尊稱為「台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柯錫杰的一生浪漫多情而闖蕩四海,也如同他的作品一般多變易。


輕狂年少


柯錫杰出身自台南市的富商大家庭,在家排行老八,從小聰明調皮。一九四一年家道中落,慈愛的母親抑鬱而終。一九四七年從日據時代四年制高雄工業學校(初中部)畢業後,進入台灣鹼業公司任職。柯錫杰十八歲那年,即將被遣返日本的「南日本化學會社」日籍廠長送他一台德國Welta牌蛇腹相機,他於是開始玩起攝影,也認識了初戀女友。在這兩年裡,柯錫杰將薪水拿來買古典音樂唱片與文學書籍,沉醉在貝多芬與雨果那雄偉的藝術世界。


由於不滿意生活太平靜,一九五○年柯錫杰加入孫立人訓練美式新式陸軍的「台灣軍士團」,尋求刺激的生活方式。但是入伍三個月後,軍旅生活的單調嚴肅,完全不如預想中的浪漫,迫使他不顧軍法酷烈,藉故逃離軍營,開始此生的第一次流浪。幸虧女友在逃兵期間非常照顧他,才不至於凍餓。一年半後自首,坐牢一年,又補勞役與補服兵役。在補服兵役當砲兵時,在銀行當主管的六哥買了一台羅萊的Rolleicord型的照相機,也借給他用。逃兵歷練與感情生活構成柯錫杰人生與創作的波瀾與礁石。


「拍攝砲兵操練時,發射第一發的瞬間,巨大的聲音把我震倒在地,嚇得我連相機都掉下來。但發射第二發砲彈時,我鎮定下來按下快門,捕捉到戰友瞬間精采的神情,對我來說這是我在攝影上一個重大的時刻,攝影的魅力就在於能捕捉一剎那、瞬間的畫面。」柯錫杰說。


一九五六年,他終於熬到退伍,二十七歲的他想要和女友結婚,家裡卻極力反對,柯錫杰只好帶著女友私奔,跑到高雄的大樹鄉落腳。當時有個朋友的照相館要頂讓,為了生活柯錫杰就接下來了。有一次有個鄉下女孩子來照相,結果讓客人跑了四趟拍了四回,柯錫杰還是覺得成品和想法差太遠,不把照片給客人。他說:「那時知道我心中的美學概念和自己當時的技巧差距太大,但更明白我不適合做這一行生意。想了幾天,決心不幹了!」


柯錫杰回到「台鹼」上班,倍受長輩寵愛的他又得到主管鼓勵,不再畫化工圖,專心拍攝廠內設備與活動,還請木工做了暗房。台鹼另一位主管柯傅還把昂貴無比的萊卡與羅萊相機借給他,從此柯錫杰開始認真自學攝影技術與技巧。他參加了日本櫻花、富士、月光等攝影器材公司的攝影比賽,〈屋頂上的貓〉、〈歌仔戲後台〉入選,〈生病的小孩〉也入選。後來每次送去的作品都入選,讓他信心大增而決定走上專業攝影這條路。當時台灣對於世界文藝思潮的接收仍處於封閉狀態,他於是夢想到日本學習專業攝影。一九五九年柯錫杰三十歲那年,他聯絡到在日本行醫的五哥,便前往日本進入頂尖的「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就學。日本當前頂尖的攝影家操上和美與條山紀信當年是他的同學。「最大的收獲是看了畢卡索的展覽、社會主義的書、蘇俄最好的芭蕾舞等等,這些都是台灣完全禁止民眾接觸的」柯錫杰說。


一九六一年柯錫杰的畢業展作品當中,一幅〈學童〉讓人印象深刻,直幅的照片,背景是鄉下車站,一個穿著制服的小學生左手抱著白包袱,背後立著一男子,畫面中右方疊著一女子,畫面中左方立著另一男子。整個構圖成倒三角型,有下壓的重量感,特別是男童的眼神極為特殊,左眼向上看,右眼看著攝影者,那嚴肅的表情,或許在作者眼中,日本敗戰的困境與復興都壓在他身上了。這張照片受到當時權威的攝影評論家重森弘淹校長的激賞。留學日本的經驗,帶給了柯席杰嚴謹不懈的創作基本態度。


回台灣後,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七年拍了郭美貞、黃忠良等藝術家的「專題攝影」。出國前他在台南安平拍攝到〈老漁夫〉,烈日與鹽份留下在他臉上的烙印,那樣的粗礫有如麻袋衣衫,完全直寫他的勞苦。就是這些充滿人道關懷的作品讓顧獻樑興奮極了,為籍籍無名的柯錫杰安排台北的攝影展,把他介紹給台北的藝術圈。四十年後,我們不禁好奇的想知道,當年展出這窮苦主題有無受到警備總部的「關注」?有人認為晚年柯錫杰比起青年柯錫杰,更離開現實,直寫畫境,這是一大進化。然而什麼會過去,什麼會留下,雖然人言言殊,但也不那麼神祕,這也是閱讀與書寫「攝影現代化」的趣味所在吧。


那一次展覽是台灣攝影現代化的里程碑,除了〈老漁夫〉、〈盲母〉、〈孤兒〉現實題材,也展出自然景物,即物主義、即興主義的舞蹈攝影。和傳統攝影器材主義脫勾的是,柯錫杰的作品表達較多的現代繪畫的語彙:抽象的造形,不依附畫意派的單調題材。


曝光的世界之旅


一九六七年三十八歲的柯錫杰到美國,一頭栽進攝影的國際舞台,經過兩年的苦幹磨練,終於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時尚攝影圈緊張的競爭讓他頭髮全白了。當時柯錫杰為許多知名雜誌如《Bazar》、《Cosmopolitan》、《House Beautiful》拍攝了許多名人及名伶,面對許多時尚模特兒,少不了年少輕狂逸事,浪漫如好萊塢電影情節。直到一九七八年,橫越美國西南部的攝影之行讓他大開眼界,更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加上婚姻觸礁,他下定決心賣掉紐約的工作室,揮別十年縱橫豪華時尚圈的商場惡戰與情色擄掠的日子。但是在美國攝影界的歷練也帶給他正面的收穫:對於攝影現代語彙,例如題材、構圖、線條、色彩、剪裁的精準掌握。


柯錫杰的恩師顧獻樑教授對於他「為美國人做嫁衣」非常失望,加上第一次婚姻即將結束,對於fashion、漂亮女孩也膩了,那年他五十歲,帶回三幅作品回到台北,可惜緣慳一面,顧獻樑隔日病逝,柯錫杰非常傷心。柯錫杰回到紐約閉關五十天思索將何去何從,最後決定關閉工作室,只帶了一台照相機到歐洲、北非流浪,柯錫杰說:「那時心無所羈,要是有一天到了山窮水盡之時,就痛快地喝酒喝到死,結束一生。」


一九七九年出走的那八個月,柯錫杰毫無計畫地流浪,開著一輛老爺車,一切反倒很順利。沒有案子,沒有客戶,自由極了,心情慢慢的靜下來。流浪到歐洲,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各地,拍到〈葡萄牙的房子〉。快沒錢時,到蒙地卡羅賭錢,第一次賭贏,就到希臘,拍到〈等待維納斯〉。從希臘回來,很想去非洲,又去賭了一次,贏了美金三千七百多塊,從義大利的Sadegna到北非的突尼西亞拍到〈白衣〉、〈孤行〉,再到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系列〉。一九八○做了四張Dye Transfer〈轉染法〉照片,帶回台灣展覽,包括上述的三幅與〈樹與牆〉,之後都被典藏。


一九八一年中國時報支助他一百多萬元拍攝撒哈拉,本來找一位非洲矛利塔尼亞外交官的女兒去當模特兒,要和作家三毛一起去旅行,但是當中發生了了一場小小誤會──三毛不願意當女配角。他又在阿爾及利亞被軍方扣留,錯過和那黑人模特兒約定時間,拍攝撒哈拉和裸女的計畫沒能實現,只好獨闖撒哈拉。


流浪南歐與北非期間拍攝的作品,簡潔而安靜的構圖與內容透露出滄桑歷盡的清明。像〈白衣〉是在突尼西亞一個小鎮等了兩個小時才等到的。他在酷熱的車內,等人走入那有意思的小巷,然後她輕巧的走入畫面,轉眼即逝。柯錫杰心臟狂跳,按下快門的瞬間,心裡吶喊:就是這一張!


「拍〈等待維納斯〉時,那是我在希臘的Skiathos島看向Skopiros島,用200厘米的長鏡頭拍的,起初覺得沒什麼,透過觀景窗看到的只有天、海、窗子,回去後片子大概會被丟到垃圾桶。逛了二十分鐘回來,按了一張,回到紐約,把它用幻燈機打在銀幕上,才發覺捕捉到了自己當時的心象。現在〈等待維納斯〉變成我的masterpiece(傑作)、signature(代表作)。」柯錫杰表示。


他在紐約花了十年找Dye Transfer(轉染法)的沖印高手,終於找到最頂尖的Guy Strecher做轉染法才洗出他滿意的對比與顏色。「1993年Dye Transfer停產,目前已剩不多,六月我向他打聽,他慷慨答應留十張,排隊到十月,一張要預付二千美金,我得花費二萬美金。明年要在巴黎展覽,都要用Dye Transfer做照片,除了絕佳的畫質,也因為它具備留傳後人的典藏品質。而昂貴的製作費用,更耗去我的所有積蓄。」攝影家如柯錫杰,對於最高品質的執著,可見一斑。


眼睛,永恆的鏡頭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欣賞柯錫杰的攝影作品後表示:「在中國,攝影作為一門藝術,歷史如此之短,我還不知道有誰比柯錫杰走得如此之遠。」又說:「他用照相機取代畫筆,超越了相機的機械性和照片的物質性,賦予他的影像某種繪畫的可能。」(註1)


線條、色彩、面積在柯錫杰的作品中,彷彿只是一種元素。他以線條畫出極簡的空間,以色彩縫合所有不同的規則,以面積化約成磅礡與壯麗,最後卻獨留那不斷交替的驚嘆與悵然的情感給觀者。


從最早的故鄉〈安平老漁夫〉中,背離卻又無法割捨的漁港,蒼涼的眼神和半張的嘴,剛硬固執的肌肉線條;到異地孤絶的有形建築物,或不定型的沙漠與海洋;乃至於後期返鄉後的眼中故里,安平古牆那褪了色的紅依稀令人心動,是最初的悸動,是所有近鄉情怯的不確定風景最後的歸宿。柯錫杰始終想逃離拘束迎向自由,他不斷地減約空間,抽離束縛多餘的元素,然而,心景是帶著故鄉的旅程。


攝影家王信曾於一篇探討柯錫杰「心象攝影」的文章中提到:「攝影家因受限於機械再現機能,不能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所以在現實性的世界中,要表現象徵性及抽象性很不容易」,她並且表示,看柯錫杰的作品,時間和環境都不重要了,因為「它讓人們同時感受到過去和現在」。(註2)


的確,初看柯錫杰本人,會被他滿面紅光中炯炯有神的眼睛所吸引,他那對覆蓋在銀白髮色下的雙眼,永遠像一個敏銳的鏡頭,即使在一個沒有光、水、空氣的地方,他都能尋覓出令人屏氣凝神的花朵,並且把最燦爛的色彩留給觀眾。


後記:


本文根據台灣現代美術大系之《現代意識攝影》專冊,同作者撰文的〈柯錫杰──心景,帶著故鄉的旅程〉一文所改寫。

註1:引自《看柯錫杰攝影》,高行健,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巴黎。

註2:引自《宇宙遊子》,余宜芳著,天下文化出版社,p.241~242。

記事
1929 生於台灣台南。
1947 畢業於日制高雄工業學校。
1949 自修攝影。
1958 參加台南美術協會,展出作品《盲人夫婦》。
1959 留學日本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師事當代攝影評論大師──重森弘淹先生,融入當代攝影潮流。
1961 畢業展覽,東京富士攝影沙龍。
1962 第一次個展,高雄台灣新聞報畫廊。 與高雄市長陳啟川等發起組織高雄市攝影學會,並舉行兩次影展。
1963 第二次個展,台北國立台灣藝術館畫廊。     參加巴西雙年展。
1965 第三次個展《指揮家郭美貞女士專題》,台北國立台灣藝術館畫廊。
1966 第四次個展《現代舞蹈黃忠良夫婦專題》,台北文星畫廊。
1967 第六次個展《美國現代舞蹈精粹》,應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East West Center)「1967 夏季藝術節」之邀請,於甘迺迪紀念館作專題攝影展覽。 第五次個展《離台赴美回顧展》,台北文星畫廊。
1968 第八次個展《美國現代舞蹈精粹》,紐約市米舟畫廊。 第七次個展《黃忠良夫婦現代舞影展》,洛杉磯伊娜文化中心。 應普利茲文學獎得主Norman Miller之邀,為電影《Mild Stone》拍攝劇 照並演出。
1970 第十次個展《美國現代舞蹈精粹》,康州康爾克提克大學之夏季美國舞蹈節。 第九次個展,伊利諾大學。
1971 十一次個展《美國現代舞蹈精粹》,華盛頓大學。 開設攝影公司,紐約市。
1976 作品《騰龍》獲美國建國200週年之攝影創作獎。
1971~79 擔任Magazine "ESSENCE"、"HOUSE BEAUTIFUL"、"HERPERS BAZZAR"之拍攝工作,並承製多項廣告攝影。
1979 關閉攝影公司,遠離紐約;徹底自我放逐,赴南歐及北非拍攝,第一次進入撒哈拉沙漠。創作出屬於柯錫杰個人世界的《心景》風格,並對日後台灣攝影界造成風潮與影響。
1980 第十二次個展,台北市美國文化中心(新象藝術推廣中心主辦)及高雄學苑(高雄市政府主辦)。
1981 第十三次個展,台北龍門畫廊及版畫家畫廊同時舉行(中國時報主辦)。
1983 於波士頓、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城市巡迴演講、展覽。
1984 個展,加州好萊塢維多利亞公館(Home of Victoria)。
1987~90 與舞蹈家太太樊女士共同創作現代舞「舞出敦煌」,發表於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台北國家劇院、香港舞蹈節等處。
1989 作品《金海》獲選收入聯合國「1994水的環保」年月曆。
1990 應邀於美國紐約州伊士曼柯達總公司視覺中心舉行個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也是逸者》個展。
1991 接受歐洲Living Tao Foundation生活之道基金會及Schweisfurth Foundation敘懷福祉基金會邀請至瑞士巴賽爾藝術節(Basel Arts Festival in Switzerland)舉辦個展。
1992 以《金海》、《永恆的對話》、《騰龍》、《相遇》四幅傑作重新包裝出中華民國台灣的新形象,刊登於全世界各大報刊雜誌。 柯錫杰官方網站正式上線
1993 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國家形象中華民國世界性的包裝──《展翅的蝴蝶》 平面廣告攝影。
1994 應邀於美國紐約著名藝廊Hammer Gallery舉辦個人攝影展,為該畫廊六十六年來第一位受邀之攝影家。
1995 拍攝台灣重要代表人物系列,其中有兩岸三地最被尊崇的印順導師、中國攝影大老郎靜山先生、雕塑家楊英風及畫家劉啟祥等。
1996 《彩色攝影大師》聯展,與Burt Glinn、Ernst Hass、Pete Turner、Barbara Wrubel等國際攝影大師共同參與,美國紐約長島Lizan-Top Gallery。
1997 主辦「國際視覺意像攝影大展」系列活動,邀請國際知名攝影大師Lois Greenfild、Anthony Barboza、Bill Silano、Lynn Davis、Mario Cresci、Yasuomi Hashi、莊明景、鍾榮光等連袂展出。
1999 「台灣在我心──柯錫杰七十回顧暨跨世紀創作展」,於八月至十一月在全省新光三越及新竹、台中敦煌藝廊盛大展出。 應邀於紐約市National Arts Club為Taiwan Arts Festival活動舉辦攝影個展。
2000 獲頒吳三連獎基金會攝影藝術獎。 應邀在紐約SOHO區Walter Wickiser Gallery舉辦攝影個展。 作品「等待維納斯」應邀參加國際知名的佳士得拍賣公司,於台灣首次舉行攝影作品拍賣會,並以該項目的最高價成交售出。
2001 應邀在紐約SOHO區Edward Carter Gallery舉辦攝影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