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敏,本名魏敏,1957年生,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台灣京劇旦角傑出演員,現任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劇協會理事長。她的嗓音得天獨厚,十歲即走紅京劇界,廿歲即成為當年「海光國劇團」的當家旦角,多次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演員,受到各界肯定。其後師事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專心學習梅派藝術,唱腔尋求簡易沖淡、氣韻大方。經長期沉潛與鑽研,於多齣劇目中,將梅派青衣跨花衫旦角正宗表演發揮得淋漓盡致。
1986年,魏海敏應吳興國之邀,加入「當代傳奇劇場」,演出由莎士比亞名著《馬克白》所改編的創團作品《慾望城國》。這齣戲,使她放下了青衣的身段,從一個演員提升為一個創作者。當時她以優異的京劇工底,深度體會人物,開創新表演型態,生動且深刻的塑造馬克白夫人的戲曲形象。其後,魏海敏和吳興國攜手將台灣京劇現代化的成果推上國際舞台,先後在英國、法國、西班牙、與荷蘭、美國等地演出。除《慾望城國》外,魏海敏之京劇現代劇場演出,尚包括《奧瑞斯提亞》、《樓蘭女》等劇目,她汲取希臘及莎士比亞悲劇的表演養分,體察其間跨文化的劇場美學價值,在京劇的傳統與創新、寫意與寫實、身段表演與心理描寫等創作思辨與辯證間開創出一個新的境界。
2003年,魏海敏主演《王熙鳳》,是她個人藝術到達圓熟之境的代表作。在這齣戲裡,她脆亮甜潤的念白、氣韻生動的演技、婉轉自如的唱腔,不難看出她的表演已經到收放自如、爐火純青的境界。此時的魏海敏,已經從「最傑出的京劇演員」躋身為「成熟的表演藝術家」。2006年,魏海敏演出新編戲《金鎖記》,飾演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刻畫在環境的壓抑下,從單純到變態的扭曲性格。魏海敏獨創的演出,在蘊含深厚的基礎上開啟了自己表演藝術的境界,令人動容。就在她創造了京劇曹七巧的同一年,《慾望城國》二十年後再度搬上台灣舞台,讓我們看到魏海敏飾演馬克白夫人的新境界,「二十年琢磨一個人物」,充分體現藝術探索的信念與毅力。
近年,魏海敏成立「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研究京劇表演藝術,為傳統戲曲的傳承而努力。她同時擔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駐校藝術家,對有志於學習京劇的學生,不遺餘力地提供寶貴的舞台經驗,努力為戲曲表演與現代劇場藝術的扎根貢獻心力,期盼能不斷挖掘新血,打開劇場表演新局。一路走來,在她堅定的藝術信念下,魏海敏以沉穩的步伐走出了藝術家的典範。
國家文藝獎一直都是文化界最高榮譽的象徵,今天能得獎,無疑的在我頭上又增加了一頂光環,不知該說什麼,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從11歲進入劇校後,就開啟了我愛表演的一條道路,小時候的種種已不復記憶,但在小學一年級時,帶個紙做的帽子,披條長毛巾,在課堂上表演一段遠山含笑,春水綠波映小橋,卻是那麼深刻的印在腦子裡。人生的機緣真是奧妙, 因為父親愛好平劇,把我送進小海光,從此一連串充滿新奇的日子,就在面前展開了。
記得第一次後仰翻一霎時覺得天旋地轉,落地時不知身在何方,像變魔術, 好玩極了。剛開始練功,老師呵護備至,唯恐這群小蘿蔔頭嚇著了,一害怕都回家不敢來了。結果一個月後,開始上金箍咒了,每天三堂功不說,連星期假日都照練不誤,剝奪了假期,每個同學心裡都老大不樂意的;再加上老集合挨同堂, 往往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呢,先每人來它三籐條, 理由當然很多,譬如說練功偷懶啦、龍套跑不整齊、笑場、偷吃冰…… 都構成挨打的理由,只要一個人犯錯, 就得全體挨揍, 以作為警惕。所以現在當有人問起小時候學戲有無值得回憶的事,其實就記憶中感覺,只要老實點,少挨兩棍、生活就很愜意了!
每天玩刀玩槍、學新戲, 幾乎天天都有新鮮事, 值得去學習。雖然老師要求嚴格, 但是師生間的感情, 卻如一家人一樣, 絲毫不受影響。因為我們知道, 老師是愛護我們的, 怕小孩子做這種肢體動作稍不專心, 很容易產生骨折扭傷, 嚴重的甚至造成全身癱瘓。俗話說嚴師出高徒, 今天我能站在舞台上,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這都要感謝所有老師們的教導, 和父母賜給我這份才能,使我能在學戲當中,沒有白白浪費了時間和功夫。
童年期在校的生活已遙不可追,只記得好像每天都在背戲詞,因當時在文藝中心每個劇團一年有好幾檔的公演,每檔都要準備十天戲。於是我就像是一塊海綿體,不停吸取,有時還需鑽鍋(即學即上台),壓力雖大,我卻也甘之如飴,現在想想,真是祖師爺賞飯吃,當年還沒畢業時,大海光缺旦角,老師們提拔我和他們同台唱戲,記得第一齣戲是和謝景莘老師( 海光當家老生)合演《審頭刺湯》, 接著參加大班競賽戲《田單復國》中飾演女兒田娣,不但有大段唱工,還有武打戲,我不但沒怯場還表現得中規中矩,要了很多彩聲。自此,我就有主角戲演主角,沒主角戲時跑龍套、宮女、上下手、英雄、什麼活兒都得來,有時甚至勾上臉扮花臉,所以後來我能反串老生、小生,觀眾都覺奇怪,其實我除了具有超強模仿力之外,也虧得有如此豐富的上台機會,才造就了我全方位的演出實力吧。
作為一個深具中國文化特質的表演藝術的傳承者,我從內心覺得驕傲,戲劇不僅僅是我的志業,更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全面展示中國文化之美最好的媒介了。回首這三十幾個年頭,一路走來,沿途忽而高山峻嶺,忽而平坦如鏡,一面是風雨雷電,一面又是安靜祥和,我的人生和劇藝同時成長,化為生命的一體,在這榮耀的一刻,再感恩。
表演藝術是我此生的修行
魏海敏談京劇學習心路歷程
7月底(2007),國光劇團在中山堂推出四場公演,其中《三堂會審》、《法門寺》、《慶頂珠》三齣經典老戲, 由魏海敏擔綱,她從本行當青衣,「跨界」巧扮花旦、反串老生,還演出全武行。
那是她榮獲本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國家文藝獎後,在國內的首度演出。看她忽老忽少、變男變女,而且又允文允武,新觀眾很難不「目瞪口呆」、嘖嘖稱奇,而一路看著她不斷挑戰京劇舞台上各種可能性的「老粉絲」們,這會兒可更驕傲地說:「海敏本來就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名角!」
7月初, 她才和「當代傳奇劇場」應邀赴紐約為林肯中心藝術節做三場開幕演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都以藝文版面頭條盛讚其表演藝術。劇場大師理察.謝喜納、羅伯.威爾森看完《霸王別姬》後,特別到後台致意,羅伯. 威爾森並表示計劃為魏海敏「量身訂作」一齣融合東西方舞台藝術的大戲。
這個夏天,還有好幾場演出等著她,即將展開的「2007臺北藝術節」,也邀請她以「京劇大師」身份前進校園,分享傳統表演藝術美學裡的「現代東方前衛」。
乍看似乎,「魏海敏魅力」因得獎喜氣而「引爆」了,此刻正大放光華。然而,其實魏海敏老早已得獎無數。她「初出茅廬」時,就多次榮登台灣京劇最佳演員寶座,也曾因藝術表現獲選為「世界十大傑出青年」;而且,文建會舉辦國家文藝獎時,她已贏得這個大獎。
得獎固然給她許多掌聲與光采,但她這三十多年來,在京劇藝術登峰之路上的奮鬥與掙扎,其實並未能因此而豁免,有時還深感寂寞哩!
得獎消息公佈後,有記者問感想,她居然直率笑答:「哈哈! 太好了!我真高興! 我等這個獎很久了!終於等到了!」這般反應當然來自堅定的自信,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京劇藝術太被忽視了,藉由我的得獎,或許能讓社會更關注京劇也給我們相關從業人員一個激勵,所以我說太好了!」
魏海敏感慨一個京劇演員要真正成熟,必須投入極長時間的學習與磨練,但如果觀眾冷清,演出後也沒任何藝評,可真「情何以堪」!奈何,長年來,京劇在台灣演藝圈,正處於這樣「邊緣化」、默默「自生自滅」的狀態。古人說:「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歌者本須自我惕勵、精益求精,但她認為知音多了,更能激勵歌者更上層樓。
「我一個人好沒有用,必須整體京劇環境好才有前途。」魏海敏說,她很想藉此機會大聲為京劇「請命」。過去京劇納入國防部三軍劇校劇團系統接受保護, 相關人員隸屬軍職,而後合併成立國光劇團和戲曲學校,則改由文官系統管理。從這歷程看,台灣京劇專業人員一直有單位「管飯」,而不必直接面對市場競爭, 這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卻未必有利於京劇文化的生命力。目前, 國光劇團裡的京劇專業人員都是「約聘僱員」,而擔任行政管理的,卻幾乎都是通過高普考而來的「正職人員」,一切工作比照公家機關官僚系統辦理,連買個行頭也得三家招標比價,就算根本找不出三家來比,也得想方設法虛應故事一番。或許這只是發展過程中難免的尷尬階段,但她仍深切盼望京劇的製作經營能越來越朝專業化的方向改進。
「藝術家」不必然「不食人間煙火」,魏海敏的實事求是、誠懇率直,在圈子裡就是出了名的。她聲音好聽、言語有味,說起話來跟唱戲一樣迷人,但有時大剌剌直言不諱、「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也頗令人「提神醒腦」。
魏海敏之所以對京劇專業如此執著,又對京劇發展這般急切,並非因為她得了獎,而是她「結結實實」吃過戲的苦,並「深深刻刻」嚐到戲的甘美。她一步步走到這裡,也見證了國民政府遷台後,京劇如何依傳統摸索訓練人才、如何被保護發展、又如何面臨新時代衝擊。這一段歷史滄桑點滴在心頭,讓她更珍惜那投入無數前輩的生命、熱情,才得以薪傳至今的一縷京劇香火,志願終身為京劇藝術作「超級推銷員」!
綜觀魏海敏的京劇藝術生涯,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啟蒙期。一味埋頭順服苦練,並不真的清楚自己到底在學什麼?為什麼而學?
第二,徬惶期。躍為舞台明星,跨足電影圈,但卻常感進退兩難,猶豫是否轉彎放棄?
第三,覺醒期。親身觀賞大陸優質劇團的作品後,決心重新拜師學藝,開始更嚴格自我要求。她也重回校園繼續升學,並受聘進電視台工作。
第四,轉變期。她被推舉為「國劇協會」理事長,因大量行政工作而對本行內外在問題有更多發現,和更寬廣的觀察。她一方面重新領會傳統京劇的「戲味」,一方面嘗試結合現代舞台的觀念和元素,探索京劇創新的可能性。
第五,精進期。她赴北京正式拜師,專心投入學習梅派,立志探索京劇藝術巔峰的高妙;也成立「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與推廣。
歷來梨園名角多「家學淵源」,但魏海敏最初走上這條路,純粹只因現實生活裡一個看似偶然的轉機。
受用至今的性格品質,和永遠感念的「海光貴人」
因父母離異,魏海敏很小就沒有母親,她從兩歲起就和兩個姊姊「相依為命」。父親是個戲迷,家裡還有把舊胡琴,閒時會拉拉唱唱, 但大多時他都在外奔波賺錢養家。後來,她十歲那年,父親看見報上一則小小的小海光劇校創立招生廣告,因而考慮讓自幼能歌善舞的她去報考。劇校管吃管住,團體生活不愁沒伴, 也能練就一技之長。她就這樣進了劇校,並依慣例在本名「魏敏」中嵌入海光的「海」字,自此展開不一樣的人生。
如今回顧在海光「坐科」七年、實習兩年這段時間,魏海敏感嘆那時台灣百廢待舉,一切因陋就簡,劇校孩子們平均十歲,就在嚴格的軍事化管理下生活, 埋頭苦練,對表演藝術文化的概念及領會比較有限;尤其可惜的是,在傳統的觀念裡,一個學生只有磨練成個「角兒」才算成材,否則就形同「廢料」,這造成京劇教育缺失,也忽略了京劇舞台整體人才的健全栽培,是當年京劇界一個普遍的狀況。
但她覺得,對她個人生命而言,十歲到十九歲單純單調的「小海光生活」,卻也是一段無價的寶貴時光。因為,那種軍事化、一絲不苟的生活作息,養成她嚴謹自律的性格,和有條有理、乾脆明快的處事習慣;而那每日不間斷的喊嗓、毯子功、把子功, 拿鼎、下腰、劈腿、拉山膀……一樣樣依序來過,一有馬虎閃失,老師的棍子就下來了,就連蹲著稍事休息喘氣,整個人也不得散亂,這更讓她練就一種受用至今的,隨時保持高度專注警覺、和堅毅忍耐的性格品質。
此外,第一眼就看出她潛力無窮的主任教官王質彬老師,一直給她信心鼓勵; 用心朝傑出「青衣」方向栽培她的旦角專科周銘新老師,對她就像媽媽一樣既嚴格又溫暖;還有自律甚嚴的小生老師劉玉麟、活潑開朗的武生老師李鳳翔、擅長教戲的梅派青衣秦慧芬……都是她永遠感念的「海光貴人」。
由於她聰明機靈,學戲速度超快,加上她對舞台極認真嚴肅,即使只是跑龍套, 她也要正經八百地打扮妥貼,連頭套下的短髮尾都要用勒頭帶仔細收拾, 梳到完全整齊光潔才行,因此,她十三歲就已挑大樑,報上經常有她演出的消息, 後來大海光缺旦角時,也常挑選她跟資深的老師們配戲。
雖然現在回頭看當年劇照及聽錄音,常感到「不忍卒睹」、「不堪入耳」,但那憑著一股傻勁、連連粉墨登場,倒也大大充實了舞台經驗。
雖「一炮而紅」,卻暗下煩惱「前途茫茫」
「出科」後,魏海敏隨即與海光劇團簽約,同時風行武俠片的電影圈,也找上明星架式十足且有功夫底子的她。那時她的演出機會應接不暇,又連連獲獎, 可謂「一炮而紅」,圈內人多看好她前途無量。然而,她內心卻越感漂泊,甚至暗下煩惱「前途茫茫」。
她想,當年她只是靠年輕體力,忍耐著演戲千篇一律的辛苦,還不懂享受工作的快樂吧,尤其京劇以外的演出,沒有濃厚的舞台戲粧和表現規格,就直接以自己「真實的樣子」示人,那總讓內向害羞的她大不自在。而且拍電影時,跟著鏡頭做戲,往往為了配合打燈、分鏡,耗上一天只能拍幾個鏡頭,常讓她深陷「浪費生命」的焦慮。
因此,雖然收入不錯、走紅更快,但魏海敏還是決定,就這樣讓那短暫的電影表演嘗試「匆匆落幕」。
見識大師風華,只覺「醍醐灌頂」、「大夢初醒」
後來,她正巧有機會赴香港,觀賞到大陸京劇團在香港的表演。在台灣戒嚴、兩岸緊張對峙的年代,大陸京劇錄音帶只能私下流通,行話戲稱為「跟『錄』老師學戲」, 如今終於親臨精英名角的台下,見識梅葆玖、童芷苓等大師風華, 魏海敏只覺「醍醐灌頂」、「大夢初醒」!
那段期間,她拜剛離開大陸來到香港的上海著名梅派票友包幼蝶學戲,六十多歲的包幼蝶唱腔精緻細膩,領著她把《生死恨》、《宇宙鋒》兩齣戲的唱法重新修裁整理,讓她在唱功方面領略到「開竅」的暢快。大陸京劇的整體表現,和個別流派的風格特色,也激發她省思:長久以來,我學的是什麼? 能算什麼?到底是娛樂、營生,還是文化藝術?到底什麼是戲?
返台後,她考入當時的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劇科,電視台又相中她主演電視國劇、主持節目,計畫捧她為「京劇界的楊麗花」。那時家事、學業、事業三頭奔波,但生活中的一切正是「興旺蓬勃」,她只能順勢奮力向前跑,就算想停也由不得。
不過,她覺得這段期間忙得「相當充實」, 因為,她從藝專課程中,更進一步發現戲曲中的文學之美,也更加肯定京劇背後深厚的文化資產。回想自己能在時間與體力的雙重高壓下,完成那麼多工作,她笑說大概多少得歸功於劇校磨練出來的吃苦耐勞、有條不紊和處變不驚的本事吧?
唱作俱佳不夠,還要深入理解、感受才能把角色「演活」
1986 年,陸光劇團的明星「老生」吳興國籌組「當代傳奇劇場」,邀請她聯手演出「不一樣的新京劇」,將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改成京劇版《慾望城國》。這位在舞台上美好的青衣、永遠的大家閨秀,因此突然變作「邪惡猙獰的敖叔征夫人」。這不只她自己不自在,連她的戲迷們也驚駭得撻伐連連,有人甚至批評那根本不是京劇,還說「吳興國把海敏帶壞了」!
魏海敏為此矛盾掙扎了一段時日,後來則恍然大悟:「那可以說是,我第一次在既不能沿用過去的表演模式,又沒參考對象的情況下,嚐試用自己的表演『創造』一個有血有肉、非『典型化』人物。那原來是培養我創作角色能力與方法的一次重要試煉!」例如,敖叔征夫人的服裝有一條拖長的裙襬,魏海敏一反青衣在舞台上端莊內斂的表演方式,加了大幅度踢裙襬的動作,以強化這角色狠心果決的特質。
《慾望城國》後,她又繼續嘗試《王子復仇記》、《無限江山》、《樓蘭女》…… 等「新戲」,透過反覆檢驗演出錄影,她才恍然體悟到小時候老師曾說:「海敏什麼都好,就是臉上『沒戲』」,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她已知道對一名優秀演員來說,光唱作俱佳是不夠的,還要能深入理解、感受角色,才能把角色「演活」。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就曾提到,魏海敏排練《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時,很認真地問導演: 「我進府大鬧那當時,知不知道我那口子賈璉就躲在後面?」當一個演員會問這樣的問題, 表示那種只重表面功夫的演出,已不能滿足她了。
33歲那年,魏海敏蒙京劇界大老推舉接掌國劇學會(後改為中華民國國劇協會) 理事長, 這在一向「男人當家」的京劇界,是破天荒奇事。為不負所託, 也實踐改革京劇發展環境的理想,魏海敏大刀闊斧、積極奔走,又辦聯演、又辦兩岸交流,一方面為退休戲曲前輩籌敬老禮金,一方面開發年輕演員在職進修管道,忙得不亦樂乎。
只可惜事後反省起來,她覺得自己太「一廂情願」,也在待人接物上有欠圓熟,所以到頭來反遭許多人事障礙、有點「事倍功半」,也是無可奈何。
希望後人繼續擁有、並且分享京劇的美好與感動
1991年,魏海敏赴北京正式拜入梅葆玖(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 門下,在奔波兩岸的有限時間裡,積極把握向前輩學習梅派藝術的機會。她曾因演出繁重而嗓子長繭, 正是透過用心觀摩,和不斷的修正,終於為自己找出新的發聲方法。她常提出問題請教老師,老師或親身示範,或提供錄音錄影資料加以說明;1993 年起, 她也常利用台灣演出空檔,和老師的梅劇團在大陸各地同台演出。梅派表演在有形的唱唸做打上多含蓄簡約,但其背後的「戲劇語言」卻非常豐富生動,這讓魏海敏十分著迷。
為繼續推動未竟的理想,後來魏海敏成立了「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 有計畫地展開系列巡迴演講與教學。「有一次,有位大學生看完戲後跟我說,他就是當年高中時代聽了我的演講才開始接觸京劇的,這給我很大的鼓勵!」魏海敏說她自己從小封閉在京劇圈中,很少有「外界」的朋友,透過演講與教學活動, 不但讓京劇能慢慢「走出去」,也讓她的生活打開來,向各行各業芸芸眾生學習請教。
一般人以為演員生活浪漫不凡、多采多姿,但魏海敏自認其實「非常平凡」, 生活也「單純單調到不行」。她說她這人「滿腦都是戲」,每天必得練功吊嗓背戲, 為免「精神放逸」, 即便自己一人獨處也要「形容端正、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活著似乎只為能在舞台有最完美的演出。
環顧四下現實,魏海敏認為純粹的傳統京劇藝術顯然已「時不我予」,但正因此更需用心刻意加以保存維護,否則只怕這博大精深的藝術瑰寶滅絕容易、修復極難!她很希望她從京劇裡發現的那份美好與感動,後人能繼續擁有、並且分享。
除了保護傳統京劇外,魏海敏對自己未來的舞台生涯毫不設限,對於各種舞台表現的新方法, 和幕前幕後的新工作,她都躍躍欲試。她說,演員源自最古老的「巫」, 舞台藝術深具「療癒人心」的奇妙功能,不管電子科技如何發展, 她相信舞台表演永遠無可取代。
表演藝術對她的生命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魏海敏沉思了一下,悠然答道: 「表演大概就是我修行的方式吧?」走過悲欣交集的大半生,魏海敏益發感悟人人皆「累世修行」而來,此生一切也無非為了修行。透過學戲過程中,不斷的自我觀察與修正, 和在許多角色的不同人生裡「出出入入」,她同時也被引領著、一次又一次深入去學習感恩、悲憫、反省和自強不息。
她說,若真要談究竟意義,那麼,就是這個了!
本文作者∣夏瑞紅
現任《中國時報》文藝副刊浮世繪版主編。曾任《大人物》雜誌、《時報周刊》、《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記者, 《中國時報》本土文化副刊寶島版主編。中華民國新聞評議會傑出新聞人員獎得主。著作有《痴人列傳》、《阿詩瑪的回聲》、《報紙在日本社區運動中的角色與功能》、《人間大學》、《在浮世繪相遇》……等。
個人部落格:Xletter──http://blog.chinatimes.com/Xletter
紅牌直報──http://redpaper.wordpress.com
1969 | 本名魏敏,考進海光劇校(小海光)自此展開「魏海敏」的舞台人生。 |
1978 | 海光劇校畢業,旋加盟海光國劇隊(以下簡稱海光),為當家青衣花旦。 榮獲「中國文協最佳演員獎」。 |
1981 | 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獎」。 |
1982 | 應邀新加坡演出《鳳還巢》。 「海光」競賽戲《楊金花》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獎」。 |
1983 | 首度率團赴美國紐約演出《玉堂春》、《拾玉鐲》、《天女散花》。「海光」競賽戲《梁紅玉》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獎」。 |
1984 | 應邀日本演出。 開始演出台視、華視「電視國劇」節目,直到1988 年約錄製30 齣劇目。 「海光」競賽戲《折箭為盟》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獎」。 |
1986 | 國立藝專戲劇科國劇組畢業。 與同好創組[「當代傳奇劇場」(以下簡稱當代), 推出創團大戲《慾望城國》首演三場。「海光」競賽戲《花木蘭》。 |
1987 | 「海光」競賽戲《風雲采石磯》。 |
1988 | 「盛蘭國劇團」(以下簡稱盛蘭)《曲江曲》首演三場、《梁祝》首演四場。 |
1989 | 當選「中華民國第27 屆十大傑出青年」。 「盛蘭」《紅樓夢》首演四場。「海光」競賽戲《天下第一家》。 |
1990 | 榮獲文建會「第15 屆國家文藝獎」。出任「中華民國國劇協會」首任理事長。 「當代」《王子復仇記》首演五場、《慾望城國》英國皇家劇院演出四場。 |
1991 | 北京正式拜梅派傳人梅葆玖先生為師。「盛蘭」《清宮秋雨》首演三場。 |
1992 | 美國紐約台北劇場、休士頓、舊金山、洛杉磯巡演《貴妃醉酒》、《鳳還巢》、《秦香蓮》共七場。韓國《霸王別姬》一場。 「當代」《無限江山》 首演五場。「盛蘭」《春香傳》首演三場。「海光」競賽戲《鍾離春》。 |
1993 | 榮獲紐約市「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當代」《樓蘭女》首演四場;《慾望城國》巡演日本東京大阪五場。 北京民族文化宮個人專場《穆桂英掛帥》、《霸王別姬》、《三堂會審》二場。 |
1994 | 「當代」《慾望城國》香港文化中心、法國「夏德瓦隆藝術節」共六場, 「夏日藝術節」演出《霸王別姬》五場。 北京「梅蘭芳京劇團」( 以下簡稱梅劇團)慶祝梅蘭芳百年誕辰,與梅葆玖老師同台演出《太真外傳》。 |
1995 | 軍中劇團解散前最後一檔「海光」公演《拾玉鐲》、《寶蓮燈》、《天女散花》、《空城計》( 反串)。 「當代」《奧瑞斯提亞》大安森林公園首演五場。 北京「梅劇團」建團演出《西施》、《四郎探母——坐宮》。 北京民族文化宮個人專場《宇宙鋒》、《貴妃醉酒》二場,參選「梅花獎」。 三軍劇團合併為「國光劇團」(以下簡稱國光),聘任客席演員。 正式成立「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 擔任董事長。 |
1996 | 台北主演梅蘭芳大師生前來不及排演的《龍女牧羊》。 「當代」《樓蘭女》「新加坡國際藝術節」二場。 獲頒京劇演員最高榮譽「梅花獎」。 當選「1996 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 出版「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台生涯」一書( 商周文化)。負責策劃「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全套影音作品發行(皇龍文化)。 |
1997 | 「國光」主演《奇雙會》、《八義圖》、《玉堂春》。 以皇龍文化發行之「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入圍「金曲獎——非流行音樂最佳演唱人』獎。 主講「揭開京劇的神祕面紗」示範講座巡迴全國文化中心、學校20場。 |
1998 | 「國光」新編京劇《媽祖》首演三場。 「當代」《慾望城國》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西班牙「聖地牙哥藝術節」演出各二場。 天津中國大戲院個人專場《穆桂英掛帥》、《鳳還巢》、《三堂會審》三場。 北京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演唱京歌《夢北京》及演出《二進宮》。 |
1999 | 北京「第二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開幕式, 演出《鳳還巢》。 台影文化主辦「京朝大派. 正宗京劇」,主演《穆桂英掛帥》,北京京劇院全力搭配演出。 主講「揭開京劇的神祕面紗」示範講座於各機關團體十場。 |
2000 | 「國光」《地久天長釵鈿情——唐明皇與楊貴妃》首演三場。 「中華民國國劇協會」主辦「千禧兩岸國劇大聯演」,演出《捧印》、《霸王別姬》。 北京與梅葆玖老師同台演出《大登殿》。與上海崑劇團名小生蔡正仁演出崑曲《販馬記》台北一場。 |
2001 | 「當代」《慾望城國》北京與中國京劇院首度合作五場; 參加「荷蘭藝術節」二場。 |
2002 | 主演「魏海敏古典劇場——變」台北三場。一晚節目中跨越旦角及老生行當展現其舞台造詣, 時裝京唱余光中新詩《梅雨箋》,彩扮《秋江》陳妙常、《擊鼓罵曹》禰衡、《貴妃醉酒》楊貴妃。 主講「揭開京劇的神祕面紗——虞姬舞劍篇」示範講座校園巡迴23 場。 |
2003 | 「國光」《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首演六場。 上海逸夫舞台個人專場《四郎探母》《霸王別姬》二場。北京「慶祝梅花獎二十週年」主演《白蛇傳——斷橋》。美國洛杉磯演出個人專場《玉堂春》《擊鼓罵曹》。主講「揭開京劇的神祕面紗——粉墨登場篇」示範講座巡迴11場。北京中央電視台「名家名段」節目錄製梅派專輯《貴妃醉酒》、《黛玉葬花》、《生死恨》、《鳳還巢》。 |
2004 | 「國光」參加「新加坡華族文化節」主演《穆桂英》、《鴛鴦劍》;「紀念梅蘭芳大師110 歲冥誕梅派專場」演出《西施、黛玉葬花、紅線盜盒、宇宙鋒》; 新編崑曲《梁祝》首演三場。上海逸夫舞台個人專場《四郎探母》《玉堂春》2場。 獲頒「第11 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上海市「白玉蘭獎——主角獎」。 |
2005 | 「當代」《慾望城國》首度赴美國加州、紐約演出五場。 「國光」新編崑曲《梁祝》上海、杭州、佛山各一場。 參加北京中央製片廠拍攝梅蘭芳紀錄片。 開始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台灣藝術大學 |
2006 | 「國光」《新編文藝京劇——金鎖記》首演五場。與當代武生名角裴艷玲台北演出《四郎探母——坐宮》《龍鳳呈祥》各一場。 「當代」20 年團慶《慾望城國》五場 北京錄製梅蘭芳音配像精粹《太真外傳》、《三娘教子》、《審頭刺湯》、《彩樓配》等選段。出版「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一書( 積木文化) 。 |
2007 | 「國光」《新繡襦記》首演二場。「當代」《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美西三城L.A 、Davis 、San Jose、和「紐約林肯國際藝術節」共七場。 元旦起,主持復興電台「戲曲面面觀——魏海敏的京劇世界」節目。 發行「芳華現——魏海敏梅派經典唱腔選輯」CD乙套( 風潮音樂)。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11 屆「國家文藝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