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
表演藝術家
魏海敏
Wei Haimin
得獎理由
長期堅持藝術探索的信念與毅力,對於傳統戲曲藝術與文化發展之貢獻,深具標竿意義與影響力。 戲曲表演底蘊深厚,奠基於傳統旦角行當且多有突破與創意,角色塑造鮮明而突出,能發揮傳統戲曲之精髓,開創新編劇目之表演典範。
得主介紹

魏海敏,本名魏敏,1957年生,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台灣京劇旦角傑出演員,現任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劇協會理事長。她的嗓音得天獨厚,十歲即走紅京劇界,廿歲即成為當年「海光國劇團」的當家旦角,多次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演員,受到各界肯定。其後師事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專心學習梅派藝術,唱腔尋求簡易沖淡、氣韻大方。經長期沉潛與鑽研,於多齣劇目中,將梅派青衣跨花衫旦角正宗表演發揮得淋漓盡致。  
 

1986年,魏海敏應吳興國之邀,加入「當代傳奇劇場」,演出由莎士比亞名著《馬克白》所改編的創團作品《慾望城國》。這齣戲,使她放下了青衣的身段,從一個演員提升為一個創作者。當時她以優異的京劇工底,深度體會人物,開創新表演型態,生動且深刻的塑造馬克白夫人的戲曲形象。其後,魏海敏和吳興國攜手將台灣京劇現代化的成果推上國際舞台,先後在英國、法國、西班牙、與荷蘭、美國等地演出。除《慾望城國》外,魏海敏之京劇現代劇場演出,尚包括《奧瑞斯提亞》、《樓蘭女》等劇目,她汲取希臘及莎士比亞悲劇的表演養分,體察其間跨文化的劇場美學價值,在京劇的傳統與創新、寫意與寫實、身段表演與心理描寫等創作思辨與辯證間開創出一個新的境界。  
 

2003年,魏海敏主演《王熙鳳》,是她個人藝術到達圓熟之境的代表作。在這齣戲裡,她脆亮甜潤的念白、氣韻生動的演技、婉轉自如的唱腔,不難看出她的表演已經到收放自如、爐火純青的境界。此時的魏海敏,已經從「最傑出的京劇演員」躋身為「成熟的表演藝術家」。2006年,魏海敏演出新編戲《金鎖記》,飾演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刻畫在環境的壓抑下,從單純到變態的扭曲性格。魏海敏獨創的演出,在蘊含深厚的基礎上開啟了自己表演藝術的境界,令人動容。就在她創造了京劇曹七巧的同一年,《慾望城國》二十年後再度搬上台灣舞台,讓我們看到魏海敏飾演馬克白夫人的新境界,「二十年琢磨一個人物」,充分體現藝術探索的信念與毅力。  
 

近年,魏海敏成立「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研究京劇表演藝術,為傳統戲曲的傳承而努力。她同時擔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駐校藝術家,對有志於學習京劇的學生,不遺餘力地提供寶貴的舞台經驗,努力為戲曲表演與現代劇場藝術的扎根貢獻心力,期盼能不斷挖掘新血,打開劇場表演新局。一路走來,在她堅定的藝術信念下,魏海敏以沉穩的步伐走出了藝術家的典範。 

得主感言

國家文藝獎一直都是文化界最高榮譽的象徵,今天能得獎,無疑的在我頭上又增加了一頂光環,不知該說什麼,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從11歲進入劇校後,就開啟了我愛表演的一條道路,小時候的種種已不復記憶,但在小學一年級時,帶個紙做的帽子,披條長毛巾,在課堂上表演一段遠山含笑,春水綠波映小橋,卻是那麼深刻的印在腦子裡。人生的機緣真是奧妙, 因為父親愛好平劇,把我送進小海光,從此一連串充滿新奇的日子,就在面前展開了。


記得第一次後仰翻一霎時覺得天旋地轉,落地時不知身在何方,像變魔術, 好玩極了。剛開始練功,老師呵護備至,唯恐這群小蘿蔔頭嚇著了,一害怕都回家不敢來了。結果一個月後,開始上金箍咒了,每天三堂功不說,連星期假日都照練不誤,剝奪了假期,每個同學心裡都老大不樂意的;再加上老集合挨同堂, 往往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呢,先每人來它三籐條, 理由當然很多,譬如說練功偷懶啦、龍套跑不整齊、笑場、偷吃冰…… 都構成挨打的理由,只要一個人犯錯, 就得全體挨揍, 以作為警惕。所以現在當有人問起小時候學戲有無值得回憶的事,其實就記憶中感覺,只要老實點,少挨兩棍、生活就很愜意了!


每天玩刀玩槍、學新戲, 幾乎天天都有新鮮事, 值得去學習。雖然老師要求嚴格, 但是師生間的感情, 卻如一家人一樣, 絲毫不受影響。因為我們知道, 老師是愛護我們的, 怕小孩子做這種肢體動作稍不專心, 很容易產生骨折扭傷, 嚴重的甚至造成全身癱瘓。俗話說嚴師出高徒, 今天我能站在舞台上,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這都要感謝所有老師們的教導, 和父母賜給我這份才能,使我能在學戲當中,沒有白白浪費了時間和功夫。


童年期在校的生活已遙不可追,只記得好像每天都在背戲詞,因當時在文藝中心每個劇團一年有好幾檔的公演,每檔都要準備十天戲。於是我就像是一塊海綿體,不停吸取,有時還需鑽鍋(即學即上台),壓力雖大,我卻也甘之如飴,現在想想,真是祖師爺賞飯吃,當年還沒畢業時,大海光缺旦角,老師們提拔我和他們同台唱戲,記得第一齣戲是和謝景莘老師( 海光當家老生)合演《審頭刺湯》, 接著參加大班競賽戲《田單復國》中飾演女兒田娣,不但有大段唱工,還有武打戲,我不但沒怯場還表現得中規中矩,要了很多彩聲。自此,我就有主角戲演主角,沒主角戲時跑龍套、宮女、上下手、英雄、什麼活兒都得來,有時甚至勾上臉扮花臉,所以後來我能反串老生、小生,觀眾都覺奇怪,其實我除了具有超強模仿力之外,也虧得有如此豐富的上台機會,才造就了我全方位的演出實力吧。


作為一個深具中國文化特質的表演藝術的傳承者,我從內心覺得驕傲,戲劇不僅僅是我的志業,更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全面展示中國文化之美最好的媒介了。回首這三十幾個年頭,一路走來,沿途忽而高山峻嶺,忽而平坦如鏡,一面是風雨雷電,一面又是安靜祥和,我的人生和劇藝同時成長,化為生命的一體,在這榮耀的一刻,再感恩。
 

藝術家素描
文|夏瑞紅

表演藝術是我此生的修行
魏海敏談京劇學習心路歷程

 

7月底(2007),國光劇團在中山堂推出四場公演,其中《三堂會審》、《法門寺》、《慶頂珠》三齣經典老戲, 由魏海敏擔綱,她從本行當青衣,「跨界」巧扮花旦、反串老生,還演出全武行。 


那是她榮獲本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國家文藝獎後,在國內的首度演出。看她忽老忽少、變男變女,而且又允文允武,新觀眾很難不「目瞪口呆」、嘖嘖稱奇,而一路看著她不斷挑戰京劇舞台上各種可能性的「老粉絲」們,這會兒可更驕傲地說:「海敏本來就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名角!」


7月初, 她才和「當代傳奇劇場」應邀赴紐約為林肯中心藝術節做三場開幕演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都以藝文版面頭條盛讚其表演藝術。劇場大師理察.謝喜納、羅伯.威爾森看完《霸王別姬》後,特別到後台致意,羅伯. 威爾森並表示計劃為魏海敏「量身訂作」一齣融合東西方舞台藝術的大戲。


這個夏天,還有好幾場演出等著她,即將展開的「2007臺北藝術節」,也邀請她以「京劇大師」身份前進校園,分享傳統表演藝術美學裡的「現代東方前衛」。  


乍看似乎,「魏海敏魅力」因得獎喜氣而「引爆」了,此刻正大放光華。然而,其實魏海敏老早已得獎無數。她「初出茅廬」時,就多次榮登台灣京劇最佳演員寶座,也曾因藝術表現獲選為「世界十大傑出青年」;而且,文建會舉辦國家文藝獎時,她已贏得這個大獎。


得獎固然給她許多掌聲與光采,但她這三十多年來,在京劇藝術登峰之路上的奮鬥與掙扎,其實並未能因此而豁免,有時還深感寂寞哩!


得獎消息公佈後,有記者問感想,她居然直率笑答:「哈哈! 太好了!我真高興! 我等這個獎很久了!終於等到了!」這般反應當然來自堅定的自信,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京劇藝術太被忽視了,藉由我的得獎,或許能讓社會更關注京劇也給我們相關從業人員一個激勵,所以我說太好了!」


魏海敏感慨一個京劇演員要真正成熟,必須投入極長時間的學習與磨練,但如果觀眾冷清,演出後也沒任何藝評,可真「情何以堪」!奈何,長年來,京劇在台灣演藝圈,正處於這樣「邊緣化」、默默「自生自滅」的狀態。古人說:「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歌者本須自我惕勵、精益求精,但她認為知音多了,更能激勵歌者更上層樓。


「我一個人好沒有用,必須整體京劇環境好才有前途。」魏海敏說,她很想藉此機會大聲為京劇「請命」。過去京劇納入國防部三軍劇校劇團系統接受保護, 相關人員隸屬軍職,而後合併成立國光劇團和戲曲學校,則改由文官系統管理。從這歷程看,台灣京劇專業人員一直有單位「管飯」,而不必直接面對市場競爭, 這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卻未必有利於京劇文化的生命力。目前, 國光劇團裡的京劇專業人員都是「約聘僱員」,而擔任行政管理的,卻幾乎都是通過高普考而來的「正職人員」,一切工作比照公家機關官僚系統辦理,連買個行頭也得三家招標比價,就算根本找不出三家來比,也得想方設法虛應故事一番。或許這只是發展過程中難免的尷尬階段,但她仍深切盼望京劇的製作經營能越來越朝專業化的方向改進。


「藝術家」不必然「不食人間煙火」,魏海敏的實事求是、誠懇率直,在圈子裡就是出了名的。她聲音好聽、言語有味,說起話來跟唱戲一樣迷人,但有時大剌剌直言不諱、「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也頗令人「提神醒腦」。


魏海敏之所以對京劇專業如此執著,又對京劇發展這般急切,並非因為她得了獎,而是她「結結實實」吃過戲的苦,並「深深刻刻」嚐到戲的甘美。她一步步走到這裡,也見證了國民政府遷台後,京劇如何依傳統摸索訓練人才、如何被保護發展、又如何面臨新時代衝擊。這一段歷史滄桑點滴在心頭,讓她更珍惜那投入無數前輩的生命、熱情,才得以薪傳至今的一縷京劇香火,志願終身為京劇藝術作「超級推銷員」!


綜觀魏海敏的京劇藝術生涯,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啟蒙期。一味埋頭順服苦練,並不真的清楚自己到底在學什麼?為什麼而學?

第二,徬惶期。躍為舞台明星,跨足電影圈,但卻常感進退兩難,猶豫是否轉彎放棄?

第三,覺醒期。親身觀賞大陸優質劇團的作品後,決心重新拜師學藝,開始更嚴格自我要求。她也重回校園繼續升學,並受聘進電視台工作。

第四,轉變期。她被推舉為「國劇協會」理事長,因大量行政工作而對本行內外在問題有更多發現,和更寬廣的觀察。她一方面重新領會傳統京劇的「戲味」,一方面嘗試結合現代舞台的觀念和元素,探索京劇創新的可能性。

第五,精進期。她赴北京正式拜師,專心投入學習梅派,立志探索京劇藝術巔峰的高妙;也成立「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與推廣。


歷來梨園名角多「家學淵源」,但魏海敏最初走上這條路,純粹只因現實生活裡一個看似偶然的轉機。


受用至今的性格品質,和永遠感念的「海光貴人」


因父母離異,魏海敏很小就沒有母親,她從兩歲起就和兩個姊姊「相依為命」。父親是個戲迷,家裡還有把舊胡琴,閒時會拉拉唱唱, 但大多時他都在外奔波賺錢養家。後來,她十歲那年,父親看見報上一則小小的小海光劇校創立招生廣告,因而考慮讓自幼能歌善舞的她去報考。劇校管吃管住,團體生活不愁沒伴, 也能練就一技之長。她就這樣進了劇校,並依慣例在本名「魏敏」中嵌入海光的「海」字,自此展開不一樣的人生。


如今回顧在海光「坐科」七年、實習兩年這段時間,魏海敏感嘆那時台灣百廢待舉,一切因陋就簡,劇校孩子們平均十歲,就在嚴格的軍事化管理下生活, 埋頭苦練,對表演藝術文化的概念及領會比較有限;尤其可惜的是,在傳統的觀念裡,一個學生只有磨練成個「角兒」才算成材,否則就形同「廢料」,這造成京劇教育缺失,也忽略了京劇舞台整體人才的健全栽培,是當年京劇界一個普遍的狀況。


但她覺得,對她個人生命而言,十歲到十九歲單純單調的「小海光生活」,卻也是一段無價的寶貴時光。因為,那種軍事化、一絲不苟的生活作息,養成她嚴謹自律的性格,和有條有理、乾脆明快的處事習慣;而那每日不間斷的喊嗓、毯子功、把子功, 拿鼎、下腰、劈腿、拉山膀……一樣樣依序來過,一有馬虎閃失,老師的棍子就下來了,就連蹲著稍事休息喘氣,整個人也不得散亂,這更讓她練就一種受用至今的,隨時保持高度專注警覺、和堅毅忍耐的性格品質。


此外,第一眼就看出她潛力無窮的主任教官王質彬老師,一直給她信心鼓勵; 用心朝傑出「青衣」方向栽培她的旦角專科周銘新老師,對她就像媽媽一樣既嚴格又溫暖;還有自律甚嚴的小生老師劉玉麟、活潑開朗的武生老師李鳳翔、擅長教戲的梅派青衣秦慧芬……都是她永遠感念的「海光貴人」。


由於她聰明機靈,學戲速度超快,加上她對舞台極認真嚴肅,即使只是跑龍套, 她也要正經八百地打扮妥貼,連頭套下的短髮尾都要用勒頭帶仔細收拾, 梳到完全整齊光潔才行,因此,她十三歲就已挑大樑,報上經常有她演出的消息, 後來大海光缺旦角時,也常挑選她跟資深的老師們配戲。


雖然現在回頭看當年劇照及聽錄音,常感到「不忍卒睹」、「不堪入耳」,但那憑著一股傻勁、連連粉墨登場,倒也大大充實了舞台經驗。


雖「一炮而紅」,卻暗下煩惱「前途茫茫」


「出科」後,魏海敏隨即與海光劇團簽約,同時風行武俠片的電影圈,也找上明星架式十足且有功夫底子的她。那時她的演出機會應接不暇,又連連獲獎, 可謂「一炮而紅」,圈內人多看好她前途無量。然而,她內心卻越感漂泊,甚至暗下煩惱「前途茫茫」。


她想,當年她只是靠年輕體力,忍耐著演戲千篇一律的辛苦,還不懂享受工作的快樂吧,尤其京劇以外的演出,沒有濃厚的舞台戲粧和表現規格,就直接以自己「真實的樣子」示人,那總讓內向害羞的她大不自在。而且拍電影時,跟著鏡頭做戲,往往為了配合打燈、分鏡,耗上一天只能拍幾個鏡頭,常讓她深陷「浪費生命」的焦慮。


因此,雖然收入不錯、走紅更快,但魏海敏還是決定,就這樣讓那短暫的電影表演嘗試「匆匆落幕」。


見識大師風華,只覺「醍醐灌頂」、「大夢初醒」


後來,她正巧有機會赴香港,觀賞到大陸京劇團在香港的表演。在台灣戒嚴、兩岸緊張對峙的年代,大陸京劇錄音帶只能私下流通,行話戲稱為「跟『錄』老師學戲」, 如今終於親臨精英名角的台下,見識梅葆玖、童芷苓等大師風華, 魏海敏只覺「醍醐灌頂」、「大夢初醒」!


那段期間,她拜剛離開大陸來到香港的上海著名梅派票友包幼蝶學戲,六十多歲的包幼蝶唱腔精緻細膩,領著她把《生死恨》、《宇宙鋒》兩齣戲的唱法重新修裁整理,讓她在唱功方面領略到「開竅」的暢快。大陸京劇的整體表現,和個別流派的風格特色,也激發她省思:長久以來,我學的是什麼? 能算什麼?到底是娛樂、營生,還是文化藝術?到底什麼是戲?


返台後,她考入當時的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劇科,電視台又相中她主演電視國劇、主持節目,計畫捧她為「京劇界的楊麗花」。那時家事、學業、事業三頭奔波,但生活中的一切正是「興旺蓬勃」,她只能順勢奮力向前跑,就算想停也由不得。


不過,她覺得這段期間忙得「相當充實」, 因為,她從藝專課程中,更進一步發現戲曲中的文學之美,也更加肯定京劇背後深厚的文化資產。回想自己能在時間與體力的雙重高壓下,完成那麼多工作,她笑說大概多少得歸功於劇校磨練出來的吃苦耐勞、有條不紊和處變不驚的本事吧?


唱作俱佳不夠,還要深入理解、感受才能把角色「演活」


1986 年,陸光劇團的明星「老生」吳興國籌組「當代傳奇劇場」,邀請她聯手演出「不一樣的新京劇」,將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改成京劇版《慾望城國》。這位在舞台上美好的青衣、永遠的大家閨秀,因此突然變作「邪惡猙獰的敖叔征夫人」。這不只她自己不自在,連她的戲迷們也驚駭得撻伐連連,有人甚至批評那根本不是京劇,還說「吳興國把海敏帶壞了」!


魏海敏為此矛盾掙扎了一段時日,後來則恍然大悟:「那可以說是,我第一次在既不能沿用過去的表演模式,又沒參考對象的情況下,嚐試用自己的表演『創造』一個有血有肉、非『典型化』人物。那原來是培養我創作角色能力與方法的一次重要試煉!」例如,敖叔征夫人的服裝有一條拖長的裙襬,魏海敏一反青衣在舞台上端莊內斂的表演方式,加了大幅度踢裙襬的動作,以強化這角色狠心果決的特質。


《慾望城國》後,她又繼續嘗試《王子復仇記》、《無限江山》、《樓蘭女》…… 等「新戲」,透過反覆檢驗演出錄影,她才恍然體悟到小時候老師曾說:「海敏什麼都好,就是臉上『沒戲』」,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她已知道對一名優秀演員來說,光唱作俱佳是不夠的,還要能深入理解、感受角色,才能把角色「演活」。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就曾提到,魏海敏排練《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時,很認真地問導演: 「我進府大鬧那當時,知不知道我那口子賈璉就躲在後面?」當一個演員會問這樣的問題, 表示那種只重表面功夫的演出,已不能滿足她了。


33歲那年,魏海敏蒙京劇界大老推舉接掌國劇學會(後改為中華民國國劇協會) 理事長, 這在一向「男人當家」的京劇界,是破天荒奇事。為不負所託, 也實踐改革京劇發展環境的理想,魏海敏大刀闊斧、積極奔走,又辦聯演、又辦兩岸交流,一方面為退休戲曲前輩籌敬老禮金,一方面開發年輕演員在職進修管道,忙得不亦樂乎。


只可惜事後反省起來,她覺得自己太「一廂情願」,也在待人接物上有欠圓熟,所以到頭來反遭許多人事障礙、有點「事倍功半」,也是無可奈何。


希望後人繼續擁有、並且分享京劇的美好與感動 


1991年,魏海敏赴北京正式拜入梅葆玖(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 門下,在奔波兩岸的有限時間裡,積極把握向前輩學習梅派藝術的機會。她曾因演出繁重而嗓子長繭, 正是透過用心觀摩,和不斷的修正,終於為自己找出新的發聲方法。她常提出問題請教老師,老師或親身示範,或提供錄音錄影資料加以說明;1993 年起, 她也常利用台灣演出空檔,和老師的梅劇團在大陸各地同台演出。梅派表演在有形的唱唸做打上多含蓄簡約,但其背後的「戲劇語言」卻非常豐富生動,這讓魏海敏十分著迷。


為繼續推動未竟的理想,後來魏海敏成立了「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 有計畫地展開系列巡迴演講與教學。「有一次,有位大學生看完戲後跟我說,他就是當年高中時代聽了我的演講才開始接觸京劇的,這給我很大的鼓勵!」魏海敏說她自己從小封閉在京劇圈中,很少有「外界」的朋友,透過演講與教學活動, 不但讓京劇能慢慢「走出去」,也讓她的生活打開來,向各行各業芸芸眾生學習請教。


一般人以為演員生活浪漫不凡、多采多姿,但魏海敏自認其實「非常平凡」, 生活也「單純單調到不行」。她說她這人「滿腦都是戲」,每天必得練功吊嗓背戲, 為免「精神放逸」, 即便自己一人獨處也要「形容端正、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活著似乎只為能在舞台有最完美的演出。


環顧四下現實,魏海敏認為純粹的傳統京劇藝術顯然已「時不我予」,但正因此更需用心刻意加以保存維護,否則只怕這博大精深的藝術瑰寶滅絕容易、修復極難!她很希望她從京劇裡發現的那份美好與感動,後人能繼續擁有、並且分享。


除了保護傳統京劇外,魏海敏對自己未來的舞台生涯毫不設限,對於各種舞台表現的新方法, 和幕前幕後的新工作,她都躍躍欲試。她說,演員源自最古老的「巫」, 舞台藝術深具「療癒人心」的奇妙功能,不管電子科技如何發展, 她相信舞台表演永遠無可取代。


表演藝術對她的生命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魏海敏沉思了一下,悠然答道: 「表演大概就是我修行的方式吧?」走過悲欣交集的大半生,魏海敏益發感悟人人皆「累世修行」而來,此生一切也無非為了修行。透過學戲過程中,不斷的自我觀察與修正, 和在許多角色的不同人生裡「出出入入」,她同時也被引領著、一次又一次深入去學習感恩、悲憫、反省和自強不息。


她說,若真要談究竟意義,那麼,就是這個了!


 

本文作者∣夏瑞紅

現任《中國時報》文藝副刊浮世繪版主編。曾任《大人物》雜誌、《時報周刊》、《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記者, 《中國時報》本土文化副刊寶島版主編。中華民國新聞評議會傑出新聞人員獎得主。著作有《痴人列傳》、《阿詩瑪的回聲》、《報紙在日本社區運動中的角色與功能》、《人間大學》、《在浮世繪相遇》……等。 


個人部落格:Xletter──http://blog.chinatimes.com/Xletter
紅牌直報──http://redpaper.wordpress.com

記事
1969 本名魏敏,考進海光劇校(小海光)自此展開「魏海敏」的舞台人生。
1978 海光劇校畢業,旋加盟海光國劇隊(以下簡稱海光),為當家青衣花旦。 榮獲「中國文協最佳演員獎」。
1981 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獎」。
1982 應邀新加坡演出《鳳還巢》。 「海光」競賽戲《楊金花》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獎」。
1983 首度率團赴美國紐約演出《玉堂春》、《拾玉鐲》、《天女散花》。「海光」競賽戲《梁紅玉》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獎」。
1984 應邀日本演出。 開始演出台視、華視「電視國劇」節目,直到1988 年約錄製30 齣劇目。 「海光」競賽戲《折箭為盟》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旦角獎」。
1986 國立藝專戲劇科國劇組畢業。 與同好創組[「當代傳奇劇場」(以下簡稱當代), 推出創團大戲《慾望城國》首演三場。「海光」競賽戲《花木蘭》。
1987 「海光」競賽戲《風雲采石磯》。
1988 「盛蘭國劇團」(以下簡稱盛蘭)《曲江曲》首演三場、《梁祝》首演四場。
1989 當選「中華民國第27 屆十大傑出青年」。 「盛蘭」《紅樓夢》首演四場。「海光」競賽戲《天下第一家》。
1990 榮獲文建會「第15 屆國家文藝獎」。出任「中華民國國劇協會」首任理事長。 「當代」《王子復仇記》首演五場、《慾望城國》英國皇家劇院演出四場。
1991 北京正式拜梅派傳人梅葆玖先生為師。「盛蘭」《清宮秋雨》首演三場。
1992 美國紐約台北劇場、休士頓、舊金山、洛杉磯巡演《貴妃醉酒》、《鳳還巢》、《秦香蓮》共七場。韓國《霸王別姬》一場。 「當代」《無限江山》 首演五場。「盛蘭」《春香傳》首演三場。「海光」競賽戲《鍾離春》。
1993 榮獲紐約市「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當代」《樓蘭女》首演四場;《慾望城國》巡演日本東京大阪五場。 北京民族文化宮個人專場《穆桂英掛帥》、《霸王別姬》、《三堂會審》二場。
1994 「當代」《慾望城國》香港文化中心、法國「夏德瓦隆藝術節」共六場, 「夏日藝術節」演出《霸王別姬》五場。 北京「梅蘭芳京劇團」( 以下簡稱梅劇團)慶祝梅蘭芳百年誕辰,與梅葆玖老師同台演出《太真外傳》。
1995 軍中劇團解散前最後一檔「海光」公演《拾玉鐲》、《寶蓮燈》、《天女散花》、《空城計》( 反串)。 「當代」《奧瑞斯提亞》大安森林公園首演五場。 北京「梅劇團」建團演出《西施》、《四郎探母——坐宮》。 北京民族文化宮個人專場《宇宙鋒》、《貴妃醉酒》二場,參選「梅花獎」。 三軍劇團合併為「國光劇團」(以下簡稱國光),聘任客席演員。 正式成立「魏海敏京劇藝術文教基金會」, 擔任董事長。
1996 台北主演梅蘭芳大師生前來不及排演的《龍女牧羊》。 「當代」《樓蘭女》「新加坡國際藝術節」二場。 獲頒京劇演員最高榮譽「梅花獎」。 當選「1996 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 出版「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台生涯」一書( 商周文化)。負責策劃「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全套影音作品發行(皇龍文化)。
1997 「國光」主演《奇雙會》、《八義圖》、《玉堂春》。 以皇龍文化發行之「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入圍「金曲獎——非流行音樂最佳演唱人』獎。 主講「揭開京劇的神祕面紗」示範講座巡迴全國文化中心、學校20場。
1998 「國光」新編京劇《媽祖》首演三場。 「當代」《慾望城國》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西班牙「聖地牙哥藝術節」演出各二場。 天津中國大戲院個人專場《穆桂英掛帥》、《鳳還巢》、《三堂會審》三場。 北京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演唱京歌《夢北京》及演出《二進宮》。
1999 北京「第二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開幕式, 演出《鳳還巢》。 台影文化主辦「京朝大派. 正宗京劇」,主演《穆桂英掛帥》,北京京劇院全力搭配演出。 主講「揭開京劇的神祕面紗」示範講座於各機關團體十場。
2000 「國光」《地久天長釵鈿情——唐明皇與楊貴妃》首演三場。 「中華民國國劇協會」主辦「千禧兩岸國劇大聯演」,演出《捧印》、《霸王別姬》。 北京與梅葆玖老師同台演出《大登殿》。與上海崑劇團名小生蔡正仁演出崑曲《販馬記》台北一場。
2001 「當代」《慾望城國》北京與中國京劇院首度合作五場; 參加「荷蘭藝術節」二場。
2002 主演「魏海敏古典劇場——變」台北三場。一晚節目中跨越旦角及老生行當展現其舞台造詣, 時裝京唱余光中新詩《梅雨箋》,彩扮《秋江》陳妙常、《擊鼓罵曹》禰衡、《貴妃醉酒》楊貴妃。 主講「揭開京劇的神祕面紗——虞姬舞劍篇」示範講座校園巡迴23 場。
2003 「國光」《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首演六場。 上海逸夫舞台個人專場《四郎探母》《霸王別姬》二場。北京「慶祝梅花獎二十週年」主演《白蛇傳——斷橋》。美國洛杉磯演出個人專場《玉堂春》《擊鼓罵曹》。主講「揭開京劇的神祕面紗——粉墨登場篇」示範講座巡迴11場。北京中央電視台「名家名段」節目錄製梅派專輯《貴妃醉酒》、《黛玉葬花》、《生死恨》、《鳳還巢》。
2004 「國光」參加「新加坡華族文化節」主演《穆桂英》、《鴛鴦劍》;「紀念梅蘭芳大師110 歲冥誕梅派專場」演出《西施、黛玉葬花、紅線盜盒、宇宙鋒》; 新編崑曲《梁祝》首演三場。上海逸夫舞台個人專場《四郎探母》《玉堂春》2場。 獲頒「第11 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上海市「白玉蘭獎——主角獎」。
2005 「當代」《慾望城國》首度赴美國加州、紐約演出五場。 「國光」新編崑曲《梁祝》上海、杭州、佛山各一場。 參加北京中央製片廠拍攝梅蘭芳紀錄片。 開始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台灣藝術大學
2006 「國光」《新編文藝京劇——金鎖記》首演五場。與當代武生名角裴艷玲台北演出《四郎探母——坐宮》《龍鳳呈祥》各一場。 「當代」20 年團慶《慾望城國》五場 北京錄製梅蘭芳音配像精粹《太真外傳》、《三娘教子》、《審頭刺湯》、《彩樓配》等選段。出版「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一書( 積木文化) 。
2007 「國光」《新繡襦記》首演二場。「當代」《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美西三城L.A 、Davis 、San Jose、和「紐約林肯國際藝術節」共七場。 元旦起,主持復興電台「戲曲面面觀——魏海敏的京劇世界」節目。 發行「芳華現——魏海敏梅派經典唱腔選輯」CD乙套( 風潮音樂)。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11 屆「國家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