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繼傳統開創新局的劉國松
劉國松(1932-)是戰後台灣美術史上最具影響力與知名度的重要藝術家之一。
祖籍山東益都(青州市)的劉國松,父親曾參與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在保衛大武漢的對日戰爭中殉職。1949年,劉國松以國軍遺族子弟身份來台,分發台灣師大附中就讀。畢業後,考入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深受溥心畬、朱德群、廖繼春等老師影響。畢業後,和同學組成「五月畫會」,以巴黎「五月沙龍」為目標,標舉創新的表現形式;並以深具實驗性的作品和犀利的文筆,在1960年代掀起了戰後台灣最重要的「現代繪畫運動」。尤其他當時堅持的「抽象」與「水墨」,蔚成風潮,追隨者眾,對中國水墨的現代化,做出了具體的貢獻。

倡導「抽象」,改變創作風向
戰後台灣畫壇,基本上是由幾股主流力量所形成:一是延續日治時期以來的類印象派西畫,二是大陸渡台的傳統國畫;此外,還有深受日本東洋畫影響、以寫生出發,自稱為「新式國畫」的膠彩畫。劉國松進入畫壇初期,以批判「日本畫」為主,對類印象派的保守西畫,也無好感;但之後,則對保守已無生命的傳統國畫,也提出了激烈的批評。他甚至提出「民國以來的美術,祇是一片空白」,積極要求美術界進行大幅的改革,提出貢獻。
「抽象」是他當時最主要的信仰,也構成他創作的理論核心。他認為:人類繪畫的發展方向,正是從寫實走向寫意,而寫意的最後目的,就是在使繪畫創作擺脫一切外在的束縛而獨立;換言之,即在追求所謂的「純粹繪畫」,也就是「抽象畫」。因此,他甚至大膽預言,「抽象畫」將是中西繪畫合流的終極大道。
劉國松的「抽象畫」信仰,不可否認,正是受到當時西方,尤其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但他以中國繪畫史與繪畫理論的基礎,去尋求理解、吸引,並詮釋,獲得許多畫壇人士的呼應,但也引發部份人士的批評,甚至被認為:「抽象繪畫的前途,只有一條,便是為共產主義開路。」這樣的指控,在當時政治緊張的台灣60年代,成為幾乎危及性命的罪名。但劉國松仍挺身為抽象繪畫的發展提出辯護,指出:西方抽象繪畫理論,和中國傳統水墨「聊寫胸中逸氣」的思想,以及黑白書法的意境,其實有著諸多互相吻合的地方。
雖然標舉「抽象」,但劉國松也不主張模仿西方的抽象畫,他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只有深深抓住傳統的精神,勇敢地向前跨出,才能走出當代中國藝術自己的道路。
中國現代水墨畫的先驅者
就劉國松個人的創作檢視,他經歷短暫的油彩及混合媒材的嘗試之後,在1962年前後,便決定重新回到中國紙、墨的世界,採取西方抽象表現的手法,來呈現中國傳統的水墨美學。這也就是他第一批震撼人心的「大筆觸」系列作品。
劉國松的創作,打破了民初以來「國畫改革」論者由寫實入手的思維與路徑,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抽象造形,融入中國古代水墨美學「虛實相生」的理念,以巨大的筆觸走勢,和多元技巧的靈活運用,創造出「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新風格,成為水墨傳統在當代創作最耀眼的台灣經驗。
1966年,劉國松獲得美國洛斐勒三世基金會支助,進行為期兩年的環球旅行及展出。同時,他的作品也在旅美藝術史家李鑄晉教授的策劃下,以「中國新山水傳統」為題,在美國各大學及重要美術館巡迴展出。這樣的機緣,既開拓了劉國松創作的視野,也使他的作品,獲得美國藝術界高度的重視與收藏。
1970年代,劉國松應聘香港大學藝術系執教,將現代水墨風氣也帶到了香港,前後廿餘年間,培養了後進無數。1983年代,他的大規模個展,首次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自由的技法、殊異的風格,震撼了整個中國水墨畫壇。此後,並巡迴各省展覽,引發巨大的回響與學習,成為影響中國當代水墨創作最重要的藝術家。
劉國松的藝術,承繼傳統而翻新傳統;他認為:抄襲剽竊古人的風格形式,不足以維護傳統,只有不斷地衍變,方能保持傳統的永恆存在,變即是傳統的特性,創造才是藝術不變的本質。真正接受傳統的人,往往也是違反傳統的。「傳統」一字,其實同時包含兩種意義,即「背叛」與「流傳」。傳統並不在使某一種形式繼續流傳下去,而是求得在過去的藝術中獲取精神本質以作為繪畫的滋養。過去的創造成為藝術文化,亦即藝術本性,它們變成創作者自己的筋骨而深入其知覺內,旺盛的生命力遂充實其作品中。
因此,劉國松從古代的中國書法中擷取養分,形成他獨特的風格。以「書法入畫」或「以寫代畫」的中國文人傳統,到了清末吳昌碩、齊白石等人手中,曾以金石大篆的筆韻,來救濟國畫陷於疲軟柔弱的病癥;但整體畫面的情感,實仍屬「農業時代」的情緒。而劉國松可說是跨一大步,讓「書法即畫,書寫即美」。具體而言:既不受書法字形、字義的拘束,也不受繪畫形象、色彩的束縛;筆觸線條本身即為自足的美感,既富豐富的空間內涵,亦具多樣的肌理質感。他畫面上抽去紙筋所造成的白色紋理,一如跳躍、裝飾的音符,隨時出現、穿插、蜿蜒於巨大的黑色主旋律之中,而意境仍存、情感仍在。這實在是劉國松在藝術上的一個重大突破與成就。
詩人余光中,也是劉國松最重要的理論支持者之一,曾以如詩的筆法形容劉國松的作品說:
「劉國松的生命是流動的,因為它周行不殆,生生不息,無始無終,無涯無際。畫面是有限的,可是予人的感覺是無限的,因為那是水的感覺、雲的感覺、風的感覺,有限對無限的嚮往,剎那對永恆的追求。畫黑留白,不畫如畫,黑固甚美,白尤多姿,黑呼白應,如魄附身,充份把握住了東方玄學的機運和二元性。……劉國松努力追求的這種風格,至此已經成熟。在構圖的變化上,他已臻於千彙萬狀無所不宜的境地,淡淡附著的暗色、矯若遊龍的黑色、波詭雲譎的灰色、縱橫成趣的白色,構成畫面整體的美感,而令人進入無我的渾茫。……」
劉國松的創作,雖以抽象表現的形式出發,但也經常和社會的脈動相結合。1968年底,隨著美國太空船阿波羅的登陸月球,劉國松展開了他波瀾壯闊的「太空畫系列」,將人間的山水,帶到了宇宙的風景,無垠太空中,泛發著淡淡的鄉愁。

1980年代之後的重遊中國山川,帶給劉國松創作上諸多的啟發與靈感。他近年來的作品,如:「墨蓮系列」、「西藏組曲」、「九寨溝系列」……等,都是一種追尋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高度表現。
1990年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後,他重返台灣,先後應聘東海大學美術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任教;並推動數次大規模的兩岸三地水墨大展。目前,他又自台南藝術大學退休,大部份的時間,定居於桃園蘆竹,專心創作。寬大的畫室,提供他創作巨幅作品更便利的空間,畫面的質感和色彩,都有更為強烈的表現,顯示這位年近八旬的畫家,仍深具創作的雄心與魄力。而兩岸三地近年來不斷舉辦的大型個人展覽與研討會,也足證藝壇及學術界對這位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度肯定。
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
劉國松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在堅持「東方媒材」的理念下,開拓了水墨創作的多種可能;在他深具實驗性的創作歷程中,先後開發出「紙筋法」、「裱貼法」、「轉印法」、「噴霧法」、「紙拓法」、「水拓法」、「板拓法」、「滲墨法」、「漬墨法」……等等多元技法。對「筆」與「畫」的解放,曾經引發許多人的批評,但他認為:「筆」只是諸多工具中的一種,而「中鋒」又是諸多用筆方法中的一種;因此所謂「革筆的命」,實際上就是「革工具的命」,「革中鋒的命」就是「革技法的命」;技法與工具的徹底解放,才能做到表現與創造的徹底自由。因此,就劉國松而言,技法與工具的追求和創新是重要的,一如哲學家依言語文字表現他的精神思索,才成為哲學思想;藝術家的精神生活,則是依了表現技巧而表現出來,才有藝術的價值。
他嘲笑並質疑那些自詡「練了廿年,才能以羊毫筆寫出狼毫一般硬挺的筆法」的人說:為什麼不直接就用狼毫筆來畫呢?他說:
「就是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費了九年二虎之力,用羊毫筆寫出了狼毫筆的效果了,又有何意義呢?這些文人畫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每一種不同的工具(或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性,藝術家應該利用其個別的特性,並儘量將其發揮到最高的限度,不應該用一種工具(或材料)去代替另一種工具(或材料)的特性。如果我們用麻紙去達到宣紙的效果,你說,那是多麼可笑的事。如一定要這樣做,那恐怕已經不是藝術家駕馭工具材料,而是工具材料駕馭藝術家了吧!這也是中國繪畫發展上一種可悲的現象。」
因此,對一個有創意的藝術家而言,任何一種工具材料都是可以嘗試的,而任何的技巧也都值得去冒險實驗。劉國松正是透過不斷的技巧開發,為中國現代水墨的創作,爭取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大空間。他稱自己所使用的「水拓」、「漬墨」等技法,是「可控制的偶然效果」,是「抽象概念的自由表現」。總之,中國古代水墨繪畫本身即具有的「自動性」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傳統美學,都在劉氏手中,有了現代化的表現與具體輝煌的成果。

透過這些技法創作出來的作品,效果奇妙而多變,是此前畫家所未曾達到的境地;這些作品,時而晶瑩剔透如人間仙境、時而渾然天成如奇岩峭壁、時而靜謐寂寒如大漠荒野、時而熱切激昂如深秋晚霞……
「先求異、再求好」的教學理念
基於與創作相同的理念,也就形成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劉國松具體提出「先求異,再求好」的教學主張。他說:「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叫學生去臨摹古畫,甚至等而下之地臨摹老師發的畫稿,要求學生先將傳統的技法畫好,再談創作。換句話說,是『先求好,再求異』。現在我提出一個相反的觀點,畫畫要『先求異,再求好』。一開始就要畫的與眾不同,然後反覆的練習,把它畫好來。」他舉同時代水墨畫家陳其寬、余承堯、吳冠中等人的成功案例,來證明這個事實。
劉國松認為:野獸派的基礎不是古典派、浪漫派……乃至印象派,立體派的基礎不是野獸派;因此,抽象繪畫的基礎也不會是具象繪畫。雖然有些創造性的畫家,曾走過前人的路,但各種風格的繪畫的真正基礎,卻是由他自身技法的反覆練習中得來。
所謂:自身的基礎即在自身,自身的風格成熟也在自身技法的反覆練習。劉國松認為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是從古代的傳統技法一路學習下來,就如以傳統的建築知識在蓋金字塔一般,那是要一塊磚一塊石的往上疊;而以今天的建築技術,不必堆疊那麼多那麼廣的基礎,就能夠直接的往上蓋,蓋成摩大大樓。為此,他還創作了《荒謬的金字塔》一作,以諸多故宮的古畫,剪成一個個小的三角形,然後堆成一個金字塔模樣,來諷刺傳統創作與教學的荒謬。
總之,劉國松是以他對傳統的廣泛性理解與詮釋,吸納、轉化成為現代創作的豐富養分,成為一個重新建構傳統、走入當代表現的傑出藝術家。在當代台灣藝術家中,論影響層面之廣、展覽之多,被收藏、研究之眾,劉國松應是不容置疑的一位。
本文作者∣蕭瓊瑞
台灣美術史研究者,對台灣美術史整體架構的建立,頗具貢獻;尤擅於課題的開發,重要著作有:《五月與東方》、《島民.風俗.畫》、《圖說台灣美術史》、《台灣方志中的八景圖》等,對台灣現代藝術著作尤豐。作為台灣重要的美術史研究者,其向來以嚴謹的史實考證、優美的文筆,和敏銳的圖像解讀能力而知名學界;同時在文化行政、公共藝術、博物館學,及古物鑑定等方面,均具聲名。曾任台南市文化局首任局長,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兼成大藝術中心主任。
1932 | 4月26日生於安徽蚌埠,原籍山東青州(古名益都)。 父親仲起先生,出身行伍。母親敏玲女士,出身北平通州大戶人家;原姓劉,因避諱「同姓不婚」禁忌,改姓梅。 |
1938 | 父親於抗日戰爭中陣亡。 與母親流亡湖北、陝西、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歷經艱難,妹妹於逃亡中夭折。 |
1945 | 抗日勝利,就讀江西金溪縣立中學。 次年由江西赴長沙,住半年後,定居湖北武昌。 |
1948 | 春,考入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 |
1949 | 8月,隻身隨遺族學校至台灣。 分發台北之台灣省立師範學校(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就讀。 |
1951 | 以同等學力考入國立台灣師大藝術系(今美術系)。 |
1955 | 自台灣師大藝術系畢。 |
1956 | 與郭東榮、李芳枝、郭豫倫等,創立「五月畫會」。 |
1957 | 應邀出品日本東京「亞洲青年美展」(代表台灣參展)。 |
1959 | 應邀出品巴西聖保羅市現代美術博物館「聖保羅國際雙年美展」(代表台灣參展)。 法國巴黎現代美術博物館「巴黎青年雙年美展」(代表台灣參展)。 由廖繼春老師推薦至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任郭柏川助教,與漢寶德、李祖原相識。 |
1960 | 應聘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 |
1961 | 與黎模華女士結婚。 |
1962 | 參展西貢「第一屆國際美展」,及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現代繪畫展」與「現代繪畫赴美展覽預展」。 |
1965 | 任台北第五屆全國美展評審委員。 個展於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館、台北市圓山飯店俱樂部。 |
1966 | 獲美國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兩年環球旅行獎金,巡迴展出於美國各主要城市。 應邀出品由李鑄晉教授策劃的「中國新山水傳統」,於美國各主要博物館和美術館巡迴展出(1966-68)。 |
1967 | 個展於美國密蘇里州肯薩斯市納爾遜美術博物館、美國喬治亞州雅典市喬治亞大學美術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一百號畫廊、美國美國紐約市諾德勒斯畫廊、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柯夫曼美術館。 應邀出品美國大學博物館巡迴展出「中國之新聲」、菲律賓馬尼拉市陸茲畫廊「中國現代畫展」。 |
1968 | 當選國際青商會十大傑出青年。 個展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藝術博物館、俄亥俄州辛辛拉堤市塔虎脫博物館、密西根州卡拉馬助市藝術工作室、台北市文星畫廊。 |
1969 | 《劉國松──一個中國畫家之成長》英文版畫集,由李鑄晉撰寫專文,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受美國「阿波羅八號」太空船由月球背面拍回地球照片之影響,開始「太空畫」系列之創作,首幅《地球何許?》,獲美國「主流69」國際美展繪畫首獎。 受歐普藝術及元宵節走馬燈啟示,創作「月圓」系列。 受歐遊時瑞典「永晝」天文奇景影響,創作第一幅《子夜的太陽》,為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美術館收藏。 |
1970 | 前往西德參加科隆東方博物館個展揭幕,並出版德文版《劉國松──一個中國畫家的成長》,順道訪問巴黎、倫敦,並繞道美,出席紐約諾德斯畫廊開幕酒會;重遊芝加哥、舊金山等地,接受美國電視台「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現場訪問。 應美國威斯康辛史道特州立大學藝術系之邀,擔任客座教授一學期。 應邀為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繪製巨作《午夜的太陽》。 |
1971 | 應聘赴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於藝術系。 |
1972 | 應邀出品肯薩斯州之大學藝術博物館主辦「中國繪畫之新方向──十一位當代中國藝術家」,在美國的大學博物館巡迴展出兩年。 |
1974 | 應邀出品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當代中國之繪畫與書法」,在美國之博物館與美術館巡迴展出一年。 |
1975 | 應邀出品日本東京市大都會博物館「十個中國先進藝術家」。 |
1976 | 當選國際藝術教育協會亞洲區會會長。 |
1978 | 任台北市立美術館籌備委員。 |
1979 | 應邀出品美國紐約市聯合國總會議大樓「藝術家七十九」 |
1983 | 大規模個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並應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公開演講,隨後三年巡迴展於中國大陸18個重要城市,北到哈爾濱,西到蘭州、烏魯木齊。 |
1984 |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劉國松畫輯》。 參加北京「第六屆全國美展」,與李可染同時獲得特別獎。 應邀出品香港藝術館「廿世紀中國繪畫展」。 |
1985 | 獲日本東京都美術館國際水墨畫展獎。 首次應法國「五月沙龍」之邀,作品《沈入山的呼吸裡》於巴黎大皇宮展出。 應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之聘前往認校講學兩周,教授現代水墨畫。 周韶華著《劉國松的藝術構成》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
1985 | 赴絲綢之路考察。 水拓畫達於成熟境地,開始漬墨畫的探索與試驗。 獲日本東京都國際水墨畫展特別獎。 獲北京第六屆全國美展特別獎。 |
1987 | 個展於湖南長沙市湖南省國畫館、山西太原市山西大學美術館、山東濰。坊博物館。 8月前往西藏旅行,成為創作西藏山水系列之靈感泉源,畫風為之一變。 |
1988 | 應邀參加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國際水墨畫展」和「水墨畫研討會」,發表論文〈當前國畫的觀念問題〉。 |
1989 | 應邀擔任北京「全國現代書畫大賽」評審委員。 應美國運通銀行之邀,繪作五層樓高之大畫〔源〕(1952×366cm)。 |
1990 | 大型回顧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並出版畫展目錄。 |
1991 | 應邀參加台北時代畫廊舉辦之「東方‧五月畫會三十五週年展」 獲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
1992 | 應邀出席台北市立美術「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學術研討會,發表〈先求異,再求好〉教學理論。 「六十回顧展」於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 10月,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返台定居,並任東海大學客座教授。 |
1996 | 應邀擔任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所長。 陳履生著《劉國松評傳》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
1998 | 應邀赴紐約參加古根漢美術館舉辦之「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 應德國文化中心之邀赴歐洲參觀考察,並參加「展望2000──中國現代藝術展」。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劉國松研究展」,並出版蕭瓊瑞著《劉國松研究》與李君毅編《劉國松研究文選》。 德國Edition Global出版之大學教科書《Bruchen und Bruche:Chinas Malerei im 20.Jahrhundert》用劉國松作品《千仞錯》作封面,內文大量介紹其對當代中國繪畫的影響。 |
1999 | 自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退休。 應台北中山國家藝之邀舉辦「宇宙即我心」個展。 蕭瓊瑞與林伯欣合著《台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卷》由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 |
2000 | 應邀赴西藏大學講學,登珠穆朗瑪峰。 |
2001 | 應邀赴紐約參加「無限中華」藝術大展,並訪問華盛頓、舊金山等地。 |
2002 | 「宇宙心印──劉國松七十回顧展」於新竹智邦藝術中心、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及台北京華城盛大巡迴展出。 作品《石頭玄學》(The Metaphysics of Rocks)被收入美國Wadsworth Group出版的大學教科書《東方文化史》。 當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 李君毅編《劉國松談藝錄》,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
2003 | 「劉國松七十回顧展」於香港漢雅軒展出。 |
2004 | 「劉國松的宇宙」應邀於香港藝術館展出,並出版大型畫集。 |
2005 | 美國亞里桑那州立大學舉辦「劉國松師生展」。 |
2006 | 「心源造化:劉國松創作回顧展」於杭州浙江省博物、浙江西湖美術館展出 。 《東南西北人劉國松》由湖南美術館出版社出版。 10月14日應美國哈佛大學之邀,演講〈我的繪畫理念與實踐〉,並參加賽克勒博物館舉辦之「中國新山水畫展」的開幕儀式。 |
2007 | 「宇宙心印:劉國松繪畫一甲子」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展出。 《劉國松的中國現代畫之路》,林木著,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宇宙即我心》,張孟起、劉素玉合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劉國松畫展」巴黎Galerie 75 Faubourg。 |
2008 | 獲第12屆國家文藝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