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Chen Po-wen
Chen Po-wen
Reason for Winning
For nearly three decades (1980–2009), he has worked with unwavering dedication in his professional field, weaving technical mastery with artistic sensitivity to bring cinematic works to life. His contributions span a wide range of genres—including art films, commercial cinema, documentaries, and animation—each undertaken with full commitment. He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editing of many Taiwanese films that gain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supporting numerous New Taiwanese Cinema directors in realizing their visions and expanding the artistic scope of Taiwanese film. He has also devoted himself to mentoring new generations of editors,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in the field.
Winner Introduction

Born in 1953, Chen Po-wen is a master film editor who entered the industry in 1978 and began working in editing in 1980. Over a career spanning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he has edited over 150 film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genres. Many of these films have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ve refinement through his editing, earning accolades at majo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In 2006, the B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pecially invited him to lead a “Masterclass Workshop,” sharing his editing knowledge and creative process with the Korean film community.

To Chen, film editing is an act of creativity—a process of reimagining and reshaping the film. His work has left a lasting imprint on Taiwanese cinema. Landmark films he edited include Yi Yi by Edward Yang, which won Best Director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the first Taiwanese film to receive such honor; Cape No. 7 by Wei Te-sheng, the highest-grossing Taiwanese film of its time; and Yang Yang by Cheng Yu-chieh, a Grand Prize winner at the Taipei Film Festival.

He also edited A Brighter Summer Day, which won the Special Jury Prize at the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 Confucian Confusion, selected for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competition; Mahjong, which competed at the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s well as The Runaway, Yang Yang, and Legend of the Red Leaf, all of which gained renewed vitality through his masterful editing.

藝術家素描
文|陳三資

剪接師的人生智慧── 陳博文
 

如果將拍電影比喻為辦理一桌筵席,投資人就是筵席的主人,導演決定菜色,同時負責食材的採買。食材帶回廚房後,掌廚的緊接著出場,這一桌筵席的滋味,要看掌廚的烹調功夫。電影行業裡這個掌廚的,就叫做剪接師,臺灣的電影圈裡有一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廚」,他就是陳博文。

 

陳博文於傳統剪接機器時期之工作照

 

陰錯陽差、因緣際會的電影路


陳博文出生於台南縣柳營鄉一個公務員家庭,排行老大,下有二弟一妹,父母皆出身地主家庭。外祖父為六甲鄉大地主,在當地頗具聲望。和台灣早期的許多地主一樣,陳博文的祖輩們精心將下一代培植成為醫師、教師這些深受社會敬重的行業,母系的大舅是歸國醫師,父系的姑表親戚則教師滿門,陳博文就是在這種公教的氛圍中成長。


學齡前他和小姑媽十分親密,這位姑媽也是老師,她教陳博文看書、畫畫,是陳博文藝文興趣的啟蒙者,這份興趣一直持續到成年,只是當時的他並不知道,這是他的天分所在。


守寡的祖母原本靠著三七五減租剩下的幾分田產過活,家中經濟尚可維持。但因父親生性海派,喜愛交友玩樂,終至為人作保,遭人倒債,最後房子慘遭查封,不得不變賣田產,家庭經濟因而陷入拮据。初中時曾為了註冊費,陳博文帶著國小的妹妹來到陌生的台北,尋找在銀行任職的二舅幫忙。家庭的磨難,並沒有讓他消沉,相反的,很早他就懂得要求自己獨立、自制,並且養成凡事不求人的骨氣。父親終於在搬到北部後安定下來,弟妹們隨之北上,他選擇留在老家和祖母作伴。


從小學起陳博文的數學成績一直很好,令他對當科學家心生嚮往,可是這個志向卻被英文成績所粉碎。新營高中時代,他參加合唱團,也寫作投稿,可是英文這個罩門繼續影響著他對未來的選擇,不得已之下轉向文史。填寫聯考志願時,因為心裡打算重考,他一共填了十六所國立大專院校,卻在這時候無意中瞄到一個對鄉下小孩來說很陌生也很冷門的科系,因為是國立的,所以將它填到倒數第二個志願。命運總是喜歡跟人開玩笑,平時成績中等的他,偏偏以全班最高分考進這一個科系──國立藝專廣播電視科。


誤打誤撞進了藝專,他開始接觸到更寬廣的藝術領域。師長中,教文藝心理學的瘂弦、教攝影的莊靈、教廣告學的顏伯勤、教口頭傳播學的祝振華都給他很大的啟發。課餘時間他學畫、學古箏、學吉他,也繼續參加合唱團。當時從事這些學習活動,純粹就是尋常大學生追求個人興趣,享受大學生活,並無特別的動機和目的。此時的他打算畢業後到電視台當導播,他一年看不到三部電影,和電影完全不搭嘎。


命運往往以其妙又難解的方式支配著每個人的一生,沒有人知道身邊的至親好友、敵人,或陌生人會在自己的生命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陳博文服完兵役後,電視台還是不得其門而入,這時和他一向緣淺卻交遊廣闊的父親,透過朋友把兒子介紹給大導演李嘉,將兒子送進電影圈。


初見李嘉導演,他正在拍武俠片《飄香劍雨》。他考問這位小朋友許多問題,比如該拍那些題材,以及對當時風行武俠片的看法等等。他發現這位小朋友對電影頗有概念,於是鼓勵這位後輩放棄需要憑關係的電視圈,改投憑實力發揮的電影圈。


最初陳博文跟著李朝永導演為「南強影業公司」籌拍電影,後來因故中止,南強的老闆要留下陳博文。他繼續跟著李導接拍「永明公司」的《密帖》,結束後老闆徐慶松也要留下陳博文,是勤奮和敏捷的反應使他得到老闆的重視。之後幾位戲院老闆成立「萬國電影機構」,他轉到萬國,一年多當中,從場記幹到副導演,眼看著假以時日就將登上導演寶座,這時他的命運卻來了一個大轉彎,因為他認識了剪接師黃秋貴。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當導演


導演是一部電影的靈魂和焦點,是多數電影工作人所嚮往的目標。陳博文初入行時也選了導演組,周遭的朋友也期待具有才華的他有朝一日成為導演。但是為何他竟轉而選擇「行業末端」的剪接呢?


陳博文說,導演不是每一個人都當得來的。好導演需要具備的條件很多,除了足夠的才華、學問、能力與涵養之外,還得具備處世應對的能力,還有特別的一項,是承受名利壓力的能耐。名利之於導演,不管出於主觀意願或迫於現實,都是不得不追求之重。導演拍戲從來無法只為滿足自己,因為電影經費昂貴且必須公開放映,唯有片子賣座出名才能保證下一部戲的資金來源。成名的另一個途徑是角逐電影獎項,可是受制於評審個人的口味、偏好,以及社會環境的趨勢,好片子並不保證一定得獎。成名是必須,卻又由不得自己,導演所需要承受的沉重壓力可想而知。


相反的,在一個安靜的斗室裡,獨對剪接機,避開日曬雨淋與人事紛擾,用平常心,將一寸寸的素材捏出一個完整的作品,這其中存在著一種完整的創作滿足感。

 

陳博文(左二)與師傅黃秋貴(左四著白短褲者)

 

還在當副導演的時候,陳博文經常到位於西門町的「阿貴剪接室」盯剪。很有老闆緣的他又被黃師傅看中,要收他為徒。黃師傅對他展開「洗腦」,說當剪接有多開心等等。當時台灣電影十分興盛,動作片風行台港兩地,黃師傅是動作片剪接的第一把交椅,導演們對他十分禮遇,經常好酒好肉款待,十分周到。陳博文看中的不是這些,他發現剪接室對於不善處世的自己是一個好環境。兩年後,他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面對朋友們失望的指責,他不為所動,他下定決心遠離掌聲和鎂光燈,轉入一個安靜無爭的創作世界。一個具有導演才華的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能夠割捨世俗的誘惑,做出適情適性的抉擇,除了勇氣以及對自我的絕對誠實外,委實需要具有很大很大的自信心。


自我訓練的學徒生涯


七年的學徒生涯,師傅從來沒有開口教過徒弟,徒弟也不曾開口問過師傅,一來因為師傅十分忙碌,二來也因當時的學徒不時興開口發問。每天一大早七點鐘到工作室,徒弟先將所有的毛片照順序整理妥當,由於師傅炙手可熱,順片的工作量十分龐大。等到完成順片之後,才有機會坐到師傅身後看剪。晚上十一、二點師父下班後,再繼續留下來貼膠片。


當時使用傳統剪接機器,作業程序十分複雜不便,師傅因此不讓徒弟動手。沒有機會實際操作,徒弟發展出一套自我訓練的方法。當順片時,他先在腦中研究如何剪接,然後看師父操作,再做檢討比較,等師傅下班後,把片子倒回頭看,有問題的地方繼續研究琢磨,如此這般主動學習,所下的功夫和時間是別人的兩倍。跟著黃師傅,七年間一共經歷了二百多部片子。黃師傅受教育不多,但天生具有敏銳的電影感,能夠憑著直覺精準地掌握節奏。徒弟漸漸地也發展出自己的想法,他覺得剪接不能單靠直覺,而是對每一個鏡頭的使用,以及鏡頭之間連接的理由,剪接師都必須加以思索和判斷,務使前後情緒連貫順暢。師傅重節奏,徒弟重感覺,師徒二人的手法和調性愈顯不同,往往徒弟剪的,師傅都得修改,以維持「阿貴師傅」的一貫風格。


學徒生涯的第三年,陳博文有機會為余為政導演剪接《一九○五年的冬天》,年輕的剪接師和導演,理念相同,溝通無礙。自此開始陸續結識新銳導演。八○年代,新銳導演們掀起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滿師後自立門戶的陳博文,也在和新銳導演的合作中,一步一腳印造就了日後的自己。


剪接師需要具備和導演一樣的能力


傳統剪接技藝的傳承向來採行師徒制,早期人們視剪接如同黑手,學徒只需國小學歷。因為僅被當作一種技術,導致剪接在電影行業裡缺乏地位,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陳博文認為既便在技術的領域裡也有「藝術大師」與「匠師」之分,其中的分別就在於思想與創造力的有無。


學徒期間,陳博文原也視剪接為一種純粹的技術,是師祖陳洪民在偶然間給了他觀念上的啟發。有一次陳洪民臥病在床,陳博文代師上陣,片中有一場主角在街道人群中走來走去的戲,導演很隨意地拍了許多很長且沒有分鏡的鏡頭,陳博文不知如何下手,師祖教他注意主角的情緒狀況,然後依據上下劇情的連貫性做出自己的判斷。這個教導對陳博文影響很大,他意識到剪接不只是一項技術工具而已,他可以運用過往所累積的藝術修養及剪接能量,在這個領域裡貢獻自己的創造力。


剪接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剪接師除了熟習技巧操作之外,陳博文認為還需要具備先天及後天的條件。先天條件包括「聰明才智」、能夠忍受一天十幾個小時,長期孤獨面對電腦的「耐性」,以及最重要的,「電影感」──即藝術天份,它是決定剪接「師」與「匠」高下分野的關鍵因素。後天條件則包括美術、音樂及文學等人文藝術修養。


剪接美學與技巧


陳博文認為,剪接貴在「創造一種美感」,這份美感是視覺的、聽覺的,也是文學與意識形態的。


剪接師的首要任務,就是組織鏡頭,以及調和長、短鏡頭之間的連接,以創造視覺的流暢和美感,使觀眾得到享受和滿足。以武打動作片為例,完全不會武功的演員變身飛簷走壁、拳腳利落的武林高手;或者歌舞片中的舞者,其銀幕上的表現比實際的舞技超出甚多,就是依靠剪接手法對視覺整合處理的結果。


電影中的聽覺元素包括對白、音樂及音效。一般人以為聲音是錄音師的工作,其實剪接在電影的聽覺因素中扮演一個統合的角色。具備音樂感受性的剪接師能為聲音預留空間,以激發配樂人員的靈感,這個空間包括:放進什麼音樂?何時進、出,以及如何進、如何出等等。例如,若雨聲代表某種意義,剪接便可透過鏡頭的設計讓音效加入甚至讓它延續。聽覺空間的創造不但可以營造氛圍,並製造出戲劇更寬廣的內涵和意義。


文學透過文字說故事,寫作者掌握文字敘述技巧和組織能力,完成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電影以影像敘事,剪接師也需要運用如同文學敘事的技巧將影像串成完整、通順、好看的電影。而電影所要呈現的也和文學一樣,是深入刻劃人性以及傳達生命的意涵。


意識形態和抽象思維一般咸認為艱澀難懂,不易表達。剪接可透過影像鏡頭的選擇、組織以及個人的詮釋賦予其美感,以幫助導演傳達思想內涵,讓觀眾了解和接受。舉例來說,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隨著旋律起伏,陳博文以森林、山嵐、雲飛、鷹翔等鏡頭將抽象的音樂具象化,成功傳達天籟之美。


剪出一種氣氛來


剪接技巧的學習,自始都是陳博文自己揣摩和試驗,他舉出一種由他領悟出來的自習方式,即是模仿一種感覺、一種氣氛。他提到曾看過的一部外國電影,片中有一段男主角在博物館內的追蹤場景,他記下了那個感覺和氣氛。等他為但漢章導演剪接《離魂》時便不著痕跡地用了進去。《離》劇中也有一場男主角追蹤女主角鬼魂的戲,導演也拍了許多兩人在街上走來走去的鏡頭,陳博文將鏡頭剪成不管男主角怎麼追,女主角永遠都在轉角處,轉眼間便又飄失到鏡頭外,如此這般,一種鬼魂的感覺和氣氛便營造出來了。此一例雖源於模仿,其中卻含有個人的巧思運用,將模仿化於無形,表現出剪接師個人的領悟力和創造力。


剪接好不好只有導演最知道


食客上餐廳享受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餚,讚美之餘並無從得知燒製過程。然而只有了解食材的狀態,才能判斷廚師功力的真正高下,因此最知道廚師本領的就是餐廳的採購。相同的,剪接好不好只有導演最知道,因為所有的鏡頭都是導演準備的。


電影獎競賽的評審制度基本上很難做到完全公平,其一,不同類型的片子放在同一個競賽裡接受評比,不同評審的偏好會影響判斷;其二,評審所看到是完成品,他們無從得知剪接師手中的素材以及整個工作過程,一部劇本順暢,並經導演詳細分鏡,只要按照鏡頭順次連接起來的作品,比起由紛亂的素材中剪出的精彩之作,剪接師的功力明顯不同,但評審卻不可能知道這些背景因素。


陳博文和楊德昌導演合作的第一部電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轟動影壇的經典之作當年曾入圍金馬獎十二項提名,其中獨缺剪接。為片子耗費心思和時間,年輕的陳博文對此無法超然,心理上深受打擊。所幸楊導適時告訴他,在不知道素材的情況下,評審委員很難了解剪接師在一部片子中所真正扮演的功能,因此,「只要導演認為他是最好的,那麼他就是最好的。」

 

陳博文與Steenbeck平台剪接機,攝於楊德昌導演工作室,年41 

 

楊導一席話引發陳博文一場心理大蛻變,由此他拋棄世俗得失心,甩脫過往許多包袱和障礙,從那時起,他發現他的創作之路變得無限開闊。幾年之後他以《獨立時代》入圍,這部片子只花了一個多星期完成第一稿。得獎是努力?是機緣?是運氣?所以他說得獎只是工作樂趣之外的附加品,剪接師應該平常心以對。


結語


一個南部鄉下孩子,天生具有一種藝術稟賦,他自己不知道,也不曾得到任何人刻意的栽培。成長過程中投入藝文的學習,只是出於天生興趣的牽引,沒有任何目的。他曾經想當科學家,可是命運最終卻指引他走上另一條道路,他意識到自己具有這一行所需要的藝術才華,慢慢地喜歡上這個行業。他不曾想到將來要做到什麼樣子,只是努力地走下去,並從中得到許多樂趣。幾十年沉默的努力,終究證明了自己的不平凡。這樣的性情和經歷,使他具有一種觸動人心的力量,令有機會和他接觸的人都感受深刻。


剪接是一門有趣而且高深的學問,只有親身投入才能體會,陳博文希望未來能夠看到更好的人才加入這個行業。他看到一些原本更適合當剪接的人最後卻選擇了導演,令他深覺可惜。他再次強調,導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當得來,名利雖然帶給人們生命的活力與光耀,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誠實面對自己,並認清自己的人生目標,究竟是要選擇享受工作的樂趣,還是為了光環和掌聲去承受不必要的壓力。他記得王鼎鈞先生說過:「一個人在準備生活的階段,就該考慮怎樣使工作與興趣合而為一,有兩條路可以到達同一終點:做你愛做的事,或者退而求其次,愛你所做的事。」這位謙和低調、樸實無華的剪接師,他不眷戀自己的導演才華,選擇退居幕後為其他導演服務,雖然工作室總是那麼安靜,掌聲也難得響起,可是換得的卻是另一種完整的創作生命,以及一輩子做自己愛做的事的幸福,這個選擇,也就是剪接師陳博文的人生智慧。

 

陳博文近照,攝於個人工作室
記事
1953 1月10日生於臺南縣柳營鄉。
1974 國立藝專廣播電視科畢業。
1977-1978 先後於南強、永明、萬國三個電影機構擔任導演組場記、副導。
1979 開始從事剪輯工作。
1981 剪輯作品:《1905年的冬天》,導演余為政。
1984 剪輯作品:《忍者神偷》,導演金銘;《東京來的小寡婦》,導演金銘。
1985 剪輯作品:《人間男女》,導演邱銘誠;《背影》,導演翁大成;《乞丐與藝旦》,導演陳朱煌;《鹿港摸乳巷》,導演王重光;《台北神話》,導演虞戡平。
1986 剪輯作品:《暗夜》,導演但漢章;《少婦的秘密》,導演王重光;《兄弟有種》,導演柳松柏;《小鎮醫生的愛情故事》,導演邱銘誠。
1987 剪輯作品:《精靈寶寶》,導演袁和平;《激情過後》,導演王重光;《離魂》,導演但漢章;《白色醡醬草》,導演邱銘誠;《魔鬼戰士》,導演邱銘誠。
1988 剪輯作品:《怨女》,導演但漢章;《紅葉巨人》,導演傅清華;《媽媽再愛我一次》,導演陳朱煌;《台灣鏢局》,導演吳樂天;《靈芝異形》,導演張志勇;《舊情綿綿》,導演葉鴻偉;《細漢仔》,導演張志勇。
1989 剪輯作品:《過河小卒》,導演金鰲勳;《風雨操場》,導演金鰲勳;《童黨萬歲》,導演余為彥;《老少五個半》,導演午馬;《1989放暑假》,導演傅立;《七小福再出擊》,導演陳朱煌;《咱們都是台灣人》,導演李嘉;《沒卵頭家》,導演徐進良;《刀瘟》,導演葉鴻偉;《晚春情事》,導演陳耀圻;《到陰間出差》,導演趙真國。
1990 剪輯作品:《明月幾時圓》,導演陳耀圻;《美國博仔》,導演柳松柏;《我在死牢的日子》,導演邱銘誠;《又見操場》,導演金鰲勳。
1991 剪輯作品:《失聲畫眉》,導演江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導演楊德昌;《情定威尼斯》,導演麥大傑;《黃袍加身》,導演邱銘誠;《沒大沒小》,導演趙真國;《官兵捉強盜》,導演周騰;《靈狐》,導演午馬。
1992 剪輯作品:《逃學歪傳》,導演朱延平;《暗戀桃花源》,導演賴聲川;《阿呆》,導演蔡揚名;《皇金稻田》,導演周騰;《黑幫戰將》,導演柳松柏。
1993 剪輯作品:《只要為你活一天》,導演陳國富;《十八》,導演何平;《異域〈二〉 孤軍》,導 演朱延平;《卜派小子》,導演朱延平;《梅珍》,導演劉家昌。
1994 《獨立時代》入圍第31屆金馬獎最佳剪接。剪輯作品:《我的一票選總統》,導演邱銘誠;《飛俠阿達》,導演賴聲川;《獨立時代》,導演楊德昌;《天使心;赤裸天使》,導演傅立;《新烏龍院》,導演朱延平;《校園敢死隊》,導演朱延平;《天生壞痞子》,導演朱延平。
1995 剪輯作品:《臭屁王》,導演朱延平;《號角響起》,導演朱延平;《去年冬天》,導演徐小明;《春花夢露》,導演林正盛;《祖孫情》,導演朱延平;《中國龍》,導演朱延平;《我的美麗與哀愁》,導演陳國富。
1996 剪輯作品:《情色》,導演朱延平;《超級天兵之機車班長》,導演金鰲勳;《太平天國》,導演吳念真;《麻將》,導演楊德昌;《泡妞專家》,導演朱延平;《狗蛋大兵》,導演朱延平;《頑皮炸彈》,導演朱延平。
1997 剪輯作品:《一隻鳥仔哮啾啾》,導演張志勇;《天生絕配》,導演朱延平;《英雄向後轉》,導演歐陽堃;《火燒島之橫行霸道》,導演朱延平;《捉姦強姦通姦》,導演何平、鄧安寧、朱延平;《國道封閉》,導演何平。
1998 剪輯作品:《果醬》,導演陳以文;《愛情來了》,導演陳玉勳;《3橘之戀》,導演閻鴻亞;《神探兩個半》,導演吳宗憲;《頑童寶寶》,導演趙真國;《放浪》,導演林正盛;《為人民服務》,導演Peter;《地獄天使》;《女湯》,導演劉怡明;《海角天涯》(短片),導演陳若菲;《家常便飯》(短片),導演葉斯光。
1999 《黑暗之光》獲第36屆金馬獎最佳剪接。剪輯作品:《黑暗之光》,導演張作驥;《想死趁現在》,導演陳以文;《七月天》,導演魏德盛;《新賭國仇城》,導演葉鴻偉;《紅葉傳奇》(紀錄片),導演蕭菊貞;《夜奔》,導演尹祺;《海有多深》(紀錄片),導演湯湘竹。
2000 剪輯作品:《一一》,導演楊德昌;《銀簪子》(紀錄片),導演蕭菊貞;《純屬意外》,導演洪智育;《運轉手之戀》,導演陳以文;《人間喜劇》,導演閻鴻亞;《MR.COM之死》(單元劇),導演張世豪;《97巷5號》(單元劇),導演陳義雄;《我們結婚去》,導演汪惠齡。
2001 剪輯作品:《K.T的腳步聲》(紀錄片),導演林子平;《愛我在今宵》,導演曾文俊;《蘋果咬一口》,導演朱延平;《候鳥》,導演丁亞民;《好郁》,導演游靜;《那年夏天的浪聲》,導演陳秀玉;《渡──證嚴法師的慈悲喜捨》(紀錄片),導演蕭菊貞。
2002 《星砂》入圍電視金鐘獎最佳剪接。 任職崑山大學視訊傳播設計系教授電影剪輯。剪輯作品:《山有多高》(紀錄片),導演湯湘竹;《霧鹿高八度》(紀錄片),導演王俊雄;《春天── 又見許金玉》(紀錄片),導演曾文珍;《鹹豆漿》,導演王明台;《扣板機》,導演楊順清;《三方通話》,導演林子平、朱賢哲、姜秀瓊;《白鴿計劃》(紀錄片),導演蕭菊貞;《星砂》(單元劇),導演張世豪。
2003 《那年夏天的浪聲》入圍電視金鐘獎最佳剪接。 受聘第40屆金馬獎評審委員。剪輯作品:《跳舞時代》(紀錄片),導演簡偉斯、郭珍弟;《幻影人生/一》(紀錄片),導演Anika;《台北波希米亞》(紀錄片),導演閻鴻亞;《環山奇女子》(紀錄片),導演陳若菲;《台灣製造》(紀錄片),導演吳米森;《在黑暗中漫舞》,導演陳若菲;《石頭記──劉必稼進行式》(紀錄片),導演胡台麗;《心靈好手》(連續劇),導演蕭菊貞。
2004 《石頭夢》入圍第41屆金馬獎最佳剪接, 獲第41屆金馬獎年度最佳電影工作者。 受聘朝陽科技大學自我評鑑傳播藝術系校外諮詢委員。 受聘新聞局電影處電影獎學金及人才培訓審查委員。剪輯作品:《少林封神榜》,導演朱延平;《一石二鳥》,導演朱延平;《小站》(短片),導演林見坪;《媽媽帶你去旅行》(單元劇),導演張志勇;《靚女郎》(連續劇),導演林合隆;《台灣黑電影》(紀錄片),導演侯季然;《芒果冰的滋味》(單元劇),導演曾文珍;《美麗》,導演程秀瑛。
2005 受聘世新大學廣電系兼任副教授。剪輯作品:《教練身影》(紀錄片),導演黃原;《聖稜上的星光》(連續劇),導演呂蒔媛;《失戀高跟鞋》(連續劇),導演何平;《孽海情仇》(連續劇),導演陳以文;《龍眼粥》,導演張國甫;《曼特寧》,導演林玉芬;《南方紀事》,導演黃玉珊;《等待飛魚》,導演曾文珍;《Tripping》,導演陳以文;《一年之初》,導演鄭有傑;《寂寞天堂》(短片),導演王俊雄。
2006 受邀釜山影展AND單元剪輯專題演講。 《一年之初》獲得第43屆金馬獎最佳剪接。 《聖稜上的星光》入圍電視金鐘獎最佳剪接。 受聘國家電影圖書館短片輔導金評審委員。 受聘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剪輯作品:《台灣民主之路》(紀錄片),導演陳麗貴;《松鼠自殺事件》,導演吳米森;《灰色地帶》,導演李小妍;《練習曲》,導演陳懷恩;《神選者》,導演蕭力修;《台灣塔巴庫》(紀錄片),導演楊重鳴;《春暖花蓮》(大愛劇場),導演王曉海、章可忠;《花宅53號》(短片),導演賴秉寰;《飛往昨日的CI006》,導演陳曉玲;《自然捲》(公視單元劇),導演陳以文;《黑色暑假》(公視單元劇),導演陳以文;《落地生根》(紀錄片),導演王伯文。
2007 剪輯作品:《牡丹亭》,導演王童;《玫瑰》(短片),導演Vivi;《穿牆人》,導演閻鴻亞;《幸福時光》(大愛劇場),導演王重光、陳以文、林博生、章可忠;《凶魅》,導演林玉芬;《功夫灌籃》,導演朱延平;《這兒是香格里拉》,導演丁乃箏;《Discovery台灣形象系列廣告》。
2008 受聘國家電影圖書館短片輔導金評審委員。剪輯作品:《木棉的印記》(人生劇展),導演陳若菲;《艾草》(人生劇展),導演姜秀瓊;《西藏台北》(紀錄片),導演吳米森;《風中騎士》,導演尹祺;《夏天協奏曲》,導演黃朝亮。
2009 剪輯作品:《刺陵》,導演朱延平;《陳愛主的故事》,導演周美玲;《閃亮的日子》,導演吳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