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
表演藝術家
吳興國
Wu Xing-guo
得獎理由
擴大傳統戲曲的創作面向,持續影響當代劇壇的實驗創新。 融合東方傳統表演藝術與西方戲劇經典,拓展傳統戲曲的演出劇目與表現方式。 全方位的表演藝術家,力求突破既有框架,多次在重要國際藝術場合演出,獲得肯定。
得主介紹

表演藝術家吳興國,本名吳國秋,生於1953年。11歲進復興劇校,19歲進雲門舞集,26歲拜師進陸光國劇隊,33歲創立當代傳奇劇場至今,吳興國是少見備戲曲、舞蹈、電影、劇場多項傑出才能的全方位表演藝術家。吳興國在艱困環境中,努力突破,自編、自導、自演,創作了十六齣跨傳統與現代之作品,曾榮登英國國家劇院、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美國大都會歌劇院,並與世界級大師同台競演。吳興國曾在世界各大媒體獲大篇幅讚賞,並成為學術著作研究對象,在兩岸間有「戲曲先鋒」之封號。2009年11月吳興國受邀在法國諾曼地秋季藝術節演出《李爾在此》,代表亞洲劇團,與現代舞大師碧娜‧鮑許、現代音樂大師菲利普‧葛拉斯,同為重要作品演出。 

得主感言

「創造」本身就是奇特的,具爭議性的! 
 

創新藝術的道路總是崎嶇,尤其是從傳統走出,破壞數百年的審美習慣,解構老師嚴謹定下的表演格律,絕對會招來巨大的質疑和批判。 


從沒料想到,象徵藝文成就最高榮譽的桂冠─國家文藝獎,會落在我的頭上!不是說革命者永遠孤寂嗎? 


而我對傳統戲曲的探索還沒有盡頭,還未足以成就一頁傳奇,也尚未達到心目中嚮往的境界,這項肯定,對我來說,實在有些惶恐! 


「得獎了嗎?!」獲得消息是在越洋電話中,那時我正趕往上海大劇院準備《慾望城國》的彩排,台灣電視報紙的記者朋友第一時間告知我這個喜訊。說起來心情很是矛盾,喜的是京劇在表演藝術的表現再一次獲得認同,但對於京劇人才斷層的焦慮、及傳承的壓力,也就更覺沈重。 


連續三年擔任教育部的學校評鑑委員,每回皆痛心將我的母校─台灣戲曲學院評為三等;為了這戲曲教育的問題,在我前往上海世博演出前,也多次去教育部陳情,也上書總統,但皆無法得到改善戲曲教育的具體回應。等到了上海,卻看到中國政府積極保存傳統,重視傳承的各種有效方案和作為,再對照台灣的傳統戲曲教育,就更加擔憂我們的孩子將輸在起跑點上! 


近幾年,中國經濟起飛,帶動了東方文化風潮,而沒有受到文革傷害的台灣,儼然成為中華文化的最佳典範,在文創的浪潮中位居領航者;我和當代傳奇劇場能在世界舞台上贏得讚賞,實是台灣這幾十年來文化累積的成果!我們還能眼睜睜看著發展成熟、已成為台灣文化特色一部份的傳統戲曲,就這樣流失嗎? 


教育和傳承是立國的基本!誰要不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誰就是歷史的罪人! 


思及此,我更加感佩那些曾經嚴厲地教導我,啟蒙我的老師,如果沒有他們為傳統付出的那份堅持與愛,不會造就我的基本功,而我,也無法依憑著這份功夫,在世界戲劇界中闖出一片天。在我每一個成長階段中出現的精神導師,如為我打開智慧之門的林懷民老師,和棒喝般領我進入老生的藝術靈魂的周正榮老師,皆為我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表演與創作之路上,灌注了無以倫比的能量,使我將舞台奉為志願,把「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訓示,當為生命的格言。我將秉持著這份心,將老師們傳給我的精神,繼續傳承給下一代!
 

藝術家素描
文|紀慧玲

用「倔氣」與「才氣」 打出的鏗鏘舞台--吳興國的創作人生 

 

25年前,當吳興國背對著觀眾,從二張半桌子後翻而下的前一刻,當時台北市社教館看戲的觀眾大約無不摒住了呼吸,雙目緊張地幾乎要闔閉─那瀕於臨界點的高度,危顫顫的,不僅是京劇武工表演的最大難度之一,更是劇中那位逞能奪權、卻終陷入絕境的敖叔征將軍生命盡頭的寫照。 


吳興國凌身一躍,翻落地面。靠旗抖顫,風中撕扯。他怒目瞋視,一臉猙獰糾結,幾番顛躓。站直後,彷彿向命運逼視最後一眼,質問廣大無邊的天神山鬼,硬殭屍倒地,面天貼地,氣絕而亡。 


觀眾席爆出衝堂掌聲,觀眾眼裡心裡熱和和,摻和著複雜情緒。掌聲代表了肯定,更多的是疼惜與讚揚。這位正當33英挺壯年,台灣京劇正待崛起的新一代巨星,以奮不顧身的姿勢為京劇藝術拚搏。好樣的,他做到了。他俐落地翻下,直挺挺,面向觀眾,演出最完美的一幕。 


24年後,去年(2009)10月,吳興國照樣一身慓俐,飾演英姿少年陸文龍。他拋槍,槍兒落地;再拾起,再拋,卻又落地。負傷的右手不聽使喚,本是英氣勃發的神采剎時換為一股怨氣,怎麼拋也接不住的憤怨,不肯歇止,一試再試。觀眾看見他的倔強脾氣,一逕兒鼓掌。「雙槍陸文龍」後來也沒氣了,自顧地笑了自己。觀眾一次又一次給予掌聲,彷彿鼓舞著不認輸的孩子─57歲的吳興國跟十六、七歲的陸文龍拚搏,這仗誰勝誰輸?該如何論英雄?


二、三十年了,吳興國果真從不服輸,「扛京劇大旗,闖八方舞台」,以不輕饒過自己的倔強脾氣,一齣齣打造出「當代傳奇劇場」創作戲,樹立品牌,讓台灣京劇闖進全世界國際舞台。以前的他,並不很善言辭,說話有時依舊帶著孩子性,表情強牙舞爪地,不是訕笑就是生氣。這幾年脾氣溫和許多,回想這一路走來近二十齣創作戲,齣齣風貌不同,有了驀然回首的寬懷,「生命有限,看看傳統能走多遠。」33歲拚了全身力量創作第一齣戲《慾望城國》,成立了私營民間劇團,這股拚搏之氣未曾稍歇,即使中途頓挫,旋又復起,再戰迄今。 


在盧健英撰寫的《絕境萌芽》書裡,描述吳興國的成長背景與本然天性,用「逆」與「敢」兩個字眼來形容。「逆」指的是他決心走出不同於傳統京劇的另一條道路,「敢」指的或許是他總是「玩大的」,創作規模總是大劇場規格,動員人數、成本從不輸給國家劇團,「愈苦的他就愈過癮」,長期合作的國際知名服裝設計葉錦添這麼形容吳興國,「好像不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就會忘記痛的感覺」。這當然是朋友間的消遣。認真來說,他說,創作就是挑戰,他不曾去顧慮經營面的問題,不想複製自己,因此每次都「玩」不一樣的。二十幾年過去,經營壓力一直如影隨形,「逆」與「敢」的背後如果不是耐拚肯搏的精神,或許早就棄甲投降。而這股骨子裡鞭策自己的動力,從他還在劇校學戲的時候就已看出。 

 

吳興國於復興劇校時期留影

 

吳興國是復興劇校二期生,「興」字排行,本名吳國秋。12歲進劇校,跟當時多數學戲孩子的家庭背景、學戲理由差不多,外省第二代、單親扶養、家境不算寬裕、身手靈活、嗓子長相端正……於是交由國家栽培,未來也可望順理成當進入公家劇團安身立業。只是,如果與年歲相距不大,如今也占舞台崢嶸一角的名角如豫劇皇后王海玲、當代第一青衣魏海敏相比,吳興國幼時的抑鬱寡歡、以淚洗面的形象,可是與王海玲、魏海敏差距甚多。王海玲一個逕兒地好動成性,吃苦當吃補,學戲生涯好玩又快樂;魏海敏自小端麗,師長疼愛,皮鞭少挨了不知多少,學戲不太喊苦,規規矩矩就成了當家青衣。吳興國卻不一樣。他寡言、不與同學交往,偷偷練私功不是為了與同學較勁,只為了少挨老師籐條抽打的痛。劇校生活集體住宿,磨成了早熟的群性,他卻想家、思念母親到了日夜垂淚地步,顯得離群索居。從小在育幼院、住宿學校長大,吳興國眷戀母愛的臍帶情結好像從未被滿足,舞台上再怎麼英挺飛揚的武少年,私下帶著一股文質彬彬的憂鬱,也或許是這股特殊孤高氣質,從小就讓他特別受到女同學注意,21歲進入雲門舞集更是掀起一波情濤,備受寵愛。 


吳興國學戲,一開始就沒打算饒過自己。他說,老師打得凶,為了怕被打,他抓時間就練,沒空想喜歡或不喜歡這事。愈練愈苦,咬著牙撐度,因為相信「正因為很難,它可以成為我未來一生最有保障的依靠」,早早看見要成為人中龍的刻苦勵志之必要。看見別的武生一年演上百齣,劇校只有不到一半的演出機會,他抓準時機到校外參加商演,「敢」性第一;只是去了三天就被校長勒令回校。進入大學唸書,加入雲門舞集,風風光光嘗到現代藝術的新鮮味道,同學轉行拍電影,雲門繼續向他招手,他該留下來當現代舞者、武俠片新人,還是回頭再捧祖師爺的飯碗?一項一項的抉擇,吳興國顯然從不挑簡單容易的。他選擇重回京劇舞台,而且從武生跨行改習老生,文武雙門抱,他不饒過自己,又給了自己一個重活兒。 


吳興國是台灣前輩老生周正榮「欽點」的磕頭弟子。陸光劇隊服役尾聲,梨園公會舉辦盛大拜師大典,台灣生行前輩全體到列,吳興國這端,哥哥吳國銑與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是唯二代表。「一整個上午跪著,就沒起來過」─眾前輩見證,祖師爺目下,吳興國心裡明白:再也不可能回去跳舞了。隨後,加入陸光劇隊,吳興國京劇生涯重頭戲正式開始。從武生轉習老生,順著原有的工底,加了武老生、做派老生戲,很快有了傑出表現,包括周正榮老師親授的《截江奪斗》(趙雲)、《打棍出箱》(范仲禹),連奪三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生角獎的《陸文龍》、《淝水之戰》、《通濟橋》以及公演戲《屈原》、《袁崇煥》、《林沖》等。即令正工老生戲,如《十老安劉》(馬派名劇,馬連良之子馬崇恩親授)、《四郎探母》,紅生戲《霸王別姬》也受到鼓勵。總計待在陸光劇隊前後十三年期間,吳興國熟練了一身絕學,成為菊壇最受器重的青年俊材。 


也就在陸光期間,吳興國糾合有志一同的隊友,磨了兩年,平地一聲雷似地誕生了《慾望城國》這齣改編自西方名劇《馬克白》的驚世之作。


為何選擇西洋劇本改編?回溯當年,吳興國很快吐出一句話:壓力!1986年的台灣劇壇時空,當時引領風騷創新京劇表演風格的雅音小集已邁入第七年,從《感天動地竇娥冤》演到《劉蘭芝與焦仲卿》,俱老本子改寫改演,儘管帶入了一大批年輕觀眾為京劇市場打開一番新局,但老一輩劇評人攻訐不遺餘力,吳興國悸悸然地說,可想而知,「傳統碰不得」,如果再拿傳統戲改編,免不了又是一番硬仗。而同時,他在雲門舞集期間出國巡演,海外經驗讓他對現代劇場的總體美學頗有體會,對傳統京劇只以「角兒」一人掛帥的表演風格有了不同想法。更加上,當時台灣的國際交流日益綿密,文化風氣與文藝潮流也從現代主義邁入後現代思維,主導台灣表演藝術市場風向的「新象國際藝術節」從1980年起為台灣引進一波波當代作品,日本「白虎社」來台的刺激更大大激發了台灣劇場人創作熱潮……


已經受過雲門舞集現代肢體表現洗禮,又感染到台灣社會解嚴前夕「全盤翻新」氣息的影響,吳興國選擇移植西方劇本,將西方經典套入京劇模式,改變傳統京劇一唱二嘆、自報家門的敘事手法,不以唱工、做工的演員劇場手法取勝,嘗試新穿戴、新視覺、新編劇、新導演手法,種種「創新」想法說來並不足為怪。只是,京劇從來沒跨出「國」界,《慾望城國》一步就到了外洋,這番「革命」需要的「逆」與「敢」擔當,真的非外界所能體會。而《慾望城國》一戰成名,讓戲劇界最振奮的也正是「京劇終於與世界接軌了」這個重點;相對來說,《慾望城國》則巧妙迴避了「傳統」包袱,以難以定位的新面貌闖入世人面前。 


如今回顧,《慾望城國》到底是不是京劇?答案可能容易得多,當然是「是」。因為她並沒有脫離四功五法,並沒有捨棄傳統表演程式與唱腔,改變的只是說故事的方法、人物刻畫方法,以及舞台畫面編排。《慾望城國》琢磨了兩年,吳興國坦言受到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影響很大,也參考了大陸樣板戲作法,此外,一群未曾做過傳統戲的創作者,太太林秀偉的編舞、林璟如的服裝創意、登琨豔的舞台、周凱的燈光,眾志成城,大家摸索著不同於傳統京劇的舞台表現方式。最後,舞台上呈現的是秦俑造型的人物,燈光迷離,布景鬼魅,演員個個表情或猙獰或掙扎,尤其小兵們,發揮最大戲劇張力,順著莎翁妙筆下精彩劇情,一齣緊張扣人心弦,畫面精彩,視覺無與倫比,完全可與當代戲劇相提並論的創新戲於焉誕生。 


順著西方經典的路子,緊接而來(其實相隔了四年)的《王子復仇記》再次改編莎士比亞劇作《哈姆雷特》,這次,沒有前例可循,難度增高。再隔三年,吳興國與資深花旦前輩戴綺霞合作,把台灣未曾見過的老戲《陰陽河》整理推出,再隔一年,則與大陸名編劇陳亞先(《曹操與楊修》編劇)合作創作《無限江山》。接二連三的新作都以嶄新舞台面貌改寫京劇印象,當代傳奇劇場風格至此底定:她不做傳統戲,只做創新戲;即使老戲,都要改頭換貌一番;沒有梅尚程荀、余楊譚馬之別,有的只是人物與性格;沒有「角兒」,有的是一群小兵與帶領的將領,衝殺出自己的舞台世界。 


果真愈「玩」愈放手,到了1993年,當代傳奇劇場跨幅更大,嘗試不用京劇聲腔,以許博允寫的音樂為魏海敏譜寫《樓蘭女》,並引進了香港服裝設計葉錦添的創意,創造了希臘悲劇的凝重視覺美學。1995年則請來美國導演理查.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把一班演員置入了大安森林公園,又是火辣主持人、又是觀眾現場投票,把京劇觀眾搞得一頭霧水,演出後專家學者座談評價兩極,又是一番熱論。 


回首1986至1995將近十年時間,吳興國與當代傳奇劇場的創作幾乎都是當時台灣京劇最重要的事件。伴隨著創作而至的,則是三軍劇隊解散、「大陸熱」發燒,京朝派、天津派、上海派、東北派、西北派、山東派京劇名家輪番登「台」的內外空前壓力。1997、1998年吳興國嘗試開拓更年輕市場,為青少年做戲,反應不如預期,加上年年創作成本壓力過大,大製作《等待果陀》得不到學者專家評審補助,內外交煎下,吳興國宣布當代傳奇劇場暫停營運,曾經寫下台灣京劇傳奇的劇團,面臨何去何從難題。

 

吳興國年少時裝扮、吳興國作品《袁崇煥》、1986年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作《慾望城國》於台北市社教館首演。

 

其實,不只當代傳奇劇場不知如何往前走?「台灣京劇」面對兩岸開放的歷史轉折,集體性地無助,張皇失措。當代傳奇關門,魏海敏赴北京拜師學藝,國家京劇團不演楊家將、楊貴妃,改演廖添丁、媽祖……。惶惑中,吳興國曾磕頭拜師的周正榮老師溘逝,法國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嚴厲地教訓吳興國不可放棄京劇,冥冥之中,如父如母的鼓勵再次激起了這個始終如孩童一般倔氣的中年男子,而「本土熱」、「大陸熱」隨著政黨輪替也終於慢慢沈澱平緩下來,創作節奏再次展開,吳興國從個人出發,以全面性的才華展現對於京劇表演程式的吐納吸收,《李爾在此》(2001)、《金烏藏嬌》(2002)、《等待果陀》(2005)、《梨園傳奇》(2009)都有佳評,連同1996年及1998年復興國劇團鍾傳幸導演為吳興國創作的兩齣佳作《阿Q正傳》與《羅生門》在內,觀眾再次憶起這位曾以傳統唱工、做工、武工備受期待的京劇文武老生,所具有的可新可舊,可創新可傳統的無比堅韌能耐與才氣。「扛京劇大旗,闖八方舞台」原來並不在扮相、服裝的差別,形式的變革只是延續京劇命脈手段之一,四功五法的根柢才是根本,才是守住戲曲地盤的不二法門。

 

上 2005年當代傳奇劇場推出《等待果陀》,京劇史上首見以此荒謬劇經典絕世之作改編之作, 下左 1997年吳興國編導兒童京劇《戲說三國》, 下右 劇作《李爾在此》(攝影/蔡德茂)

 

拚搏了25年,吳興國從來都只跟自己的創作生氣,對經營壓力大發牢騷。但今(2010)年,他砲口對內,率身士卒地站出來大加撻伐國內傳統戲曲教育績效不彰,人才嚴重斷層的問題。他與魏海敏,站在懸著白布條以示抗議的宣言前,有點自嘲地說,「這輩子沒這樣說過話」。台灣京劇漂洋渡海來台遠可溯自日治時代,近期則從1949年展開,半個多世紀來,澆薄的土壤硬是培養了一群「士氣可用」的人才,創造了「台灣京劇」品牌與風格。然而眼見戲曲人才即將斷根,創新的根柢「傳統」無人可繼承,半輩子都在「搞」創新的吳興國一方面大聲疾呼,一方面力挽狂瀾,開辦傳統學苑,推出《梨園傳奇》系列,好些老戲在他腦海裡重新浮現,他再次嘀咕地說著,「生命有限,看傳統能走多遠……」眼下正在跟契訶夫拚搏,明年,《梨園傳奇Ⅱ》的戲碼已在排練場蘊釀。 


不過就在月前,《慾望城國》誕生了25年後,又再次應邀到上海世博會演出。吳興國對著一群從「小兵變老兵」,以及新加入的新小兵說,其實《慾望城國》並不是絕世完美之作,後空翻而下、飆高音,都只是誇張的噱頭而已,但「當年那最原始的衝動」與馬克白心中幽幽泛起、終至熊熊燃燒的欲望是不謀而合的動機,「我們就是要找回的就是當年的感覺」! 


「非做不可」的原始衝動,吳興國拚搏了二、三十年。京劇在台灣,算算也拚搏了半百。沒有人能預知藝術形式將如何演變?創新的風格最終能不能被世人接受?但傳統不能挫斷,老工底不能喪盡,京劇如今不是一個供需決定的自由市場機制,她是創造者的舞台,只有拿得起京劇大旗的演員,才能留住觀眾,才有繼續從事這門表演藝術的生存理由,才能說服觀眾與自己「我們需要京劇」。 


25年前當代傳奇劇場在眾聲期待中誕生,在暗影叢叢的移動森林幻相裡衝殺出一條生路。25年後,京劇在台灣彷彿浮島上的漂木,載沈載浮,共同承載生存的命運。同樣前景難料,當年創新的衝動如今更多的是守住傳統的焦慮,我們不免想起吳興國那句不經意的話:就做唄,看看傳統能走多遠! 


 

本文作者∣紀慧玲 

出生於台中豐原,文字工作者、戲劇戲曲評論人,曾任職《民生報》藝文記者近二十年,著有《喧蟬鬧荷說九歌》、《凍水牡丹─廖瓊枝》、《梆子姑娘─王海玲》,主編《bravo精采20─兩廳院二十週年舞台回顧》、《藝起南方─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建實錄》等書。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畢,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班,並任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記事
1953 生於台灣高雄旗津。一歲父喪,母親張雲光獨力撫養二子。三歲多,進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位於台北木柵。
1965 十二歲,進復興劇校學戲,共計八年。排行「興」輩,本名吳國秋改藝名「吳興秋」,因較女性化,經老生李金棠取名改為「吳興國」。
1968 第一次擔綱主角,演出武生開門戲《白水灘》飾十一郎。
1969 隨劇校劇團赴美演出。
1973 劇校畢業,進入文化大學戲劇系就讀。
1974 加入雲門舞集,演出《白蛇傳》、《烏龍院》、《寒食》、《奇冤報》等舞碼。
1977 文化大學畢業,進入陸光藝工隊服役,年底調陸光劇隊繼續服役。
1979 退伍後正式加入陸光劇隊,拜周正榮為師,改習老生。離開雲門。
1980 與林秀偉女士結婚。演出周正榮傳授劇目《截江奪斗》。隨雲門舞集赴歐洲巡演九十天,演出73場。
1984 與周正榮老師不合,師徒分裂。籌備《慾望城國》演出事宜,研究劇本。
1985 以《陸文龍》獲國軍文藝金像獎生角獎。
1986 創立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作《慾望城國》首演於台北市社教館,佳評如潮,藝文界激動讚許,既「超越傳統平劇的範疇」,也成功地「與世界接軌」。同年再以《淝水之戰》(王安祈編劇)為陸光劇隊贏得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生角獎。
1987 以《通濟橋》(王安祈編劇)第三次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生角獎(戲中另一生角朱陸豪亦同獲生角獎)
1989 國家劇院提供三軍劇隊每年兩次公演檔期,演出《屈原》、《林沖》。
1990 《慾望城國》赴英國國家劇院演出,動員文建會、外交部、駐英單位補助共近千萬台幣。演出後,英國媒體以「東方心靈的蛻變」形容《慾》劇及當代傳奇劇場的創作歷程,劇評人盛讚為「這是我見過最好的東西文化交融之一」,吳興國被譽為「中國的勞倫斯奧立佛(英國著名莎劇演員)」,魏海敏被譽為「最美的馬克白夫人」。同年首演第二齣創作劇《王子復仇記》,改編自莎士 比亞劇作《哈姆雷特》。
1991 公演馬派戲《十老安劉》。演出電影《十八》。與資深演員戴綺霞合作,推出當代傳奇劇場第三齣作品,老戲新演《陰陽河》。
1992 離開陸光劇隊。主演電影《誘僧》。推出當代傳奇第四齣作品《無限江山》,由大陸劇作家陳亞先根據李後主故事編寫。
1993 第五齣創作《樓蘭女》首演,改編自希臘悲劇《米蒂亞》。實驗不用京劇唱腔,採用許博允作曲無調性音樂。演出電影《青蛇》。《慾望城國》赴日本演出。
1994 主演電影《獨臂刀》。《慾望城國》赴香港、法國演出。赴巴黎夏日藝術節演出《霸王別姬》。
1995 邀請美國導演理查.謝喜納執導改編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於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首演,是京劇採環境劇場形式先例。
1996 應邀演出復興國劇團新編創作戲《阿Q正傳》。
1997 編導兒童京劇《戲說三國》。
1998 再次應邀與復興國劇團合作《羅生門》,根據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小說《竹藪中》改編。《慾望城國》與台灣另外八個團隊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因不堪經營壓力,宣布當代傳奇劇場暫停營運。
2000 周正榮老師辭世,享年75歲。受邀至法國陽光劇團講學,受該團藝術總監莫努虛金鼓勵,排演《李爾在此》於法國巴黎首演。
2001 當代傳奇劇場宣布復出,以吳興國獨腳戲《李爾在此》作為復出作,劇中吳興國一人飾十角,精湛的全面藝術才華重新召回觀眾熱情。荷蘭邀請《慾望城國》演出。
2002 擔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劇作《八月雪》演出主角慧能。編導嘻哈京劇《兄妹串戲》。推出《金烏藏嬌》,改編自老戲《烏龍院》。
2003 《李爾在此》赴丹麥、捷克、英國演出。
2004 應國光劇團之邀演出《李世民與魏徵》。邀請電影導演徐克共同執導莎士比亞同名劇作改編的《暴風雨》。
2005 《等待果陀》首演,隔年應邀赴上海演出。《慾望城國》赴美國巡迴演出。獲亞洲文化協會康陳銘獎金,協助柬埔寨重建傳統戲劇。
2006 《李爾在此》赴德國、上海演出。獲頒第十屆台北文化獎。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二十周年,推出莎士比亞系列作品。應中國作曲家譚盾邀請,參與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製作歌劇《秦始皇》演出。個人自傳《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由天下文化出版。
2007 邀請崑劇青年演員錢熠合演新編京崑劇《夢蝶》。推出電音搖滾京劇《水滸108》,栽培青年演員擔綱主演。
2008 《李爾在此》、《霸王別姬》、《貴妃醉酒》赴美國西岸巡演,再轉至東岸於林肯中心藝術節開幕演出。美國巡演途中,另赴韓國首爾演出《等待果陀》。 《慾望城國》參加澳洲布里斯本藝術節演出,《暴風雨》參加香港新視野藝術節演出,《樓蘭女》赴上海、香港演出。
2009 推出《梨園傳奇》經典老戲。《李爾在此》參加澳洲塔斯曼尼亞「島上十日藝術節」演出。《暴風雨》赴韓國參加世界戲劇節演出。
2010 《李爾在此》赴比利時、德國、荷蘭巡演。《慾望城國》於上海世博會演出。獲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榮銜。 9月 《兄妹串戲》參加新加坡華族文化節演出。 10月 新編創作《歡樂時光─契訶夫傳奇》首演。 11月 《夢蝶》參加上海音樂學院音樂週演出。 12月 《梨園傳奇Ⅱ》於高雄至德堂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