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
作曲家
賴德和
Lai De-he
得獎理由
長期持續鑽研音樂創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傳統,卓然有成。 作品風格獨特、技法洗鍊,並具當代藝術潮流之多元性。 藝術創作圓融流暢,既富詩意又具本土性。 積極吸取時代思潮,開放與包容的創作態度,啟發年輕學子。
得主介紹

作曲家賴德和,生於1943年彰化縣員林鎮,由於地緣關係從小就接受到北管、南管、歌仔戲以及布袋戲等傳統音樂的薰陶。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求學期間,深受史惟亮、許常惠兩位教授「音樂民族主義」之創作理念感召,長期聆聽民間採集的錄音、親身體驗與多方學習,並投入於東、西方音樂元素融合創作;同時期與老師陳懋良,同學馬水龍、游昌發、沈錦堂、溫隆信等,共同籌組「向日葵樂會」(1967-1971年),致力於音樂創作的發展。  
 

賴德和擔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研究部主任期間,負責策劃「中國現代樂府」,演出本國作曲家作品。同時期負責規劃與籌設國內「音樂實驗班」,為日後國內音樂教育領域奠下厚實的基礎。於1978-1980年間,賴教授獲得德國學術交流協會獎學金(DAAD獎學金),赴奧地利薩爾茲堡「奧福學院」進修兒童音樂教育,以及「莫札特音樂學院」研究作曲。1982年返台後,先後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並於2008年退休。 

得主感言

音樂創作對我而言,只是簡單的反映我「活著」的唯一方式。說得明白一點,除了音樂寫作我無一技之長,除了音樂寫作我也毫無生命價值可言。藝術對有些人來說,是追求奔向絕對終極理想或企圖達到大音希聲的境界,這些高則高矣!恐已超出藝術所能表達的範疇。


對我而言,藝術所能者,在天人之際,以企慕蒼茫之心,讚嘆人間之悲欣而已。也可以說是,把自己的感懷,為這個時代留下聲音的見證。 從文明發展的歷程來看,整個人類文明是一個奔向規範的歷程,然而形式遞增,存在遞減。所以「創作」從個人生命來說需要回溯兒童(保有赤子之心);從歷史角度來說需要回溯原始(尋回自然之情)。換句話說,創作的深度內涵,就是一種永不休止、對抗人文僵化規範,且逆向還原存在的本原。 這種幽微的心靈追求,從少壯時對音樂的憧憬一路踉蹌走來,倏而年近七旬,其間挫折、困頓時而有之。所幸樂界前賢、友儕多所提攜支持,懷抱感恩之心,走我未竟之路。

藝術家素描
文|顏綠芬

追尋原鄉生命力的音樂詩人--賴德和 
 

他生於動亂的時代、成長於困頓的環境,憑著努力,18歲就成為國小教師,可以一輩子不愁衣食。而音樂的精靈卻呼喚著,他不惜放下教職,考進國立藝專音樂科作曲組,從此走入音樂創作的不歸路。 


成長與就學(1943-1973)


賴德和,彰化縣員林鎮人,出生於1943年2月25日,父祖輩早已在此落地生根了。時值日治時代末期,台灣很快就進入盟軍轟炸的緊張狀態。母親生他時已經37歲,唯一的兄弟是大他17歲的大哥。母親說,在他之前曾生下兩個姐姐,都在襁褓時就夭折了。記憶中,家中的經濟是大哥和母親撐著,在火車站前經營小吃攤。 


念初中時,母親一大早起來準備賣食,由賴德和騎腳踏車載著送到小吃攤。他生來瘦小,兩個大水桶熱食,掛在腳踏車前左右手把邊,搖搖晃晃,既擔心傾斜倒出、又擔心燙到,幾乎每天上學都會遲到。也許因家境不好、也許是常遲到,他從小木訥寡言,甚至有點畏縮,總是默默地做著大人交代的事,也不與人爭吵。他喜歡看書,常常一卷在手,母親不識字,總愛向鄰里誇耀:「阮阿和足乖ㄝ,整天都在看書。」卻不知道,他多半看的是課外書,不是教科書。 


賴德和少年時,台灣正處於政治、經濟、社會的劇變中,戒嚴剛剛開始(1949年5月20日起)、四萬元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一百多萬外省人口隨著中央政府在短期內湧入。失業、物價飆漲、社會變動,人們在戰火下倖存,在醫療衛生條件低落、民生物資欠缺中生活,尤其對變動後的社會之重新適應,其精神上之苦悶可想而知,大家對音樂、戲曲娛樂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傳統戲曲在歷經皇民化運動的禁制,戰後又重新活絡起來。迎神賽會沿街的鑼鼓喧天,以及土地公廟、媽祖廟前戲棚下的文武場音樂,是賴德和記憶中童年的音樂生活。賴德和提到,他總是喜愛跟隨祖母去戲院買票看戲,或每逢有地方廟會節慶時,在廟口看野台戲,欣賞歌仔戲、北管戲等。 賴德和說: 媽媽說我小時候很乖,坐在小板凳上可以一聽就是一個下午或是一個晚上。我自己印象所及的就是「排場」,也就是經常在廟口純演奏不演戲的南北管,我寧願聽也不願跟別的小朋友玩,所以南管、北管、歌仔戲,就是我小時候整個的音樂啟蒙教育。 回想起辛苦持家的母親,三不五時也愛唱唱歌,但是母親的歌聲卻都是淒苦的歌謠,像歌仔戲的哭調、流行歌雨夜花之類的,唱著唱著,母親就會哭起來。


小學四年級,來了一位外省籍的女老師鄭玉琦,她按表操課,決不漏失任何一科,音樂課有發聲練習、認譜、視唱等,美勞課也絲毫不放鬆,賴德和常常在這兩門課上表現的比同學好,鄭老師亦不吝給予稱讚。漸漸地,賴德和不僅美勞、音樂成績好,原本吊車尾的學科也逐漸好轉,在班上的名次越來越往前移,而能在畢業後,順利考上員林實驗中學初中部。員林實驗中學原是「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1953年從澎湖遷來的,是一所為流亡學生所設的中學,初期有初中部、高中部、高工部、師範部,學生有來自山東、河南的數千多名,和來自滇緬等地的學生,另有少數名額給本地生。初中畢業後,賴德和順利考上同校師範部,開始學習風琴,更進一步接觸到西洋音樂,有系統的學習樂理和樂器彈奏,也摸索把玩口琴和吉他,建立了他對「和聲」的聽覺經驗。


師範畢業後,賴德和先在彰化縣芳苑鄉路上國校任職一年,後轉任永靖鄉的福興國校二年,這三年國小教師的執教成為他日後許多工作的實務背景,像成立音樂實驗班、為兒童創作鋼琴曲、出國學習奧福教學法等。出了社會,有了穩定的教書工作,不到20歲的賴德和卻覺得學海無涯,尤其對音樂的喜愛與日俱增,他有強烈的企圖心,想再升學。他從朋友處知道國立藝專有作曲組,於是努力自修,樂理已有基礎,買了一本「和聲學」,一邊研究、一邊作練習。自己無多餘的錢可以上鋼琴課,也只有靠苦練了。 21歲的這一年,賴德和報考了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術科考得很好,學科差強人意,只有備取。他很難過,只怪自己太自信,小看了初中程度的學科考試,所有時間都花在術科上,到底已經離開學校好多年了。未料,開學前,突然接到藝專的通知,叫他去報到,讓他欣喜若狂。進入了正式的音樂科班,這是他正式學習音樂創作的開始。陳懋良是賴德和作曲的啟蒙老師,先後又師從史惟亮、許常惠、蕭而化、劉德義等教授。專三時,他結婚了,專四時,就當了爸爸。這一年,由陳懋良老師帶領他、專五的沈錦堂,和已畢業的馬水龍、游昌發、溫隆信等人共組「向日葵樂會」,進行作曲發表會,他首次發表木管五重奏《六月的夢》,為他往後40年的創作生涯開啟了序幕。


「向日葵樂會」接下來的三次音樂會,賴德和又發表了《閒夢遠》(給女聲三部合唱及弦樂團)、《童年鄉間》(鋼琴組曲)、以及藝術歌曲《憶故人》和《漁歌子》、木管五重奏《閒情二章》等作品。 藝專畢業後,賴德和服了兩年兵役。當兵時,他結識了後來成為畢生好友的陳忠信(1949-)。陳忠信畢業於東海數學系,筆名杭之,後來成為《美麗島》雜誌主編,亦是美麗島事件受刑人之一,曾任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陳忠信是影響他作曲人生的重要友人之一,兩人從新兵訓練中心到花蓮防砲學校到馬祖雷達班,都在一起。陳忠信興趣廣泛,學識豐富、文采過人,舉凡文學、音樂、哲學、美學,都能侃侃而談,並樂於將個人學習、心得、生命經驗中的領悟與賴德和分享,這些思想的交流間接影響他日後的許多思考。 兵役結束後,賴德和回到母校擔任音樂科助教。

 

國立藝術學院蘆洲時期和音樂系第一屆學生合影

 

省交時期(1973 - 1978)─青年作曲家嶄露頭角 


1973年,他藝專的恩師史惟亮接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簡稱省交,今國台交)團長,召喚他:「我要擴充研究部,延攬作曲和學術研究人才,你就到研究部來專心作曲。」跟隨史團長的兩年,讓賴德和擴充了眼界,每個週末他和同仁必須北上參加由中國電視公司主辦、俞大綱講授的「京劇藝術之美」研習會,參與的學員另有舞蹈家劉鳳學、林懷民,戲劇學者吳靜吉,畫家奚淞、蔣勳,攝影家姚孟嘉,以及作家吳美雲等人。透過俞大綱講授有關戲曲藝術的課程,開啟賴德和對傳統戲曲的眼界,他學習了京劇鑼鼓的演練和在戲曲上的實務,傳統戲曲的美不只是在書上的理論,或只是用眼睛去欣賞。


除此之外,在省交工作之餘,賴德和經由史惟亮的引介到東海大學音樂系的民族音樂研究室,從事由「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過去所採集的民歌採集音樂之整理、轉拷貝、聽寫記譜等工作。這兩年在民族音樂研究室的工作,讓他接觸到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的音樂以及台灣各地的民歌,包括陳達的歌。這深刻的民歌研究深遠地影響了他往後的音樂創作。 他說: 在1973-1974年間,他們採集的民歌,我聽的最周到,因為每一首我都聽,而且聽好幾遍,山地各族的音樂、陳達的歌聲,我聽了兩年,……這些經驗對我來說,除了從小時候廟口的那些南北管、歌仔戲之外,我又領受一些鄉野之音─真正民間的聲音,這是史惟亮對我刻意或者無心插柳,我不知道。總之,對我影響很大。 史惟亮在省交團長任內雖然只有短短兩年,賴德和倒是持續了五年的時間在中部耕耘。


這段時期,他也協助臺灣省立交響樂團設立台中光復國小與雙十國中音樂實驗班之課務安排。他也為此創作了童聲三部合唱曲《小河瘦了》、《過新年》、《數目歌》。而最大的成就與挑戰,則是與林懷民合作,創作出舞劇音樂《待嫁娘》(雙簧管及弦樂四重奏)和《眾妙》(舞劇名《白蛇傳》),尤其《眾妙》這首為傳統樂器和打擊樂器而寫的室內樂,可說是他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賴德和描述創作過程中的思考: 回想當年創作《白蛇傳》,林懷民數度南下台中,我們徜徉在旱溪邊的竹林裡,聽取他對舞劇的種種構思,舉凡道具的材質,服裝的樣式、色調,角色的進出場,甚至是人物內心的刻畫,鉅細靡遺地敘述。其後在無數個黃昏夜晚中,我捕捉那與舞台畫面融合的聲音,最後選定簫、胡琴、琵琶、古箏四種傳統樂器。

 

2005雲門舞集在上海演出紅樓夢賴德和(左2)林懷民(左1)

 

這些傳統樂器,一向有非常自由的性格,這種性格可以從不定的時值、飄忽的強弱和多變化的裝飾音上看出來。這些都是構思這首樂曲的原始資源。為了拓展音色彩度及尋求新的推展動力,再加上大量的鑼鼓等敲擊樂器。一為抒寫一為暗示,形成兩個互相抗衡的對比群。《白蛇傳》無論從舞蹈或音樂的角度來看皆有平劇的影子,展現既現代又傳統的風格,這都是受惠於俞大綱先生所點燃文化尋根的火種。 以此為配樂而作的《白蛇傳》,由於林懷民和他能有充分的時間溝通和思考,完成的舞劇受到極大的歡迎,不管在國內或國外演出都歷久不衰。 


1978年他獲得DAAD(德國學術交流協會)獎學金到奧地利薩爾茲堡研究奧福教學,並考入莫札特音樂院繼續作曲方面的學習。原本希望能多留一段時間,奈何獎學金並不寬裕,留職停薪之下亦無多餘收入,為了家庭,於1980年夏天回國,仍回省交任職。 投入教育行政與教學(1981-1988) 


1981年8月,賴德和接受國立藝專音樂科馬水龍主任邀聘,從省交轉任該校音樂科專任講師;同時協助馬水龍投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籌備工作。萬事起頭難,國內第一所藝術學院1982年夏天成立了,卻還沒有自己的校區,空間少、人手少,大家全心全力投入,創系主任馬水龍是個理想主義的拼命三郎,賴德和也充滿鬥志。他既要教書,又要兼辦行政,創作更不能停。這一年他接受林懷民委託,為第二年規劃的紅樓夢舞劇創作一首大型管絃樂曲。一年半的時間,他完成了這首長達九十分鐘的交響曲鉅作,他說這首曲子非在期限內完成不可,因為檔期排好了、宣傳出去了,樂團等著排練、錄音師等著錄音、編舞者等著創作、舞群等著練習,還有服裝、舞台、道具燈光等設計者都在等著。他的曲子一天沒完成,其他人的工作都無法開始,他的壓力之大,非外人所能體會。終於,一切順利進行著,雲門舞集的十週年慶在10月以「紅樓夢」舞劇大製作圓滿達成。40歲的賴德和也成了文藝界炙手可熱的作曲家。

 

賴德和(右)與作曲家許常惠攝於1998年

 

1984年,賴德和獲頒吳三連文藝獎(音樂類藝術獎),這是當時民間文藝獎中最高風評的一個獎,賴德和是繼許常惠、馬水龍、溫隆信之後,第四位得到這個榮譽的作曲家。得獎評定書中肯定他的勤作與努力,特別是: ……賴德和先生善於運用現代西方作曲法,如動機發展,主題變奏或樂曲結構,但不落於俗套而又能併用綿延相生的東方樂句法,鑼鼓在舞台音樂中居領導、旁白、隱喻的功能。 他的作品,可以說是把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精神,用現代技巧再生的最佳範例。至於樂器編配法,他運用中西樂器,使它們發出繽紛多彩的音色,中國傳統樂器可以說在他的作品發現新穎面貌。賴德和的作品數量雖不算多產,但技藝的精湛與創意的豐富,實為國內罕有的例子,尤其每個作品的成長與蛻變,在在顯示他的功力與突破。 


1987年,他續完成了大型管絃樂作品《荊軻》交響詩,並在課餘擔任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的秘書長,他更加的忙碌了。而這一年,他也獲得了教育部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聲望如旭日東昇。 但是,藝術學院的教學、行政,工作越來越忙,週末為了貼補家用還需教課,加上曲盟秘書長的義務職,他的負擔越來越重,他幾乎喘不過氣、幾乎無暇再顧及他畢生追求的理想─創作,加上他個人碰到一些人生哲學問題,苦思、困擾,一時竟無法解決,他覺得江郎才盡,好像快要完了……。突然,他做了一個決定,辭去了人人艷羨的藝術學院教職,隱匿了。 豐盈的創作與成果 蟄伏三年,賴德和離群索居、放空自己,讀書、散步、發呆、思考,暫時放下創作的筆。


1991年10月的某一天,賴德和突然想要創作,一反之前毫無動力的狀況,重新沉澱生命後的他,動筆以十二音技法完成了弦樂四重奏,曲名《辛未深秋》,這僅是為了標明創作年,因為這作品對他而言,具有「新的開始」意義。賴德和表示: 《辛未深秋》有七個樂章,形式上我受到易經圖像的啟示,第一樂章最短,第七樂章最長,第二樂章是中提琴的solo,第六樂章是大提琴的solo。總之它的形式和材料是兩兩相對,或相似,或相反……。


當時我沒有想過要把這個作品演出,純粹是我三年來思考的結果,是我作品裡面最晦澀的,最深奧的。 於是,賴德和「重出江湖」,雖然仍很低調,創作靈感卻源源不絕,他幾乎每年都有一首管絃樂作品問世:《狂草》(1992,四管編制)、《莫春三月》(1993,三管編制)、《我的故鄉美麗島》(1994,大提琴協奏曲)、《鄉音─北管戲曲的聯想》(1995,小提琴與二管編制管弦樂)、《雙吹》(1996,兩支雙簧管及弦樂團);他在1995年底前往美國,旅居在人文薈萃的國際大都會紐約,一直到1998年夏天。他持續創作,完成了幾首室內樂作品,也接受委託寫了多首打擊樂作品。他說,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


在紐約的這段期間,接觸到一些中國來的學者、藝術家,他忽然體認到他與他們的不同,離開台灣,也格外想念故鄉的一切,他的中國意象漸漸地轉為台灣意識。或許應該說,當時的知識青年,開口閉口「中國文化」、「中國現代音樂的拓荒者」、「我們自己中國人的音樂」,主要是針對如排山倒海的西方文明霸權,想要掙脫外來文化的桎梏,想要從創作中尋找自我,中國文化本來就存在於台灣,本來就是祖先傳承過來的,它只是在地化了,與這塊土地、人民融成了台灣文化了。但是,那個年代,「台灣文化」的概念和語彙並不普遍。90年代,台灣社會更民主、更開放,大家的眼界更廣闊了,而賴德和也在美國這個多種族的社會中、在紐約都市各種文化的碰撞中,尋找到自我。 


從《辛未深秋》開始,賴德和雖然仍延續以往,為完成的作品取名字(他向來不用opus作品編號),像《狂草》、《莫春三月》、《我的故鄉美麗島》、《鄉音》、《雙吹》等,但不同過去的是,這些曲名看似標題音樂,其實都不是,在創作的過程,賴德和幾乎都是以純音樂的構想和結構來寫,就像他形容室內樂《牧歌》(1997): 這是特殊的體驗,我只是單純的把心中渴望的聲音表達出來,這些聲音若能承載某些意義的話,也就是愛和感激。 繼《鄉音─北管戲曲的聯想》,他又寫了三首取材自台灣民間傳統音樂的作品,而成為鄉音系列,他在《鄉音IV》的樂曲解說中寫到: 1995年底我獲得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藝術家出國研究獎助金,旅居紐約將近三年。這段客居歲月一開始,正逢台灣總統直選,中共以飛彈威嚇台海安全,引起紐約僑界熱血沸騰。我生平首次參加遊行示威,包圍中共領事館抗議其暴行。鄉音IV就是在這種時空處境之下完成的作品。


 《鄉音II─南管音樂的聯想》取材南管「秀才先行」和「梅花操」,《鄉音III》是音樂會序曲,取材阿里山鄒族的〈迎神曲〉和詼諧的福佬民歌〈桃花過渡〉,《鄉音IV》是三樂章交響曲,取材台灣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歌仔戲〈走路調〉發展而綏遠民歌〈小路〉、泰雅族的〈歡樂歌〉以及客家的〈平板〉山歌等。雖然用了民歌素材,賴德和在創作手法上卻更加自由,民族主義的理想並沒有被排除,現代主義的時代精神也融會在他的血液裡,五聲音階、全音音階、複調手法、十二音技法、純音響思考、時間的線性或非線性運用……等等,這些他都運用自如。 


七年多的隱居、三年的紐約旅居,凝聚了更大更強的創作爆發力,他在1998年再度回到他參與創校創系、已改為台北藝術大學的「老東家」,重執教鞭,而委託創作也一個接一個。但是,老朋友也一個接一個離開,先是藝專同學、才子作曲家戴洪軒的英年早逝,接著欣賞他、鼓勵他的聲樂家劉塞雲也走了,而作曲家許常惠、陳懋良、盧炎也都在令人錯愕與不捨中先後離開了。

 

2003年12月於十方樂集的作品發表會海報、2010年交響曲《吾鄉印象》首演海報、2010年「賴德和樂集」海報

 

 2003年,賴德和60歲了,創作力卻絲毫未減,教學之餘,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寫作上,完成了多首擊樂作品,寫了三首台語藝術歌曲,還有簫、笛與琵琶雙協奏曲《樂興之時》、結合國樂團與管弦樂團的大型樂曲《楚漢》、舞劇《媽祖》等等。他嘗試突破過去、超越自我,的確,他的作品一首比一首精采,令人驚艷。 2008年8月,他自教職退休,更是全心全力奉獻於寫作。


2009年7月完成嘔盡心血之作《安魂曲》(祭921台灣世紀末大地震),12月又完成長達45分鐘的四樂章交響曲《吾鄉印象》。今年春,這兩個作品先後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受到各界的讚賞與肯定。《安魂曲》的首演深入人心,感動了所有的觀眾;而《吾鄉印象》儼然是鄉音系列的延伸與集其大成。 接踵而來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的頒贈,賴德和實至名歸。 


 

本文作者∣顏綠芬 

顏綠芬,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先後主修歷史音樂學、民族音樂學,副修文化人類學。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暨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曾擔任該校音樂系系主任、教務長、校務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關渡音樂學刊》創刊號主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等。曾獲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另外亦曾擔任教育部高中音樂課本審定委員會主委、教育部大學評鑑委員,以及國家文藝獎、金曲獎、金鼎獎等評審。 研究領域及教授課程:二十世紀音樂、台灣當代音樂發展史、音樂評論、音樂理論與實際、音樂形式與風格、浪漫主義等。著作有《音樂欣賞》、《音樂評論》、《不固定樂思》、《台灣的音樂》、《台灣的真情樂章─郭芝苑》、《鄉土.鄉音.鄉情─張炫文的土地之戀》、《台灣當代作曲家》(主編)、《台灣音樂百科辭書》(當代篇主編)等。

記事
1943 2月25日出生於彰化縣員林鎮,父親賴松根、母親賴簡英。
1949 就讀員林國校。
1955 國校畢業,考取員林實驗中學初中部。父親過世。
1958 考取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開始學習風琴。
1961 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畢業,任職於彰化縣芳苑鄉的路上國校一年。
1962 任職彰化縣永靖鄉的福興國校二年。自學和聲學。
1964 考取國立藝專理論作曲組。先後受教於陳懋良、史惟亮、許常惠、蕭而化、劉德義等作曲老師。
1967 與張幸小姐結婚,同年大兒子賴偉峰出生。
1968 4月,與陳懋良、馬水龍、游昌發、沈錦堂、溫隆信共組「向日葵樂會」,5月31日首次發表會中演出《六月的夢》。
1969 國立藝專音樂科畢業,發表畢業創作女聲三部合唱曲《閒夢遠》,獲選吳伯超先生作曲獎。「向日葵樂會」第二次作品發表會,發表《閒夢遠》。11月,協助許常惠推動「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在台北正式成立,是該會基本會員,該會為亞洲作曲家同盟中華民國總會(1974)的前身。12月入伍服兵役。
1970 「向日葵樂會」第三次作品發表會,發表鋼琴組曲《童年鄉間》。
1971 「向日葵樂會」第四次作品發表會,發表歌曲《漁歌子》及《憶故人》二首、木管五重奏《聞情二章》(醊、夢)。10月退伍,回母校國立藝專擔任音樂科助教。
1973 二兒子賴瀚霖出生。擔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部主任,同時於東海大學民族與教會音樂研究中心,從事田野音樂採集的資料整理工作。《聞情二章》的第二曲〈夢〉,林懷民編為舞作《閒情》,為「雲門舞集」9月29日在台中中興堂創團首演的舞碼之一。參與許常惠發起的「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 (1974年6月該會正式成立,2005年改名為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簡稱「曲盟」)
1974 完成《待嫁娘》,11月雲門舞集演出同名舞碼,鄭淑姬編舞、主演。
1975 兼任東海大學音樂系,開設對位法、曲式學課程。完成雲門舞集委託創作《眾妙》,9月,以《眾妙》為樂的舞作《白蛇傳》在新加坡、香港首演。
1976 擔任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國當代音樂作品》唱片專輯主編。
1977 恩師史惟亮教授逝世,創作弦樂四重奏《悼念》。
1978 獲得DAAD(德國學術交流協會)獎學金,前往薩爾茲堡,在奧福學院進修兒童音樂教育。
1979 2月,考入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師事 G. Weinberger教授學習西方現代音樂。創作鋼琴獨奏《年節組曲》送給兒子賴偉峰十二歲的生日禮物。
1980 完成室內管弦樂《作品1980》、直笛三重奏《奉獻》。於夏天返台,重回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任職。
1981 5月6日,於台北實踐堂舉行「賴德和樂展」,發表《春水》、《眾妙》、《待嫁娘》、《低音管的獨白》、《前奏與賦格》、《年節組曲》等。 8月轉任國立台灣藝專音樂科專任講師;同時協助馬水龍投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籌備工作。雲門舞集以《奉獻》、《春水》編舞,8月於國父紀念館演出。
1982 年初接受林懷民委託創作紅樓夢舞劇音樂。8月起,轉任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 著作《平劇鑼鼓影響現代樂曲創作之研究》由全音樂譜出版社出版。
1983 3月20日,「第二屆中國現代樂展」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發表《作品1980》。完成《紅樓夢交響曲》,7月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錄音完成;10月,雲門舞集演出創團10週年特別節目「紅樓夢」,做為台北市社教館開館首演。
1984 擔任曲盟第五屆常務理事。完成《秋頌》。《年節組曲》中的鋼琴小品〈賽龍船〉獲選為法國中小學音樂教材。《眾妙》獲頒第七屆吳三連獎(音樂類藝術獎)。10月5日,在台北市社教館舉行的「七三樂展」中演出《奉獻》三重奏(版本二)。雲門委託日本讀賣交響樂團演奏錄音《紅樓夢交響曲》,仍由陳秋盛指揮、王正平琵琶獨奏,1994年出版。
1985 完成木管五重奏《抒懷一章》 1986 母親過世。
1987 擔任曲盟秘書長。完成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委託創作《荊軻》交響詩。《紅樓夢交響曲》獲頒教育部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1988 完成《豎笛奏鳴曲》。辭去國立藝術學院教職,開始隱居生活。
1991 11月完成弦樂四重奏《辛未深秋》。
1992 《辛未深秋》獲得文建會室內樂創作獎。完成大型管絃樂曲《狂草》。
1993 完成大型管絃樂曲《莫春三月》。《辛未深秋》11月11日由「台灣弦樂四重奏」於「春秋樂集」台北國家演奏廳首演。
1994 《紅樓夢交響曲》1984年之錄音版本於5月由滾石唱片正式發行雷射唱片。9月9日至11日,《辛未深秋》於紐約舉辦的「台灣作曲家樂展」演出。 完成大提琴協奏曲《我的故鄉美麗島》。
1995 9月17日,台灣加入聯合國行動委員會在紐約林肯中心舉辦「台灣文化之夜─20世紀台灣交響樂展」,由胡乃元獨奏,保羅.玻利福尼克(PaulPolivnick)指揮布魯克林愛樂交響樂團首演《鄉音I─北管戲曲的聯想》。9月30日《我的故鄉美麗島》由簡琇瑜獨奏,陳秋盛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首演。 12月,獲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之藝術家出國研究獎助金,前往紐約進修。
1996 完成打擊樂《好戲上場》、《雙吹》、《悲歌》(中提琴與鋼琴)、《林沖夜奔》(低音管獨奏)。
1997 完成室內樂《牧歌》、打擊樂《幻想世界》、小提琴與室內樂《鄉音II─南管音樂的聯想》、《鄉音III─為管弦樂團之音樂會序曲》。
1998 返國,回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任職音樂系副教授重拾教鞭。完成三樂章管弦樂曲《鄉音IV》、擊樂三重奏《無題》。《鄉音III》3月15日由陳秋盛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北京音樂廳首演。《鄉音II》5月6日由黃維明獨奏,李春峰指揮台北人室內樂團於台北國家演奏廳首演。
1999 《鄉音III》3月26日由陳秋盛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作台灣首演。完成打擊樂《野台高歌》。 《無題》6月6日由美國辛辛那提打擊樂團於「台北國際打擊樂節」新舞台首演。
2000 《野台高歌》5月28日由台北打擊樂團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首演。
2001 完成《楚漢》(琵琶、國樂團及三管編制管弦樂),9月27日由王正平琵琶獨奏、陳中申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及維也納節慶管弦樂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首演。
2002 完成擊樂四重奏《春去秋來》,5月19日「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由匈牙利阿馬丁達打擊樂團於新竹市立演藝廳首演。完成《壬午仲夏》八重奏。
2003 創作《路上》(為女高音、豎琴、弦樂四重奏)獻給已故聲樂家劉塞雲。 《壬午仲夏》11月27日李春峰指揮台北人室內樂團於台北國家演奏廳首演。 12月6日於十方樂集「春水路上─賴德和樂展」首演,由康美鳳獨唱。
2004 9月17日「台語創作歌曲之夜」於台北國家演奏廳首演三首台語歌《油桐花若開》、《若是到恆春》、《感謝》。完成《甲申隆冬》擊樂七重奏。
2005 《甲申隆冬》11月6日由台北打擊樂團於台北城市舞台首演。
2006 完成簫、笛/琵琶雙協奏曲《樂興之時》,3月11日由江靖波指揮樂興之時管絃樂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首演。
2007 1月完成《4-2-1變奏》長笛四重奏。1月13日,在台北新舞台「作曲家列傳:台灣當代讀譜樂展─賴德和」演出五首打擊樂作品。
2008 4月18日,作品《鄉音IV》在台北中山堂由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演。 6月18日,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廳演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賴德和樂展」。 8月起,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職退休。完成《安魂曲》(祭921台灣世紀末大地震)。
2009 12月完成《吾鄉印象》交響曲。
2010 4月24日《吾鄉印象》首演於國家音樂廳,G. Herbig指揮NSO。 5月26日,國家音樂廳「賴德和樂集」首演《安魂曲》,並演出《鄉音I》、《鄉音III》、《樂興之時》、《年節組曲》(1995管絃樂版)。 獲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