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
指揮家
簡文彬
Chien Wen-pin
得獎理由
多次榮獲國際指揮競賽大獎,揚名國際獲得肯定。 帶領國家交響樂團精進演奏藝術層次,且展現擘劃長才與開創能力,在拓展藝術視野與國際接軌上,均有卓越表現。 勇於接受挑戰,策劃演出各類跨界藝術作品,關懷台灣音樂創作,推動東西方音樂藝術文化交流,貢獻卓著。
得主介紹

簡文彬,1967年生,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維也納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碩士,現任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為世界古典樂壇大師級地位指揮家,近十五年來,他將自身累積多年的指揮經驗回饋給他所出生的台灣,對台灣的表演藝術界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2002至2007年接掌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期間,以個人的指揮技巧與擘劃長才,成功地營造了NSO從1986年創團以來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得主感言

「投手這個位置是非常孤獨的。這種孤獨,是其他個人競技裡沒有的。」

「還有什麼競賽會在自己的成績、紀錄以外,摻雜了依靠外援的要素? ... 棒球卻不是這樣,投手要創造紀錄,後援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說起來,若是投手不開始行動,比賽根本無從開始。」

「還有哪一項團體競技,會把勝負與特定的個人選手名字連結在一起?」           

                                                                         ——宮部美幸《完美的藍》



很慶幸我總是有最好的後援,謝謝你們!

藝術家素描
文|許瑞坤

仙歌妙樂彈指間─指揮家簡文彬

 

一、 生平


(一)與音樂的邂逅

簡文彬,1967年生於台北市,父母親皆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分別任教於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及台北市的育達商職、市立中正高中。由於父母工作的緣故,簡文彬在三歲以前都是由褓姆阿花照顧長大。阿花是由父親朋友介紹的一位原住民,平日喜歡哼哼唱唱,在耳濡目染之下,逐漸孕育了簡文彬喜愛音樂的幼小種子。周歲時,家裡照例舉行「抓周」的遊戲,在琳瑯滿目的玩具物件當中,雀屏中選的是一件小搖鼓,冥冥中似乎暗示著簡文彬未來的音樂之路。


簡文彬的音樂學習之路起步甚早,四歲進音樂教室的幼兒班,除了基礎的音感和節奏訓練之外,即興的音樂創作也是課程中的一部份。之後接著開始接觸小提琴和鋼琴,經過幾年的學習之後,琴藝頗為精進,1976年以鋼琴主修考入台北市福星國小音樂班,這是當時唯一的公立國小音樂資優班。在這裡匯聚了許多音樂資富優異、極具發展潛力的藝術幼苗,雖然每天上下學的路途遙遠,但是在活潑而具競爭性的學習環境之下,簡文彬快樂地度過了四年的國小音樂班生涯。


(二)接受科班訓練

接下來三年南門國中音樂班的日子,簡文彬的音樂學習視野逐漸拓展開來。先是音樂班規定每一位學生都必須選修一樣傳統樂器,這讓他開始有接觸傳統音樂的機會,由於有學習小提琴的經驗,簡文彬選修的也是弦樂器的二胡;再來就是早期音樂教室的音樂創作教學,在多年的音樂學習經驗之後,又引起了他的興趣,由於小學五年級就曾跟隨作曲家陳茂萱學習和聲學,這時又進一步學習理論作曲,1981年獲得臺灣區音樂比賽國中作曲組第一名。相反地,主修樂器鋼琴由於當時的強敵環伺,反而沒能得到較優的名次。但在比賽過程當中,擔任評審的鋼琴家魏樂富對他的琴藝頗為欣賞,於是找機會又跟魏老師學習。在一次上課當中,魏老師要求簡文彬在鋼琴彈奏上做到層次分明,他指著身後的一幅中國水墨山水對簡文彬說:「你看畫家在一幅平面的畫布上可以藉著筆法表現出遠近高低的不同層次,同樣地,做為鍵盤樂器的鋼琴也可以在演奏時做出各種不同的音色變化,就好像管弦樂器雖然演奏相同的旋律,彼此之間卻表現出不同的韻味。」接著他鼓勵簡文彬不妨去買本管弦樂總譜來對照著音樂欣賞。也因此,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就成了簡文彬有生以來的第一份總譜。管弦樂團的豐富音色變化,留給他很深的印象。


(三)擴大學習領域

進入國立藝專,除了繼續鑽研鋼琴之外,簡文彬把握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廣泛地接觸各種課外的音樂活動。當時文建會舉辦歌劇研習營,請來了國外的教授擔任聲樂指導,他也報名參加,成了僅有的三位學員之一。一年級時,因為擔任同學的提琴伴奏,有機會認識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的陳秋盛老師。在表明對於指揮工作的興趣之後,陳老師給了一本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的鋼琴譜,要他試著彈奏看看。經過檢視之後,從此成了陳老師的入門弟子,正式開始學習指揮的工作。除了定期的上課之外,陳老師也經常要他到台北市交去觀摩各種排練和演出,尤其是機會較少的歌劇排練,給了簡文彬極為寶貴的學習經驗。


在藝專五年級的指揮課上,廖年賦老師除了給予學生實際上台指揮的機會,並要求學生也能儘量加入樂團參與實際演奏工作,鼓勵他們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指揮的角色和功能。1987年簡文彬指揮國立藝專音樂科交響樂團在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演出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在正式音樂會中擔任樂團指揮。


藝專畢業後入伍服役,為了報考國防部示範樂隊,先是學習打擊樂,接著又因樂團的需要,先後被要求學習小號、蘇薩號和薩克斯風。從幼年開始接觸音樂截至退伍出國進修為止,簡文彬學習過的樂器計有: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小號、蘇薩號、薩克斯風、打擊樂、嗩吶、二胡、高胡等,另外還學了理論作曲、歌劇伴奏、歌劇後台製作、指揮。豐富的學習經驗,為以後的指揮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四)走上指揮之路

1990年,簡文彬進入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現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學習指揮,先後受教於Karl Österreicher、Leopold Hager、Peter Lacovich,並隨Harald Goertz學習歌劇伴奏。Goertz教授精通所有歌劇劇目,根據簡文彬的描述:「簡直是一個歌劇圖書館」,從他身上,簡文彬累積了大量德文歌劇的曲目以及許多指揮歌劇的技巧。


1991年夏天,簡文彬於日本名音國際指揮大賽的維也納預賽遭到淘汰;1992年夏天,簡文彬以參加義大利Treviso歌劇院舉辦的《La Bottega》國際指揮比賽獲得了首獎,初試啼聲即在國際指揮大賽中掄元,使他有機會跟隨瑞士籍指揮Peter Maag排練羅西尼歌劇《在義大利的土耳其人》。同年十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邀請簡文彬返台,指揮古諾五幕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音樂會形式演出,這也是二十五歲的簡文彬首度在國內的舞台上指揮歌劇演出。


接下來簡文彬又連續參加了1993年瑞士日內瓦國際指揮比賽,在科隆區預賽遭淘汰;1993年法國貝桑松國際青年指揮比賽,進入準決賽;1994年法國Douai國際青年指揮比賽,獲得第二名。同年,畢業於國立維也納音樂院,取得碩士學位。隔年參加以色列耶路撒冷伯恩斯坦國際指揮大賽獲得特別。

 

簡文彬指揮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出,2014年8月,香港大會堂(香港小交響樂團提供)

 

(五)開始嶄露頭角

畢業之後,簡文彬受邀返校擔任助理指揮的工作,1995年簡文彬首次以指揮身份在維也納室內歌劇院演出沃爾夫.費拉里(Ermanno Wolf-Ferrari)的歌劇《四莽漢》,當時即將接任德國萊茵歌劇院總經理職務的Tobias Richter先生也在場觀看演出,對於簡文彬的表現十分激賞,隨即邀請他到德國萊茵歌劇院工作。1996年簡文彬先以「歌劇伴奏兼指揮」的身份在歌劇院協助排練伴奏及負責演出時的鍵盤樂器演奏,偶爾也在戲劇排練時幫忙指揮。1997年 5月在劇院總經理的要求下指揮貝爾格的《伍采克》正式演出,由於表現十分出色,首演隔天就被聘為歌劇院的「駐院指揮」。這一年,簡文彬正好三十歲。1998年他率領萊茵歌劇院首次於「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演出,除了創下該劇院首例之外,也為我國指揮家在世界重要的音樂舞台寫下一頁新的紀錄。


(六)活躍國際樂壇

由於簡文彬在德國樂壇的傑出表現,又是少數活躍於歐洲的亞洲新秀之一,由日本主辦的太平洋音樂節(Pacic Music Festival)從1998年起聘任他為駐節常任指揮,直到2004年音樂節。在這個亞洲重要的音樂活動當中,簡文彬除了個人的努力得到肯定之外,他也推薦NSO國家交響樂團的首席團員出席擔任音樂節學員的技術指導。同時音樂節組織委員會於2007年邀請NSO參加該年音樂節演出,更是有史以來第一支受邀在該音樂節演出的亞洲職業樂團。這些都要歸功於簡文彬多年來在太平洋音樂節的努力,而他的能力也讓委員會對於他之前帶領的NSO深具信心。

 

NSO《玫瑰騎士》演出(攝影/許斌,NSO提供)

 

(七)回饋故鄉,貢獻所學

1999年,簡文彬在德國的工作逐漸穩定之後,開始接受國內的邀約,返台擔任國家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2001年起並接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一職,到2007年卸任為止,除了指揮樂團之外,並系統規劃一系列的樂季節目。其中,以西方經典作曲家為主題的《發現系列》定期音樂會,成功培養並擴大交響樂欣賞人口;以培植國內歌劇製作及演出實力的《歌劇系列》,善用自身在世界歌劇界的人脈,廣邀國外專家來台指導國內歌手,為年輕聲樂家提供演出的舞台,也讓觀眾見識到國人自身製作的歌劇已逐漸趕上歐美國家的先進水準;指揮NSO進行國人作品專輯錄音的「樂典」系列,則為當代的台灣作曲家留下最美麗的聲音,為台灣的音樂文化積累,留下最有力的見證。

 

NSO《尼貝龍的指環》演出(攝影/劉振祥,NSO提供)

 

歌劇指揮是簡文彬最擅長的領域之一,2006年他帶領NSO挑戰華格納全本《尼貝龍的指環》,創亞洲地區自製該劇首例。演出之後獲得國際專業媒體大篇幅報導與佳評,更讓兩廳院及NSO登上德國Das Orchester雜誌的封面。2007年帶領NSO與德國萊茵歌劇院首度跨國合作,於國內演出全本理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也為他的NSO音樂總監任期劃下完美的句點。


2002年一個夏天的夜晚,簡文彬和朋友到九份的山間小憩,路過一個古樸農家的庭院前,忽聞一位老者坐在榕樹下悠閒的拉著殼子弦,一副陶然自得的樣子,讓久在都會舞台上翻滾的簡文彬倏然驚覺,有多少的普羅大眾終其一生也沒有機會踏進國家音樂廳的殿堂,他們優遊自足於傳統的音樂藝術天地裡,這和自己身處的NSO音樂總監的位子又何其遙遠?


這一個偶然的際遇,讓簡文彬開始思索,是否有可能利用自身的力量為傳統藝術的發揚盡一份心力?如何將傳統藝術之美和西方的古典藝術相結合,讓民間藝術能以一種新的表現方式走進國家表演藝術的殿堂?


(八)創新傳統,兼容並蓄

這個心裡萌發的種子,在2007年從NSO音樂總監的位子退下之後,簡文彬開始有較多的時間去構思和落實。先是原來在NSO共事的鍾寶善轉到了國光劇團擔任副團長,兩人聚會討論傳統京劇和交響樂團結合的可能,經過縝密的規劃之後,邀集國內劇作家、編劇、導演、作曲家、演員共同合作,終於在2007年11月由NSO與國光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推出交響京劇《快雪時晴》,這部劃時代的作品不僅讓傳統京劇真正的走出一條「新創」的路,也讓NSO的團員藉由與不同表現方式的傳統音樂接觸的機會,歷練了一場全新的音樂體驗。

 

交響京劇《快雪時晴》演出(NSO提供)

 

2008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的年度大型製作台語歌劇《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由簡文彬帶領NSO結合了國內外的編、導、演在國家戲劇院舉行世界首演。這部全篇以台語、英語演唱的歌劇,由作曲家金希文擔任音樂創作的部分,劇情內容將一位異國傳教士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搬上了舞台。


2010適逢作曲家舒曼誕生200週年,全世界都在熱烈舉辦紀念性的活動,簡文彬邀約國內南管藝術家王心心和德國著名的男高音提爾曼‧利希第(Tilman Lichdi),共同在台北藝術節譜出了一場《時空情人音樂會-舒曼與南管的邂逅》。在這場音樂會當中,簡文彬與利希第藉由鋼琴與歌聲的對話,譜寫出作曲家意欲表達的相思愛戀之苦;王心心的南管曲目則是表達了東方人含蓄的兒女私情,在輕柔婉約的細緻吟唱聲中,訴說出纏綿緋側的愛情故事。時空地域相互交錯,表現形式迥然不同,而對於激盪於心的款款深情則是不分軒輊。這種跨界併陳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一種極具創意的新嘗試。


2010年2月,《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這部結合多媒體、舞台表演、現場音樂演奏的本土原創音樂劇在國家戲劇院盛大演出。演出情節藉由一位指揮家對於音樂記憶的追尋展開了脈絡,中間穿插了原住民傳統古調以及原住民歌手追求實現表演夢想的過程。劇中的指揮家影射的就是音樂劇發想的簡文彬,對童年原住民褓姆的記憶當是此劇創發的源頭。這部音樂劇將臺灣最古老的原住民音樂文化帶到了國家最高的表演殿堂,讓更多的觀眾藉由音樂劇的演出重新認識傳統音樂之美。劇中傳統古調和國家交響樂團的融合,象徵著現代化的社會並沒有將這個島上最早的原住民族遺忘,也是臺灣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最好見證。


在回到臺灣貢獻所學期間,簡文彬持續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的工作,除了在台灣、德國兩地奔波之外,並經常應世界各國的邀請擔任客席指揮,以2013年為例,他在萊茵歌劇院的演出就有65場之多,另外還有8場的客席指揮和1檔的錄音製作。


二、藝術成就


簡文彬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是在1992年的義大利《La Bottega》國際指揮比賽,獲得了首獎之後,立刻引起國際樂壇的矚目。接著相繼在法國貝桑松國際青年指揮比賽和Douai國際青年指揮比賽,獲得優異成績。1995年參加以色列耶路撒冷伯恩斯坦國際指揮大賽獲得特別獎,市長還特別自掏腰包,頒發獎金。經過一連串比賽的考驗之後,簡文彬成熟的指揮技巧已經獲得了專家的肯定,接下來就等機會來臨,實際上場的磨練。1995年在維也納室內歌劇院終於有機會指揮演出沃爾夫.費拉里(Ermanno Wolf-Ferrari)於1906年創作的喜歌劇《四莽漢》(I quatro rusteghi),傑出的表現獲得了即將接任德國萊茵歌劇院總經理職務的Tobias Richter先生賞識,隨即邀請他到德國萊茵歌劇院工作。有了Tobias Richter的慧眼識英雄,簡文彬得以正式踏入德國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1997年,因為指揮貝爾格無調歌劇《伍采克》大獲成功,正式受聘為歌劇院的駐院指揮。


簡文彬的藝術成就和聲望是國際性的,他除了經常以歌劇指揮身分受邀於歐洲各地的歌劇院演出之外,也客席指揮包括歐洲各國和中國、日本、香港等地的交響樂團。從1995年登上指揮台,到2014年止,合作指揮過的樂團、合唱團超過60個,演出過的歌劇超過80部,管弦樂作品包括交響曲、管弦樂曲、協奏曲等超過470首,這些作品從文藝復興時期到21世紀,橫誇了東西方作曲家500年來的作品,數量的龐大和多樣性,當今華人世界無出其右。


2009年簡文彬在萊茵歌劇院推出荀白克歌劇《摩西與亞倫》新製作,被德國重要媒體及評論家譽為該劇院近十年來最成功的一部歌劇演出。萊茵郵報在演出後報導:「在簡文彬的指揮下,《摩西與亞倫》呈現出優美而嶄新的樣貌,讓聽眾完全忘記這是一部複雜的無調性音樂作品。」事實上,對於這些20世紀之後以無調性或十二音列手法寫作的歌劇,一直是簡文彬最拿手的劇目之一。


就台灣的音樂界而言,簡文彬的藝術成就又是另外一種風貌。在他擔任國家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期間,對於樂團演奏技巧的精進、曲目的拓展、音樂性的提升以及藝術人口的增加都有明顯的貢獻。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一)提昇樂團演奏水準

簡文彬接掌NSO期間,正逢樂團在成立18年之後歷經各項紛擾,正式改名為「國家交響樂團」,國內外各界都對這個代表國家級的樂團有很深的期盼。簡文彬上任後果然不負眾望,以他個人的音樂專業造詣,再加上圓融的處世風格,短期間內將樂團的演奏技巧做了大幅的精進與提昇,擠身於亞洲一流的交響樂團之列。


(二)創新思維與擘劃長才

在擔任NSO音樂總監期間,用心規劃各類型的演出活動,如《發現系列》音樂會,系列性地以西方經典作曲家為主題,除了音樂會演出之外並搭配講座、導聆等拓展聽眾的聆賞經驗;《歌劇系列》廣邀國內外劇場名家參與,除了提昇演出水準並成功擴展觀眾人口。在此一計畫之下,2006年帶領NSO演出華格納連篇歌劇《尼貝龍的指環》,創亞洲地區自製該劇首例,獲得國際專業媒體大篇幅報導與佳評。2007年帶領NSO與萊茵歌劇院跨國合作,於國內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2008年指揮國內作曲家金希文的歌劇《黑鬚馬偕》世界首演;2009年與澳洲歌劇團合作,在台灣推出比才的歌劇《卡門》。


(三)促進台灣音樂文化與世界接軌

簡文彬運用個人在世界各地的指揮聲望與廣闊的人脈,邀請知名的音樂家、劇場工作者到台灣指導年輕學者,為國內年輕音樂家打造表演的舞臺;2007年率領NSO到日本參加太平洋音樂節的演出,並大力推薦NSO各聲部首席擔任太平洋音樂節的技術指導,提高NSO的國際聲望。此外,簡文彬在世界各地客席指揮樂團演出時,經常安排國內或亞洲作曲家的創作曲目,或舉薦國內演奏家共同參與演出,大幅提升台灣音樂人才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四)關懷台灣傳統音樂藝術的發展

任職NSO音樂總監期間,簡文彬積極鼓勵國內作曲家創作大型交響樂作品,指揮NSO為國人音樂作品演出並製作錄音專輯「樂典」系列,在此一規劃之下,台灣當代的音樂創作得以留下極為珍貴的聲響紀錄。從2007年開始,他開始嘗試將傳統音樂藝術和西方交響樂團融合,先是指揮NSO和國光劇團合作推出交響京劇《快雪時晴》,無論題材、編劇、音樂、表現形式都是全新的創意;2008年由國人創作的首齣台語、英語歌劇《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在國家戲劇院舉行世界首演;2009在台北藝術節促成台北市立國樂團與雲門舞集二的首度合作《跳Tone!》,以及2010年在台北藝術節的《時空情人音樂會-舒曼與南管的邂逅》,以人類共通的愛情訴說,貫穿了東西方的交錯時空;2010及2012年的原住民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拉麥可》更將台灣島上最古老的原住民音樂和NSO結合,搬上了國家戲劇院的舞台。這些付出和努力,無形中讓更多的觀眾認識、瞭解傳統藝術之美,也讓古老的音樂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和表演方式。



本文作者|許瑞坤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碩士,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音樂學博士。專長領域為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曾任臺灣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藝術學院院長、音樂學院院長,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長等職,現為臺灣師大專任音樂學教授。

記事
1967 生於臺灣臺北市
1967-70 在保姆「阿花」(原住民)照顧之下,耳濡目染,哼唱一些簡單歌謠
1968 周歲時「抓周」,抓到了小搖鼓,走上音樂之路早有預兆
1971 進「山葉音樂教室」幼兒班 正式開始接觸音樂
1972 開始學習小提琴
1973 開始學習鋼琴
1975 考入臺北市福星小音樂班就讀,主修鋼琴,師事許明馨;副修小提琴,師事陳宗成、徐順騰;課餘並開始跟隨陳茂萱學習和聲學
1979 考入臺北市南門國中音樂班,主修鋼琴,師事許明馨、董學瑜;副修小提琴,師事陳瑞鶯;另外加修傳統樂器二胡,師事吳志凱、李鎮東
1980 開始跟隨陳茂萱學習理論作曲
1981 臺灣區音樂比賽國中組作曲第一名
1983 考入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鍵盤組,主修鋼琴,師事曾淑華、卓甫見,並曾跟隨Alessandro Zuppardo、吳季札學習歌劇伴奏
1984 開始跟隨陳秋盛學習指揮,並到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觀摩見習歌劇排練和演出
1987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專,服役於國防部示範樂隊,學習小號與蘇薩號無果,後改吹薩克斯風
1990 進入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現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學習指揮,先後受教於Karl Österreicher、Leopold Hager、Peter Lacovich,並隨Harald Goertz學習歌劇伴奏
1992 義大利「La Bottega」國際青年指揮比賽首獎 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古諾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音樂會形式)
1993 法國貝桑松國際青年指揮比賽,進入準決賽
1994 法國Douai國際青年指揮比賽第二名。 畢業於國立維也納音樂院,取得碩士學位
1995 在維也納室內歌劇院演出沃爾夫.費拉里(Ermanno Wolf-Ferrari)的歌劇《四莽漢》 以色列耶路撒冷伯恩斯坦國際指揮大賽獲得特別獎
1996 在維也納室內歌劇院演出符洛托歌劇《瑪塔》 以「歌劇伴奏兼指揮」身份進入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Rhein)工作
1997 首次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演出 在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貝爾格歌劇《伍采克》並轉任駐院指揮迄今
1998-2004 任日本太平洋音樂節(Pacific Music Festival)常任指揮
1999-2001 任NSO首席客座指揮
1999 在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彼得.厄特佛許(Peter Eötvös)的歌劇《三姊妹》,德語版世界首演
2000 在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艾蓮妮.卡蘭德若(Eleni Karaindrou)的芭蕾舞劇《費朵拉》,世界首演
2001-2007 任NSO音樂總監
2002 指揮NSO演出《發現貝多芬》系列音樂會 NSO正式推出「歌劇系列」,演出普契尼的《托斯卡》
2003 指揮NSO演出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臺灣首演 指揮 NSO演出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臺灣首演
2004 指揮NSO演出錢南章第一號交響曲《號聲響起》,世界首演 指揮NSO演出貝里尼歌劇《諾瑪》,臺灣首演
2005 指揮NSO演出威爾第歌劇《法斯塔夫》,臺灣首演
2006 指揮NSO和無獨有偶劇團演出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火鳥》 指揮NSO演出華格納的四部連篇歌劇《尼貝龍的指環》,臺灣首演
2007 在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巴蒂斯泰利(Giorgio Battistelli)的歌劇《理查三世》 指揮NSO赴新加坡/吉隆坡/札幌巡演 指揮NSO和德國萊茵歌劇院在台北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臺灣首演
2007-2008 再任NSO首席客座指揮
2007 指揮NSO和國光劇團演出鍾耀光的交響京劇《快雪時晴》,世界首演
2008 在香港首次指揮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出,展開雙方多年合作情誼。 指揮NSO演出金希文的台語歌劇《黑鬚馬偕》,世界首演
2009 在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荀白克歌劇《摩西與亞倫》 錄製《樂典01 – 馬水龍》、《樂典02 – 潘皇龍》、《樂典03 –賴德和 》專輯 2009 指揮NSO和澳洲歌劇團演出比才歌劇《卡門》 在臺北藝術節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與雲門舞集二演出《跳Tone!》 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普契尼歌劇《瑪儂.雷斯考》,臺灣首演
2010 指揮NSO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原住民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世界首演 在日內瓦大劇院演出韓裔作曲家陳銀叔(Unsuk Chin)歌劇《愛麗絲夢遊仙境》,瑞士首演 2010 在臺北藝術節規劃演出《時空情人音樂會-舒曼與南管的邂逅》 錄製《樂典04 –盧炎 》、《樂典05 –蕭泰然 》專輯 在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亨策(Hans Werner Henze)歌劇《費朵拉》
2011 在日內瓦大劇院演出哈里森.巴特維斯爾(Harrison Birtwistle)的歌劇《龐奇和朱迪》,瑞士首演 成為德國萊茵歌劇院「終身駐院指揮」,為亞洲指揮在歐洲歌劇院第一人 2011 錄製《樂典06 – 郭芝苑、張昊、江文也》專輯 指揮NSO、臺北市立國樂團及台北愛樂合唱團演出《許常惠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
2012 在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史萊亞(Anno Schreier)歌劇《Mörder Kaspar Brand》, 世界首演 指揮NSO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原住民音樂劇《拉麥可》,世界首演
2014 經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會通過,獲聘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館啟用後首任藝術總監 在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赫斯基(Adriana Hölszky)芭蕾舞音樂《Deep Field》,世界首演 擔任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14/2015樂季藝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