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
小說家
黃娟
Joyce WENG
得獎理由
小說家黃娟女士的創作就題材的開創性、表現手法的獨特性上,都是臺灣文學史中不容忽略的聲音,從日治時代到移民經驗,從女性的自覺到民族的歷史,黃娟一直默默耕耘,堅持自己的路,展現了純粹深刻的藝術特質,極具代表性。
得主介紹

黃娟,本名黃瑞娟,原籍桃園楊梅,1934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新竹市,是戰後第二代小說家中,少數的女作家之一。自1961年開始發表作品,初試啼聲便備受矚目,1968年赴美定居後,將重心寄予家庭而沉潛多時,1980年代重執創作之筆,以「台美人」的獨特觀照,再度被台灣文壇所憶起。其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散文、報導文學等,其中大河小說「楊梅三部曲」《歷史的腳印》、《寒蟬》與《落土蕃薯》為其最具代表性作品。曾任北美台灣文學研究會會長,曾獲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客家終身貢獻獎等。

得主感言

終於得到了嚮往已久的國家文藝獎,非常高興!遺憾的是老伴翁登山及大姐黃惠貞已過世,無緣參與今天的盛會。


我是一九六一年開始寫作的,那是所謂的戒嚴專制時代,言論思想受到嚴厲的管制,寫作的人無不戰戰兢兢怕一不小心引起了警備司令部的誤會,被送往綠島,甚或保不住腦袋。好在年輕的我有許多愛情故事要寫,即使是描寫在封建時代被壓迫的女性悽慘的遭遇,也構不成思想問題。我很快就成名,在出版單行本極端不容易的六○年代,不到十年就出了三本短篇小說集和一本長篇小說。那本長篇小說叫《愛莎岡的女孩》,連載期間成了讀者搶讀的作品,至今還有朋友津津樂道。


我提起這段往事,主要是要和我以後的寫作命運做比較。我在一九六八年出國,與留學美國的夫婿團聚。然後在異鄉過了十餘年「相夫教子」的主婦生活。雖然如此,在新聞自由的民主國家,我的見識增廣,我的思想更成熟,要為故鄉的「民主化」盡力的熱誠,更是高漲。


八○年代我重拾舊筆,先在美國的華文報刊發表作品,廣受歡迎之後,想到與臺灣讀者重新見面,便把自以為滿意的作品寄給從前常發表作品的報刊。他們被稱為大報,發行量很大,讀者也多。奇怪的是他們不再歡迎我的作品,給我壓稿的待遇,不登也不退,叫我納悶了很久。


「你上了臺獨的黑名單了!」消息靈通的朋友告訴我。好在報禁解除之後,已有所謂的小報出現,我便成了這些本土小報的作家。我還是很勤快地寫,也在臺美兩地熱心參與臺灣民主化運動、臺灣文學本土化運動、爭取少數族群權益的運動等等……。每逢重要選舉更是趕回臺灣,助選、投票……全程參與。真是忙得不亦樂乎!我的作品自然也多樣化了,刻劃也更深入了。


做一個有理想及責任感的作家,我不求名、不求利,只希望作品擁有更多的讀者。


今天的國家文藝獎,相信會滿足我這個謙卑的願望。


最後要特別感謝文壇大老鍾肇政先生,在我初試創作的時候,給我的指點和鼓勵。
 

藝術家素描
文|許素蘭

似夏日豐美‧如春陽溫潤—黃娟

 

蓓蕾花開‧朵朵芬芳


黃娟,本名黃瑞娟,桃園楊梅人,一九三四年出生於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市,是臺灣戰後第二代作家中(泛指一九五○年代末期、六○年代初期初登文壇的作家),少數至二十一世紀仍持續寫作的女作家之一。


雖然原籍楊梅為客家庄,但在新竹市出生,且六個月後即隨父母親遷居臺北市,黃娟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臺北度過,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臺北遭受美軍轟炸,彼時就讀臺北宮前國民學校二年級的黃娟才和母親、姊妹們,於一九四二年「疏開」到楊梅,繼續完成小學課業;而也直到這個時候,黃娟才有機會接觸到與臺北都會截然不同的傳統客家生活,兩地不同的文化差異與生活體驗,不僅在黃娟小小心靈引起思想的衝擊,也為未來的故鄉書寫埋下伏筆。


黃娟從小喜歡閱讀,尤其喜歡日文繪本,小學一年級初寫「作文」,其優異的語文書寫能力,即深獲老師讚賞,經常在課堂上朗讀其「作文」,供同學欣賞、參考。儘管如此,其早發的寫作才情,卻必須等到一九六○年代,黃娟在臺灣戰後初期政權更易的紊亂與動盪,以及清鄉與長期戒嚴的肅殺氛圍中,陸續完成學業,並經歷一連串的國家考試,取得中學教員資格之後,在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鍾理和遺著《雨》,深受鍾理和坎坷的文學生命,以及鍾肇政、林海音、文心等人成立「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為文友出版遺著的情誼、推動臺灣文學的熱忱所感動,才得以打開寫作的大門。


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二日,黃娟的第一篇短篇小說〈蓓蕾〉,刊登於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報‧副刊》,「黃娟」的筆名即是作家鍾肇政先生所取而沿用至今。


敘寫年輕女子內斂情感的〈蓓蕾〉,雖然因為交給出版社預定出版的文稿遺失,後來始終未收入黃娟的小說集中,而鮮少被看見,然而,初夏的蓓蕾,日後花開千朵,朵朵芬芳,從繽紛的花顏中,卻也依稀可見昔日含苞的姿容。


文學的精靈一經喚醒,黃娟即以驚人的創作熱情和毅力,在一九六八年出國前的六、七年間,一邊教書、操持家務,一邊寫作,共出版《小貝壳》、《冰山下》、《這一代的婚約》等三本短篇小說集,以及長篇小說《愛莎岡的女孩》。其中《小貝壳》一書為一九六五年出版、鍾肇政主編,以具寫作潛力作家的第一本書為對象之「臺灣省青年文學叢書」十冊之一,創作才情備受肯定。

 

1968年,攜女赴美與夫婿團圓,與親友於松山機場合影。中間戴花圈者為黃娟,前排左一為林海音(黃娟提供)

 

雖然「文學」和「家庭」在黃娟的生命天平上始終等重,然而,做為同時是妻子、也是母親的女性作家,「照顧家庭」、「照顧子女」在黃娟的時間排序上,卻總是放在優先順位,其豐沛的創作動能在一九六八年移居美國後,逐漸轉化為適應異國生活、照顧家庭、撫育子女的心力,除了初期尚有零星作品發表之外,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隱身家庭帷幕的黃娟,幾乎是停筆而逐漸被臺灣文學界所遺忘。


然而,黃娟並沒有忘記文學,暫時被困住的創作精靈,仍等待破繭而出的時機。


一九八三年,黃娟受邀參加以研究臺灣文學、與國內臺灣作家交流為宗旨的「北美臺灣文學研究會」,並於一九八八年出任該會會長。除了逐年發表臺灣文學研究論文、籌畫每年年會、研討會,也安排臺灣作家訪美事宜,為彼時仍處於晦暗年代的臺灣文學,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忙碌而熱絡的文學活動,再度喚醒黃娟的文學魂,一九八五年,在停筆多年之後,黃娟重新出發,以短篇小說〈梅格〉正式向文學歸隊。


從此以後,黃娟寫作幾無間斷,先後出版長篇小說《婚變》、《虹虹的世界》、《故鄉來的親人》、「楊梅三部曲」《歷史的腳印》、《寒蟬》、《落土蕃薯》等共六部;短篇小說集《彼岸的女人》、《山腰的雲》、《邂逅》、《世紀的病人》等;散文集《我在異鄉》、《心懷故鄉》;文學評論集《政治與文學之間》,豐沛的創作能量令人佩服。

 

1989年,出席第11屆「鹽分地帶文藝營」,右起翁登山、黃娟、李喬、鍾逸人、楊千鶴(黃娟提供)

 

為女性發聲‧為歷史留影


在現代主義文學盛行的六○年代,黃娟是較少受到現代主義文學理念影響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說創作,始終立基於面向現實生活的座標上,以樸實的文字、情節生動細節豐富的故事內容,以及細膩的心理剖析、如電影鏡頭般鮮活的情境描繪,呈現小說人物在各種人生際遇的悲歡哀樂,深具寫實精神。若以「出國」為分界點,將黃娟的創作歷程分為前、後期,則明顯可以看出:隨著生活場域的移動、生活經驗的累積及外在世界觀照面的拓展,其前、後期小說題材的多元變化。


就題材屬性觀之,黃娟出國前的小說,廣泛地觸及了形形色色的現實生活與人物類型,如:缺乏自主性的女性命運(〈失落的影子〉、〈負荷〉);教育風氣的敗壞(〈老教師〉);愛情的虛幻本質(〈灰燼〉、〈這一代的婚約〉);突破語言障礙的愛情故事(〈啞婚〉);留學風潮下男女的離合(〈驪歌〉、〈這一代的婚約〉);婆媳糾紛與家庭管教問題(〈我不怕她了〉);情傷療癒(〈山城〉);多子多孫卻內心孤寂的老人(〈老太太的生日〉);害怕「失去」而不敢付出「愛」的女性(〈帖子〉);在傳宗接代觀念影響下,被拆散的恩愛夫妻(〈花燭〉);學識豐富、敢說直言,卻常常嚇跑男士的現代女性(〈姻緣〉);因為不孕而被婆婆嫌棄的媳婦(〈小貝壳〉);被「處女情結」制約的迂腐男性(〈一隻鳥〉)、爭取婚姻自主的年輕人(〈相親〉)……等。


透過這些與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工作、留學規劃……相關的題材內容,如實地反映了六○年代臺灣社會的生活日常、人們的現實困境,以及做為女性作家,黃娟在仍然保守的六○年代,對「男尊女卑」、「父權主義」、「傳宗接代」……等思想觀念的批判,與對女性自主意識覺醒的期盼,其為女性發聲的小說創作,既為時代留下臺灣女性在家庭與婚姻的狹縫中尋找自我的心聲淚痕,而其自身在承擔傳統女性的家庭責任之餘,更且投注於文學的心血與熱情,在彼時的社會氛圍中,更是彰顯了時代女性的奮進與堅韌。 


一九八○年代,重返文學之路,黃娟的小說內容,一方面延續了早期以家庭、婚姻、工作……等生活現實為對象的題材取向,敘寫「臺美人」的家庭生活、異國見聞、其所遭遇的困境、婚戀的難題、文化的衝擊、種族的歧視、華人的排擠……等,另方面,其觀照的視野,更且從現地生活的美國,擴展到八○年代臺灣國內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與政治事件,如美麗島事件、林家血案、陳文成事件、五二○農民運動、原住民議題……等,其中一九九一年出版,以一九七八年臺美斷交所引發的移民潮為背景,敘寫不同時代背景、有著不同理念的兩個世代臺灣移民故事的長篇《故鄉來的親人》,即是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說中,運用「多視角觀點」的寫作技巧,深刻描繪了腳踏實地、勤苦奮鬥與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兩類型臺灣人的價值觀與人生態度,引人深思。


相對於六○年代從中國到臺灣、再從臺灣到美國的「二度漂流」所產出的「留學生文學」,往往視臺灣為無可著根的異鄉,黃娟自八○年代以迄於二十一世紀初所掀起,以臺灣為依歸的「臺美文學」,反映了許許多多認同臺灣的海外臺灣人,對母土的關懷與實際的行動參與,在「留學生文學」之外另開新面向,鍾肇政先生譽之為「臺美文學的旗手」,洵不為過。


而從數度返國做田調、收集資料,到執筆創作,前前後後花費十多年時間才完成、具自傳性質的「楊梅三部曲」,結合女性個人生命成長與國族歷史敘述,不僅是臺灣文學史上少數由女作家執筆的歷史三部曲之一,小說的故事時間,從日治末期到首次政黨輪替的二○○○年,就歷史的縱深看來,其中從一九六○年代到二○○○年這段時間,剛好接續之前包括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濁流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東方白《浪淘沙》,以及李喬《埋冤‧1947‧埋冤》等,截止於戰後初期五〇年代之時間書寫的歷史空缺,完整地記錄了六○年代以後,臺灣人追求民主的奮鬥過程,深具文學史意義。而小說以女主角「幸子」為敘述者,從女性角色的觀點與視角,聚焦生活日常內容所呈現的臺灣歷史,「藉小民的故事而窺瞄大時代」(黃娟〈關於《楊梅三部曲》〉),也有別於側重於歷史大敘述、男性觀點的大河小說。


在六○年代威權統治、風雨飄搖的時代風潮下,黃娟和她的家庭,選擇移居異國,成為今日的「臺美人」。然而,異鄉奮鬥的艱辛,並沒有讓黃娟忘記故鄉臺灣,當孩子長大了、家庭的擔子輕鬆了,八○年代以後,透過寫作,黃娟以文學做為「臺灣認同」、「鮭魚返鄉」的行動實踐與主體意識醒覺的辯證。她的小說場景,從臺灣延伸到海外,再從海外回顧臺灣,寫臺美人在海外的奮鬥過程,也描述了臺美人對故鄉臺灣的關懷。她的小說題材,從側重於愛情、婚姻、家庭的關注,以及女性意識的覺醒,推展至女性對國族建構、國族歷史發展的關心,大大擴展了女性書寫的邊界與視野,其所成就的女性書寫,更是臺灣女性文學史上重要的一頁。


林木豐美‧其質溫潤


黃娟多元多樣的文學創作,恰似臺灣夏日林木蓊鬱、花果豐美,在篤定之中自有昂揚的生命力與熱情。她的敘述文字樸實生動、溫潤如春陽,小說中一個個畫面、一段段話語,無不流露她對人世的關懷、幸福的期待、人性美善的信任……以及相信文學可以昇華人性、鼓舞生命,對人類產生潛移默化作用的信念,而充滿愛的力量。


雖然除了「楊梅三部曲」第一部《歷史的腳印》,以故鄉楊梅為小說場景敘寫童年回憶之外,黃娟很少以「故鄉」、「童年」為創作題材,表面看來,她的文學原鄉和生命的故鄉,似乎缺乏緊密的連結。然而「故鄉」並非只是特定的地理「空間」,而是「情感的歸依與認同」,是生命中具有意義,可以讓人產生力量的「地方」。不論早期人在國內置身其中,或是出國之後,從國外反觀凝視,黃娟筆觸所及無非「臺灣」這個「地方」的人、事、物。她的文學一直以來就是「故鄉書寫」,她的文學原鄉,始終是心之所繫的故鄉臺灣。
 

 

2019年,返臺出席王倩慧編著《活出愛:黃娟傳》新書發表會。右起黃娟、王倩慧、黃娟女兒翁嘉雯(莊紫蓉提供)

 

 

 

本文作者│許素蘭

臺南市人,一九五三年生。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臺灣文學組碩士。
曾任《書評書目》雜誌編輯;長老教會新竹聖經學院、臺北教育大學語教  系、真理大學臺文系、靜宜大學中文系、靜宜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國立臺灣文學館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二○一八年退休。

著有評論集《昔日之境─許素蘭文學評論集》;散文、評論合集《文學與心靈對話》、《給大地寫家書─李喬傳》;碩士論文:《冰山底下的大水河─鄭清文短篇小說研究》及三十餘篇未結集單篇論文。

參考資料:《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黃娟》〈文學年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8.12。

記事
1934 桃園楊梅人,本名黃瑞娟 1月18日出生於新竹州新竹市東門町三十番地(今新竹市東區);出生半年後隨家人遷居臺北市
1940 入學就讀臺北宮前國民學校(今中山國民小學)
1942 太平洋戰爭爆發,臺北遭受轟炸,全家「疏開」回原鄉桃園楊梅,轉學楊梅公學校(今楊梅國民小學)就讀
1946 2月考取新竹女子中學初中部;4月入學
1949 新竹女子中學畢業,應屆考取臺北女子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
1952 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分發至臺北螢橋國民學校(今螢橋國民小學)任教
1955 普通考試教育行政人員及格;歷史科中學教員檢定考試及格
1956 童話〈公雞報曉的故事〉發表於《公論報‧小朋友園地》
1957 高等考試教育行政人員及格
1958 任教臺北市大同中學
1961 5月初識鍾肇政先生;鍾先生為其取筆名「黃娟」 6月12日,經鍾肇政指導寫作格式、修改重謄的第一篇短篇小說〈蓓蕾〉發表於《聯合報‧副刊》,從此寫作不輟,開啟璀燦的文學人生 12月獲頒第七屆臺北市西區扶輪社文學獎
1962 與翁登山先生結婚
1965 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小貝壳》
1968 出版短篇小說集《冰山下》、《這一代的婚約》,長篇小說《愛莎岡的女孩》。 9月辭去教職,攜女赴美與夫婿團聚
1969-1974 持續有作品發表 1974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後繼者〉之後停筆十年,1983年再度寫作
1980 首次返臺探親
1983 加入「北美臺灣文學研究會」成為會員,至1992年間每年於年會發表臺灣文學研究論文
1988 短篇〈相輕〉獲「吳濁流文學獎」小說創作獎正獎 擔任「北美臺灣文學研究會」會長 出版短篇小說集《世紀的病人》、《邂逅》
1991 出版長篇小說《故鄉來的親人》
1992 出版短篇小說集《山腰的雲》
1993 出版評論集《政治與文學之間》
1994 出版隨筆集《我在異鄉》、《心懷故鄉》;長篇小說《婚變》
1995 為撰寫「楊梅三部曲」,1995至1997年間兩度返臺,前往楊梅、中壢等地進行田野調查
1996 擔任「北美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會長,任期至1997年
1998 出版短篇小說集《啞婚》、長篇小說《虹虹的世界》
1999 獲頒第22屆「吳三連文學獎」
2000 出版短篇小說集《失落的影子》、《媳婦》
2001 出版「楊梅三部曲」第一部:《歷史的腳印》 獲頒王桂榮臺美文教基金會「人文科學成就獎」
2002 返臺出席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臺北舉辦之第一屆「全球客家文化會議」
2003 出版「楊梅三部曲」第二部:《寒蟬》
2005 出版「楊梅三部曲」第三部:《落土蕃薯》
2007 獲頒真理大學第11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
2008 獲頒「客家終身貢獻獎」
2009-2015 持續寫作並參與各種臺灣人公共事務
2019 5月返國出席王倩慧編著《活出愛—黃娟傳》新書發表會 12月獲頒第21屆「國家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