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獲獎藝術家
林強
電影音樂創作者
Lim
Giong
得獎理由
林強作品融入電子音樂風格及東方傳統音樂元素,以音樂深刻勾勒電影情境,塑造完美的感知體驗。其電影音樂藝術成就名揚國際,在當代亞洲電影配樂別具風格,並積極參與跨領域的藝術創作,也將熱情奉獻於新生代導演及學生之影音創作。
得主感言

我在彰化市孔廟旁的小康家庭出生,父親是金工匠,母親照顧雜貨店,家裡牆上常有父親在扶輪社歌唱比賽的獎牌、獎旗,他有時會放黑膠唱片教我唱日本兒歌,是唯一跟音樂有關的教育,我上課很笨,常聽不懂老師教的,現在反省,也許是在孔廟供桌上打乒乓球的不敬行為有關。

小學音樂課平平,不受教愛玩,高中時看男同學彈吉他唱歌,女同學都圍成一圈,本能驅使去書店買吉他教學本,自學自彈自唱。父母對我的期望就只是找個正當工作,不偷不搶當個好人,學業雖不好,但很自由。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後來在音樂事業上的機遇,一路幸運遇貴人提拔,尤其是侯孝賢導演的影響甚深,亦師亦友的諄諄教誨,願將來有能力幫助後輩,讓這樣的精神源源流長,也許是最好的回報。除了報師長恩,還得報父母恩及國家恩,感恩台灣,感恩父母師長,感謝天地萬物,上帝保佑,阿彌陀佛。

林志峰( 林強 ) 拜敬
2018.2.8

藝術家素描

心要自由—林強

林強,本名林志峰,一九六四年出生,彰化人。父親做金工,母親開雜貨店。從小家中沒有學音樂的環境,不過,爸爸常聽黑膠唱片,也會教他唱一些日本歌。小時候去孔廟的神桌上打乒乓球,不愛讀書,在學校裡唯一有自信是上音樂課的時候。長大一點,跟姊姊去學校舞會,聽比吉斯(Bee Gees)與阿巴合唱團(ABBA)的歌。高中時自學吉他,當時是八○年代,大家都在聽西洋流行榜,他也跟班上同學組團,練老鷹合唱團(Eagles)與空中補給(Air Supply)的歌,但他漸漸覺得唱別人的歌沒意思,於是開始自己寫歌。

彰化孔廟,是林強幼時時常流連之地(陳藝堂攝影)

當完兵後來到台北,林強在MTV打過工,也待過唱片行,後來去傳播公司當助理,晚上還兼職啤酒屋DJ。那是台語搖滾風起雲湧的九○年代,林強受到黑名單工作室、陳明章等人的音樂影響而投入創作,但他參加歌唱比賽未受青睞,後來真言社老闆倪重華獨具慧眼跟他簽約,進入唱片公司從助理做起。一九九○年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向前走》大賣四十萬張,將台語搖滾歌曲成功打進主流音樂市場。一九九二年出第二張專輯《春風少年兄》,更讓林強成為風靡年輕世代的偶像歌手。

林強並沒有被迅速走紅帶來的一切沖昏頭,反而很快地看清追逐唱片銷量而複製成功的商業操作,更對缺乏創作自由的現實環境感到失望。一九九三年推出的專輯《娛樂世界》,林強以龐克、金屬等另類多元的音樂風格,發出批判的深沉吶喊。這張充滿實驗性的專輯,勇於自我突破,但結果卻不被大眾接受,唱片銷量銳減,林強逐漸失去人群的簇擁,但他頭也不回地走上人煙稀少的小徑,跳脫主流唱片市場,走上電影配樂之路。

一九九二年,林強開始接觸電影,是侯孝賢監製、徐小明導演的《少年吔,安啦 !》,與伍佰、羅百吉、BABOO等另類音樂人共同製作電影音樂專輯,接著主演陳國富導演的《只要為你活一天》,並參與電影概念音樂合輯。一九九三年演出侯孝賢執導《戲夢人生》中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年輕時的角色;一九九五年飾演《好男好女》白色恐怖時期的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一九九六年《南國再見,南國》,除了演出並首次嘗試做電影配樂,大膽使用另類音樂曲風,不只詮釋電影中的社會邊緣分子,也是與過去唱〈向前走〉的林強決裂,特別是〈自我毀滅〉這首歌的嚴肅力量,讓他第一次配樂就得到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肯定。

二○○一年的《千禧曼波》,奠定林強獨特的配樂風格,將電子音樂的熱情注入配樂創作,從此開始長達近二十年的電影配樂生涯,其中除了與侯孝賢長期配合,也與賈樟柯導演從二○○四年執導作品《世界》展開十多年的合作,其中包括二○○六年《三峽好人》等多部紀錄片,以及二○一三年《天注定》。

近年來,林強將電子音樂的熱愛延伸至聲響藝術的探索。二○一五年起,邀請許志遠(DJ Point)以「志樂制樂」為名進行合作,以電腦樂隊組合團隊,嘗試多元活動空間演出,其中包括二○一七年兩廳院三十週年《眾聲之所》與台北《Nuit Blanche白晝之夜》。

台北電影節「電影正發生」主題單元活動,與觀眾分享配樂工作過程(Gelée Lai 攝影)

林強專注音樂創作的同時,也大方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並將創作成果回饋給大眾,大力支持「台灣創用CC計劃」(Creative Commons Taiwan),協助推動獨立音樂創作廣泛流通、分享的理念。二○一七年,受邀參加台北電影節「電影正發生」主題單元活動,開放創作現場,與觀眾交流與分享配樂工作過程。

此外,林強提攜後輩不遺餘力,以獨特多元的電音配樂風格豐富了新生代導演如趙德胤、畢贛、黃熙、黃惠偵等獨立製片的創作,並在種種現實條件限制下,協助他們完成電影創作理想。同時,林強不斷受邀跨界藝術與實驗聲響合作,未來期待參與更多年輕藝術家策劃的電子音樂交流活動,相互激發出內含社會關注的創作力。

侯孝賢啟發的配樂之路

林強非音樂科班出身,也沒有受過正統配樂訓練,進入電影音樂的領域看似偶然,與侯孝賢導演的結緣卻是引導他走向電影配樂之路的必然。侯孝賢對林強的影響至深,新電影時期的作品包括《童年往事》、《風櫃來的人》與《戀戀風塵》深深觸動他,甚至徹底改變他對電影的看法,讓他看見好萊塢電影裡無法看見的那種貼近真實生活、個體生命與成長的記憶,開始思考自己與所生長土地的關係。

林強受新電影的啟蒙,來到台北就想跟著侯導工作,但因為非電影科班出身不得其門而入。沒想到機緣巧合,多年之後,他請李天祿大師來演〈黑輪伯仔〉的MV主角,在拍攝現場遇到來探李大師班的侯導,第一次見到景仰已久的導演,儘管內心激動,但只是禮貌地握手致意,沒有多做交談。那次短暫會面,成為日後合作的契機,侯導先後找他演出《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接下來拍《南國再見,南國》時,對林強有較深認識的侯孝賢知道他對音樂創作仍懷有理想,便放手讓他做電影配樂,也因此開啟了他另類的音樂之路。《南國再見,南國》是講社會邊緣人的生活,林強於是找來台灣地下樂團「彼得與狼」、「濁水溪公社」以及獨立音樂人趙一豪、雷光夏,史無前例的合作方式引發電影與音樂界的熱烈討論。

侯孝賢執導《南國再見,南國》,由林強出演,並創作電影配樂

林強首次配樂便打破電影與主流市場音樂長久建立的商業規則,稍稍回顧便可知,從五○年代台語歌唱片、六○年代健康寫實,到七○年代瓊瑤「三廳」愛情,大多由知名作曲、作詞人產出朗朗上口的主題曲,放在片頭或片尾,由流行歌手演唱,並同時發行唱片。這樣的操作模式,直到進入八○年代台灣新電影時期開始改變。侯孝賢、楊德昌導演等人,勇於追求創作的自由表達,以開放與革新的思維,嘗試實驗性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剪接、攝影與聲音等各個製作環節上突破電影製作的體制傳統。

做為台灣新電影的開創者,侯孝賢導演在九○年代持續探索電影藝術,保留有機開放的工作模式,這為林強的音樂創作帶來極高的自由度,讓他得以擺脫既定規範,跳脫主題歌公式,創造另類的電影配樂可能,追求的不是輔助敘事與渲染情感的旋律,而是一種抽象的氛圍與氣味。林強選擇以電子合成器創作電影配樂,除了是對電子樂的愛好,也可說是出於實際考量。九○年代台灣電影產業萎縮,電影配樂作曲的預算很少,請不起樂師,也付不出錄音室的費用,因此電腦合成音樂的做法不失為一種變通之道。

接下來林強與侯孝賢導演合作《千禧曼波》的電影配樂,完全投入電子音樂的創作,在聲響與節奏上激發出不同於聆聽旋律時的情感,貼切地捕捉導演鏡頭裡世紀末都會失落的一代。此一時期的侯孝賢開始探索電影的聲色感知,與林強溝通的概念很抽象:「從鏡頭盯住一片落葉,從樹枝上落下那光影變化的過程,就會發現那片落葉的意義。」侯孝賢本來想用古巴風情的曼波舞曲來詮釋,但是林強覺得若無法請來樂師演奏,很難在電腦上表現曼波複雜多變的曲風,於是他以電子音樂創造出想像的曼波,跟著女主角的內心意識一起浮動,呢喃著不安與焦躁,在光影與聲波的交錯中,捕捉生命墜落的瞬間。

《千禧曼波》舒淇在天橋漫步一景,搭配林強配樂,已成經典畫面

二○一五年,侯孝賢執導的《刺客聶隱娘》電影配樂再度由林強操刀,兩人在坎城影展分別獲得最佳導演獎與會外賽電影原聲帶獎。隨著侯孝賢在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上的不斷挑戰與變化,林強也有突破自我的音樂創作表現。在這部電影配樂中,侯導要林強尋找的是一種氣味與暗湧,並引領他走向陌生的中國古樂領域。這對林強來說是一大挑戰,他請民俗音樂系的老師與學生擔任樂手參與錄音,帶來傳統器樂的聲響,再混合他的電子音樂為基底進行創作,打破原始、傳統與前衛語彙定義的侷限,巧妙運用電子合成器加工的聲音,精準地詮釋玄妙魔幻的唐人傳奇。

進入賈樟柯的電影世界

林強的電子音樂藝術,也在賈樟柯的獨立實驗電影精神中找到實踐的所在。賈樟柯的電影創作深受侯孝賢的影響,在配樂上亦要求一種概念化的氛圍結構。賈樟柯從侯孝賢的電影認識林強的音樂,一直希望能與他合作,不過當時林強沒有聽過這位來自山西汾陽的導演,直到看過賈導之前的作品《小武》、《站台》與《任逍遙》之後,感受到人物情懷的真誠,於是答應合作,憑著與侯導工作的經驗、默契與直覺跟賈樟柯溝通,產生概念上的連結。

分隔兩地的工作,透過電子郵件往返,開始了第一部電影配樂《世界》的合作,賈樟柯想要林強音樂裡的未來感,傳達疏離與孤獨,表達北京「世界公園」裡的人們走不出封閉世界的內心狀態。賈導接著拍《三峽好人》,這次他說音樂要有潮濕感,並邀請林強到三峽的拍片現場實際感受,幫助他進入電影的狀態。在那裡,他一起床就到處走走,去吃當地的早餐,是很辣的擔擔麵,周圍的人都打赤膊,因為真的很潮濕悶熱。林強帶著當地感受回台灣做配樂,以自己擅長的電子音樂為基調來編曲,並且融入賈樟柯想要用的川劇音樂,呼應人海沉浮,聚散離合的景色。

賈樟柯執導《三峽好人》,林強以配樂呼應人海浮沉、聚散離合

林強與賈樟柯在創作上的交流,一方面是兩人對藝術的追求有共通的理想,而得以相互回饋,另一方面,賈樟柯是對聲音設計有想法的導演,懂得運用聲音結構來幫助創作,比如他的《三峽好人》採樣三峽地區的各種環境音,如江面上輪船來往、船與船撞擊與拆房子等,這些聲音加入林強的音樂,建構出豐富的聲響世界。賈樟柯憑著《三峽好人》在二○○六年的威尼斯影展得到金獅獎的榮譽,從默默無聞的山西縣城小子搖身變成國際大導演。他接著連拍好幾部紀錄片,也都交由林強配樂。二○○八年的紀錄片《二十四城記》,呈現四川成都國營工廠的歷史變遷,林強也到當地走訪,回來寫下一首歌叫〈未來在哪裡〉,寄給北京的賈樟柯,聽得他感動落淚。

雖然此一時期的林強已經不再用歌曲形式做電影配樂,但他深知電影終究是導演的藝術創作,做為配樂家的原則就是努力幫助完成導演的創作企圖。後來在二○一三年的劇情片《天注定》中,賈樟柯想在電影中融入京劇的精神,林強就採樣戲曲音樂,但仍以電子樂器重現。林強認為不一定要用國樂器才能表現所謂的東方味,他的創作方式是從各種聲響裡找到屬於東方的美學,透過音樂本身做為媒介,往更深的地方去探索文化與民族特性。

藝術成就

林強與侯孝賢、賈樟柯導演長期合作,三個人的緣分交集在對電影藝術不變的堅持,在創作路上掙脫現實環境限制,不做跟隨者,用心感受現實,全神貫注進入忘我的工作狀態,進而獲得福至心靈的回饋。走過這段路帶給林強的不是商業類型片的配樂養成,而是具有個人特質的電音配樂風格,雖然多數觀眾對電子音樂仍不太能接受,覺得太冰冷,非真實器樂彈奏出的聲音,但林強喜歡使用電子合成器來配樂,正是因為那不是模仿現實的聲音,而是跳脫聽覺上既定的認知,可以吸取日常環境氛圍的聲響。

林強創作的電子音樂,或許不是能夠哼唱的旋律,卻能改變電影的溫度與氣息。而這些年來無數令人驚豔的作品發表與獎項肯定,說明林強已經開創屬於自己的電影配樂風格,屢屢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並在重要國際影展得獎,如上海電影節音樂獎、比利時根特國際影展最佳電影音樂獎,以及坎城影展最佳電影原聲帶獎的殊榮。

林強電音配樂的聲浪也在歐洲引發迴響,二○○五年,法國電影音樂製作公司MK2為林強發行專輯《驚蟄》(Insects Awaken)。林強是台灣少數用電腦從事音樂創作的人,將取之於電子音樂源源不絕的創作力,貢獻在台灣各個藝術設計領域,比如二○一五年他與服裝設計師葉珈伶跨界合作,台灣設計品牌CHARINYEH 的秋冬主題「DOSAN多桑」形象影片製作概念音樂。二○一六年並與雲門2《十三聲》一起激發更多與台灣當代社會結合的創作,以及二○一七年統籌兩廳院三十周年《眾聲之所》的多媒體聲響實驗。雖然在台灣,電子音樂創作仍有待發展,但林強希望透過電音創作建立與一般觀眾溝通的基礎,喚起聽覺注意,重新認識周遭環境,開拓包容各種形式的音樂。

在亮眼成績與不凡貢獻的光環高度之下,林強不變的姿態,對人、對工作與生活,始終低調,自在自然。我們便明白,成就此刻林強的,仍是當年那個走出娛樂世界,只為讓心自由並保有創作單純的人。

兩廳院《眾聲之所》「志樂制樂」+影像藝術家王柏宇演出(李欣哲攝影)

本文作者│王念英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文學博士。以電影聲音為研究主題獲得科技部105年度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撰寫博士論文獎勵,目前專注研究台灣電影聲音與聽覺文化,同時從事自由文字工作,主要撰寫影評與採訪,文章散見《放映週報》等電影相關刊物。主編《 光陰之旅:台灣新電影在路上》(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5)

作品簡介

電影配樂

《南國再見,南國》(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6)

林強與侯孝賢合作的第一部電影配樂。以獨立音樂的另類風格,創造特殊的音像風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雷光夏的歌聲在山林間繚繞呼喚,機車一前一後地迂迴而行,音樂改變畫面的空間感,超越景框視野的想像。

《千禧曼波》(Millennium Mambo, 2001)

林強與侯孝賢合作的第二部電影配樂,運用電子音樂飄忽的特性,無具象的旋律與節奏,聲響瀰漫散布在空氣中,烘托世紀末都會青年的鼓動與焦躁。〈單純的人〉一曲做為電影的開場音樂,女主角舒淇走在四周圍霓虹燈閃爍的天橋上,如落葉般游離浮動,緩緩下沉,是另一種生命的再現。

《一年之初》(Do Over, 2006)

林強與鄭有傑導演的首次合作,故事訴說一名導演對生活與工作上矛盾與失落的心情。使用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在封閉的舞廳空間,映照年輕人結群吶喊的內心,同時吸取各種聲響,如手機鈴聲、汽車引擎聲呈現外在環境的喧囂。

《海上傳奇》(I Wish I Knew, 2010)

賈樟柯為二○一○年上海世博拍攝的紀錄片,由十八位不同年代、身處各地的上海人故事,來追溯這座城市的百年歷史更迭。林強創作的主題音樂〈留住芳華〉,從電子合成器的聲響勾勒小提琴等弦樂的優美線條,編織出繁華如夢的滄桑懷舊。

《天注定》(A Touch of Sin, 2013)

賈樟柯借古喻今,從傳統戲曲汲取俠義精神,娓娓道來四段真實暴力事件,試圖捕捉快速變化的中國社會。林強的配樂在其中發揮古今融合的作用,電影一開始,王寶強騎摩托車行經山路,林強以「出將」戲曲語言做為貫穿開場音樂的概念,使用電子樂器聲響的張力,將傳統文化的意境融入其中。

《天注定》電影海報(佳映娛樂提供)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2015)

電影改編唐代傳奇小說,講述女殺手聶隱娘的俠義故事。林強統籌不同文化與時代的聲響元素,闡釋唐朝豐富多元的音樂世界。考據古老文化,林強整理不同的古樂配器,融入電子音樂中創造對遙遠時代的想像,而非直接搬用文化語言符號。以電子音樂的波動聲響,賦予超越現實事物的想像。如〈紙人〉這首曲子中,傳統器樂聲響漂浮表面,電子音波低調沉穩地深埋其中,緩緩穿透巫師陰謀詭譎的心思。

《刺客聶隱娘》電影劇照

《路邊野餐》(Kaili Blues, 2015)

畢贛首部導演作品,在音像實驗上展現創作企圖,不僅在形式上將時間、速度、光影的電影媒介本質發揮到最大,並以詩為形式的聲音與畫面介入敘事體,在不斷抽離的過程中,碰觸現在、過去與未來的界限。林強創作的〈雙載,像夢一樣〉,隨著摩托車在山路奔馳,交錯著火車穿越隧道,進入苗人吹蘆笙的幻境,時光流轉,現實如夢。

《路邊野餐》劇照(前景娛樂提供)

《翡翠之城》(City of Jade, 2016)

趙德胤導演拍攝的紀錄片,繼《挖玉石的人》,聚焦哥哥在緬甸玉石礦區的工作,描述一群工人面臨的現實,林強創作的〈夜晚挖玉〉、〈大哥吸鴉片〉與〈媽媽運毒〉三首曲子帶出不同的人生故事,音樂以緬甸傳統樂曲為主體,器樂包括豎琴、敲擊的銅器金屬聲,以及當地小孩誦經聲,埋藏於背景默默注視著片中人物的生存處境。

音樂專輯

《驚蟄》(Insects Awaken, 2005)

以立體畫音(Stereo Picture)為主題,創作出帶有畫面感的音樂,林強從周遭生活環境取材,用電子合成器調控出的音波,拼貼他所錄到的不同環境音,包括各種聲音元素,像不同語言的人聲、夜市叫賣、打麻將、相聲與台語吟詩等,重新喚起聽覺感知,將台灣經驗化為視覺想像。

《CHARINYEH品牌音樂集輯:生根向未》 (2016)

林強與許志遠(DJ Point)合作的「志樂制樂」,受邀參與服裝設計師葉珈伶為台灣設計品牌CHARINYEH秋冬主題形象「DOSAN多桑」的音樂製作,以濁水溪等地的本土精神為靈感來源,創作六首電子樂曲,並集成專輯發行。其中〈春曉〉一曲,運用台語吟唱詩人孟浩然的同名詩作,流露追本溯源的感恩之情,〈緣生謠〉以電子樂風融合台灣名謠〈四季紅〉,傳達文化傳承的現代意義。

《CHARINYEH品牌音樂集輯:生根向未》CD包裝內頁

跨界藝術合作與電子實驗聲響

雲門2《十三聲》鄭宗龍x林強 (13 Tongues, 2016)

將前衛實驗的電子音樂結合傳統台灣民謠、民間唱咒與那卡西,延伸身體與聲音向度,探索表演藝術的神祕性。音樂做為土地與祖先的神祕連結,引出舞者身體的動能。〈五行—水〉一曲展現隨圓就方的意念流動與變化。

實驗電子音樂活動─從日光蘇打到雲頂織音

二○一五年,林強受邀於年輕團隊ALLO Music Project所策劃,將DJ現場演出帶入台中的咖啡店場域,一系列「日光蘇打」的電子音樂活動。二○一六年,進入戶外,結合聲響、生活、自然的現場,在台中大坑山區舉辦「雲頂織音」活動,嘗試更多電子實驗聲響的可能性。

The Renewal川游不息─綠川展(2018)

二○一八年,為台中綠川重新整治展開的「The Renewal川游不息─綠川展」,配合台中綠川整治計畫,採集環境音,透過喚起聽覺感知,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城市不息的生命從游動的河川開始,結合電子音樂創作,林強將持續關注並投入更多相關活動。

林強採集環境音,透過喚起聽覺感知,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樸實創意提供)
記事
1990
發行首張個人演唱專輯《向前走》
1992
發行第二張個人演唱專輯《春風少年兄》 演出、演唱徐小明導演作品《少年吔,安啦!》
1993
發行第三張個人演唱專輯《娛樂世界》 主演、主唱《只要為你活一天》 演出侯孝賢導演劇情片《戲夢人生》
1995
主演侯孝賢導演劇情片《好男好女》
1996
創作侯孝賢導演劇情片《南國再見,南國》電影配樂 以〈自我毀滅〉(《南國再見,南國》)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1999
主演、主唱林正盛導演劇情片《天馬茶房》
2001
創作侯孝賢導演劇情片《千禧曼波》電影配樂 以《千禧曼波》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2004
創作賈樟柯導演劇情片《世界》電影配樂
2005
創作侯孝賢導演劇情片《最好的時光》電影配樂 發行個人音樂專輯《驚蟄》(Insects Awaken)
2006
創作鄭有傑導演劇情片《一年之初》電影配樂 創作賈樟柯導演劇情片《三峽好人》電影配樂 創作賈樟柯導演紀錄片《東》電影配樂 以《驚蟄》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 以《一年之初》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2007
創作賈樟柯導演紀錄片《無用》電影配樂
2008
創作賈樟柯導演紀錄片《二十四城記》電影配樂
2009
創作鄭有傑導演劇情片《陽陽》電影配樂 以《陽陽》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音樂獎
2010
創作賈樟柯導演紀錄片《海上傳奇》電影配樂
2013
創作賈樟柯導演劇情片《天注定》電影配樂 以《天注定》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比利時根特國際影展喬治.德勒呂最佳音樂獎(The Georges Delerue Prize for Best Music)
2015
創作侯孝賢導演劇情片《刺客聶隱娘》電影配樂 創作劉杰導演劇情片《德蘭》電影配樂 創作畢贛導演劇情片《路邊野餐》電影配樂 創作梁皆得導演紀錄片《老鷹想飛》電影配樂 以《刺客聶隱娘》獲得坎城影展會外賽電影原聲帶獎(Prix Du Jury Cannes Soundtrack Award)、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原創音樂(Asian Film Awards Best Original Music)
2016
創作趙德胤導演劇情片《再見瓦城》電影配樂 創作趙德胤導演紀錄片《翡翠之城》電影配樂 創作黃惠偵導演紀錄片《日常對話》電影配樂 發行音樂專輯CHARINYEH音樂品牌集輯《生根向未》 跨界合作雲門2《十三聲》 以《翡翠之城》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台北電影獎最佳音樂獎
2017
創作黃驥、大塚龍治導演劇情片《笨鳥》電影配樂 創作黃熙導演劇情片《強尼.凱克》電影配樂 創作陳玫君導演劇情片《林北小舞》電影配樂 創作蘇弘恩導演短片《土地》電影配樂展覽活動:台北電影節《電影正發生》,創作詹京霖導演劇情片《你的電影我的生活》電影配樂 藝術統籌:兩廳院三十周年戶外活動《眾聲之所》
2018
展覽活動:「The Renewal川游不息─綠川展」 獲頒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