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
作家
平路
Ping Lu
得獎理由
平路創作題材面向多元,遍及社會、文化、性別、政治、人權等議題,對台灣的關懷始終如一。寫作追求創新,技藝多變,內容深刻,開拓新的寫作類型。作品經常翻轉讀者對世界的看法,產生獨特的穿梭於虛構與真實的趣味;經常被收入選集,並譯為多國文字,國際能見度高。
得主介紹

平路,本名路平,1953年生於高雄,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曾任中時晚報副刊主任、中國時報主筆、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並曾在臺灣大學與臺北藝術大學任教。其代表作品:《袒露的心》以抽絲剝繭筆法,創作家族書寫的高度,2018年獲得第42屆金鼎獎。2020年出版的《間隙》,寫下罹病經驗,是向內尋求的「間隙」,也是對文字的另一番探險,以文字攀登另一個高峰,獲得2021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得主感言

趣味 
 

趣味是初衷,對我這個作者,亦是為什麼繼續寫,寫了40年的理由。 


40年如一日,一年一年過去,更加確認自己(試圖?)創造的是文字的想像力,讀者因之有解碼的趣味。 


過去寫的書一本一本疊上去,在我心裡,一座想像的書架上,還沒寫出的書放在最頂層。始終寄望下一本更高處的書,如果可以寫出來,如果寫成了,其中蘊含的趣味,像是陪伴我走過孤單/帶來快樂的那些書,多麽好。颱風夜就著燭光,露營時就著營帳內的瓦斯燈,旅行中脫班誤點,還好背包裡有小說,在機場席地躺下,繼續翻頁,不知不覺中,天色已經大亮。 


沙灘炙熱的陽光底下,隨時轉換心境,應合著海浪聲,帶來清涼的也是好看的書。 


即使在最難捱的狀況下,手邊握著的書常是我的解藥。它消除不安,它緩解疼痛,奇蹟似地讓人走出低谷,帶來療癒的力量。 


閲讀與寫作,一體兩面,想像力的千迴百轉,始終是文字最獨特的吸引力。這些年來,無論我從事小說或散文,題材是歷史、科幻、社會事件,為什麼努力經營,把最多的歧義濃縮進文字裡,皆因為趣味!在燈下刪來改去,文字間拆拆又織織,試圖進到書中角色心裡,潛入心裡的伏流暗湧;也時時在她(或他)的故事裡嵌入我本身的心境。由於寫作,不只度過一個人的人生,跟著我的角色們,參與他們各種奇趣人生,分享交換靈魂的新鮮感。 



難度 


對自己而言,過去每一本都是力作! 


每一場都是生死搏鬥,每一本書(尤其小說)完成後,以自己苛求的眼光看,也可能是美好意念的殘骸。 


「一本比一本更難」,我總是這樣說。繼續在疊高難度,或者說,希望達到的是永遠達不到的高度。 


日日夜夜,顛倒夢想:想著怎麼樣的內容與形式,透過精準的文字,讀者在另一端,就能夠勾起同樣的感受。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極度專注。或者,我喜歡的正是本身這專心致意的狀態。專注於一本未完成的書,那是澄淨而安定的心情。 


遇到有人問,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本?我的答案始終不變,那是下一本,然而它愈來愈困難,難如攀爬天梯。


難度vs.趣味,表面上是相反的面向;但寫作生涯中,二者像纏繞的麻花。趣味等比於難度,難度等同於趣味:因為它困難,所以充滿趣味;或者說,歧義藏在文字中,期待它雋永,註定了挑戰極限。至於我自己,著迷的是趣味?專注的是難度?帶來內在獎賞的,究竟是趣味還是難度?為「國家文藝獎」寫下感言的此刻,回首來時路,二者的滋味竟也……難捨難分起來。
 

藝術家素描
文|陳芳明
圖|平路提供

以袒露的筆,勇敢探觸歷史與現實:平路 

 

台灣文學發展到1980年代時,整個文壇氣候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那樣的改變,全然來自政治結構的鬆動。黨國體制籠罩戰後台灣整整30年,所有的人文精神與藝術美感都受到戒嚴時期的支配。在1987年解嚴之前,台灣社會其實已經出現一些活潑的跡象。這樣的改變在一定的意義上,與台灣經濟結構的發展息息相關。1970年代之前,台灣最主要的工業生產是紡織業,進入1980年之後,全球化的浪潮也開始襲擊台灣。從前的商品生產,為這個島嶼帶來太多的汙染,為了配合新時代到來,台灣開始出現了工業園區與高速公路。經濟上的演變,自然而然也對所有的人文思考帶來巨大衝擊。 
 

從文學的層面來看,可以發現過去男性中心論的文學作品,充斥整個讀書市場。當政治環境發生挪移之際,文學生態也逐漸發生改變。黨國體制支配下的台灣文壇,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控管。而這樣的思想總是釋出男性中心論、漢人中心論、異性戀中心論的偏頗。當台灣經濟改變時,大量的女性也投入工業生產,這使得長期掌握發言權的父權體制也逐漸受到挑戰。文學生態正是在這樣的關鍵時期,也開始出現巨大變化。女性作家、同志作家、原住民作家開始衝破歷史地平線,文學生產也同樣受到牽動。尤其是女性作家,她們的人文關懷也慢慢被文壇看見。風起雲湧之際,平路以全新的姿態在台灣文壇登場。 

 

兒時的平路與父母。


 

就讀台大心理系大四,帶著叛逆氣質的平路(右)。

 

從最早的短篇小說〈玉米田之死〉(1983)出發之後,平路便勇敢打開她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不過初期她最受矚目的是《椿哥》(1986)那部作品,把歷史上從未發言的小人物翻轉成為故事主角。這部小說的書寫技巧便是讓中心人物一語不發,所有發言的聲音都是他周邊的長輩、親戚。有那麼多的噪音,似乎隱隱在引導椿哥的生命。在時代洪流裡,被推擠到海島台灣的外省小人物,如何維持一條活命?小說中的椿哥保持高度沉默,他有一雙靈活的眼睛,靜靜觀察周遭的改變,也觀察時代的改變,椿哥的位置正好清楚觀察家族生態的起伏。平路開啟一種前所未有的書寫策略,便是主角從未發聲,而是由周邊的各種聲音烘托出來。那種上乘的創作技巧,唯平路可以到達。這是一種反白式的書寫策略,在各種交錯的對白中,隱隱看見小說主角的際遇與命運。

 

平路於美國任職統計師期間,在工作與家務的夾縫中,以零碎時間在稿紙上展開耕耘。


 

讓平路初入文壇便受到矚目的〈玉米田之死〉與《椿哥》。


 

寫作未久,攝於評論集《在世界裡遊戲》出版時,1989。

 

以文學之筆干涉「偉大」人物的生命史 
 

平路之所以受到文壇的矚目,便是以她的文學之筆去干涉「偉大」人物的生命史。歷史上所謂的偉人,其實都是被後人供奉出來。他們的人格與尋常百姓沒有兩樣,只因為被放在握有權力的特殊位置,才被眾人所看見。她早期的一部小說《行道天涯》(1995)就已經展現一種以小搏大的策略,讓高高在上的權力人物走下神壇,以一般百姓的觀點,透過七情六慾的人性,去揣摩大人物的尋常生活。這部小說相當精彩點出,所謂偉大人物都是被後人的崇拜所形塑出來。如果把崇拜的迷霧消除,偉大人物其實沒有那麼偉大。孫中山從來不知道自己是「國父」,必須等到民國史確切建立起來之後,他的尊稱才被後人追加。 
 

在孫中山身邊的宋慶齡,從來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有一天會被崇拜成為中華民國國父。她追隨孫中山,完全是為了個人的愛情。當年孫中山已經60歲,而宋慶齡才跨過30。這種年齡差距,並未影響兩人之間的愛情。民國建立以後,宋慶齡的地位也跟著提升,國共兩黨都非常尊敬孫中山,畢竟沒有推翻滿清政府,就不會有後來的民國史。國共分裂時,孫中山一直希望兩黨能夠合作。蔣介石卻有私心,他個人想獨攬革命的果實,這也是孫中山北上的原因,而陪伴在身邊的就是宋慶齡。平路描寫一個洶湧的大時代,能夠使用平靜的文字鋪陳出來,這正是她的小說藝術最動人之處。以文學介入歷史,正是她小說的迷人之處。 

 

《行道天涯》有多種語言譯本發行,圖為英文版與日文版。


 

《行道天涯》有多種語言譯本發行,圖為英文版與日文版。

 

在歷史似是終結時,開出另一條故事的道路 
 

《百齡箋》(1998)的封面,在書名旁邊有兩排文字寫著:「每個女人的心事/都是一座祕密的海洋」。這幾個字,正好洩漏了平路的書寫企圖。她在書前的序言提到:「為什麼說故事可以換來這麼多趣味?其中充滿了隨時可以帶你走上一條岔路的歧義。記憶不可靠?愛情更引人疑竇?記憶裡的愛情原本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破綻……」簡單幾句話,似乎讓讀者窺見小說家的文字技藝。在很大程度上,歷史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完全沒有規矩可循。而這也說明了平路創作時的靈光乍現,讓歷史似乎到達終結時,卻又開出另外一條故事的道路。 

 

短篇小說集《百齡箋》,聯合文學,1998。

 

這部小說的重頭戲,就是最後一篇〈百齡箋〉。聚光的焦點投射在宋美齡的身上,這位蔣介石夫人在晚年選擇離開台灣,定居在美國東岸紐約,有多少珠寶也跟著漂泊到海外。縱然富可敵國,她的生命晚年卻孤獨而寂寞。平路敢於觸探蔣宋美齡的故事,顯然有她個人的小說企圖。畢竟這樣一位公共人物,卻又保持了神祕的生活,從來就是一般老百姓最感好奇的議題。受到權力支配的台灣百姓,對於蔣家一直保持愛恨交織的感情。台灣政治能夠保持直到目前為止的自主性,完全是因為蔣介石死守台灣。蔣介石以「反攻大陸」的口號佔據權力最高位置,並且也在台灣製造白色恐怖,槍決無數人民的性命。但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他的虛偽政治口號反而使台灣免於中共的侵略。 
 

宋美齡依附在最高權力的保護傘下,終其一生都保有了非常華麗的生活,這位名女人卻又保持高度的神祕。平路便是在這位高貴女性的周邊,釀造了小說故事。小說讓這位人物站在高齡的峰頂,回望她一生的起伏升降。這位夫人一直沒有把人民放在眼內,而只關心自己的安穩生活。在公共場合總是以完美無缺的形象出現,在私人領域也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形象與尊嚴。在小說中,平路刻意揭露民選總統李登輝當選時宋美齡的內在心情。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宋美齡仍然如此自我安慰:「蔣總統是世界政治家中首先揭發共產黨徒陰謀的第一人,同時也是著手反共的第一人。幾年以前,他因有反共的勇氣與毅力先獲得讚揚。現在卻被人侮蔑了。時代雖已改變,但此人並未改變。」 
 

顯然宋美齡無法面對一個新的時代正要到來,而這個新時代不再有威權統治,也不再有國民黨的一黨專政。那種對權力的眷戀,與其對過去榮華富貴的珍惜,簡直是違逆了整個時代潮流。這篇小說可能是平路對時代轉變的精確描述,宋美齡的心情不只屬於她個人,也屬於隨著蔣家來到台灣的外省子弟的茫然失落。平路在營造小說之際,相當生動地描繪了宋美齡的落寞,畢竟屬於她的時代已經完全消失,彷彿是一場追弔的儀式。《百齡箋》完成時,蔣家的政治權力再也無法與台灣民意相提並論。

 

2003至2010年間平路任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其發起的「台灣月」活動深獲好評。圖為與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黃誌群、創辦人劉若瑀合影。


 

派駐香港期間仍持續寫作,出版散文集《浪漫不浪漫》等。

 

在歷史記憶空白處,打撈被遺忘的失敗者 
 

平路的《婆娑之島》(2012),始於一個帝國的終結。對東方史家而言,熱蘭遮城的征服,是中國四百年來最為輝煌的記憶。在此之前,漢人從未成功抵禦來自海上的侵略;不管是倭寇,或是紅毛。鄭成功在歷史上之所以成為迷人的傳說,就在於他擊敗海上的殖民者。他的智慧與果敢,升格成為中國史家最尊崇的夢。在他之後,整個清代時期都是敗軍之將的歷史。西方帝國的淪亡,確實值得大書特書,鄭成功的歷史地位,也因此而水漲船高,這是中國歷史成王敗寇的規律。失敗者,尤其是帝國的失敗者,總是落入被殘酷遺忘的下場。
 

在記憶空白處,正是小說家介入的地方。平路有意重建失敗者的歷史,她銳利注意到最後一任荷蘭總督揆一。這位曾經是帝國象徵的權力首腦,狼狽離開台灣之後,是如何迎接他何等狼狽的晚年。在遙遠的阿姆斯特丹,濃烈的福爾摩沙氣味,始終縈繞他生命最後的旅程,最後還與他相偕俱亡。失敗者永遠都必須承擔歷史錯誤的責任,也必須領受無端的構陷與譴責。這部小說最迷人之處,便是把過去的歷史事件與當代的新聞事件並列,彷彿是互不相干的雙軌故事在發展,卻隱約間形成某種對比與對話。

 

長篇小說《婆娑之島》,商周,2012。

 

古典史上與現代史上的帝國,常常與台灣陷入纏綿悱惻的戀情。這是福爾摩沙的宿命,與帝國展開戀愛時,不免都以女性的角色登場。揆一時代的原住民女性,後冷戰時期的台灣女子,對帝國釋出無與倫比的誘惑魅力。男女之間的迎送,構成了台灣命運的起伏。小說中,暮年的揆一暗自發出感嘆:「這麼多年,那個島總是陷入夾縫。」被挾持在歷史縫隙裡,台灣注定要扮演悲劇角色。女性的身分,在帝國權力結構中一直都是飄搖不定,在擁抱中,她是最穩定的力量;在離棄時,她完全是身分不明。歷經大清帝國、日本帝國的統治之後,台灣好不容易建立漢人史上罕見的民主國家,卻仍然無法掙脫美利堅帝國的支配。 
 

平路有意無意透露這樣的信息,自17世紀以降,台灣的殖民地位至今還是難以翻身。但是她並不直接觸探海島的曲折命運,反而從帝國伸展出來的權力觸鬚,勾勒台灣之所以是台灣的命定軌跡。揆一的情人是原住民女性娜娜,華府官員愛慕的對象是現代女子羅洛萊,好像足夠影響帝國的代理人,卻在權力更迭之際,完全消失無蹤。凡是與台灣女性有過戀情,終究都要招來無端的罪名。如果不是出賣情報,便是背叛國家。彷彿台灣只是一個檢驗人性的場域,用來測量帝國官員的忠貞與不貞。 
 

這冊《婆娑之島》,著墨在荷蘭總督揆一的份量較重,對於華府官員的描述相對較少。台美關係的連結,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素。以兩國之間男女情報員的愛情故事,來撐起整個政治形勢,顯然有很大的侷限。所謂「台灣關係法」的內容,充斥著太多曖昧的字眼。也許可以拿來挪用在男女關係的定義,台灣究竟是情人還是情婦,到底是元配還是前妻,顯然在小說裡還有游刃的空間。 

 

抽剝新聞事件中的權力欲望糾纏 
 

平路擅長寫新聞小說,往往在尋常的報導中,可以讀出豐富的訊息。她的近作《黑水》(2015),再次展現她擅長的後設技巧,把轟動社會的媽媽嘴咖啡店的兇殺案,演繹鋪陳出來。平路所要顯現的是,許多看不見的情慾流動與權力干涉,總是以糾纏形式在人們的內心渲染暈開。以黑水來命名,似乎隱藏了多重的歧異性,既是隱喻咖啡,也在影射汙染的河水,更是象徵新聞報導像髒水那樣,潑向無辜的一般大眾。這是平路最拿手的絕活,往往在平面的文字紀錄裡,嗅出特殊的氣味,從而化為相當迷人的故事情節。
 

 

長篇小說《黑水》,聯經,2015。

 

她擅長對一個故事做多角經營,橫看成嶺側成峰,容許讀者營造較為完整的判斷。所以她所寫的小說故事,往往都是抱持開放的態度。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沒有必然的因素,她比較偏向偶然的客觀條件。就像她在《婆娑之島》所嘗試的那樣,把兩個故事並置在一起,一是荷蘭總督的下場,一是華府官員的結局,前者屬於歷史,後者屬於當代,卻都指向台灣命運的不確定。這是平路的小說企圖,讓故事的多層結構呈現在讀者面前。 
 

平路偏愛耽溺於敘述的延宕效果,在《黑水》中藉由兩位女性的內心思考,烘托出那位不良老年的工於心計。整個故事重心都放在已經被推入水裡的老妻,一息尚存時回顧自己的後半生,而殺人兇手的女性,在鐵窗後也展開整個思慮過程的回顧。兩個女性記憶交錯的地方,相當準確點出老男人裡外通吃的真相。 
 

小說進行的速度相當緩慢,無非是為了呈現失敗者的命運。在權力與慾望的逼迫下,從來沒有人是贏家。在每個章節後面,不時附加新聞報導的文字,或旁觀者的語言,頗有話本小說點評的意味。無論是旁觀者的說三道四,或是事件主角的內心語言,似乎都堅持自己的觀點與立場是正確的。 
 

平路20餘年來的小說敘事,對於已經發生的歷史或新聞,從來都不是進行顛覆,而是投入所謂事實的重建。小說家常常站在一個制高點,可以觀察並窺探每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黑水》又再一次揭穿男性權力的神話,即使整個社會已經走向開放,男性權力的傲慢與偏見,其實還是屹立不搖。男性的血脈裡所流動的,不是鮮血,而是黑水,而且是淤泥囤積的河流。老男人走到生命終點時,對於金錢、權力、青春肉體,仍然執迷不悟。他讓自己送上性命,仍然還是要兩個女人來陪葬。平路筆下所展現的批判,到今天還是如此強悍而有力。 

 

在創造過眾多故事之後,平路在《袒露的心》中深掘自己錯綜如小說的身世之謎。時報文化,2017。

 

用文字探掘生命的底層 
 

近十年來,很少有一位女性作家挖掘自己的生命與身世那樣深刻。平路完全不避諱自己的身世與成長過程,而且也不避諱自己的感情世界。因為真實,才能夠使文字抵達生命的底層。那種自我挖掘、自我詮釋的膽識,似乎很少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她所受到的肯定,可謂恰如其分。

 

《袒露的心》出版時的平路。(攝影/小路)

 

 

 

本文作者|陳芳明 

台灣高雄人,1947年生。輔仁大學歷史系學士,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班候選人。曾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後赴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成立台灣文學研究所,現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從事歷史研究與台灣文學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 

記事
1953 本名路平,出生於高雄市鼓山區
1971 就讀台灣大學心理系
1975 赴美國愛荷華大學教育統計系攻讀碩士
1976 轉入數理統計系直攻博士
1979 博士課程修畢,帶著未完成的博士論文至華盛頓DC,在美國公司以及美國郵政總署任職統計師(至1988)
1982 工作與家務餘暇,以零碎時間開始業餘寫作
1983 〈玉米田之死〉獲聯合報短篇小說獎首獎
1985 短篇小說集《玉米田之死》出版
1986 中篇小說《椿哥》出版
1988 短篇小說集《五印封緘》、評論集《到底是誰聒噪》出版 為爭取更多時間寫作,辭去統計工作,在中時報系擔任支薪之撰述委員,並在各媒體勤寫專欄
1989 〈台灣奇蹟〉獲聯合報短篇小說獎首獎 極短篇集《紅塵五注》、評論集《在世界裡遊戲》出版
1990 〈是誰殺了XXX〉獲時報文學獎劇本獎首獎,公布後卻因題材敏感取消頒獎,《中國時報》從此停辦劇本獎
1991 《是誰殺了XXX》出版 擔任《中國時報》駐美特派記者,兼寫評論
1992 評論集《非沙文主義》出版 長篇小說《捕諜人》(與張系國合著)出版
1994 由僑居地美國回返台灣定居,擔任《中國時報》主筆,並針對議題撰寫時論,關心面向及於社會、文化、性別、政治、人權等
1995 長篇小說《行道天涯》出版 擔任《中時晚報》副刊主任,並在北藝大戲劇系兼任教職
1997 短篇小說集《禁書啟示錄》出版
1998 散文集《巫婆の七味湯》、評論集《女人權力》、《愛情女人》出版 短篇小說集《百齡箋》出版 開始在台大新聞研究所任教
2000 短篇小說集《凝脂溫泉》出版
2001 獲聘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2002 長篇小說〈何日君再來〉在《自由時報》連載,首創副刊史上持續月餘每日整版刊登的紀錄 《何日君再來》出版,該書後續有多種語言譯本發行 散文集《我凝視》出版
2003 派至香港,擔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至2010卸任)
2004 散文集《讀心之書》出版
2005 《平路精選集》出版 開始為香港媒體《南華早報》、《明報》、《信報》等撰寫專欄
2006 《行道天涯》英文版由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英譯書名為「Love & Revolution:A Novel About Song Qingling and Sun Yat-Sen」。後續有法文、日文、韓文、捷克文等多種語言譯本發行
2007 散文集《浪漫不浪漫》出版 在香港公職任內向各界募款,創辦「台灣月」。邀請台灣各表演團體赴香港,從此成為香港每年一度的城中盛事,直至2020年停辦
2009 散文集《香港已成往事》出版
2010 結束香港公職,回國專職寫作
2011 長篇小說《東方之東》、短篇小說集《蒙妮卡日記》出版
2012 長篇小說《婆娑之島》出版
2015 長篇小說《黑水》出版
2016 獲頒「吳三連獎」 出任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至2022卸任)
2017 散文集《袒露的心》出版 《黑水》韓文版問世,由韓國現代文學出版社(Hyundae Munhak)出版
2018 《袒露的心》獲第42屆金鼎獎文學圖書獎
2019 《黑水》俄文版出版,並參加第21屆莫斯科Non-fiction國際書展
2020 《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出版
2021 《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獲台灣文學奬金典獎 獲選金石堂書店年度「風雲作家」 獲頒第22屆國家文藝獎
2022 創作繼續中,致力於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