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Chung-twn KUO
Chung-twn KUO
Reason for Winning
While pursuing her professional creative career for more than 30 years, Kuo Chung-twn has maintained an environmental conscience and driven river revitalization and water-friendly aesthetic trends in Taiwan. Her aesthetic includes transdisciplinary and dynamic cooperative ventures that defy classification, and her courageous stance in the world of architecture is a positive and inspirational force. Her respect for the land and environment always guides her designs, which summon our sensitivit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incorporate core values. As a pioneer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ld, she has led the fight to unite the ethical use of land with aesthetics.
Winner Introduction

Kuo Chung-twn was born in 1949. She studied for her master's and PhD degrees at Japan's Waseda University, where she established her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landscaping,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She has been a staunch supporter of environmentalism throughout her almost 40 year career in landscape design. Her designs are extensive, and reflect her belief in nature's patterns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the Mingchi National Forest Recreation Area, revitalization of the Sun Moon Lake shor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echeng logging industry ruins in Shuili Township, construction of the artificial wetland at the Touqian River in Hsinchu,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cenic area beside Beitou Creek.

藝術家素描
文|廖大魚
圖|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提供

生命如河流湧動的景觀建築家:郭中端
 

1968年盛夏的新店溪,天空晴朗無比,水影閃爍之間,眼前的亮光忽明忽滅;記憶中的模糊時刻,無法喘息的瞬時片段,生命的消逝與滋長,就在河流湧動之間,順流而去。
 

蘊含於「景觀」中的古老哲思
 

郭中端出生長大於台北市溫州街附近,日式宿舍巷弄之間。直爽的個性,讓她一路被師長打罵長大,卻是越挫越勇,明明是別人眼中的小事,她總是不願服輸,擇善固執。

這種情形在她投入景觀行業之後,更是明顯,各種公共工程的衝突場景,是她早期執行設計過程中的現場寫照。因著珍愛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這塊土地,郭中端將景觀美學融入環境倫理之中,30多年來秉持著護土親水之專業良知持續創作,帶動了台灣河川活化與親水美學的浪潮,成為台灣景觀建築界之先驅。

郭中端設計之「明池森林遊樂區」,藉由風水的概念配置,利用現地的枯木及溼地,塑造明池山林的獨特景觀。
郭中端設計之「明池森林遊樂區」,藉由風水的概念配置,利用現地的枯木及溼地,塑造明池山林的獨特景觀。

相對於建築,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有其不同的哲思,郭中端運用說文解字的圖像來詮釋其中的奧妙。

「景」字拆解為「日」與「京」,如同「太陽照在京城上」,可解釋為自然環境與人為空間的互動關係;「觀」字拆解為「草」(植物)、雙「口」、「隹」(鳥類)及「見」,可解釋為在自然生態中看見美好且眾口讚嘆。「景觀」之意即是從環境與空間的和諧共處中,追求合乎生態願景的美好未來。

這正是符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設計論述,老早就深植於古人的文字教化之中,現代人卻早已遺忘,而郭中端以設計來實踐。

1996年落成的「明池森林遊樂區」即是一例。郭中端進行本案設計之時,因為基地對外交通不便,她經常必須從台北趕搭第一班公車、再轉搭第一班台鐵火車到達宜蘭,舟車勞頓後才能到達基地,而上天回報犒賞她的,就是最原始純真的山景。郭中端在雲霧山嵐中反覆傾聽設計構想與基地涵構的共鳴,發想出結合枯木與溼地的沉靜空間,呼應山形氣韻的風水情境。

近年更有藝術表演團體將明池視為大地舞台,動靜之間,枯木為筆、明池為硯,與遠景的筆架山對話之中,天地人合一的動感聲響悠然沒入池水。

優人神鼓《聽海之心》以明池為大地舞台,展現天地人合一的忘我意境。(攝影/張智銘,優人神鼓提供)
優人神鼓《聽海之心》以明池為大地舞台,展現天地人合一的忘我意境。(攝影/張智銘,優人神鼓提供)



向天地借設計,用時間來完成
 

「人做一半,天做一半」這句話經常被外界引用,成為郭中端執行景觀設計的核心理念。郭中端特別強調,這句話中的「人做一半」是指人做得再多,也只有一半,也就是說,在景觀設計的歷程中,人為設計的執行頂多只是一半,剩下的必須透過時間修補與自然縫合,讓整體設計融入環境之後才算完成。因為景觀建築設計除了人為的設施之外,還有更多涉及自然與生態的因素,包括植物、土壤、水質、氣候、風向等,並非施工完畢之後就可以立即看到最好的成果。一件完整的景觀建築設計作品往往要在完工後運作十年以上,才能與原有棲地融為一體,百年後才真正成為風景的一部分,這正是「景觀十年、風景百年、風土萬年」的真正含義。

簡單的說,因為人為的力量有限,要對土地與環境長存敬意,得請老天爺多加關照,這就是郭中端對於景觀建築設計最直白的描述。

然而,郭中端口中的「人做一半」,總遠超過業主與施工團隊的要求,每一個案子,她總是不計代價的全力以赴。

郭中端在意施工細節,堅持做好「人做的那一半」。(攝影/劉振祥)
郭中端在意施工細節,堅持做好「人做的那一半」。(攝影/劉振祥)

以「冬山河親水公園」為例,1980年代的冬山河是一條被任意拋棄家禽死屍又時常氾濫的河流,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時任宜蘭縣長的陳定南對於冬山河的未來有許多美好的想像——是龍舟賽的場地,也可以是水上運動的場所。但是,要找誰設計?當時留日攻讀博士的郭中端在日本雜誌《Process:Architecture》發表了〈建築與水空間〉研究,陳定南看到這本雜誌,遂邀約郭中端協助規劃宜蘭冬山河。郭中端原本婉拒邀請,幾經波折之後,她毅然放下博士學位,回到故鄉台灣,開始「親水護土」的景觀設計旅程,經由日本「象集團」的合作協助,全心全力的投入本案設計。

在當時普遍粗糙與低落的工程困境中,冬山河親水公園以超乎水準的品質獲得肯定,誠懇的實踐親水生活的在地夢想。本案落成後佳評如潮,也成為郭中端人生中重大的轉捩點,日後她並與丈夫堀込憲二共同創立「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一同為台灣的景觀建築設計而努力。

「冬山河親水公園」以龜山島與中央山脈為設計發想,採用宜蘭在地元素及材質,例如將養鴨意象融入親水空間的設計之中。
「冬山河親水公園」以龜山島與中央山脈為設計發想,採用宜蘭在地元素及材質,例如將養鴨意象融入親水空間的設計之中。



找回消失的文化底蘊,修復遺忘的歷史痕跡
 

踩在郭中端及其團隊所設計的景觀作品上,除了體會到濃厚的土地情懷之外,足下更有歷經時空淬鍊的厚實文化。郭中端想傳達的是——我們是生活在歷史之上,以後也將會成為歷史,因為從歷史經驗中獲得知識的累積,得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以「卑南文化公園」為例,經由史前考古遺址的保存,融入對於土地的情感與尊重,設計視野橫跨都蘭山景與卑南溪的河階地形,保留基地的原始地貌,在大型地景草坡上復育原生植物,這些層次疊覆的景觀元素透過設計手法的轉化與演繹,彷彿穿越平行時空,讓史前先民與現代人的時間軸線產生交集與共鳴。

「卑南文化公園」為台灣第一座遺址公園,其設計融合當地壯闊的山河地景,復原原生植物,連結史前先民與現代人的時間軸。
「卑南文化公園」為台灣第一座遺址公園,其設計融合當地壯闊的山河地景,復原原生植物,連結史前先民與現代人的時間軸。
「卑南文化公園」內的考古工作棚架,展現發掘遺址現地的歷史魅力。
「卑南文化公園」內的考古工作棚架,展現發掘遺址現地的歷史魅力。


對於郭中端而言,涉及「歷史記憶」的設計儘管十分複雜,需要了解完整的歷史陳述、蒐集相關的影像文字資料,甚至得跨海進行訪談與調查,郭中端依然義無反顧的接下她心中認為該做的設計案,「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一案就是如此。

八田與一為日治時代的日本工程師,對台灣早期的水利建設貢獻極大,包括桃園大圳、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日月潭發電廠及石門水庫的規劃,其超越國籍的遺愛至今留存。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中之整修,包括墓園、出張所遺址、宿舍群以及宿舍周邊資材放置區,設計以反璞歸真為原則,而八田故居的修復則歷經台日交流的合作,引入日本大木匠師的職人精神,全案透過修屋、修景、修記憶來訴說近代歷史的故事。執行團隊並數度往返八田故鄉,與日本金澤的北國新聞社合作募集當時代的家具及文物,來豐富八田故居的展示內涵。在郭中端眼中,修復文化資產不該只是恢復建築外觀,更重要的是將那個時代的生活文化傳遞下來。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中之園區景觀(上圖)與故居修復(下圖),全案透過修屋、修景、修記憶來訴說近代歷史的故事。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中之園區景觀(上圖)與故居修復(下圖),全案透過修屋、修景、修記憶來訴說近代歷史的故事。


921地震是台灣傷痛的記憶,許多人們在震災中失去親人與家園,災後的修復更是一種歷史的省思與療癒。災後修復重建的「車埕木業展示館」即為一例,歷經十年與居民溝通協調,讓木材加工廠廢址再生,促進產業復興。本案經由舊瓶新酒的空間轉型,保留社區聚落及鐵道文化,讓景觀設計成為聯繫人文記憶與傳達空間行為的橋梁,藉此帶動地區產業的繁榮與升級,走出災後的陰影與創傷。

以上設計皆傳達了景觀建築的歷史情懷與人文省思,郭中端並非一位僅僅居於幕後動腦的景觀建築家,而是站上第一線的行動實踐者。設計施工過程中雖然目睹許多為了一己之私的社會脫序現象,郭中端依然在大聲疾呼之後,以實際行動來支持設計方案,讓「設計的歸設計,情緒的歸情緒」,為正義而發聲之後,繼續走這條人少的道路。
 

「車埕木業展示館」歷經十年與居民漫長的溝通協調,讓木材加工廠廢址再生,帶動產業復興,保留聚落景觀及鐵道文化。
「車埕木業展示館」歷經十年與居民漫長的溝通協調,讓木材加工廠廢址再生,帶動產業復興,保留聚落景觀及鐵道文化。



走過荒地惡水,迎向護土親水
 

郭中端與中冶環境造形團隊在極為拮据的環境中,篳路藍縷的一路前行,除了創造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親水美景之外,近年還接手許多為人所嫌惡之地的工作,基地的原本條件都極為惡劣,必須以正面的能量來克服設計的困境。

以位於高雄的「中都溼地公園」為例,攤開日治時期由日本人繪製的「台灣堡圖」來看,地圖中清楚的交代過去的地名、聚落、街道、水圳等資料,基地內原本遍佈水塘,曾是魚蝦豐沛、水鳥棲息的生態溼地。然而,當時基地現場的溼地早在幾十年前被填平,深入了解這塊溼地的歷史背景,其實就是台灣的發展縮影。在經濟掛帥的年代,人們不惜填海造陸,中都溼地變成合板加工廠聚落。合板生產過程中長期使用化學藥劑,對土壤及水質皆產生了不良影響,導致紅樹林與依賴溼地生存的動植物消失絕跡。隨著合板加工廠的沒落外移,此地變成傾倒垃圾的都市死角及處理廢棄物的場所,為當地居民眼中的廢棄之地。
 

中都溼地經歷合板加工廠聚落的化學藥劑摧殘,淪為傾倒垃圾的都市死角,曾為當地居民眼中的廢棄之地。
中都溼地經歷合板加工廠聚落的化學藥劑摧殘,淪為傾倒垃圾的都市死角,曾為當地居民眼中的廢棄之地。


瞭解溼地的過往歷史之後,首先面對大量垃圾及廢土清運的問題,為了不造成二度汙染,郭中端決定原地處理。先透過專業實驗室的檢驗,確定基地內的土壤不影響民眾健康之後,將挖掘出的大型廢棄物(如摩托車及電視機殘骸)送至處理場,其他如紅磚、磁磚、碎片與廢土留在原地,融入景觀設計之地形改造中,土丘表面並覆蓋80公分的乾淨土壤,遍植台灣原生之海岸林樹種,同時收容高雄市各地工地遷移的成樹,以樹養林。

施工期間發生了莫拉克風災,在市府同意之後,商請營造廠僱用災區原住民,並使用當地漂流木在公園內搭建發呆亭與簡易碼頭。公園內的主體建築「生態導覽中心」以「仿生意念」為發想,結合周圍溼地的復育景觀,成為民眾近距離觀察多樣性生態的活動據點。
 

「中都溼地公園」完工後,不僅恢復了溼地原貌,復育了原本屬於這塊土地的自然生態,也成了最佳的戶外生態教室,受到市民的喜愛。
「中都溼地公園」完工後,不僅恢復了溼地原貌,復育了原本屬於這塊土地的自然生態,也成了最佳的戶外生態教室,受到市民的喜愛。


高雄中都溼地公園完工之後,不僅讓溼地恢復原貌,紅樹林也重現基地,在吳郭魚、招潮蟹、白鷺鷥等動物再現之時,專家與民眾也一同參與其中,成功的復育了原本屬於這塊土地的自然生態。本案連續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第19屆中華建築金石獎、2011宜居城市銀牌獎(The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Liveable Communities)及2012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World Prix d'Excellence Awards)環境(復育、保育)類首獎。
 


從「畏水」到「親水」,留下正確的足跡
 

對郭中端而言,每一個案子都是她親手孕育的孩子,無關經費多寡與尺度大小,只要她答應接受委託,勢必全力以赴。她在乎施工細節及對環境之友善,當面臨問題之時,她必與施工團隊共同尋求解決之道,想盡方法突破法令規章、經費限制與民意衝突,諸多創新點子油然而生,新竹南寮漁港之「魚鱗天梯」即為一例。

過去南寮漁港港邊放置傳統的消波塊,並且設有高聳的堤防,人們無法看見海水。郭中端利用淤沙回填至與堤防同高,打造了一座「風箏廣場」,臨海堤岸處則設計成層層階梯,延伸至沙灘。郭中端表示:「其實,魚鱗天梯就是消波塊,不過是運用景觀的手法來處理人的尺度,讓人可以走過去,看到海。」
 

新竹南寮漁港的「魚鱗天梯」,運用景觀的手法融入親水理念,「讓人可以走過去,看到海。」
新竹南寮漁港的「魚鱗天梯」,運用景觀的手法融入親水理念,「讓人可以走過去,看到海。」


新竹南寮的「新竹漁人碼頭」相關工程連續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第七屆台灣景觀大獎,其中魚鱗天梯並成為網紅打卡景點,不僅成功的經由按讚推文攻佔網路媒體版面,更將親水理念融入新世代年輕人心中。

近年來新竹市積極投入改造新竹漁港的周邊改善計畫,郭中端選擇參與的都是「修景」而非新建,包括整理漁港周邊的老建築、改善釣客與外籍移工的使用空間,她所思考的不僅僅是活絡觀光,而是一條通往城市脈絡與共生記憶的河流。
 

「新竹護城河」的親水再造工程,讓河流重返市民的生活。
「新竹護城河」的親水再造工程,讓河流重返市民的生活。


不管是站在冬山河的親水階梯,還是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的第五瀧,新竹市護城河的跨河跳石,或是新竹南寮漁港的魚鱗天梯,郭中端對於「水」,始終帶有一份敬畏之心,她始終無法忘卻年輕時的那場意外……

1968年盛夏的新店溪,天空晴朗無比,水影閃爍之間,眼前的亮光忽明忽滅;記憶中的模糊時刻,無法喘息的瞬時片段,生命的消逝與滋長,就在河流湧動之間,順流而去。

那場意外至今依然存留於郭中端的記憶深處。1968年的郭中端是大一學生,她和兩位同學划著船,無預警的被池潭深處的發電廠進水孔吸入,當她在搜救人員的救助中昏醒之時,發覺她的兩位同學已被草蓆蓋住,躺在離她不遠的地方,她明白,他們再也不會醒來,而她活了下來。從此之後,情景總是忽隱忽現的浮現在郭中端腦海,揮之不去——漂浮於水底深處的光影中,感受似水流動的生命消長。
 

「北投溫泉親水公園」一案,從水泥排水溝底部挖出被埋沒的瀑布,恢復河道的原貌。
「北投溫泉親水公園」一案,從水泥排水溝底部挖出被埋沒的瀑布,恢復河道的原貌。



郭中端覺得,她有責任為那兩位逝去的同學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所以她必須更勇敢的面對世界。身為虔誠天主教徒的郭中端表示,有人這樣說:「21世紀是販夫走卒的時代。」她聽了之後,十分感慨,所謂「販夫走卒」指的是不特定的多數人,也就是一般人,包括你我在內,也就是天主所憐憫關愛的對象,而她,願意為這不特定的多數人服務。

如今已逾70歲的郭中端或許不再年輕,身體也飽受病痛的折磨,然而她的意志依然如年輕時一樣,剛強而堅定。

在郭中端身上看到的不只是敬天愛人的設計理念,或是作品與環境共生的倫理關係,而是一個人對於土地的執著信念,一位生命如河流湧動的景觀建築家。
 

(攝影/劉振祥)
第22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郭中端。(攝影/劉振祥)

 


本文作者|廖大魚
東海大學景觀系學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景觀建築碩士。隨著人生際遇的變化,從景觀規劃設計師的角色不斷轉換,一方面服務於建築師事務所,另一方面則是斜槓作家,經歷小說創作、專欄傳記、品牌企劃等不同的歷練。文字作品曾獲2016優良電影劇本獎、2017「拍台北」電影劇本獎、2021台灣文學數位遊戲腳本徵選等獎項,目前擔任「JJP潘冀聯合建築師」品牌顧問。

記事
1949 出生於台北市,成長於溫州街巷弄間,初高中均為北一女
1967 就讀淡江大學建築系,為全班唯一女生
1968 大一夏天發生落水意外,從此對水心生畏懼
1969 於淡江建築系初遇恩師高而潘建築師
1972 進日本大學大學院攻讀碩士(正逢台灣退出聯合國)。受教於日本近代建築史名師山口廣,並由他擔任在日保證人
1974 進入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師事吉阪隆正,攻讀建設工學專攻(ENG-)博士學位(至1981); 暑假回台收集資料,並在專業雜誌《都市住宅》撰文介紹台灣之建築與都市 以岐阜古鎮「郡上八幡」為研究基地,並將此水環境研究發表於日本專業雜誌(至1984)
1975 由吉阪隆正教授引薦給東大村松貞次郎教授,參與日本近代建築史台灣部分的年譜研究
1977 發表論文〈風土形成導水空間〉(共著,與堀込憲二、渡部一二),獲日本建築學會90週年紀念論文賞; 發表〈水緣空間的構造〉(共著,與堀込憲二、渡部一二)於《都市住宅》
1980 吉阪隆正驟逝,以水環境為題之博士論文雖完成,卻面臨更換指導教授及論文需重寫的難題; 發表〈中國人的街〉(共著,與堀込憲二)於相模書房
1981 發表〈建築與水空間〉(共著)於《Process:Architecture》
1986 受陳定南邀約協助規劃冬山河,在吉阪師母鼓勵下毅然放下博士學位回台,開始親水護土的景觀設計旅程; 發表〈亞洲的都市與建築〉(共著),鹿島出版會
1987 論文〈台灣建設業界活躍女性〉獲東京都建築家協會獎
1992 在台創立「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
1993 「冬山河親水公園」獲建築師雜誌獎國際合作優良設計獎; 發表〈水緣空間〉(共著)於日本「住的圖書館」
1996 「羅東運動公園」落成
1997 「明池森林遊樂區」獲建築師雜誌獎地景建築佳作
1998 「明池森林遊樂區」獲全國優良園景優等獎
2000 獲頒東元獎(人文類—景觀設計); 「卑南文化公園」獲全國優良園景優等獎
2001 「卑南文化公園」入圍遠東建築獎; 「新竹護城河周邊親水環境改善」、「南投市中山公園災後重建」、「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南投縣埔里花都意象」獲全國優良園景地景類獎
2003 「新竹市公二公園」(麗池)獲全國優良園景地景類獎; 「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獲台北城都市設計景觀大獎傑出獎
2004 「台南縣白河鎮關子嶺碧雲寺碧雲公園」獲南瀛建築文化獎
2007 「新竹縣頭前溪汙染自然淨化工程」獲全國景觀風貌改造大獎
2009 「車埕木業展示館」獲台灣建築獎; 「鶯歌核心步道工程」獲台北縣政府工程優質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薈廳及樂智樓廣場改善工程」獲台北市都市景觀大獎; 「高雄世運主場館景觀工程」獲建築園冶獎
2010 「三鶯新生地景觀工程」、「高雄中都溼地公園」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德元埤酪農產銷中心」獲優質獎
2011 「三鶯新生地景觀工程」、「高雄中都溼地公園」獲國家卓越建設獎優良環境文化類卓越獎、中華建築金石獎; 「高雄中都溼地公園」獲聯合國LivCom Awards宜居城市銀牌獎;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獲交通部三等專業獎章
2012 「高雄中都溼地公園」獲FIABCI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保育)類首獎
2013 「高雄市鼓山公園整建工程」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施工品質類優質獎、建築園冶獎
2014 「台北市山水綠生態公園」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卓越獎
2015 「高雄市鼓山公園整建工程」(第三期)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特別獎; 「台北市山水綠生態公園」獲FIABCI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保育)類金獎; 「台北市陽明山前山公園更新工程」獲台北市政府公共工程卓越獎
2016 獲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綠建築類; 「台北市陽明公園一期更新工程」獲公共工程金質獎、「台北市陽明山前山公園更新工程」獲台灣景觀大賞年度大獎
2017 「台北市陽明山前山公園更新工程」獲FIABCI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保育)類銀獎、IFLA亞太區景觀大賞公園與開放空間類榮譽獎; 「新竹市護城河再造工程」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金質獎; 「台北市陽明公園一期更新工程」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卓越獎、台北市政府公共工程卓越獎
2018 「新竹漁人碼頭」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
2019 「新竹漁人碼頭」獲台灣景觀大獎風景遊憩類優質獎
2020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獲台灣景觀大獎特殊主題類優質獎; 「新竹微笑海岸新竹漁人碼頭」獲FIABCI全球卓越建設獎總合規劃類銀獎
2021 「太平洋國家景觀道路 蘇花路廊(蘇花—東澳段)景觀改善工程規劃設計案」獲台灣景觀大獎環境規劃設計類傑出獎; 獲頒第22屆國家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