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屆
戲劇類
顧正秋
Gu Zheng-qiu
得獎理由
專業領域具歷史性開創意義及標竿價值。 藝術造詣獲各界最高評價,允為後學典範。 教學不輟,其累積成就透過現代媒體,發揮持續影響力。
得主介紹

顧正秋,原名丁祚華,1929年生於祖籍南京,1933年移居上海,1939年考入上海戲劇學校,1945年以第一名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師承梅蘭芳老師,兼具程派技藝。1946年自組「顧正秋劇團」,於上海、南京、青島、徐州等地演出。1948年底率團來台,於台北永樂戲院連續公演近五年,此一記錄在中國近代京劇界尚屬空前,並被推崇為「一代青衣祭酒」。二十五歲下嫁前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轟動當時政壇與與藝壇;而後夫婿蒙冤繫獄,她依舊志不改、情不移,之後其與任顯群攜手開墾金山農場的故事,至今仍傳為佳話。  
 

顧正秋於1987年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1989年獲美華藝術協會「終身藝術成就獎」。1997年顧正秋出版回憶錄《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國學大師南懷瑾為其作序,文中述及:  
 

「在歷史潮流大時代中,常出現特殊的人物。他們個人的事跡行履,與社會牢不可分,相互影響。時代的磨難,突顯了這些人的高尚情操,在混濁的社會洪流中,他們靈光獨耀,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燦爛的一面。本書主人翁顧正秋女士,就是大時代中這類靈光獨耀人物的代表。顧女士是京劇藝術界的頂尖人物,她數十年來對戲劇的奉獻和成就,以及時空轉變時代,她對戲劇的貢獻和努力,早被戲劇界肯定並列入史料。  
 

顧女士麗質天生,扮相華麗,嗓音淨妙,童年入行,早歲即展露藝術家的不凡稟賦。來台後被譽為梅派青衣祭酒,多年來,實無出其右者。有關其藝術造謂,自有行家論述,而吾欲言者,乃從知其人到識其人的卅餘載中,顧女士的可珍德範。  
 

顧女士出身平實農村家庭,特殊因緣進入劇校,十幾歲已聲名遠播,20歲組團來台,正值非常時代,戲劇生涯光彩,此後婚姻家庭遭受波折,乃有莫須有家難,夫婿繫獄三載,驚心動魄,而顧女士於數年艱危中,志不改,情不移,實非『難能可貴』可足形容其品格之高超。後並與夫婿胼手胝足,共同奮鬥,不走捷徑,不改初衷,始終如一。放眼天下,才藝之士,兼具此美德者,實不多見。任先生棄世後,顧女士獨立撫養兒女成人,並提攜劇界後進,為藝術未嘗稍懈。  
 

「顧女士的藝術生涯及成就,是戲劇界的重要資料,更是大時代中人與社會的歷史章節……」  
 

  2001年,顧正秋獲台北藝術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2002年獲政治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並同時發表由政治大學資科系與廣電系合作建置之「顧正秋藝術網站」,由政大廣電系系主任盧非易監製。 

得主感言

七月七日那天,我正在香港友人家裡作客,突然接到台北記者朋友的電話,問我得到國家文藝基金會主辦的國家文藝獎的感想,我說真是很意外,也很高興呀!一九八七年二月,我曾得到國家文藝獎的「特別貢獻獎」,當時就很高興,這次是因「戲劇類」得獎,當然更是高興了,因為戲劇是我的本行,也是我一生的最愛呀!
 

回想起來,從開始學唱第一句京劇唸白到現在,我和戲劇結緣也有七十年了,七十年,說起來好像很漫長,可是在我腦海裡,開始學戲好像才只是不久前的事呢!


在上海戲劇學校學戲那六年,有不少同學受不了學基本功的苦,中途就離校他去了。我呢,練蹻功,練下腰,咬著牙不怕累,越學越起勁。我家離學校近,有時晚飯後還跑到學校複習老師上午教的身段,不停的自修再練習,這是因為我真的愛學戲嘛。


畢業後自組顧劇團,在南京、上海、蚌埠、徐州、青島等地演出,一九四八年年底到了台北迪化街的永樂戲院,沒想到這是最後一站,一演就演了近五年!如今在台灣一住也已五十五年了,在這裡結交了許許多多的好朋友,說起來,這都是戲劇帶給我的緣份,內心真是非常感激!


當年顧劇團同來的演員,生、旦、淨、末、丑都有,個個藝術優秀,我退休後他們也都各霸一方,獨當一面,還到各學校教戲,為國家培養人才,使我們的國劇能代代相傳,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要說我對國家有什麼貢獻,也許就只是這一點吧!

藝術家素描
文|季季

如果她搭上了那班飛機;那麼,「顧曲」今安在?


一九四八年是顧正秋生命中一個關鍵的年代︰三月二十九日南京召開第一屆國民代表大會;四月二十九日蔣中正當選行憲後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七月十八日中央銀行發行大面額金圓券社會大亂;十一月二十八日蔣宋美齡飛往美國求援。國事風雨飄搖之際,這一年四月,顧劇團第三度到南京演出,檔期一延再延;十月五日她在南京度過二十歲生日,預定十一月二十四日從上海飛抵台北與顧劇團會合,準備在永樂戲院演出。然而為了多陪母親,顧正秋延至十一月三十日才成行。誰能料到,十一月二十四日那班飛機,竟在台灣上空墜毀了!如果顧正秋搭上了那班飛機;那麼,「顧曲」今安在?這就是顧正秋之為顧正秋的命運—一個天生的藝術家,上天自有它的安排! 


如果上海沒有失守,她也許不會留在台灣;那麼,「顧曲」今安在?


顧正秋曾經說過,她的人生,其實一個「戲」字就足以涵蓋—她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都從「戲」裡汲取;她的友情、愛情、婚姻,也都因戲而結緣。「戲」影響了她的一生,而她的一生,情緣戲緣交織,也是一齣繁複多姿的戲。上天創造一個藝術家,往往不止於藝術舞台的試鍊和呈現;因為「生命」這座舞台的試鍊,是更大、更廣、更深沉的。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失守,交通中斷,二十一歲的顧正秋帶著顧劇團團員及家眷六十多口人有家歸不得,只得留在永樂戲院繼續演出;四年半之中無一日間斷,總計演了八十四齣戲。「一句蘇三驚四座」,顧正秋風靡了無數顧迷,也撫慰了無數遊子的鄉愁。連續四年半的定點演出,不但在中國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直到今日,時隔五十多年,也沒有一個藝人再創這種輝煌紀錄。如果上海沒有淪陷;那麼,「顧曲」今安在?那輝煌的永樂戲院紀錄,有誰來創造?


這就是顧正秋之為顧正秋的命運—她留在台灣,愛在台灣,家在台灣,把她一生的藝術精華都給了台灣!一九九七年十月出版回憶錄《休戀逝水》時,她意味深長的說道︰「我這一生最重要的戲碼,都在台北演過了!」一九九九年六月,《休戀逝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簡體字版,顧正秋才首次重返上海,笑稱自己「少小離家老太太回」;一來一返之間,五十一年已從身後消逝了!


如果不是父親早逝,她也許不會進入上海戲劇學校;那麼,「顧曲」今安在?


一九二九年十月五日,顧正秋出生於南京鄉下的農村,父親替她取名祚華,小名蘭寶。然而出生一年又十六天,她就失去了父親!


她的父親丁麒麟,高中畢業,在南京老家的村子教小學,家中還有一點薄田,家道小康。丁麒麟娶了家住上海的揚州女子吳鳳鳴,生養了二男三女,不幸排行老二老四的兩個兒子先後夭折。更大的不幸是,一九三○年十月二十一日,三十七歲的丁麒麟也病逝,家中只剩下年輕的寡母和三個幼女了!如果不是父親早逝,顧正秋也許不會隨母親搬回上海,不會進入上海戲劇學校;那麼,「顧曲」今安在?丁麒麟去世後,三十四歲的吳鳳鳴頓失依靠,只好聽母親勸告變賣了田產,帶著三個女兒利方、蘭英、祚華搬回上海,住在娘家附近,當時大女兒丁利方才十五歲。三年後丁利方結了婚,吳鳳鳴又奉母命帶者蘭英、祚華搬回娘家住。丁蘭英後來過繼給終生未婚的二舅,改名吳筱蘭;丁祚華拜了乾媽顧劍秋,改名顧小秋;進了上海戲劇學校又依正字輩改名顧正秋。不過顧劍秋也早逝,顧正秋後來的演出事業都由終生未婚的二阿姨吳鳳雲打理。


顧正秋的母親吳鳳鳴,也有三姐妹。顧正秋說,外婆的三個女兒,以三阿姨吳幼芬最漂亮,鵝蛋臉,小巧嘴,高鼻樑,五官勻稱;她母親吳鳳鳴眼睛大,體型高,臉有點方,比較像她外婆。二阿姨吳鳳雲則別具一格︰顴骨高,暴牙,留個像男人一樣向後梳的西裝頭,總穿一襲男人穿的長袍,言談舉止也頗有男人之風,外公去世後,外婆就讓二阿姨管理家中大小事。


顧正秋的外公那時已經過世。外婆喜歡熱鬧,六個兒女結沒結婚都住在家裡,三個舅舅吳昌、吳謙、吳紹庭和三姨父錢敏伯,都在做生意,白天家裡一屋子都是女人,聊天、打牌、唱戲,熱鬧得很。


「坤伶才子」吳繼蘭教了她第一句京劇唸白


顧正秋的二阿姨是個戲迷,認識不少角兒,還一度把家中一個房間租給麒麟童大弟子高百歲放戲箱;顧正秋叫他太太高大姨媽。後來高大姨媽又給二阿姨介紹了戲迷顧劍秋和名角吳繼蘭,她們也常來外婆家玩。


二阿姨、吳繼蘭、顧劍秋,三個單身女子在外婆家出出進進,一步步把顧正秋帶向戲劇的世界。吳繼蘭是「坤伶才子」,不止旦角戲唱得好,還兼擅書法和繪畫,平時喜歡穿西裝西褲,和二阿姨一樣留個西裝頭;吳繼蘭的忠實戲迷顧劍秋則裝扮入時,站在穿西裝的吳繼蘭身邊像個小鳥依人。有時吳繼蘭帶她的琴師來,外婆家就熱鬧得像個戲台。聽到咿呀的琴聲和吳繼蘭幽怨的唱腔,顧正秋常常坐在一旁看得入迷。二阿姨發現她愛戲,和吳繼蘭、顧劍秋出去看戲就常帶著她。看完戲回來,顧正秋還沉迷回味,暗自模仿舞台上的旦角︰伸著蘭花指,拿條手絹裝著甩水袖,或者扭扭腰擺個自以為很美的身段。有一次不巧被吳繼蘭看到了,驚喜的說︰「喲,蘭寶也要學戲呢,來,我教妳幾句好嗎?」於是吳繼蘭教了她第一句京劇唸白︰—《金玉奴》「青春正二八,生長在貧家,葉綠春已近。空負貌如花……然後是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四日,第一次參加京劇演唱


蘆溝橋事變後,對日抗戰全面爆發,政府積極籌募愛國公債,黃金大戲院經理孫蘭亭也發起「上海伶界聯合會國難後援會」,要在電台二十四小時接力義唱,上海大小角兒數百人都參加,越有名的角兒,聽眾點播的捐款就越多。吳繼蘭不但自己參加,也推薦顧正秋參加;孫蘭亭問說八歲的小女孩,能唱嗎?吳繼蘭說︰保證能唱!九月二十四日那天,吳繼蘭陪顧正秋到了電台,才發現她站著還沒麥克風高呢!孫蘭亭特別搬了凳子到播音室,讓她站在上面對著麥克風唱;吳繼蘭叫她唱《刺湯》裡的〈聽譙樓〉那段二簧倒板轉慢板︰「譙樓上打罷了初更盡,我心中只把那湯勤來恨,今夜晚殺賊子我要報仇雪恨……」


後來吳繼蘭對她說︰「小秋,妳出名了呀,好多人都說妳唱得好!」小小年紀哪懂「出名」的真意,但有人讚美「唱得好」,她還是很高興,心裡幻想著︰「那是不是表示有一天我也可以真的走上舞台呢?」


如果沒有上海戲劇學校;那麼,「顧曲」今安在?


一九三九年秋天,上海實業家許曉初創辦上海戲劇學校,還在「大中」小學就讀四年級的顧正秋,以第一名成績考進去;一九四五年秋天又以第一名畢業。考進時一百六十多人,中途有些同學吃不了苦離校,畢業時只剩五十多人了。如果沒有上海戲劇學校;那麼,「顧曲」今安在?

許曉初祖籍安徽,是當時上海最有名的大世界遊樂場創始人黃楚九的女婿,雖然事業繁忙卻熱愛戲劇,認為京劇是由「徽調」、「漢劇」、「楚劇」等蛻化而來,嚴格的說並不是北京的特產,但在北京有「富連成」等不少傳統科班,一九三○年焦菊隱與程硯秋還創辦了北平戲曲專科學校,先後造就了許多名角;上海是全國第一大都市,也該設立一個專業戲劇學校,訓練南方的戲劇人才。不過因為抗戰等種種因素,這個學校只招收一屆正字輩學生,顧正秋於是成了上海戲劇學校唯一的、永遠的第一名。雖然只招收一屆學生,許曉初卻是以完善的教育理念規劃上海戲劇學校的課程。他打破北京科班那些死背硬打的「坐科」模式,聘請陳承蔭當校長兼學科教務長,讓學生學戲之外還學國文和常識;聘請關鴻賓當術科教務長,負責規劃戲劇師資,請了十多位專門教師為學生啟蒙、說腔、練身段、排戲;如鄭傳鑑、朱傳茗、梁連柱、石小山、瑞德寶、吳富琴⋯⋯都是當時的名師。他還常請有成就的名伶為學生傳授拿手戲︰如「四小名旦」之首張君秋一九四三年冬到上海,即為顧正秋親授《漢明妃》;她的《春秋配》、《硃痕記》、《三娘教子》由黃桂秋細心傳授;《貴妃醉酒》學自朱琴心;《霸王別姬》則是一九四四年底劇校到天津演出時趁便向魏蓮芳學的。


「四大名旦」程硯秋與程派名劇《鎖麟囊》


一九四四年春天,「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到上海演出,吳富琴陪顧正秋到他的居處,讓她唱新學程派名戲《鎖麟囊》裡的〈春秋亭〉,請他多加指點。程硯秋聽完竟驚喜的對吳富琴說︰「這孩子,扮相俊,嗓子好,是塊旦角材料,要好好打磨她成材!」四十年之後,八十歲的吳富琴在北京接受香港媒體訪問,說起程硯秋的唱腔,有如下之形容︰「程腔忽而高如鶴唳,哀厲淒絕。忽而細如遊絲,幽怨嗚咽。忽而懸崖急喘,忽而徐折繞迴,學他的行腔既難,像他那樣頓挫合拍,講究四聲更不易。」回想起教學生涯,吳富琴記憶猶深的就是顧正秋︰「過去我是專教程派戲的,演員、票友都有,但是在我所教過的徒弟中,使我最滿意的是顧正秋。我教過她《碧玉簪》、《鎖麟囊》、《玉獅墜》等不少程派戲。她天賦好,絕頂聰明,一點就透,台上也活,而且很會做戲」。吳富琴提到的三齣戲,都是顧正秋戲劇生涯裡廣受戲迷喜愛的程派名劇。尤其是《鎖麟囊》,後來她在永樂戲院時期自做老闆,每逢要發薪水常貼演這齣戲應急;一九五三年退休結婚後,國家重大節慶邀她義演這齣戲,往往一票難求,二十多年前就曾出現一張黃牛票高達五千元的記錄!


拜師梅蘭芳 ,「 是一種終身的修行」


不過對顧正秋藝術涵養影響最大的戲劇前輩,當屬「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梅蘭芳出身戲劇世家,祖父梅巧玲、父親梅竹芬都是著名京劇演員;伯父梅雨田則是名琴師。梅蘭芳四歲喪父,由梅雨田撫養長大︰六歲開始學戲,十一歲出台串演崑曲《長生殿》,二十四歲被推選為「劇界大王」。他不但天賦好,造詣深,品德高,愛國之心更廣受讚揚,堅持不為敵偽唱戲。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後,梅蘭芳即由北京遷居上海;十一月上海也淪陷,只好遷居香港。一九四一年底珍珠港事變爆發,日軍入侵香港,他決定回到上海共赴國難,但仍蓄鬚明志,繼續息唱。


一九四四年中,上海戲劇學校在中國戲院公演全本《金山寺》,顧正秋飾白素貞,張正芳飾小青。許曉初希望顧正秋拜梅為師,特別請他去看戲。梅蘭芳貴為「伶王」,但一向謙虛溫雅,不吝提攜後輩;程硯秋、魏蓮芳、李世芳、王熙春、言慧珠等名旦,都曾拜他為師。


公演之後第三天,顧正秋就由校長陳承蔭與啟蒙師關鴻賓陪同,到馬斯南路的「梅華詩屋」拜謝梅蘭芳;那年梅五十一歲,顧正秋十四歲。梅親切的問著︰妳幾歲啦?覺得學戲苦不苦哇?已經學會哪幾齣戲啦?顧正秋恭謹的回答後,梅蘭芳含笑誇道︰「很難得啦,小小年紀,在台上不慌不忙,很有個角兒的氣度,以後多用功,好好的利用妳這條好嗓子,一定唱得出來的。」


過了一個多月,上海戲劇學校送了一桌燕翅席到梅府,顧正秋備了四塊衣料,正式拜梅蘭芳為師。梅師母福芝芳還對她說︰「以後就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啦,把葆玥當自己的妹妹啦,要常來呀!」出入梅府,顧正秋眼界大開,認識的戲劇界人士也更多了。梨園行之中,拜師並不一定由名師逐字逐句的傳授功夫,而是要經常隨侍在側,接受薰陶和指導。遇到有些唱腔、身段的疑點,隨時可去請益;名家的一時指點,往往比自己琢磨多時還奏效呢。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戰勝利,梅蘭芳終於復出舞台,顧正秋才有機會從裝扮、唱腔、嘴型、身段、做表,見識「伶王」的藝術魅力,獲益更多。尤其在後台見識到梅先生待人謙讓有禮、排練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內心非常感動,始終念念不忘,也深深影響了她日後的為人和專業精神。她在回憶錄《休戀逝水》中即說︰由此我更深刻地體悟到,「拜師」不止是一種儀式和藝術學習,更是一種終身的修行。


十八歲自組顧劇團,開始走埠公演


上海戲劇學校六年,顧正秋常聽先生們教戲之餘慨談梨園瑣事,例如說某某、某某,本來很紅,後來卻因為如此,這般⋯⋯沒戲唱了!又說北平戲曲專科學校很多學生在校時都是角兒,一離開學校,如果自己沒有好好把握就完了︰有的愛賭,有的沉迷酒色,有的吸大煙,藝事退步,嗓子也壞了!先生們話中有話,顧正秋聽出弦外之音,當時就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潔身自愛,好好唱,自己組個劇團磨練意志,才能更上層樓,不辜負老師的教誨。


一九四五年底,顧正秋已與言慧珠、李玉茹、李薔華等名角同過台,後起之秀聲譽鵲起,南京的中央大舞台邀她去演出。這是她初次獨當一面受邀,意義重大,二阿姨去請關鴻賓來商量。那時劇校同學出校門不久,演出機會不多,關鴻賓認為長久之計是趁機結合起來組個團,擴大號召力;這和顧正秋的想法恰恰不謀而合。


一九四六年春天,「顧劇團」在南京推出第一檔演出,關鴻賓任戲劇總管,成員包括老生周正榮、花旦張正芬、花臉孫正陽、小生黃正勤⋯⋯加上文武場,總共十多人。小小班底在中央大舞台唱了兩個月,賣座不弱;尤其梅派的《生死恨》、《鳳還巢》;程派的《碧玉簪》、《玉獅墬》更受歡迎,大夥兒對這個新劇團更有信心了。


回到上海不久,南京的明星戲院又來邀她夏天去演出;中央大舞台已知道顧正秋的魅力,特去約了李玉茹和她打對台。李玉茹出身北平戲曲專科學校,以荀派戲見長;與侯玉蘭、白玉薇、李玉芝,並稱該校的「四塊玉」。(李玉茹後來嫁給戲劇大師曹禺,侯玉蘭嫁給知名老生李少春;其子即李寶春,白玉薇來台後則在國立藝專教授京劇,較少演出。)


故鄉奇緣—生命的重要轉折點,都在南京


從南京開始,顧正秋戲約不斷,檔期一檔接著一檔。結束明星演出回到上海,麒麟童邀她和知名老生李宗義在黃金戲院掛雙頭牌,對唱了《紅鬃烈馬》、《新玉堂春》、《漢明妃》等近十齣梅派戲;一個月期間還商請崑曲大師俞振飛和她合唱了一場《販馬記》。接著又與四大鬚生之一譚富英在皇后戲院同台一個半月,對唱了《四郎探母》、《武家坡》、《大登殿》、《御碑亭》、《桑園會》⋯⋯同台的還有名小生姜妙香;他是譚富英的岳父。然後,顧劇團先到蚌埠一個月,接著到徐州兩個月,又到青島半年。一九四八年四月再到南京,在介壽堂演出半年;準備年底到台灣。


顧正秋一歲多就離開故鄉南京,但故鄉與她一直有著特殊的、關鍵性的情緣。一九四三年秋天,上海劇校第一次出外演出,在南京新中央大舞台;一九四六年春天,顧劇團第一檔演出,在南京中央大舞台;一九四八年春天,離開大陸之前的最後一檔演出,以及決定接受永樂戲院經理劉正明之邀來台,以及度過二十歲生日,都是在南京的介壽堂。


異鄉情緣—為台灣京劇開枝散葉立基石


顧劇團到台北演出,簽的合約是兩個月。但賣座好,劉正明要求續約兩個月。然而實在太受歡迎,又續約了兩個月;只剩一個月期滿,卻傳來上海失守的消息!離家半年,一個個早已歸心似箭,卻突然插翅難飛,有家歸不得了!


顧劇團到台灣,戲劇總管還是顧正秋的恩師關鴻賓,老生胡少安、李金棠、周正榮,花旦張正芬(庾澄慶之母),二旦于玉蘭,小生儲金鵬,花臉高德松、于金驊;文場有胡琴王克圖、二胡吳三泉、月琴張永和;武場有鼓王侯佑宗、大鑼周金麟,以及後來加入的老生周麟琨、李桐春、李環春、李鳳翔;小生劉玉麟、景正飛、名丑吳劍虹等人。


小人物不敵大環境,既然回不了家,顧正秋只得帶著大夥在永樂戲院一齣又一齣的唱下去。一九五三年七月,空軍已先成立大鵬劇團;海軍、陸軍、聯勤也相繼成立了海光、陸光、大宛、飛駝等劇團,積極招聘、培訓京劇人才,並有公家福利。二十五歲的顧正秋,那時正準備與台灣省財政廳長任顯群結婚,她帶來的這批台灣第一代京劇專才,正可為各軍中劇團奉獻長才。當時決定結束顧劇團,退休、結婚,顧正秋圓了愛情的夢,好友們也能生計無憂,繼續演出、教學,為台灣京劇開枝散葉,立下基石;如今回首去看,那個轉捩點確是兩全其美,了無遺憾!顧劇團六七十人,在台灣培育的京劇人才早已一代又一代;五十多年前的異鄉,如今已是他們的新故鄉了。唯一讓顧正秋遺憾的是,她的老搭檔胡少安、周正榮,去年已先後辭世了!


把「永樂戲院」唱成了台灣戲劇史上的經典名詞


在台灣戲劇史上,「永樂戲院」已經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經典名詞;而這個經典,是顧正秋締造的。永樂戲院興建時的正名是「永樂座」,位於台北市當時的商業重心大稻埕迪化街,一九二三年五月六日開幕。當時日本人已在西門町興建了「榮座」,專演日劇給日本人看。出生於一八七二年的大稻埕大茶商陳天來,經營錦記茶行有成,乃著眼於台灣戲劇與台灣文化的傳續,先後興建了永樂座、第一劇場、蓬萊閣酒樓,在台灣文化界引領風騷。尤其是永樂座,除了專演台灣電影與話劇,由林獻堂、蔣渭水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也常在那裡開大會;一九四三年九月三日,林摶秋導演、呂泉生作曲的張文環名劇《閹雞》,在永樂座上演一天,次日即遭禁,更曾名噪一時。

陳天來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七日即以六十八歲之齡去世,永樂座由他的長子陳清汾繼承。陳清汾出生於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一日,與楊三郎、藍蔭鼎、李石樵等同為台灣第一代西畫名家。因為家境富裕,陳清汾十二歲即入日本關西美術學院,三年後又到巴黎留學,是台灣第一個旅歐畫家。

一九四八年底顧劇團到台北時,陳清汾三十五歲,擔任光復後台灣區茶輸出同業公會第一屆理事長,因為忙於茶葉出口與繪畫等事業,永樂座租給劉正明經營管理,但他晚上常與太太去看顧正秋唱戲。次年上海失守後不久,劉正明因個人事業規劃,不再承租永樂戲院。當時團員及家眷六十多人都住在戲院,顧正秋與戲劇總管關鴻賓只好去見陳清汾,說明顧劇團困境。經過許丙(許博允祖父)及林家花園後人林宗賢等人居中協調,終於達成雙方三七拆帳的合作協議,得以留在永樂戲院繼續演唱。一直唱到一九五三年七月,顧正秋退休,結婚。


就是那一千多個艱難的日子,二十歲的顧正秋,把二十五歲的、硬木椅子多已破損的「永樂座」,一日日唱成了戲迷口中的「永樂戲院」;把三十歲的、常常滿座的永樂戲院,唱成了絕響!


如今,五十年過去了,「一代青衣祭酒」顧正秋聲名更盛;而「永樂戲院」雖已拆除,卻成了台灣戲劇史上不可磨滅的經典名詞!


 

作者小檔案

季季,本名李瑞月,一九四五年生,台灣雲林人。
曾任《聯合報》副刊組編輯,《中國時報》
副刊組主任兼「人間」副刊主編;現任《中國時報》主筆,
負責文化新聞分核稿。出版《屬於十七歲的》、
《異鄉之死》、《夜歌》等小說、散文十餘冊,
及傳記《我的姐姐張愛玲》、《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
目前正在撰寫舞蹈家蔡瑞月傳記。

記事
1929 十月五日(農曆九月三日)生於祖籍南京:父丁麒麟,母吳鳳鳴,本名祚華,小名蘭寶。大姊丁利方,小名紅寶,二姊丁蘭英(後過繼給二舅,改姓名為吳筱蘭)。
1930 農曆九月十九日,父病故,得年三十七歲(一八九三年農曆四月二十日生)。
1933 隨母親及姊姊移居上海虹口。
1934 拜顧劍秋為乾媽。向吳繼蘭學唱《金玉奴》及《審頭刺湯》。
1935 進入私立「大中」小學就讀。
1937 參加上海賑災廣播點唱。
1939 十一月 八日上海戲劇學校成立。六、七百人報考,錄取一百六十餘人。以「顧小秋」之名報考,名列榜首。入校後改名「顧正秋」。
1941 參加上海民華公司影片《古中國之歌》演出。費穆導演,關鴻賓助導,顧正秋飾王寶釧,關正明飾薛平貴。
1942 秋,上海戲劇學校赴南京、蚌埠、天津公演。
1944 秋,拜梅蘭芳為師。
1945 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
1946 自組顧正秋劇團,赴南京、蚌埠、徐州等地公演。
1947 秋,顧劇團首次赴青島公演。
1948 年初,顧劇團二度赴青島公演。十一月顧劇團赴台,十二月在台北市迪化街永樂戲院公演,連續四年多。
1950 五月四日中國文藝協會成立,被推選為理事。農曆八月十日,母故,得年五十三歲(一八九七年農曆九月初六生)。
1953 七月結束顧劇團,告別職業演出生涯。十月十日與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結婚,由前台灣省主席吳國楨之父吳經明證婚。
1954 八月四日長子任和鈞出生。
1955 四月三日偕任顯群赴台北新生社參加張正芬與庾家麟結婚典禮。四月十一日任顯群因「知情不報」被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拘捕入獄。
1958 元月,任顯群假釋出獄。十月七日次子任志明出生。
1959 十月八日么女任祥出生。
1960 任顯群開墾金山農場,移居台北縣金山鄉秀山峰。
1963 受聘為中國文化學院國劇系顧問。十月三十一日於陽明山參加慶祝總統華誕晚會,義演《鎖麟囊》。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為中國文化學院籌募研究基金,義演《白蛇傳》、《玉堂春》、《四郎探母》。
1965 十月三十一日,於台北市三軍托兒所為台灣省劇藝協會慶祝總統八秩華誕義演《鎖麟囊》。
1966 《顧正秋舞台回顧》於《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連載(劉枋執筆)。 九月十日,《徵信新聞報》出版《顧正秋舞台回顧》。
1970 八月,為國劇學會籌募基金,義演全本《玉堂春》。
1972 五月,慶祝第五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於台北市國父紀念館義演《鎖麟囊》。
1975 八月二十八日凌晨,任顯群病逝於台北市中心診所,享壽六十四歲。(民國元年農曆九月十二日〔西元1912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
1978 五月,慶祝第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義演《四郎探母》、《鎖麟囊》。六月,《顧正秋舞台回顧》由時報出版公司發行新二版。十二月,在台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為國劇學會義演《大登殿》。
1980 四月,參加教育部首屆「文藝季」國劇聯演,義演〈祭塔〉、〈坐宮〉。
1984 五月,慶祝第七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演出《鎖麟囊》。六月,國軍國劇隊自強團結聯合義演,演出《鎖麟囊》、《鳳還巢》。六月十六日黃埔建軍六十周年,在高雄義演《鳳還巢》。
1986 十月三十一日,慶祝蔣中正總統百歲冥誕,於台北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義演《漢明妃》、《四郎探母》。
1987 二月,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三月,慶祝蔣夫人華誕,義演《鎖麟囊》。十月,慶祝國家戲劇院開幕,義演《新文姬歸漢》。
1988 八月,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義演《四郎探母》。
1989 元月起,為中華電視公司錄影演出《漢明妃》、《玉堂春》、《硃痕記》、《鎖麟囊》、《白蛇傳》、《文姬歸漢》、《四郎探母》、《韓玉娘》、《王寶釧與薛平貴》(大登殿)、《汾河灣》、《寶蓮燈》、《青霜劍》等十二齣戲。十二月,與張君秋同獲美華藝術協會「終身藝術成就獎」。
1990 元月,赴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領獎,重逢恩師張君秋。三月,中華電視公司「顧正秋劇藝精選」中的《漢明妃》獲新聞局「傳統戲曲」金鐘獎。五月,慶祝李登輝總統、李元簇副總統就職典禮,於國家戲劇院公演《龍鳳呈祥》。
1992 元月,為婦聯會籌募「梨園退休失依老人安養基金」,義演全本《四郎探母》。
1993 三月二十日,總統府音樂會,應邀於介壽館義演《鎖麟囊》中〈春秋亭〉一折。
1994 二月,為基督教女青年會義演《大登殿》。十二月,為婦聯會「傳薪遞火,宣揚國劇」,在國家戲劇院與孫正陽等公演《漢明妃》、《鳳還巢》。
1995 元月,應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之邀,錄製〈起解〉、《王昭君》、《賀后罵殿》、〈坐宮〉、〈祭塔〉及《鎖麟囊》等六片CD。
1996 五月二十三日,慶祝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三十周年慶暨「新舞台」劇場開幕,義演〈坐宮〉。
1997 元月,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出版《顧唱──顧正秋曲藝精華》CD及紀念文集。十月,《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季季執筆)。
1999 六月,《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簡體字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2001 九月二十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頒贈名譽藝術博士學位。
2002 十二月六日,國立政治大學頒贈名譽教授,並由廣電系、資科系合建「顧正秋藝術網站」(http://koo.theatre.nccu.edu.tw)。
2003 七月七日,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七屆國家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