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未來行動
第一期獎助
計畫
回第一期獎助計畫列表

Between(之間)

徐氏工作室

計畫成員
徐瑞憲:機械動力藝術家,計畫主持人,提出作品構想與執行製作,與聲音團隊發展聲音構想,並融合於作品中呈現。
C-Lab:整體聲響音場規劃及展覽規劃。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進行古典音樂演奏。
林格維:具有古典、爵士、電子樂背景的編曲作曲家,進行聲音後製編輯。
賴韋佑:黑米創意工作室總監、劇場工作者,專精於音響設計、工程執行。
丁啟祐:台灣藝術大學聲響實驗中心專案經理,進行聲音設計、音響多聲道系統設計。
孫紹庭:古典音樂錄音製作人,專精於錄音產業之聲學與美學研究,曾任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之錄音工程師。
林昭宇:AI系統程式控制設計執行。
藝術家/ 團隊簡介

徐氏工作室為徐瑞憲以機械動力媒材為創作主軸的藝術場域,1995年於法國接觸新媒材領域後,便長期專注於機械動力語彙的藝術表現,藉由精準的機械運動原理及其抽象語言,傳達對記憶、自然生態、社會以至世界議題的思索。除參與創作多項大型公共藝術計畫外,並常受邀於世界各地展出,包括台灣的美術館、紐約、多倫多、溫哥華、倫敦、柏林,雪梨、伯斯、以及香港、中國等等。

徐氏工作室除了以機械媒材為創作主軸外,並致力於發展與國內外各類媒材領域的藝術家或專業團隊合作,包括聲音、氣味、科技、互動、多媒體及傳統媒材等等融合的創新實驗。 

計畫簡介

 

“日常生活與藝術、希望與戰爭或你與我之間有什麼關係?”

本計畫藉由探討並發展機械動力、聲音及多媒體等跨域創新結合的各種可能,來表達對社會環境及世界變化的觀照。透過藝術家徐瑞憲長年累積的機械媒材創作能量與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聲響實驗室、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電子音樂編曲作曲家林格維、古典音樂錄音師孫紹庭、音響設計工程師賴韋佑、丁啟祐等音樂、聲音、多媒體領域合作,營造一個藝術場域,並藉觀者的參與使作品更加生動完整。

本計畫將發展兩件系列作品。Between I 以極具張力的 「垃圾桶與古典音樂」兩種反差極大的元素為主軸,將予人精神慰藉的古典音樂置入收納穢物的垃圾桶裡,打破兩者之間的刻版印象,以垃圾桶作為視覺主體,除了予人一種意外與特殊感外,並蘊含著社會與環境意識。觀者踩垃圾桶踏板就像是音樂家腳踏鋼琴踏板,音樂隨之啟動,旋律節奏將隨著觀者的互動而產生變化,雖打破原本古典音樂的嚴謹結構性與熟悉感,卻仍保有美好的音樂本質與意外性。

Between II 從「垃圾桶裡與古典音樂」延伸至「嬰兒車與世界音訊」,是延伸對世界議題的關照省思。此計畫以日常可見的嬰兒車作為視覺主軸,象徵著對住所、家庭、保護和照顧的普遍需求。俄軍入侵烏克蘭,難民逃離的過程中,大量的嬰兒車在移動,在快、慢、沉重的行進中,呈顯出流離中母親的憂愁絕望,但又同時乘載著尚不知世事的幼兒希望。此計畫的音訊將由來自各地受不同文化影響的多種樂器或聲音組合,特別是被迫離家的難民音樂家。不同的樂器以自有的特色風格,各自詮釋旋律並相互兼容,透過觀者推動嬰兒車啟動聲音旋律。藉由嬰兒車的呈現,省思戰爭下的生命意涵,在此,嬰兒車不只"傳遞"希望之音,更是對一點點光明希望的努力。

這些平凡的日常物件,透過機械動力與聲響、音樂、多媒體互動的結合,重新被賦予功能與意義,在元素、藝術語彙與意涵上都將帶給觀者一種新奇且深刻的感官經驗,期許在亂世中承載一點點安定的力量與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