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計畫預計與清華大學人類學系的考古學家合作,實際參與他們正在進行的台灣周邊海域水下考古研究計畫,其中三處水下考古地點是這次跨領域創作的核心,包括1867年的美國商船羅妹號、1895年參與甲午戰爭的廣丙艦,以及1942年的日本運輸船山藤丸。
三個場景分別對應三個時代的三場戰爭,1867年清末台灣原住民與美國及日本外來政權的衝突、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1942年二次世界大戰。這三個考古場景的文物與歷史研究,將是這個跨領域創作主要的文本,從水下考古場景延伸至三個不同時空敘事。

在水下考古場景上方的海面上,將設置一艘船作為表演舞台,表演者轉化水下考古的文本以及相關海底元素,成為一場音樂演出。聲響的創作結合「考古聲學」領域,從水下考古的核心技術「聲納」來展開,這就是典型的以聲音感測空間的方式,同時也是最直接與考古結合的技術。另外一部分為來自音樂考古學,將結合與這個水下考古場景有關的音樂歷史元素,融入當代的聲響創作。
整個場景將透過電影式的拍攝,以及遊戲引擎的製作方式,製作成VR虛擬實境的場景,觀眾可選擇不同的虛擬分身角色參與這場表演。本計畫所採用的VR虛擬實境技術,最獨特的地方在於觀眾彼此之間是可互動、共演,並即時的一起參與一場虛擬跨領域展演。這個技術保留了原先在美術館與表演廳的社交特性,同時又透過觀眾的虛擬分身角色,直接成為整場演出的元素。
本計畫VR技術研究的核心,即透過將現有VR社交平台的技術延伸,轉而用在虛擬實境表演當中,讓表演者與觀眾能夠有更多不同方式互動,共同參與表演本身。這一密切的線下與線上整合方案,也是本計畫試圖提出的後疫情時代新型態展演機制,這個技術模組在本計畫執行完畢之後,還能夠持續有不同的應用方式,可不斷地改變腳本與場景,以及觀眾互動內容,作為未來幾年重要的展演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