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弘智,1969年生於台北市,1992年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學士,1997年美國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碩士。
彭弘智,1969年生於台北市,1992年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學士,1997年美國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碩士。
1969年生於台北市,1992年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學士,1997年美國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碩士。他的跨領域社會參與性的作品探索了全球文化衝突、靈性、政治宗教極端主義。他創作錄像、表演、雕塑、裝置等作品,並繼續作畫,他當作是一種道家冥想的練習。他的作品的主要內容是宗教文本及其解釋——以及曲解。他對社會結構、制度、第二自我、神的化身都特別感興趣。
他曾經參加伊斯坦堡、台北、光州、釜山、福岡等重要雙年展及三年展,個展和聯展於中國、歐洲、美國、以色列及亞洲。彭弘智並且是第五屆台新藝術獎得主。作品獲台灣及國際重要美術館及機構收藏。
計畫緣起於我在約20年前買的一間基隆市區房子,房子裡還保留著70年代隔間和吊燈,一個人的照片用報紙平整的包起來,下巴的部分被人掀開——沒想到屋主居然沒有將父親的遺照帶走,還有一台氧氣機。好像鋪陳著一個故事的這個場景,開啟了作品《正義路安魂曲》。不用考察調研的方式鋪成,而尋求用與另一個世界獨特的溝通方式,建構這個故事場景。
2022年,為了送走這個屋子的靈魂,我與江之翠劇場合作這個作品的第一部曲——「觀音腳下」,圍著這間屋子的五個場景做南管的現場表演與拍攝。在拍攝的同時也是表演的部分,一個異質空間及人物的介入,當時候的表演就是怪異的肢體和靜態優雅南管表演的衝突和和諧的共置。
同時,也發展了第二部曲——「港都夜雨」,請靈乩詢問這位照片上的先生想聽什麼歌,用房子拆下的隔間製作的一艘船,投影這首為他點的〈港都夜雨〉,由基隆當地民眾卡拉OK紀實。展覽中期,我們將這艘船燒掉,送走他,留下燒船的錄像紀錄。
延續作品《正義路安魂曲》的創作經驗,我對和劇場及靈媒的跨界合作產生極大的興趣。在本次計畫中,我試圖延續發展,將觀念藝術的創作方式運用在表演中。
劇場界有許多已逝或英年早逝的英才,例如:田啟元(1964-1996)、陳明才(1961-2003)、周逸昌(1948-2016)等。他們對台灣的劇場界都有深遠的影響,都是開拓者的角色,可惜好像有很多應該接下來要完成的作品或事業沒有辦法完成就離開了。我非常渴望知道這些英年早逝的英才是否有所遺憾,是不是有未完成的作品想要人幫忙繼續完成?所以我想是不是經由靈媒或觀落陰的方式,可不可以把他們找出來,問他們有沒有要完成的劇本或故事,讓我們還在現世的後輩可以幫忙完成。
本次計畫目標實現以下内容:前期進行文獻檔案研究、請靈媒做陰間訪談,爾後我將把通過靈媒得到的陰間訪談加以整理,邀請身體氣象館的姚立群擔任表演藝術顧問、改編劇本,與以上三位先賢相關的表演藝術團體合作,在牯嶺街小劇場拍攝。由此構成我的電影式影像創作内容,最終以三屏投影錄像結合文獻檔案、裝置、繪畫作品,在藝廊、影展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