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未來行動
第二期獎助
計畫
回第二期獎助計畫列表

《尋》劇計畫

新勝景掌中劇團

計畫成員
朱勝珏 團主
朱祥溥 副團主
藝術家/ 團隊簡介

新勝景掌中劇團於1996年創立,創立人朱清貴逝後傳承給兒子們,大兒子朱勝珏接任團主,小兒子朱祥溥接任副團主。於2018年開始致力布袋戲創新轉型,以「秉持實驗精神,發揚傳統文化」為核心製作,同年以首創台灣光雕投影「隨光搖滾吧野台布袋戲」,重新演繹經典金光戲《南俠一生傳》劇目,轟動當年「白晝之夜」後,也獲邀至「文博會」、「台灣燈會」等演出並赴美加巡演。運用光雕變化場景氛圍並配合戲偶發動絕招,導入中英字幕,將傳統野台戲表演提升至國際層次,除跳脫原有布袋戲框架,並透過科技搭起當代觀眾與傳統藝術之間的橋樑。

計畫簡介

一個劇團的延續,什麼最為關鍵?「戲劇」、「演員」、「觀眾」。

以「劇」為計畫核心,「系統性地完成劇本開發,循序漸進找到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劇作。」並建立支撐核心的三隻腳「人才資源、市場策略、經營韌性」作為計畫循環運行的能量,完成「有戲可演、有人演戲、有人看戲、長期營運」的初期目標,為新勝景掌中劇團改善體質,立下未來三至五年的成長基礎。

Stage.1 文本發展階段

開發文本∕故事:與潛在觀眾互動後開發文本及故事,重新探索認識當代市場喜好,並發展15部短篇故事劇目,探討多元題材,累積布袋戲劇本庫,以更貼近當代人喜好,重新引起觀看意願。

共鳴揀選:釋出角色與劇情簡介,以人格測驗做市場行銷與回饋,引領觀眾找到自己與《尋》系列故事中共鳴之題材,藉此分析出市場青睞之故事。並邀專業人士共同揀選十部劇本,發展每齣約15分鐘之完整短劇。以專業分析為基底,更加入實質數據驗證劇目發展的過程。

Stage.2 籌備製作階段

動畫內容製作:全新製作可供線上串流影視、線下現場表演、沉浸式表演空間共用之素材,以多元化演出模式傳播至觀眾,倘若再遇如疫情狀況,可提供劇團營運解套選項並維持經營韌性。

Stage.3 表演與練兵階段

練兵:透過短劇排演與實戰表演模式訓練學徒,解決劇團人力短缺困境,提供未來表演的即戰力。

短劇公演:分為上下兩次舉辦,共有《尋》系列十齣發表於第一次公演,一步步建立顧客關係、收集觀眾回饋,加以資料分析。而後依據此調整,精選出最具有共鳴之五至七部短劇,再次進行公演,精準投入行銷及表演資源,吸引目標族群。

Stage.4 擴大效益階段

以調整後的劇本,重塑成「旗艦劇」形式,推出一部至少60分鐘的劇作,放大IP效益,並舉行盛大公演驗收投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