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
音樂家
陳中申
Chung-Sheng CHEN
得獎理由
音樂家陳中申先生精擅傳統吹管樂器之演奏技藝,於笛簫樂器屢有創新技法,對當代音樂創作語彙之拓展有實質貢獻。作品質量俱豐,傳統、本土與現代元素相互融合與創新,獨具一格,於演奏、作曲、指揮、教學皆有卓越貢獻,影響力擴及臺灣社會各個層面。
得主介紹

陳中申,1956年生於雲林,自小學習竹笛,曾拜師陳澄雄習西洋長笛,隨賴德和、馬水龍、盧炎學理論作曲,隨徐頌仁及黃曉同習指揮。自台中師範畢業後,曾短暫於小學執教,後於1979年考入草創時期的台北市立國樂團,擔任簫笛演奏,後續並接任推廣組主任、指揮(長達十二年)等職。1989年創台北絲竹室內樂團,致力於該演出形式的推展。2004年起受聘於南藝大國樂系,至2011年退休,迄今仍持續投入演奏、創作、指揮、教學等工作。其作曲常帶童趣,融納本土元素,並企圖拓張演奏技巧,更曾研發「陳氏半音笛」擴充樂器性能。已出版個人笛簫專輯十餘張,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台灣十大傑出青年、中興文藝獎音樂獎、金鼎獎、金曲獎等。 

得主感言

笛子在茫茫宇宙中的臺灣鄉下找到了我,讓我登上了音樂舞台。在舞台上,我吹笛、弄簫,我指揮、創作,我教學、寫教材、出版、玩兒童音樂,也改良笛簫,忙得不可開交。但興趣也是志業,很快樂、很享受,心很篤定,這一生的追求,就是要讓音樂這樣多面向地繼續演下去吧!雖然悄然已進到最後一個樂章了,但只要赤子之心不滅,追求創意及卓越的腳步,是永遠也不會止息的。


感謝國小帶我入門的張姐姐,懷念臺中師專蓬勃社團成為我音樂的啟程站;賴德和老師讓我初學音樂就有自信地走著民族音樂演奏及創作的路;陳澄雄老師教會我音樂的本質,讓我吸收西樂的養分;馬水龍老師告訴我音樂雖然沒有國界,但還是會有國籍,創作要接地氣才能生根,更為我寫了名聞國際的〈梆笛協奏曲〉;徐頌仁老師及黃曉同老師示範給我指揮的真諦,要讓音樂的織度呈顯在雙手及肢體上;王正平團長及臺北市立國樂團同仁容忍我從青澀慢慢成熟,讓我學會全方位地看待音樂;國樂界前輩們對我的疼惜及提攜;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提供優良的教學環境,為我的笛簫教學理論奠定基礎。最重要的是老婆蕭春梅,從十八歲就一直陪伴我,經歷演奏瓶頸的突破、創作的煎熬、人事的紛擾,為我建造溫暖的家庭,做為我向前衝鋒的堅強後盾,如今我們都當阿公阿嬤了,親愛的,讓我們繼續牽手走完人生的終章吧!


小時候大自然田野的自由奔跑及廟前樹下「上尺工」的音聲薰陶,為我奠定了成形於無形的鄉土基礎,滿口本土的音調,合該為臺灣土地發聲,唸歌詩、奏弦管,五六上尺工地吟唱起來!


國家,是咱的土地、咱的母親。


文藝,是咱的生活、咱的感情。


獎,是鼓勵,是予阮勇氣,


是叫阮愛繼續落去,繼續拍拚的代誌。
 

藝術家素描
文|簡巧珍

獎講陳中申


身為笛、簫演奏家,陳中申已出版個人笛簫專輯十餘種。一九七九年即獲台視五燈獎五度五關及全國第一名;一九八五年《笛篇》獲金鼎獎唱片類最佳演奏獎;二○一二年《秀才騎馬弄弄來》獲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二○一九年,再以《孤影—笛子現代作品專輯》入圍最佳演奏獎。正如一九九七年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的樂評,「超群的技巧使他在歐洲亦能證明他竹笛大師的地位」。


身為作曲家,一九七六年笛子曲〈搏浪》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樂類第一名;二○一○年笛子作品專輯《抒懷》入圍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其作曲的台語兒歌《紅田嬰》CD獲一九九九年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及最佳演唱;兒童合唱曲〈春天在哪兒呀〉入圍二○○六年金曲獎最佳作曲;其作曲的國語兒歌《小球聽國樂》CD獲二○○八年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作品〈扮仙〉獲二○一七年最佳作曲獎;所編劇、作曲的音樂劇《雞同鴨講》被選入臺灣及香港國小音樂課本的欣賞樂曲。


除此之外,也曾為明華園、河洛、薪傳等歌仔戲團,以及紙風車劇團、台北民族舞團、多面向舞團創作。


身為指揮,一九九二至二○○四年擔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演出數百場及錄製唱片八張;二○○三年起連續三年獲邀擔任文建會民族音樂創作獎決賽音樂會指揮;錄製二○○三年得獎作品《絲竹傳奇》CD(與李英共同指揮),獲二○○五年金曲獎「最佳演奏人獎」;也客席指揮過國內外專業國樂團,包括中廣、高市國、桃市國、臺灣國樂團、中國北京中央、上海、天津、黑龍江、安徽,還有香港中樂團、新加坡華樂團等。


因音樂上的成就,榮獲一九九二年十大傑出青年、一九九八年中興文藝獎音樂獎。


從上述璀璨奪目的成績,陳中申獲頒國家文藝獎真是實至名歸。我們也看到了他在各種音樂才華上彼此黏稠交融的豐富性。在演奏家與作曲家逐漸分離的年代,可以如此多方發展而游刃有餘者已不多見,陳中申的成就一方面令人驚豔,而另一方面卻又讓人覺得再自然不過。因為在與生俱來的才華與悟性之外,更是他以積極向上、努力學習的精神,一步一腳印所開拓出來的榮景。


陳中申的音樂之路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雲林林內,成長於彰化秀水。小學即常被音樂老師指定做示範演唱。由於身處鄉間,在新舊交替的年代,他接觸了各類地方音樂,如皮影戲、歌仔戲、布袋戲、南管,還有現代的新劇(話劇)配樂、流行歌、歌舞團音樂,而隨著母親參加進香團一路所聽到的則是熱鬧喧囂的北管。沒想到這些原來只是生活中美好的記憶,日後竟成為音樂創作時音源之所在。


陳中申的音樂之路要從一支笛子談起。一九六六小學五年級時,因為家裡沒有書桌而經常到同學張泗川家做功課,張姐姐是彰化女中鼓笛隊的笛子手(當時還不流行直笛),經常在家練習。悅耳的笛聲引發陳中申的好奇與喜好,在過年時以五元買了第一把笛子,開始以吹笛自娛,凡學校教的歌曲、流行歌、民謠小調,都能拿來吹,一直到國中畢業,自得其樂地吹了五年。


一九七一年考上臺中師專,多采多姿的音樂社團,成為他音樂人生的起站。專二時吹奏自己的處女作〈山滔〉參加全國音樂比賽,獲得吹管組第二名,演奏與作曲的雙才華初次冒出苗頭。該曲當場獲得評審劉俊鳴青睞,將之擴編為樂團協奏,改名〈騰飛曲〉而廣泛流行。專四(大一)開始正式拜師,從時任省立指揮的陳澄雄學西洋長笛,從賴德和學音樂理論,並將學校弦樂社及管樂社菁英集合,創辦了管弦樂團,被選為指揮。為了擴展視野,也參加校外的臺中青年管弦樂團及中興國樂團,受指揮楊秉忠賞識,在錄製樂團專輯中,獨奏自己的笛子曲〈卜卦調變奏曲〉,該唱片獲得隔年的金鼎獎唱片類最佳專輯獎。

 

陳中申於師專時期在管絃樂團吹奏長笛

 

一九七八年退伍後,任教於小學,參加了由中國廣播公司舉辦的首次有獎金的大賽,以〈搏浪〉獲得第三名;一九七九年七月,獲五燈獎五度五關,九月考入剛創團的臺北市立國樂團;一九八一年插班考取東吳大學主修作曲,師從馬水龍及盧炎。此後他三次進出臺北市立國樂團,擔任過首席、研推組主任、副指揮、附設青少年國樂團指揮,一九九二年擴編時升任指揮;二○○四年轉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生活就在演奏、創作、教學與指揮之間開展,不僅活躍於音樂界,也成為一般大眾熟悉的知名音樂家。


令人好奇的是,以一個非科班生開始,成名後才進入大學主修作曲的音樂人,究竟是如何獲致如此豐富的音樂成果與榮耀呢?也許將以上濃縮的成績單鋪展開來,我們較可以清晰地看到多方位形象的陳中申。

 

以〈梆笛協奏曲〉揚名


由於在師專國樂社時進步神速,但缺乏獨奏曲,為了精益求精,他冒著違反動員戡亂法的危險,跟著轉錄自大陸的錄音帶及唱片學習(當時稱為匪曲,演奏將犯上「為匪宣傳罪」)。藉著反覆地聽寫、琢磨,翻了一百多首笛子譜,看似吃力的過程,反而造就了對笛聲的靈敏度,精準掌握技巧的細微奧妙處。也是這套真刀實槍的功夫,讓他得以應付一九七九年五燈獎節目每周兩人的挑戰,火速寫出既能發揮笛子技巧又好聽的曲子,創下史上第一位男性、五度五關時間最短、五個燈最多、第一位五個燈又滿分二十五分,因而一次保送五關的紀錄者,最後還在獲得五度五關時,在節目中與相戀五年的師專同學蕭春梅舉行公開婚禮。當日,中申吹笛、春梅彈箏,「翠笛銀箏」傳為佳話。在這段以演奏領導創作的初期,陳中申還是寫出不少膾炙人口的笛曲,一九七○、一九八○年代臺灣區音樂比賽前三名的自選曲,一半以上幾乎都是他創作的作品。


一九八二年,陳中申首演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該曲是中西合璧創作的先驅。在他靈活的技巧詮釋中,凸顯了笛子的深度與內涵。首演由張大勝指揮世紀交響樂團演出,此後除了國內各樂團之外,他也與美、日、俄、加、南非……等國家交響樂團共同演出,成功地將自己及〈梆笛協奏曲〉吹向國際。其中尤以一九八三年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在臺灣的演出受到最多迴響,不僅演出實況直接播送到到美國公共電視台,國內電視也重播多次。


無礙的技巧也讓作曲家樂於為他創作,由他首演的笛曲至少有四十首以上,包括多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如馬水龍、盧炎、蕭泰然、賴德和及其他知名作曲家陳揚、張弘毅、蕭唯忱、劉學軒、劉昱昀……,甚至包括大陸作曲家如瞿春泉、顧冠仁、朱曉谷以及日本知名作曲家早川正昭……等。蕭泰然的〈蕭中簫》也經他吹奏而成為當代名曲。他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作品,更常在淋漓盡至的展演中得到相得益彰的發揮,如〈在那片草原上〉、〈躍馬長城〉、〈一路輕歌〉、〈扮仙〉、〈風的想念〉、〈俠客行〉、〈九陰真經〉……等等、皆不做第二人想。


寫而後知不足


一九七九年的國樂界,專業訓練仍稍嫌不足,曲源也少,無法與西樂平比。「寫而後知不足」,陳中申領悟到需要深入了解西樂的精妙,才能活用到國樂,於是離職插班考入東吳大學,主修作曲。跟隨馬水龍、盧炎、潘皇龍、戴洪軒學院派嚴謹的訓練。一九八五年,再度回到北市國,即充分發揮作曲之能事,成為創作最豐富的年代。


陳中申的創作以國樂曲為多,從無意間流露的鄉土情懷,到有意識地覺醒,再到刻意地追求本土風格,他充分掌握傳統音樂語法,再以配器及對位法做擴充及展延。出身於演奏員的他,對於樂器特性極為熟稔。在寫作中,他相當著力於樂器演奏法的充分發揮以及配器的色彩變化,讓樂器展現出最高的能量及無可取代的音響特色。信手拈來的北管、南管、歌仔戲音樂,甚至是原創曲調,經過巧思的運用與編配,無論是以傳統絲竹加花變奏,強調線條交織美感的〈五六工〉、〈六板隨想〉,以對位旋律寫成的〈勸世調〉、〈扮仙〉,以西洋和聲體系為基礎寫成的〈抒懷〉、〈夏夜之舞〉,以較為現代手法寫成的〈草螟弄雞公〉、〈金光閃閃瑞氣千條〉、〈古韻相隨〉、〈九陰真經〉,乃至採用中西樂器合壁的〈四個樣〉,都能充分凸顯臺灣本土色彩,也大大突破了臺灣國樂一向被視為大陸國樂支系的固有概念,建立了臺灣國樂文化的主體性。


童心未泯的作曲家


陳中申也是國內少有的兒童音樂作曲家。這與其童心未泯,個性充滿童趣,以及心存往下扎根的教育理想有關。他充分發揮文字寫作、音樂創作、製作與編導的能力,讓音樂變得生動有趣、具有感染力。如國樂小品〈春曉〉(二胡會吟詩)、〈三輪車〉(笛子唸童謠),將兒童熟悉的唸謠音樂化,至今仍是受到海內外很多國樂團喜愛的推廣曲目。他自己擔任編劇、作曲的音樂劇《雞同鴨講》,分別被臺灣及香港國小音樂課本納入欣賞教材;他創作了三十幾首台語兒歌收錄在《紅田嬰》、《火金姑》專輯CD,創下的銷售紀錄至今不減;二十幾首國語兒歌在《小球聽國樂》專輯CD中受到兩岸好評及熱銷;四首兒童合唱曲在《永遠的楊喚》專輯CD中,獲得金曲獎四項入圍肯定;與紙風車劇團合作的兒童樂舞劇《貓捉老鼠》,分別在社教館及國家劇院演出近十場,場場爆滿。


指揮與教學


一九九二至二○○四年間,蒙團長王正平提拔,接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他積極策劃相當多系列音樂會,從節目內容與型態即可見其用以引領社會大眾、關照兒童的用心與睿智,如趣味音樂會、兒童音樂會、卡通音樂會、音樂劇……,又如強調臺灣國樂主體性,以本土為主的音樂會,例如南北拚管、台語兒歌、台語老歌、歌仔戲音樂。為了探索中西樂器的性能與增進交流,也舉辦十幾場中西樂器對照的音樂會,如「聲東擊西」以打擊樂器為主,「東西喇叭大車拚」以嗩吶對比小號,「十絃十美」以琵琶對比吉他,並委託作曲家寫作小提琴與二胡、鋼琴與古琴、笙與管風琴的雙協奏曲……等。

 

陳中申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

 

對於指揮,其實一開始並不在陳中申人生規劃中,當時國樂界指揮人才缺乏,他說他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為了精進,在職期間還從徐頌仁學習,也請假一個月遠赴上海拜師黃曉同。他受過西樂科班訓練,也深諳民族樂器特性,在他指揮之下,頗能發揮民族樂器的色彩及能量展現。這一段期間也正是兩岸交流的初期,樂團不遺餘力地聘請大陸名師來臺演出、教學,舉辦國樂研習營、作曲研習營,甚至委託作曲,從各種角度提升臺灣國樂的成長。不少當今馳名的作品,也都是當時由樂團委託或指揮首演而造成影響的,如譚盾的〈西北組曲〉、劉文金的〈秋韻〉、隋利軍的〈東北風〉、錢兆熹的〈旋舞女〉……等。


二○○四年,轉赴臺南藝術大學執教,他發現臺灣學院派的教學,竟然缺乏有系統、循序漸進的基本功及技巧練習教材,便開始為笛子寫練習曲,分別就氣、唇、舌、指技法著手,利用兩年的暑假時間總共寫了一百多首,地毯式搜索的練習曲,讓學生們練習有了明確目標,技術能力也因此大大提升。目前臺灣專業國樂團的笛手有大多數為陳中申的學生,包括香港及蘇州也有。至今,陳中申依然繼續教材的寫作,在教學相長之中,仍然勤做教學筆記,隨時將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記錄、整理,以期繼續書寫足以全面促進臺灣笛簫演奏技巧大躍進的教材。


樂器改良與簫的推廣


陳中申似乎對於所有音樂的相關事物都那麼著迷與投入(他自己說是享受啦!)。除了上述音樂情事,陳中申於笛子改革方面也卓然有成。為了解決傳統六孔笛無法吹奏半音之困境,他花了六年時間研究、實驗,最終以民國二十五年就已改良的新笛為基礎,本著符合人體工學,音音平均,調調平等又可保留笛子演奏技巧特色的原則,改良出「陳氏半音笛」,獲得臺灣及中國的專利權。為了印證,還出版了半音笛專輯,演奏長笛曲〈大黃蜂的飛行〉、〈卡門幻想曲〉、〈胡旋舞〉及為半音笛創作的〈阿詩瑪敘事詩〉、〈蝴蝶夢〉等,對於笛子的性能往前推進的確貢獻良多,目前已被臺灣各專業國樂團採用,並已擴及蘇州民樂團。另外他的「陳氏半音簫」也在他自己的作品〈古韻相隨〉中被應用。


二○一九年十二月,由他發起成立的臺灣笛簫協會正式成立,為他推展笛簫音樂的使命感做了開端及見證。


在簫的發展上,陳中申應該是目前全世界開過最多簫獨奏會的吹簫人,他還創作了一整場簫獨奏會的曲目(「一個簫郎」獨奏會)。他對簫的演奏技巧開發及創作簫曲的質量,也是他音樂生命中的一個亮點。因為演奏技術的進步,也刺激了臺灣製簫技術的突飛猛進,令全世界吹簫人為之愛不釋手,各地專業樂團幾乎全部採用臺灣製作的簫。


一個從小沒有音樂環境、沒有父母栽培、沒有師長指導,甚至連「國樂」這兩個字也沒聽過的陳中申,憑著對音樂的憧憬與熱愛,以堅定意志、不懈不怠的精神為自己開創美好的音樂人生,也為臺灣國樂的發展開啟多面向的影響。而故事尚未說完(PS:他開始編寫起網路教學的教材了、他剛發起成立了臺灣笛簫協會)——他值得我們期待,他會以活躍的藝術靈動帶領大家繼續閱聽……。


 

本文作者|簡巧珍

音樂學者,音樂專欄作家。中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先後主修民族音樂學、歷史音樂學,現任教於臺灣藝術大學、臺中教育大學、東吳大學。長期書寫臺灣作曲家以及臺灣音樂發展相關文著,近年擴及大陸音樂家生命史之撰寫以及兩岸音樂發展比較研究。曾主持並參與文建會、國家音樂廳、臺灣音樂館、亞洲作曲家聯盟以及大陸著名音樂院校委託之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包含專書《二十世紀六○年代以來台灣新音樂發展之軌跡》、《台灣客籍作曲家》、《王沛綸—音樂辭書的先行者》、《蕭而化—孤芳眾賞一樂人》、《南管戲「陳三五娘—益春留傘」之音樂研究》,以及五十位以上臺灣作曲家生命史及音樂風格研究之相關著作。

記事
1956 出生於臺灣雲林縣雲內鄉
1958 全家移居彰化縣秀水鄉
1971 考上臺中師專公費生,加入國樂社
1972 完成第一首作品,笛曲〈山滔〉
1974 向陳澄雄學習長笛、賴德和學習理論
1976 笛曲〈搏浪〉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樂類第一名 服役海軍
1978 分別於新竹縣橫山鄉豐鄉國小及大肚國小擔任小學老師
1979 獲台視「五燈獎」五度五關並舉行婚禮 音樂比賽簫獨奏第一名 考入臺北市立國樂團
1980 出版個人第一張獨奏專輯《躍馬長城》
1981 在國父紀念館首次個人笛簫獨奏會 考上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修作曲
1982 首演馬水龍作品〈梆笛協奏曲〉
1983 與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指揮的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梆笛協奏曲〉 出版個人獨奏專輯《笛子與鋼琴》
1984 東吳大學畢業 出版個人獨奏專輯《笛篇》
1985 返北市國任研究推廣組主任及附設青少年國樂團指揮 以獨奏專輯《笛篇》獲新聞局金鼎獎最佳演奏獎及評審推薦獎
1989 離開北市國,成立臺北絲竹室內樂團
1990 出版個人獨奏專輯《草螟弄雞公》雙笛協奏曲(瞿春泉指揮上海民樂團) 出版陳中申作品專輯《唱反調》(瞿春泉指揮上海民族樂團演奏)
1992 返北市國,擔任指揮 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1994 隨徐頌仁進修指揮
1997 赴上海音樂學院隨黃曉同學習指揮
1998 獲中興文藝獎章音樂獎 出版個人簫獨奏專輯《人間簫聲」(香港龍音唱片)
2003 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出版DVD專輯《天鼓》
2004 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
2005 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錄製的《絲竹傳奇》CD,獲金曲獎最佳演奏人獎
2006 製作及作曲的《永遠的楊喚》童聲合唱CD,入圍金曲獎最佳作曲、最佳演唱、最佳演奏、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
2008 研發陳氏半音笛,獲得臺灣及中國專利權 於國家音樂廳舉辦「簫聲震武林」多媒體洞簫獨奏會
2009 製作及作曲的國語兒歌《小球聽國樂—外婆橋》CD,獲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為恩師馬水龍教授七十華誕,創作洞簫琵琶二重奏〈古韻相隨〉祝壽
2010 《抒懷—陳中申笛子作品專輯》入圍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
2011 於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退休,成為自由音樂人
2012 個人笛子獨奏專輯《秀才騎馬弄弄來—臺灣笛子作品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獎 擔任九歌民族管絃樂團駐團音樂家二((國藝會補助),指揮錄製《丑弄》、《金光閃閃》兩張臺灣絲竹作品專輯
2013 指導學生王鼎皓演奏陳氏半音笛錄製〈胡旋舞〉、〈卡門幻想曲〉等中外名曲,發行《呼風幻語》專輯
2017 笛曲〈扮仙〉獲金曲獎最佳作曲獎
2018 完成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委創《鍾馗嫁妹》,2020年1月17日由臺灣國樂團在「戲采」音樂會中首演
2019 出版網路教學《吹笛初階—上篇》 出版個人洞簫作品《一個簫郎》CD 獲第二十一屆國家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