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笛子在茫茫宇宙中的臺灣鄉下找到了我,讓我登上了音樂舞台。在舞台上,我吹笛、弄簫,我指揮、創作,我教學、寫教材、出版、玩兒童音樂,也改良笛簫,忙得不可開交。但興趣也是志業,很快樂、很享受,心很篤定,這一生的追求,就是要讓音樂這樣多面向地繼續演下去吧!雖然悄然已進到最後一個樂章了,但只要赤子之心不滅,追求創意及卓越的腳步,是永遠也不會止息的。
感謝國小帶我入門的張姐姐,懷念臺中師專蓬勃社團成為我音樂的啟程站;賴德和老師讓我初學音樂就有自信地走著民族音樂演奏及創作的路;陳澄雄老師教會我音樂的本質,讓我吸收西樂的養分;馬水龍老師告訴我音樂雖然沒有國界,但還是會有國籍,創作要接地氣才能生根,更為我寫了名聞國際的〈梆笛協奏曲〉;徐頌仁老師及黃曉同老師示範給我指揮的真諦,要讓音樂的織度呈顯在雙手及肢體上;王正平團長及臺北市立國樂團同仁容忍我從青澀慢慢成熟,讓我學會全方位地看待音樂;國樂界前輩們對我的疼惜及提攜;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提供優良的教學環境,為我的笛簫教學理論奠定基礎。最重要的是老婆蕭春梅,從十八歲就一直陪伴我,經歷演奏瓶頸的突破、創作的煎熬、人事的紛擾,為我建造溫暖的家庭,做為我向前衝鋒的堅強後盾,如今我們都當阿公阿嬤了,親愛的,讓我們繼續牽手走完人生的終章吧!
小時候大自然田野的自由奔跑及廟前樹下「上尺工」的音聲薰陶,為我奠定了成形於無形的鄉土基礎,滿口本土的音調,合該為臺灣土地發聲,唸歌詩、奏弦管,五六上尺工地吟唱起來!
國家,是咱的土地、咱的母親。
文藝,是咱的生活、咱的感情。
獎,是鼓勵,是予阮勇氣,
是叫阮愛繼續落去,繼續拍拚的代誌。
獎講陳中申
身為笛、簫演奏家,陳中申已出版個人笛簫專輯十餘種。一九七九年即獲台視五燈獎五度五關及全國第一名;一九八五年《笛篇》獲金鼎獎唱片類最佳演奏獎;二○一二年《秀才騎馬弄弄來》獲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二○一九年,再以《孤影—笛子現代作品專輯》入圍最佳演奏獎。正如一九九七年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的樂評,「超群的技巧使他在歐洲亦能證明他竹笛大師的地位」。
身為作曲家,一九七六年笛子曲〈搏浪》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樂類第一名;二○一○年笛子作品專輯《抒懷》入圍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其作曲的台語兒歌《紅田嬰》CD獲一九九九年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及最佳演唱;兒童合唱曲〈春天在哪兒呀〉入圍二○○六年金曲獎最佳作曲;其作曲的國語兒歌《小球聽國樂》CD獲二○○八年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作品〈扮仙〉獲二○一七年最佳作曲獎;所編劇、作曲的音樂劇《雞同鴨講》被選入臺灣及香港國小音樂課本的欣賞樂曲。
除此之外,也曾為明華園、河洛、薪傳等歌仔戲團,以及紙風車劇團、台北民族舞團、多面向舞團創作。
身為指揮,一九九二至二○○四年擔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演出數百場及錄製唱片八張;二○○三年起連續三年獲邀擔任文建會民族音樂創作獎決賽音樂會指揮;錄製二○○三年得獎作品《絲竹傳奇》CD(與李英共同指揮),獲二○○五年金曲獎「最佳演奏人獎」;也客席指揮過國內外專業國樂團,包括中廣、高市國、桃市國、臺灣國樂團、中國北京中央、上海、天津、黑龍江、安徽,還有香港中樂團、新加坡華樂團等。
因音樂上的成就,榮獲一九九二年十大傑出青年、一九九八年中興文藝獎音樂獎。
從上述璀璨奪目的成績,陳中申獲頒國家文藝獎真是實至名歸。我們也看到了他在各種音樂才華上彼此黏稠交融的豐富性。在演奏家與作曲家逐漸分離的年代,可以如此多方發展而游刃有餘者已不多見,陳中申的成就一方面令人驚豔,而另一方面卻又讓人覺得再自然不過。因為在與生俱來的才華與悟性之外,更是他以積極向上、努力學習的精神,一步一腳印所開拓出來的榮景。
陳中申的音樂之路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雲林林內,成長於彰化秀水。小學即常被音樂老師指定做示範演唱。由於身處鄉間,在新舊交替的年代,他接觸了各類地方音樂,如皮影戲、歌仔戲、布袋戲、南管,還有現代的新劇(話劇)配樂、流行歌、歌舞團音樂,而隨著母親參加進香團一路所聽到的則是熱鬧喧囂的北管。沒想到這些原來只是生活中美好的記憶,日後竟成為音樂創作時音源之所在。
陳中申的音樂之路要從一支笛子談起。一九六六小學五年級時,因為家裡沒有書桌而經常到同學張泗川家做功課,張姐姐是彰化女中鼓笛隊的笛子手(當時還不流行直笛),經常在家練習。悅耳的笛聲引發陳中申的好奇與喜好,在過年時以五元買了第一把笛子,開始以吹笛自娛,凡學校教的歌曲、流行歌、民謠小調,都能拿來吹,一直到國中畢業,自得其樂地吹了五年。
一九七一年考上臺中師專,多采多姿的音樂社團,成為他音樂人生的起站。專二時吹奏自己的處女作〈山滔〉參加全國音樂比賽,獲得吹管組第二名,演奏與作曲的雙才華初次冒出苗頭。該曲當場獲得評審劉俊鳴青睞,將之擴編為樂團協奏,改名〈騰飛曲〉而廣泛流行。專四(大一)開始正式拜師,從時任省立指揮的陳澄雄學西洋長笛,從賴德和學音樂理論,並將學校弦樂社及管樂社菁英集合,創辦了管弦樂團,被選為指揮。為了擴展視野,也參加校外的臺中青年管弦樂團及中興國樂團,受指揮楊秉忠賞識,在錄製樂團專輯中,獨奏自己的笛子曲〈卜卦調變奏曲〉,該唱片獲得隔年的金鼎獎唱片類最佳專輯獎。

一九七八年退伍後,任教於小學,參加了由中國廣播公司舉辦的首次有獎金的大賽,以〈搏浪〉獲得第三名;一九七九年七月,獲五燈獎五度五關,九月考入剛創團的臺北市立國樂團;一九八一年插班考取東吳大學主修作曲,師從馬水龍及盧炎。此後他三次進出臺北市立國樂團,擔任過首席、研推組主任、副指揮、附設青少年國樂團指揮,一九九二年擴編時升任指揮;二○○四年轉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生活就在演奏、創作、教學與指揮之間開展,不僅活躍於音樂界,也成為一般大眾熟悉的知名音樂家。
令人好奇的是,以一個非科班生開始,成名後才進入大學主修作曲的音樂人,究竟是如何獲致如此豐富的音樂成果與榮耀呢?也許將以上濃縮的成績單鋪展開來,我們較可以清晰地看到多方位形象的陳中申。
以〈梆笛協奏曲〉揚名
由於在師專國樂社時進步神速,但缺乏獨奏曲,為了精益求精,他冒著違反動員戡亂法的危險,跟著轉錄自大陸的錄音帶及唱片學習(當時稱為匪曲,演奏將犯上「為匪宣傳罪」)。藉著反覆地聽寫、琢磨,翻了一百多首笛子譜,看似吃力的過程,反而造就了對笛聲的靈敏度,精準掌握技巧的細微奧妙處。也是這套真刀實槍的功夫,讓他得以應付一九七九年五燈獎節目每周兩人的挑戰,火速寫出既能發揮笛子技巧又好聽的曲子,創下史上第一位男性、五度五關時間最短、五個燈最多、第一位五個燈又滿分二十五分,因而一次保送五關的紀錄者,最後還在獲得五度五關時,在節目中與相戀五年的師專同學蕭春梅舉行公開婚禮。當日,中申吹笛、春梅彈箏,「翠笛銀箏」傳為佳話。在這段以演奏領導創作的初期,陳中申還是寫出不少膾炙人口的笛曲,一九七○、一九八○年代臺灣區音樂比賽前三名的自選曲,一半以上幾乎都是他創作的作品。
一九八二年,陳中申首演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該曲是中西合璧創作的先驅。在他靈活的技巧詮釋中,凸顯了笛子的深度與內涵。首演由張大勝指揮世紀交響樂團演出,此後除了國內各樂團之外,他也與美、日、俄、加、南非……等國家交響樂團共同演出,成功地將自己及〈梆笛協奏曲〉吹向國際。其中尤以一九八三年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在臺灣的演出受到最多迴響,不僅演出實況直接播送到到美國公共電視台,國內電視也重播多次。
無礙的技巧也讓作曲家樂於為他創作,由他首演的笛曲至少有四十首以上,包括多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如馬水龍、盧炎、蕭泰然、賴德和及其他知名作曲家陳揚、張弘毅、蕭唯忱、劉學軒、劉昱昀……,甚至包括大陸作曲家如瞿春泉、顧冠仁、朱曉谷以及日本知名作曲家早川正昭……等。蕭泰然的〈蕭中簫》也經他吹奏而成為當代名曲。他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作品,更常在淋漓盡至的展演中得到相得益彰的發揮,如〈在那片草原上〉、〈躍馬長城〉、〈一路輕歌〉、〈扮仙〉、〈風的想念〉、〈俠客行〉、〈九陰真經〉……等等、皆不做第二人想。
寫而後知不足
一九七九年的國樂界,專業訓練仍稍嫌不足,曲源也少,無法與西樂平比。「寫而後知不足」,陳中申領悟到需要深入了解西樂的精妙,才能活用到國樂,於是離職插班考入東吳大學,主修作曲。跟隨馬水龍、盧炎、潘皇龍、戴洪軒學院派嚴謹的訓練。一九八五年,再度回到北市國,即充分發揮作曲之能事,成為創作最豐富的年代。
陳中申的創作以國樂曲為多,從無意間流露的鄉土情懷,到有意識地覺醒,再到刻意地追求本土風格,他充分掌握傳統音樂語法,再以配器及對位法做擴充及展延。出身於演奏員的他,對於樂器特性極為熟稔。在寫作中,他相當著力於樂器演奏法的充分發揮以及配器的色彩變化,讓樂器展現出最高的能量及無可取代的音響特色。信手拈來的北管、南管、歌仔戲音樂,甚至是原創曲調,經過巧思的運用與編配,無論是以傳統絲竹加花變奏,強調線條交織美感的〈五六工〉、〈六板隨想〉,以對位旋律寫成的〈勸世調〉、〈扮仙〉,以西洋和聲體系為基礎寫成的〈抒懷〉、〈夏夜之舞〉,以較為現代手法寫成的〈草螟弄雞公〉、〈金光閃閃瑞氣千條〉、〈古韻相隨〉、〈九陰真經〉,乃至採用中西樂器合壁的〈四個樣〉,都能充分凸顯臺灣本土色彩,也大大突破了臺灣國樂一向被視為大陸國樂支系的固有概念,建立了臺灣國樂文化的主體性。
童心未泯的作曲家
陳中申也是國內少有的兒童音樂作曲家。這與其童心未泯,個性充滿童趣,以及心存往下扎根的教育理想有關。他充分發揮文字寫作、音樂創作、製作與編導的能力,讓音樂變得生動有趣、具有感染力。如國樂小品〈春曉〉(二胡會吟詩)、〈三輪車〉(笛子唸童謠),將兒童熟悉的唸謠音樂化,至今仍是受到海內外很多國樂團喜愛的推廣曲目。他自己擔任編劇、作曲的音樂劇《雞同鴨講》,分別被臺灣及香港國小音樂課本納入欣賞教材;他創作了三十幾首台語兒歌收錄在《紅田嬰》、《火金姑》專輯CD,創下的銷售紀錄至今不減;二十幾首國語兒歌在《小球聽國樂》專輯CD中受到兩岸好評及熱銷;四首兒童合唱曲在《永遠的楊喚》專輯CD中,獲得金曲獎四項入圍肯定;與紙風車劇團合作的兒童樂舞劇《貓捉老鼠》,分別在社教館及國家劇院演出近十場,場場爆滿。
指揮與教學
一九九二至二○○四年間,蒙團長王正平提拔,接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他積極策劃相當多系列音樂會,從節目內容與型態即可見其用以引領社會大眾、關照兒童的用心與睿智,如趣味音樂會、兒童音樂會、卡通音樂會、音樂劇……,又如強調臺灣國樂主體性,以本土為主的音樂會,例如南北拚管、台語兒歌、台語老歌、歌仔戲音樂。為了探索中西樂器的性能與增進交流,也舉辦十幾場中西樂器對照的音樂會,如「聲東擊西」以打擊樂器為主,「東西喇叭大車拚」以嗩吶對比小號,「十絃十美」以琵琶對比吉他,並委託作曲家寫作小提琴與二胡、鋼琴與古琴、笙與管風琴的雙協奏曲……等。

對於指揮,其實一開始並不在陳中申人生規劃中,當時國樂界指揮人才缺乏,他說他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為了精進,在職期間還從徐頌仁學習,也請假一個月遠赴上海拜師黃曉同。他受過西樂科班訓練,也深諳民族樂器特性,在他指揮之下,頗能發揮民族樂器的色彩及能量展現。這一段期間也正是兩岸交流的初期,樂團不遺餘力地聘請大陸名師來臺演出、教學,舉辦國樂研習營、作曲研習營,甚至委託作曲,從各種角度提升臺灣國樂的成長。不少當今馳名的作品,也都是當時由樂團委託或指揮首演而造成影響的,如譚盾的〈西北組曲〉、劉文金的〈秋韻〉、隋利軍的〈東北風〉、錢兆熹的〈旋舞女〉……等。
二○○四年,轉赴臺南藝術大學執教,他發現臺灣學院派的教學,竟然缺乏有系統、循序漸進的基本功及技巧練習教材,便開始為笛子寫練習曲,分別就氣、唇、舌、指技法著手,利用兩年的暑假時間總共寫了一百多首,地毯式搜索的練習曲,讓學生們練習有了明確目標,技術能力也因此大大提升。目前臺灣專業國樂團的笛手有大多數為陳中申的學生,包括香港及蘇州也有。至今,陳中申依然繼續教材的寫作,在教學相長之中,仍然勤做教學筆記,隨時將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記錄、整理,以期繼續書寫足以全面促進臺灣笛簫演奏技巧大躍進的教材。
樂器改良與簫的推廣
陳中申似乎對於所有音樂的相關事物都那麼著迷與投入(他自己說是享受啦!)。除了上述音樂情事,陳中申於笛子改革方面也卓然有成。為了解決傳統六孔笛無法吹奏半音之困境,他花了六年時間研究、實驗,最終以民國二十五年就已改良的新笛為基礎,本著符合人體工學,音音平均,調調平等又可保留笛子演奏技巧特色的原則,改良出「陳氏半音笛」,獲得臺灣及中國的專利權。為了印證,還出版了半音笛專輯,演奏長笛曲〈大黃蜂的飛行〉、〈卡門幻想曲〉、〈胡旋舞〉及為半音笛創作的〈阿詩瑪敘事詩〉、〈蝴蝶夢〉等,對於笛子的性能往前推進的確貢獻良多,目前已被臺灣各專業國樂團採用,並已擴及蘇州民樂團。另外他的「陳氏半音簫」也在他自己的作品〈古韻相隨〉中被應用。
二○一九年十二月,由他發起成立的臺灣笛簫協會正式成立,為他推展笛簫音樂的使命感做了開端及見證。
在簫的發展上,陳中申應該是目前全世界開過最多簫獨奏會的吹簫人,他還創作了一整場簫獨奏會的曲目(「一個簫郎」獨奏會)。他對簫的演奏技巧開發及創作簫曲的質量,也是他音樂生命中的一個亮點。因為演奏技術的進步,也刺激了臺灣製簫技術的突飛猛進,令全世界吹簫人為之愛不釋手,各地專業樂團幾乎全部採用臺灣製作的簫。
一個從小沒有音樂環境、沒有父母栽培、沒有師長指導,甚至連「國樂」這兩個字也沒聽過的陳中申,憑著對音樂的憧憬與熱愛,以堅定意志、不懈不怠的精神為自己開創美好的音樂人生,也為臺灣國樂的發展開啟多面向的影響。而故事尚未說完(PS:他開始編寫起網路教學的教材了、他剛發起成立了臺灣笛簫協會)——他值得我們期待,他會以活躍的藝術靈動帶領大家繼續閱聽……。
本文作者|簡巧珍
音樂學者,音樂專欄作家。中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先後主修民族音樂學、歷史音樂學,現任教於臺灣藝術大學、臺中教育大學、東吳大學。長期書寫臺灣作曲家以及臺灣音樂發展相關文著,近年擴及大陸音樂家生命史之撰寫以及兩岸音樂發展比較研究。曾主持並參與文建會、國家音樂廳、臺灣音樂館、亞洲作曲家聯盟以及大陸著名音樂院校委託之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包含專書《二十世紀六○年代以來台灣新音樂發展之軌跡》、《台灣客籍作曲家》、《王沛綸—音樂辭書的先行者》、《蕭而化—孤芳眾賞一樂人》、《南管戲「陳三五娘—益春留傘」之音樂研究》,以及五十位以上臺灣作曲家生命史及音樂風格研究之相關著作。
〈古韻相隨〉(洞簫、琵琶二重奏,二○○九)
一九六○年代以降,臺灣作曲界在許常惠與史惟亮等人推動之下,興起現代音樂熱潮,以西方現代音樂技法融合民族內涵為宗旨,常用的形式是以西洋樂器模仿中國音樂語法,或是在西樂中加入傳統樂器。然而在「古今關係」與「中外關係」銜接嘗試中,「傳統」與「現代」在形式上如何跳脫拼湊結合,形成融會貫通又富內涵、生機的作品,並非易事,主要原因在於對傳統的理解與扎根。國樂為新興樂種,如何以傳統樂器開創新局,在現代音樂中成為優勢,也有其探索的空間。而這正是陳中申的強項,從小即成長於民間音樂環境中的他,復經西洋學院派的訓練,在傳統與現代揮灑之間,自然能觸及內涵而顯深度。
這是為慶祝恩師馬水龍教授七十華誕而作。馬老師對陳中申的指導與影響很大。有感於馬老師在音樂教育中重視傳統音樂的理念與用心,在作曲上強調根植於傳統的創新,該曲以「古韻相隨」為標題,除了因為音樂以南管曲調、語法、風格為基礎展開之外,亦表達陳中申意欲跟隨馬老師腳步的心意。
全曲分為三段,樂曲一開始,洞簫即以手腕帶動手指的腕顫音起始,這正是南管簫在開場時慣用的演奏手法。接續的語法亦如南管三步一嗟、五步一嘆的頓挫有致。
第二段選用南管〈起手板〉為素材,在骨幹音上以南管潤飾的語法來加花。隨著速度加快逐漸發展成極富華彩的樂段。相對應的琵琶充分展現演奏手法,出現相當多具挑戰性的技法,包括不斷變化節奏的掃絃、滑音以及密集的節奏變化……等。為了讓樂曲增加動感,這一段的速度除了以中板到小快板來演奏,也使用了複合節奏。
第三段是快板,將前兩段的音樂以傳統音樂中很有特點的「緊拉慢唱」結合在一起,兩種樂器輪流慢唱、相互緊拉,互別苗頭。在技巧上也是各展神通,既競爭,又融合,合奏出華麗的音色、及精采的表情。
全曲就在簫與琵琶的古韻與新聲交相呼應中,成為了既現代又有傳統味的新曲。

〈春天在哪兒呀〉(童聲四部合唱,二○○四)
陳中申善於用音樂說故事,除了因其童心未泯,充滿想像力之外,從塗鴉寫曲的開始,即著力於音樂形象化的探索,亦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他的兒童音樂寫來精采,很能引起共鳴。〈春天在哪兒呀〉是陳中申製作及作曲的《永遠的楊喚》童聲合唱CD當中的一首作品,係根據童詩作家楊喚的詩作而譜寫。詩文本身極富想像力及畫面空間感,樂曲也以此為風格,藉著音符,變化著詩中各種色彩,就如同春天一樣的絢爛奪目。
全曲以「春天來了,春天在哪兒呀」貫穿,類似迴旋曲式中的A段,其他的B、C、D……,各段依詩的情境做各種變化。陳中申用心地經營每個字,每個情緒,充分凸顯該曲依字行腔的音韻,唱來歌詞清晰可見,旋律鮮明好聽。
樂曲的開始以散板拉開序幕,營造出戲劇開鑼的氛圍,既彰顯詩詞又充滿美感的旋律,加上相當豐富的節奏變化,也使得這首以唸唱為風格的歌曲逸趣橫生。「春天在哪兒呀?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頂著南風放長了線,就請風箏去打聽」是邊唱邊吟的抒情。唱著唱著,「太陽說春天在我的心裡燃燒,春天在花朵的臉上微笑,」逐漸變成有音高的唸唱。而終究抵擋不住激動,索性以打板的方式用唸白呈現,像唸書般似的,小朋友們快速、整齊、而有節奏地唸著:「春天在學校裡跟著孩子們一道遊戲一道上課,春天在工廠裡伴著工人們一面工作一面唱歌……」直是rap的風味,領唱與合唱在一陣急切交互呼應中,熱鬧展開。
很少人這麼寫兒歌的,這就是陳中申,他讓一首童詩變成了戲劇性豐富的兒童合唱曲──既生動,又好聽。正因如此,這套《永遠的楊喚》童聲合唱CD得以榮獲金曲獎包含最佳作曲、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在內的四項獎項入圍。
〈草螟弄雞公〉(雙笛協奏曲,一九八八)
以竹笛演奏家的身分來書寫自己最擅長的樂器,使得雙笛在本樂曲中有相當精采的表現與演繹。點描的現代手法則考驗樂團的專業能力。
〈草螟弄雞公〉原為描寫臺灣農村生活相當鮮活的一首民謠,陳中申以古老素材重新融入鄉野趣味,將雙笛比擬成執意的公雞和靈捷的草蜢,運用各種不同演奏技巧的呼應,營造出兩者鮮活的形象與曲趣。一開始以花舌、滑音與打音的結合吹出生動而具象的形象即引人入勝。全曲七個段落,有俏皮,有愉快,有抒情,有緊張,鋪陳兩者相互逗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節。點描的樂段節奏緊湊,主旋律在各聲部交錯中以具有力度的音響蹦出,體現場景的活潑,也深刻描繪出出草螟在公雞眼前忽隱忽現的促狹。
慢板樂段,巧妙地以賦格型式將歌仔戲曲調與〈草螟弄雞公〉的旋律嵌合,強化了鄉野的景象。配器上,響盞、板胡、鴨母笛的運用,顯現了極富草根性的臺灣色彩。樂曲以雙笛的華彩做結,在一陣纏鬥後的尾聲,兩者僅剩吐氣與喘息的餘力。最後,在公雞無力的啼叫中,草螟以上歷音加上打音,輕巧彈開。
這是應文建會所委託而寫的單樂章作品。陳中申刻意盡量避免使用西洋調性和聲,只運用和諧與不和諧效果,加上巧妙對位及配器法,讓笛子及樂團都有豐富的表現力,是一首富涵臺灣本土風格的笛子曲,也是他最受海內外國樂團歡迎的作品,目前亦有管絃樂版本。
其他代表作另有得到二○一七年金曲獎最佳創作獎的笛子與國樂團〈扮仙〉(目前已有近兩百萬人次點閱率)、洞簫的絕世武功曲〈九陰真經〉、突破傳統技巧又具夢幻風格的簫獨奏曲〈風的想念〉,帶有異族狂野風的國樂合奏曲〈剽牛祭〉、〈醉了泰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