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國,1954年生於屏東縣萬丹鄉的「綿豐」戲院,19歲開始編劇並擔任自家戲班「講戲人」,20歲以《雙槍陸文龍》獲地方戲劇比賽南區「最佳武生」和「最佳編導」,展現他在編、導、演方面的實力。35年來陳勝國發表劇場新作40齣,每年依循慣例為明華園年輕團員「講戲」,是滋養明華園子團「外台戲」的重要養分。1982年《父子情深》、1983年《濟公活佛》、1985年《搏虎》、1986年《劉全進瓜》獲得全國地方戲劇比賽最佳編導獎,1995年獲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濟公活佛之雪狐情》曾獲文建會、法國文化部邀請赴巴黎圓環劇場售票演出,除此,明華園也到日本、曼谷,柏林、南非約翰尼斯堡、新加玻等地演出,陳勝國的編劇是明華園歌仔戲獨樹一幟不可或缺的元素。
歌仔戲裡的寫作春天
十八歲時,在劇團裡開始了說戲生涯,第一齣自創的幕表戲《金剛天神》,戲名「硬邦邦」我卻頗為得意,但卻是空前也絕後,只演過那一次,原因是什麼自己很清楚,同業有時會戲謔地說:「你不是有一齣『天神下降落在凡間結肉粽』嗎?」聽了也只好搔搔頭笑笑。
不成熟的作品並沒阻擾我對編劇的喜好,總是在演戲、練功、排練的空檔看武俠、演義、勵志、官場、仙俠、鄉土等小說。舞台老師對我說:「你又練功、又演戲、又整天看書,是文不成書生、武不像槍兵 !」確實如此,練功、演戲是離開初中後的選擇,但總覺得演戲生活裡,好像還缺少什麼?
父親從「登興社劇團」商借來一本內台劇場壓箱寶─《白蛇傳》四句聯殘本,十集的連本大戲,所有劇情、對白、唱詞全部是四句聯串成。父親說:「你喜歡編劇,這齣四句聯殘本拿去修補,有點難,但試試看 !」如獲至寶地翻開劇本,裡面蟲蛀水漬、字跡模糊,請教曾經是「登興社」台柱的水涼母親,她給我很多參考資料,但兩個月後,才修補三集不到,「登興社」便把本子收回去。
這一次的劇本修補是很珍貴的經驗,特別是殘本的第十集《白蛇傳》裡的丑角「許不了」直上天庭,控告玉皇大帝徇私法海和尚,一位小人物當著諸神面前,與宇宙天帝脣槍舌劍、指責疏失,直到天庭後悔自歛,那舞台氣勢是何等華麗磅礡,當時我的眼眶是紅的!
一位戲班前輩告訴我:「一部《三國演義》劇中人物三百餘人,以劇團有限的演員,如何能讓這些歷史人盡數登場,展現三國風采,就是編劇的責任,化繁為簡、抓住綱目、水到渠成是重點,切忌左右他言、拖泥帶水,觀眾買票進場要看的是有水準的演出,不能有其他理由。」生活積累、思想修養、語言功底都與寫作有極大關係,心中有感動時,即使有創作的衝動,而無法開卷書寫,倒不如停筆再說,「積之愈厚,發之愈佳」,歌仔戲劇本不外乎如此。
四十餘年來我所寫的幕表戲、劇場劇本,都是為明華園量身設計的,在歌仔戲的世界中來說,這是狹義作法,希望好作品,不論作者是誰,都能引起同業同好的興趣,一起切磋討論,增廣見聞。
歌仔戲的全能藝師—陳勝國
台灣歌仔戲發展史上,明華園無疑是指標性的歌仔戲劇團。明華園家族劇團是目前規模最龐大,也最具有知名度的民間劇團。明華園戲劇團創立至今已有三代傳承歌仔戲表演藝術,劇團培育多位傑出的歌仔戲演員,歷經九十年歌仔戲演藝歲月,明華園為台灣歌仔戲培養無數的基本現象,也創下許多歌仔戲第一次紀錄。明華園亮眼的表現,是許多家族成員努力的結果,至今明華園仍然是台灣最活躍的民間劇團,現任總團長陳勝福善於經營劇團,孫翠鳳、陳勝在充分發揮個人魅力,此外堅強的製作團隊,一流的編劇、導演、舞台技術,更是明華園歷久不衰的成功關鍵。
陳勝國是明華園的演員、編劇、導演,他兼具演戲、說戲、導戲各項才藝,是一位全方位的歌仔戲藝師。在歌仔戲界鮮有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全能藝人。他是明華園的魔術師,能使演員發揮所長,使劇情展現張力,使演出精采絕倫,更是明華園幕後的靈魂人物。
出身歌仔戲世家,母親許秀花是明華園當家小旦,也是創團團主陳明吉的妻子。或許是命中注定出世來從事歌仔戲表演藝術,當年陳勝國就是在戲院裡出生,童年時期就跟隨戲班四處流浪。由於戲班生活漂泊不定,後來為了求學他必須離開父母寄人籬下。年少時喜歡看漫畫書,閱讀各種小說、演義,他從小就曾自己編寫、繪製漫畫自娛娛人,展現編劇的潛力。

初中時一次戲班在屏東演出,當時擔任武生的演員因故無法上場,陳勝國臨時奉命上台救援,從此開啟了他的歌仔戲表演生涯。衝州撞府的舞台歷練,造就了他的精湛演技,二十歲時即榮獲「地方戲劇比賽」最佳武生獎。陳勝國的演技自然而不浮誇,卻能將扮演的角色傳神地呈現。傳統戲劇的舞台上,眾所矚目的焦點是小生、小旦,而明華園歌仔戲除當家小生孫翠鳳是超級巨星之外,陳勝在的丑角戲,以及陳勝國和陳勝發所扮演的老生,更是演技精湛,令人讚賞。
陳勝國對歌仔戲最主要的貢獻並非在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在歌仔戲編導方面。十八歲那年陳勝國開始嘗試編修劇本,將原本十天一齣的內台戲,改編為兩個小時半的廟埕外台戲,自此投入歌仔戲的編劇工作,後來從劇本改編,轉化為劇本創作,為明華園編寫出許多精采的歌仔戲劇本,這些劇本也都成為明華園戲劇團的看家好戲。
傳統歌仔戲原本沒有文字劇本,而是在演出之前由資深藝人或講戲先生講述劇情大綱,便由演員上場即興演出,這種口述劇情的「幕表戲」,民間稱為「活戲」,演員則根據劇情大綱各自發揮,因此不同演員、不同場次演出的內容會有所不同,對白、唱詞也會各有差異。演員必須仰賴臨場機智和舞台經驗,方能展現精采的演出,活戲雖然自由即興,但因演員功力不同,常會出現結構鬆散,胡拼亂湊的現象。

至於有固定劇本的演出方式則稱為「死戲」,意謂「劇情」、「台詞」、「唱詞」皆「套死」,演員必須依照劇本表演,演員並沒有「創作」的空間,只能在唱功、身段、演技上表現個人才華。民間劇團通常在所謂的「文化場」,即藝文活動公演時才以「死戲」方式演出,平時外台酬神戲則仍以「活戲」表演為主。
陳勝國是明華園戲劇團的「講戲先生」,一般外台廟會小型演出時,以講授劇情大綱方式,指導演員演出情節。由於陳勝國閱讀許多歷史演義、神話小說,加上演出經驗豐富,能將文學作品轉化為戲劇情節,再透過演員的功力,以「即興」方式表演。陳勝國口述的外台戲和胡撇活戲口述劇本,戲碼多達三百多齣,型態則涵蓋神仙戲、歷史劇歌仔戲,口述作品豐富且多元。
歌仔戲自內台戲時期開始編寫劇本,到電視歌仔戲固定文字劇本更為普遍,但文字劇本的「死戲」演出方式並非常態。一九八○年代起,歌仔戲逐漸走入現代劇場,或參與藝文活動合演,此類「文化場」表演,通常有固定的表演時間,且唱詞須打字幕,演出時有固定的情節、唱詞,因此演員必須按照劇本演出,而且現代戲劇講求專業分工,從編導製作、前場演員、後場樂師均有細密的分工,有別於傳統野台自由團主或資深演員一手包辦的情況,而陳勝國即負責編寫明華園總團之文字劇本。
或許是出生民間戲班,長期衝州撞府四海為家,陳勝國總是對劇中的卑微角色,如丑角、老生老旦、精靈等小角色特別關照,諸如濟公、乞丐、狐精、樹精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在《逐鹿天下》劇中,他則將劉邦塑造為丑角,顛覆了傳統妖怪和帝王的形象。所編寫的劇情極富哲理,情節引人深思,在台詞、歌詞中常會不經意出現令人震撼省思的語辭,他的劇本貼近人性、具親和力,內容反映基層百姓的心聲,因為出身戲班,生活在民間,以演戲為生,故最能了解、詮釋基層民眾的思維。
陳勝國自一九八二年編寫《父子情深》劇本至今,已創作五十餘齣劇場歌仔戲劇本,其中又以濟公、八仙系列最出名,至今仍擔任明華園劇團總編導,持續創作歌仔戲劇本,無論是口述或文字劇本,他所編寫的劇情總能引起共鳴,深深吸引觀眾。他並非文人雅士,更不是學院出身的劇作家,但卻能掌握歌仔戲觀眾的品味,在他的劇本中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經常只是配角,卑微的角色人物,反而成為他關注的對象。

民間歌仔戲班沒有導演,「講戲先生」就兼具說戲和導戲的工作。陳勝國本身就是明華園的講戲先生,因此自然也就是明華園的導演。陳勝國曾在家族開設的電影公司歷練,因此他也將電影的拍攝手法導入歌仔戲表演中,在明華園的演出常見到電影蒙太奇手法,慢動作、靜止動作,甚至剪接式畫面,都是取材自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這些電影的表現方式,與一九五○年代起的電影歌仔戲截然不同,並非將歌仔戲演出拍成電影,而是運用電影呈現方式來表演傳統戲劇。曾經以《父子情深》、《濟公活佛》、《搏虎》、《劉全進瓜》讓明華園蟬聯四屆戲劇比賽冠軍及編導獎。

明華園歌仔戲的特色是情節緊湊,舞台畫面唯美,並能結合現代劇場元素,陳勝國導演的戲碼,擺脫傳統歌仔戲凡事交代清楚、節奏拖沓流水帳的刻板方式,正是他將電影運用在歌仔戲的表現。民間戲班的演出由於是在廟埕外台,觀眾經常是流動的,因此演員上場總是要先整理亮相,自報家門,劇情常以巧合、宿命交代,遇到困難則以神明救援來合理化情節。明華園的演出捨棄傳統戲曲出場報家門、演員自言自語陳述劇情,而以明快節奏,合乎常理的情節,使傳統歌仔戲符合現代社會步調、思想潮流。
陳勝國善於場面調度,呈現舞台視覺美感,結合現代劇場製作模式,使觀眾更能接受傳統戲劇的表演。許多觀眾會將明華園的演出型式歸類為「金光戲」。其實,歌仔戲在發展過程中,本來就歷經許多改革、融合,使戲劇的內涵更加豐富,而且無論傳統古典或金光創新,只要好看就是好戲,只要音樂唱腔、身段作表的核心不變,這些創新、改變都會讓歌仔戲內容豐富多元,使演出更加精采。
陳勝國除了是歌仔戲傑出演員、編劇導演之外,他還有一項「特殊專長」就是「跳鍾馗」。台灣民間在開廟會、戲台啟用或祭煞時,通常都會聘請傀儡戲或傳統戲劇演員跳鍾馗。一般認為演員必須八字夠重,「法力高強」才能鎮壓邪煞。跳鍾馗屬於宗教科儀並非表演藝術。陳勝國跳鍾馗也是與眾不同,他將歌仔戲表演融入跳鍾馗儀式中,使跳鍾馗具有可看性,不再是詭異、神祕的除煞科儀。由於他擅長武生角色,扮演大花臉的鍾馗也是氣勢十足、動作俐落。陳勝國跳鍾馗究竟是否能驅逐邪煞無法查證,但至少是一場精采的表演。
陳勝國是歌仔戲的傳承者,延續明華園家族的歌仔戲薪火;他也是歌仔戲的改革者,運用電影手法、編導的創意,改變傳統歌仔戲的表演方式,使明華園歌仔戲結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的元素。陳勝國不僅是明華園的總編導,更影響台灣歌仔戲的表現方式。最特別的是他並非戲劇科班出身,而是民間劇團自行培養的編導人才。由於自身的才華加上豐富的舞台經驗,造就他的藝術成就。他兼具編導演專長,成功地讓明華園成為歌仔戲最亮麗的劇團。陳勝國在投身歌仔戲五十年後,榮獲國家文藝獎,他的努力終於獲得肯定,也是實至名歸,陳勝國的成就讓明華園發光發熱,也讓台灣歌仔戲「萬年久遠,代代流傳」。
本文作者│林茂賢
一九六○年生於宜蘭縣羅東鎮。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研究。曾任《民俗曲藝》雜誌編輯、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祕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蘭陽戲劇團副團長、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表演藝術聯盟常務理事。現任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中央審議委員、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所)兼任副教授。著有《福爾摩沙之美─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台灣民俗采風一、二、三輯》、《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等書。
1929 | 陳明吉組「明聲歌劇團」,後改名為「明華歌劇團」,終戰後改為明華園歌劇團 |
1954 | 出生屏東萬丹綿豐戲院,父親陳明吉為明華園創團團主,母親許秀花藝名碧鳳英,當時為明華園當家小旦 |
1960 | 七歲上小學,寄居在台南戲迷家庭 |
1966 | 就讀崑山中學,畢業保送考空軍通訊士校,因母親勸阻而作罷,十七歲正式加入明華園演出 |
1971 | 十八歲,開始嘗試修編歌仔戲劇本 |
1973 | 二十歲,以《雙槍陸文龍》獲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南區最佳武生獎、編導獎 |
1975 | 二十二歲,與黃美英結婚,生育陳子陽、陳子麒二子 |
1976 | 明華園結束內台戲演出 |
1981 | 二十八歲,進入陳勝福設立之佳譽電影公司擔任場記,學習電影製作 |
1982 | 陳勝福接任明華園團長以《父子情深》(1982)、《濟公活佛》(1984)、《搏虎》(1986)、《劉全進瓜》(1987)蟬聯四屆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冠軍及最佳編導獎 |
1983 | 明華園受邀參與文建會文藝季公演於國父紀念館演出,擔任導演 |
1987 | 參加國家戲劇院開幕季演出《蓬萊大仙》 |
1990 | 明華園代表台灣參與北京亞運藝術節演出《濟公活佛》 |
1994 | 明華園受邀到巴黎圓環劇院演出《濟公活佛》 |
1995 | 榮獲資深青商會主辦之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
1997 | 明華園創團團主陳明吉逝世 |
1998 | 明華園分設天、地、玄、黃、日、月、星、辰八個子團,陳勝國擔任黃團團長 |
2000 | 編寫《獅子王》劇本,創作歌仔戲全新劇作 |
2015 | 榮獲台灣省政府地方基層芳草人物表揚 |
2018 | 獲頒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 |
‧ | 劇場歌仔戲編導重要作品 |
1982 | 《父子情深》 |
1983 | 《濟公活佛之雪狐情》、《馬車夫與大捕快》 |
1984 | 《搏虎》 |
1985 | 《周公法鬥桃花女》 |
1986 | 《劉全進瓜》 |
1987 | 《蓬萊大仙》 |
1988 | 《紅塵菩提》 |
1989 | 《新財神下凡》、《真命天子》 |
1992 | 《逐鹿天下》 |
1993 | 《李靖斬龍》、《界牌關傳說》 |
1994 | 《薛丁山傳奇》 |
1995 | 《鍘判官》 |
1996 | 《燕雲十六州》 |
1997 | 《八仙傳奇》 |
1998 | 《鴛鴦槍》 |
1999 | 《戲棚頂.戲棚腳》 |
2000 | 《獅子王》 |
2001 | 《乘願再來》 |
2002 | 《鴨母王》 |
2003 | 《劍神呂洞賓》 |
2004 | 《韓湘子》、《孟母三遷》 |
2005 | 《太后出嫁》、《王子復仇記》、《花燈六百年》 |
2006 | 《綠牡丹》、《何仙姑》 |
2007 | 《朱門輕風》 |
2008 | 《龍八.狻猊》、《紅泥關》、《貓神》 |
2009 | 《北斗七神》、《湛盧未央》 |
2010 | 《曹國舅》 |
2011 | 《漢鍾離》 |
2012 | 《龍四.狴犴》 |
2013 | 《媽祖》 |
2014 | 《吆嘍正傳》首部曲、《龍九.椒圖》、《四兩皇后》 |
2015 | 《流星》 |
2016 | 《紅扇子》、《王子復仇記之龍抬頭》 |
2017 | 隋唐演義1《隋文帝一統南北朝.秦叔寶長安觀花燈》、 隋唐演義2《秦叔寶策馬楂樹崗.伍雲召力戰無敵將》、 隋唐演義3《秦瓊燕州逢姑母瓦崗擁出混世王》、 《龍五.饕餮》、 《龍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