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賞一首樂曲時,經常令人聯想到某幅圖;
或者,觀看某幅圖畫時,心中也會浮現一首樂曲。
這種「心有靈犀一點通」,或者所謂的「聯覺」(synesthesia), 應該不只是偶然的巧合
──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家們,在相似的心境或類同的文化背景之下,
極可能產生充份的交集、共鳴,甚至互動。
此系列講座,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談起,終於「二戰」爆發之前,
是藝術史上,音樂與美術的關連,最密切的一個時段;
每場演講將以一首名曲與一幅名畫的對應為主軸,
嘗試喚起波特萊爾詩作〈感應〉(Correspondances) 般的境界:
「…… 芳香,色彩,音響全在交融感應」。
主講人簡介:
陳漢金,音樂學者,巴黎第四大學音樂學碩士、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西方音樂史、音樂與美術及其他音樂學課程。曾任2002-2004年、2013-2014年「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2004年「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決審主席。音樂性文章與樂評散見臺灣各平面與網路傳媒,經常在各地講堂舉行音樂講座。主要著作有:《音樂獨行俠-馬水龍》、《發現貝多芬》、《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您說是「印象派音樂」?—德布西的室內樂與管絃樂》。
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