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藝評作者⋯⋯秦雅君
2009 年,國藝會設立了「台灣藝文評論徵選專案」,這個以「藝術評論」為關注對象的計畫,源自於一個跨領域的共同期待——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更好的藝術評論,然而,這個期待似乎也反映出另一項普遍性的判斷,那就是當下的藝術評論生產顯然不夠多也不夠好。
對國藝會而言,「台灣藝文評論徵選專案」是一個頗具實驗性的計畫,其藉由主動建置一個公開的網路空間——「藝評台」,全年度對外公開徵稿,通過初審者即可於網站上發表,之後再透過年度評選流程產生獲獎作品。
從藝術評論發表的媒體端即開始介入,是考慮到有志於此的文字工作者,即便具備寫作的才華與熱情,卻未必能夠獲得專業媒體的發表機會,進而於相關領域中獲致注意與肯定。換言之,此種設想與設計,顯然帶有鼓勵與發掘新秀的深刻期待。
媒體的經營涉及許多面向的專業,藉由一整年的執行過程,我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學習,並以之作為規劃新年度計畫的重要依據。伴隨著2010 年專案徵件的開始,1月間,全新改版的「藝評台」正式上線,3月間,2009「台灣藝文評論徵選專案」的評選結果也正式出爐,共計有28 位作者、33 篇作品獲得首獎、特別獎以及佳作的殊榮。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間點,我們特別規劃了「在未來,我們希望看到的藝術評論」專輯,邀請去年度參與「藝評台」在藝文生態、文學、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類項評選工作的委員撰寫專文,請他/她們就自身對於「藝術評論」的定義與觀察,提出對於未來的藝術評論書寫或新生代藝術評論工作者的期望。
雖然在此次的專輯中僅有少數的作者以及十分受限的篇幅,但從這些資深論者的表達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覺到在「藝術評論」這個共通的名詞底下,其實可能包含著多重且歧異的內涵。然而,其同時也表達出一些共同的觀點,那就是藝術評論對於藝術領域而言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且如同藝術作品一般,藝術評論本身也正是一種創作行為。於是,隱含在這些具體期待下,更強烈的一股期望或許應該是對於所有(潛在的)「創作者」的深切召喚,因為唯有更多生產者的加入,才足以喚起這個創作領域中的活力,並使得一切相關的討論能成為其持續發展的真實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