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說:「一首詩應該是一個計諾。」
「《詩的信使》這本書,主要在巡梭我的詩人歷程,巡梭我想成為詩的信使的意志和情感,探討了我的著述歷程。這本書會成為我的探照燈,讓我看到自己,也讓閱讀者看到我。也許,交織其他有關我的研究論著,能觸探到我」──李敏勇
行走過蒼白失語的年代、在炎熱南方的海岸與林野間塗抹著一個又一個的孤獨與發問,青年詩人在荒湮漫漫的土地記憶中尋續前人的軌跡。〈遺物〉一詩和巴茲謝克的開啟,詩人探索著那些復活生命的語字,現身於公共場域與私人領域的社會空間,在書寫見證之外,實踐著市民詩人李敏勇關於詩之為詩的理想。
如同詩人於〈備忘錄〉一詩中所託:「……應許著以樹葉和花繪成旗幟的國度,號角吹出的奏鳴曲代替征戰之歌,因季節的嬗遞憂傷,因歡喜而落淚,愛惜每一個字,為言語剪裁合適的衣裳。」
李敏勇小傳
李敏勇,1947年生,屏東縣人,另有筆名李溟、傅敏,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他在參與文學傳播的活動上,一直相當活躍,曾主編過《笠》詩刊,也曾先後擔任過「台灣文藝」社長、「台灣筆會」理事、會長、圓神出版集團總監,以及《台灣評論》、《台灣文藝》、《文學台灣》、《笠》等雜誌的編輯委員。曾先後擔任鄭南榕紀念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現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李敏勇的現代詩創作從1968年開始在《笠》詩刊發表作品迄今,將近40年。除詩文集出版外,另有譯詩與解說、散文集、文化評論集等,合共近四十多種。曾獲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等。李敏勇的詩,既有現實主義書寫的深刻描繪,又具有現代主義的美學技巧,能夠不流於平淡淺白,而能深刻動人;不流於華麗不實,而能洞徹通達。他集反戰精神、歷史思索和現實批判三者於一身,為台灣詩壇開創了以詩論政、以詩論史的開放空間,也為詩的文化論述建立了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