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二十年、以補助機制回應並扶植藝文生態,自2014年起提出台灣藝術國際拓展政策方針,除在既有補助機制進行調整,至今也推出多項全新專案,協助台灣藝術團隊與藝術家開展國際鏈結。

國藝會在今日(12月8日)舉行一年一度的「藝文風向球」座談會,除了邀來與民間組織合作打造的七大國際平台,分享於國際拓展藝文網絡的動態與觀察,更公布甫經12月6日董事會核定通過、五大項重要補助項目的獲補名單,包括:常態補助2016年度第六期「國際文化交流(出國)項目」,以及「視覺藝術策展專案」、「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暨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紀錄片導演國際發展專案-國際專業人士合作計畫」等,展現推動台灣藝術邁向國際舞台、打造台灣作為創作沃土的成果與企圖。

提升國際能見度,「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助藝術家活躍國際

常態補助中的「國際文化交流(出國)項目」,自2015年度起調整為每兩個月受理一次申請,啟動至今已辦理13期,總申請件數710件,補助257件,補助金額達3,355萬元,兩年度補助總件數與資源挹注較2014年度成長兩倍。本期共有37件申請案,經董事會核定之件數為21件,補助比例為60%,補助總額新台幣2,386,773元。 

國際文化交流補助著重鼓勵團體、藝術家出席國際重要展會、藝術節,拓展國際網絡,全年度獲補計畫交流範圍遍及22個國家。 之中,泰武古謠傳唱受邀至瑞士自然之聲藝術節、狠劇場作品《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入圍法國安亙湖數位藝術獎決選演出、林人中新作《清潔服務》至雪梨 Live Works 實驗藝術節表演交流,木樓合唱團獲俄國索契國際合唱大賽首獎等國際音樂大賽肯定。補助亦支持藝術家、策展人於重要場館舉辦展覽。 2016年度第六期獲補者中,藝術家黃贊倫代表台灣受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之邀,將與各國130組藝術家一同參與國際巡迴展。 編舞家葉名樺沉潛多年之代表作《寂靜敲門》,明年二月將參與2017日本橫濱舞蹈節競賽暨演出。 飛人集社劇團台法跨國合作系列「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之首部作品《初生》受邀於2017年法國第戎青年國際藝術節演出,帶領觀眾探索生命源頭。


滋養策展沃土,「視覺藝術策展專案」支持多元展覽計畫

 「視覺藝術策展專案」2012年起分別補助策展人進行駐地研究,以及與策展團隊合作之展覽計畫,鼓勵策展人從基礎研究出發、連結異地資源,建構具在地議題與國際視野的策展內容。本年度「視覺藝術策展專案」,共補助五名策展人駐地研究、三案國內外展覽計畫。

 2015年獲得駐地研究補助的兩位策展人羅秀芝、方彥翔在進行十個月駐地研究後,分別於今年提出延續的展覽計畫,同時獲得評審青睞。 羅秀芝《鏡城地誌學》以地誌學連動台灣與東南亞六位策展人,開展屬於不同地域文化的關照子題,預計2018年起於六個東南亞城市展出; 方彥翔《交纏考:一個邊境外部的研究》,探討關於社會/資本;邊境內/外;生命/物質等多重議題,預計2017年起於台北、越南、廈門地區發表。 今年度本專案另開放國內優質展覽計畫提案,最終由策展人黃孫權策劃之《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展》獲得支持, 2019年將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期跳脫常態建築展示形式,並將規劃開放式參與工作坊等活動呼應謝英俊建築理念。 本年度專案持續鼓勵補助策展人前往國內外駐地進行調查研究,今年遴選出五位提出不同研究主題之策展人,包括龔卓軍、陳怡君、陳湘汶、孫以臻、吳尚霖,其將於2017年間分別於至日本東京沖繩、東南亞泰緬、新加坡、越南、印尼及歐洲荷蘭、法國等地,和國內台灣中部和東部地區,個別進行為期十個月之展覽前置研究準備。

搭建全球華文文學舞台,「馬華長篇小說」、「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挖掘當代經典

 2003年啟動的「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是國內持續而穩固的重要創作平台,14年來已支持31部作品出版,其中12部獲國內外文學獎項。 今年申請案創歷年新高(共計53件),主題多元。獲補助共四案:陳雪《無父之城》,描述外地回鄉青年與在地居民的互動與遭遇,涉及性別、生死、環境保育等多面向議題。 邱祖胤《空笑夢》透過盲眼布袋戲師父簡天闊的一生,呈現三○、四○年代台灣布袋戲發展的面貌。 鍾文音繼「台灣三部曲」之後的「異鄉人」系列創作《帶你上高原》,藉西藏高原與島國台灣的追尋故事,映照異鄉人心靈的多樣面貌。 趙慧琳《Ina,太陽的城市》以報導文學書寫東台灣花東地區Pangcha平地原住民都會流動、遷徙蹤影,刻意保留草根口述語言,開創歷史小說新書寫型式。 

 基於長篇小說專案成果,國藝會更於今年首度增加海外地區補助名額一名,辦理「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邀請馬來西亞籍在臺企業家專款贊助三年,期待促進臺、馬小說交流,豐厚兩地文采,亦強化台灣作為華文文學創作沃土之角色。 今年首屆徵選申請件數15件,不乏中壯世代創作者角逐申請,顯見馬來西亞華文創作能量之豐沛。 本屆獲補助案賀淑芳(HO SOK FONG)以《繁花盛開的森林》獲選,作品以1969年馬華種族衝突的「五一三事件」為核心,以國族寓意情節,書寫現代馬來西亞華人故事。

中、新生代表團展企圖,「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建構中長期國際網絡

 從「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轉型的「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本次共有5組中生代與新興團隊的國際合作計畫獲選。 驫舞劇場與泰國當代舞蹈家Pichet Klunchun合作,於東南亞各國展開交流,爬梳相連的身體史觀,開啟未來國際共製可能。 丞舞製作團隊的三年計畫中,每年將邀一位國際中青生代編舞家來台編創,與舞團藝術總監蔡博丞作品同台演出。 聚合舞 Polymer DMT透過台德共製作品,帶回編舞者羅芳芸已於德國發展的網絡,串聯二地藝術機構及創作資源、人才交流。 以嘉義為創作基地的阮劇團將與東京流山兒事務所深入合作,借鏡演員訓練系統、製作方式,提升藝術表現與行政製作能量。 近年以新馬戲風格活躍國內外的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則邀請英國導演 Timothy Yuval Lenkiewicz參與創作與團員培訓,從工作坊、小型演出至海外演出,展開跨文化激盪,賦予當代馬戲作品新樣貌。

豐厚創作能量,「紀錄片導演國際發展專案-國際專業人士合作計畫」提升國際視野

 「紀錄片導演國際發展專案-國際專業人士合作計畫」鼓勵國內紀錄片工作者提出與國際紀錄片專業人士合作之計畫案,藉由跨文化合作開創新的創作視角,帶動國內影像工作者之製作技術與經驗的提升。 本專案第二階段總收件數3件,經書面暨面談會議評審逐案討論,遴選出1件計畫,補助總額50萬元。 獲補者劉吉雄的《「境界之人:陳舜臣」紀錄片日本田野調查案》,記述出生日本神戶、台灣商人移民之後的陳舜臣(1924-2015)的傳奇故事──被日本人尊為文豪的陳舜臣以推理小說與中國歷史小說聞名,走過二十世紀歷史動盪,在文學路上煥發出燦爛光芒。計畫第一階段日本田野調查工作,由日籍資深製片小坂史子擔任計畫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