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迷人的藝術體驗背後⋯⋯秦雅君
在一個大家或許已不復記憶的年代,無論是作為一項職業、事業或是志業,「藝術家」這個名稱都還顯得有些曖昧。然而,當各種藝術活動/事件逐漸頻繁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並在大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今時今日,藝術家的形象不僅已不再模糊,甚而經常被認知為擁有超凡才智的社會菁英。與此同時,卻也生成了一項在當下或許還不那麼理所當然的領域——「藝術行政」。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面對一般人的詢問時,會直接說明自己從事的是藝術行政的工作,因為在這個表達之後似乎總還是需要進一步的解釋。但事實上,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高度管理化的社會結構之中,如果沒有這群積極涉入現實的工作者,藝術幾乎不可能發生在任何觀眾的眼前。
圍繞著協助藝術家/團隊持續創作與發表的核心目標,藝術行政工作者必須展現出不下於藝術家們的創意與毅力,為藝術作品的發生尋求各式各樣的資源,其包含了將展演計畫寫就成一個個精采動人的提案,以向政府申請補助或向民間尋求贊助,以及嘗試與異質領域進行連結與合作;而當展演活動發生時,為了讓作品得到最大可能的曝光,也期望藉由票房成果換取未來的營運資本,他/她們又必須投入大量的心力來策劃與執行各種行銷活動;若著眼於長期的發展時,則更可能涉及國內外關係網絡的開發與維繫,甚至積極投入藝術政策倡議的公共領域。
在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時,需要的是不帶任何現實考量的感性態度,然而在追求藝術實踐的社會目標時,卻又需要以效能為導向的理性思考,絕大多數的藝術行政工作者終年折衝於這兩項相互矛盾的特質,卻依然得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當總是期待藝術在未來能夠更多更好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領域,這群可能經常隱身於藝術家與其作品身後的藝術行政工作者,其實是我們更應給予高度關注與肯定的對象。
國藝會於2008年推出的「藝術經理人出國進修專案」,即是在培育國內藝術行政人才的概念下所推出的計畫,截至2010 年年初,所有獲得獎助的藝術經理人均已完成進修計畫,並於國藝會所舉辦的成果發表會中提出其研習心得,為使這些融合了個人實務經驗的深度剖析,能夠分享給更多渴求相關知識的藝術工作者,《國藝會》特別策劃「藝術經理人之國際觀察報告」專輯,分上下兩期刊出五位藝術經理人的專文,也希望藉此可以讓廣大的藝術愛好者體會到,支撐起那些迷人的藝術體驗的除了經常如明星般現身的藝術家之外,其實還有著無數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